第4章 九四 · 贞吉,悔亡。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-《这本易经超有料》

  译文: 守持正固可获吉祥,悔恨消亡。心意不定地来来往往,朋友最终顺从你的心思。

  含义: 感应进入关键阶段,需守持正固(贞吉),则悔恨消亡。即使心思不定、频繁互动(憧憧往来),只要真诚,对方终会被感动(朋从尔思)。

  九四故事:

  秋意渐深,山间的风带上了凉意,卷起几片早凋的梧桐叶,落在玄感书斋的窗台上。

  自盛夏盛会那日,被淑女一语点醒后,玄感的心境经历了短暂的震荡,随即沉淀为一种更为明晰的坚定。他不再有那些不切实际的、舍弃根本的狂热念头,但也未曾退回到最初那种全然静观的状态。

  感应,已如溪流汇入江河,变得更深,更急,寻求着出口。

  书信,成了连接山泽最恰当的桥梁。

  起初,只是延续着之前馈赠礼物时附上的简短问候或诗句。但很快,单薄的竹简或帛书已承载不住日益增长的倾诉欲。

  玄感托墨痕送去了一卷空白的、质地细腻的皮纸,以及数支精心削制的硬毫笔。

  “若姑娘不弃,可借此纸笔,书写泽畔风物,以广闻见。”他的措辞依旧含蓄守礼,但其中蕴含的期待,却如纸墨的清香,无声弥漫。

  几天后,墨痕带回了一卷被细心系好的皮纸。

  玄感几乎是有些急切地解开丝绳,展开。

  纸上字迹,不同于山城士子们追求的工整峻峭,而是带着一种流水般的舒展与灵动。淑女并未写什么高深道理,只是细细描绘了前日泽上骤雨初歇,一道虹桥横跨水天,鸥鸟如何欢鸣着穿过虹光的景象。她的文字清新自然,仿佛带着水汽与阳光的味道。

  玄感读着,眼前便浮现出那生动的画面,唇角不自觉地带上了笑意。

  他当即铺开新的皮纸,研墨润笔,写下自己于山间独坐,观云海翻涌,感天地辽阔的心得。他写得很认真,字字端正,如同他此刻对待这份感应的心。

  憧憧往来。

  自此,山城与泽部落之间,那条由书童墨痕往来奔波的小径,变得格外繁忙。

  皮纸书信,如同候鸟,承载着两颗逐渐靠近的心,在山泽之间穿梭往复。

  玄感写山间晨雾如何浸润松针,写下第一场秋霜如何染红枫叶;淑女则写月夜泛舟采菱的乐趣,写芦苇丛中惊起水鸟的瞬间。

  他们谈天说地,论古道今。时而玄感引述一段山城先贤的哲思,淑女便能从泽部落的古老歌谣中找到奇妙的呼应;时而淑女描述一种水泽特有的生灵习性,玄感又能联想到山间某种植物的生长规律。

  思想的碰撞,心灵的契合,在这频繁的书信往来中,如星火燎原,愈烧愈旺。

  玄感常常在写完信后,独自在书斋中踱步,心中充满了某种饱胀的、亟待分享的情绪。收到回信时,又会迫不及待地展读,时而抚掌轻笑,时而凝神思索。他的心,随着这一来一往的信件,起伏不定,再无往日古井无波的平静。

  然而,这日益频繁的“憧憧往来”,终究未能完全避开众人的目光。

  山城之中,开始有些风言风语流传。

  “玄感士子近来与那泽部落的女子书信往来甚密啊……”

  “听闻还是他主动赠予纸笔,引那女子书写……”

  “我山城士子,与泽畔女子如此密切,是否……有失体统?”

  这些话,偶尔飘进玄感的耳朵。几位素来看重他的师长,也旁敲侧击地提醒他,当以学业为重,注意言行影响,莫要惹人非议,更莫要因私交而影响了山城与泽部落长久以来的和睦大局。

  玄感的心,第一次因这份感应而生出了些许不安与沉重。

  他并非畏惧人言,而是担忧若因自己行事不周,当真引发两部落间的龃龉,那便是万死莫赎了。他甚至有一瞬间的犹豫,是否该暂时减少书信往来,以避风头。

  但当他拿起笔,想到淑女那清亮的眼眸,想到她字里行间的聪慧与真诚,那份因外界压力而生的动摇,便迅速消散了。

  他扪心自问,他与淑女的交往,可有一丝一毫的苟且与逾越?可有一字一句的轻浮与虚伪?

  没有。

  他们的书信,光明磊落,谈的是风物,论的是心志,守的是礼法,发乎情,止乎礼。

  贞吉。

  爻辞如灯,照亮前路。

  守持正固,自能获致吉祥。若因外界疑虑便退缩不前,反而显得心虚,也辜负了彼此那份真诚的心意。

  他决定,以更坦荡的态度来面对。

  他不再刻意避人耳目,送信取信,皆由墨痕正大光明而行。他与师友交谈时,亦会坦然提及与淑女通信中一些关于自然、哲理的精彩见解,毫不避讳对她的欣赏,但那欣赏,是纯粹而干净的,如同欣赏一幅好画,一首好诗。

  他的坚守正道,他的光明磊落,如同山间磐石,渐渐让那些无端的猜疑失去了滋生的土壤。师长们见他学业并未荒废,言行依旧端正,也就慢慢放下了担心。

  而在泽部落那边,淑女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关切。

  族中长老,尤其是几位保守的老人,对于淑女与山城士子如此密切的交往,起初也颇有微词。

  “淑女,山城之人,心思深沉,与我们终究不是一路。你莫要被他那些文绉绉的话语迷惑了。”

  “是啊,听说他们规矩多如牛毛,哪像我们泽边自在?”

  淑女没有激烈反驳。

  她只是在一个月色很好的夜晚,邀请了几位关心她的长老和母亲,围坐在泽边的篝火旁。她没有多谈玄感其人,而是拿出几卷玄感寄来的书信,挑选其中谈论山川地理、物候规律,乃至两部落如何更好互助共存的段落,轻声读给大家听。

  她的声音平静而清晰,如同月下泽水。

  信中的见解,不乏对泽部落生活智慧的尊重与借鉴,更有基于山城视角提出的、切实可行的合作设想。那些文字,展现出的不是一个轻浮的追求者,而是一个睿智、诚恳、值得信赖的年轻人。

  长老们听着,脸上的疑虑渐渐化为了思索。

  一位最年长的老婆婆,用粗糙的手抚摸着皮纸上工整的字迹,叹了口气:“这后生……倒是个明白人,说的话在理。”

  淑女亦以她的方式,守持着这份感应的“正固”。她让族人看到的,不是一段虚无缥缈的私情,而是一种可能带来山泽更深度融合的、真诚的交流。

  阻碍,在双方的坚守与坦诚中,如冰雪消融。

  这一日,秋高气爽,玄感照例在书斋中读书。心境却与往日不同,带着一种历经波澜后的平静与坚定。

  墨痕轻快的脚步声在门外响起。

  “公子!淑女姑娘的回信!”墨痕的声音带着欢欣,双手奉上一卷皮纸。

  玄感接过,触手便觉这卷信似乎比以往都要厚实一些。

  他平稳了一下略显急促的呼吸,缓缓展开。

  前面的内容,依旧是分享泽畔秋日的景致,语言依旧清新动人。但读到末尾,玄感的心跳,猛地漏了一拍。

  淑女的笔迹在这里稍作停顿,墨迹似乎也更深了一些,仿佛下笔时带着格外的郑重:

  “……与君书信往来,虽未常相见,然观君字里行间,如见君心。君之诚心正意,如艮山沉稳,如清溪澄澈,映照我心,无所遁形。山泽之气,因你我之诚而交感触动,愈发通泰。”

  她写道:

  “感君之诚,如泽映山光。吾心已从君思。”

  朋从尔思!

  朋友(此处喻指淑女)最终顺从了你的心思!

  短短一行字,却重逾千钧。

  它像一道温暖的阳光,瞬间驱散了玄感心中所有残存的、因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不安与阴霾(悔亡)。它像一枚成熟的果实,宣告了这段漫长“憧憧往来”所结出的、最甜蜜的成果。

  所有的等待,所有的坚守,所有的忐忑,在这一刻,都有了答案,并且是最好的答案。

  吉祥,如同饱满的秋日,降临在他心头。

  玄感握着信纸,久久站立在窗前。

  窗外,远山如黛,泽水如练。

  山与泽,依旧静静相对。

  但它们之间流动的气息,却因了这跨越其上的、真诚的感应,而变得无比融洽,无比鲜活。

  他知道,感应之道,已步入一个全新的、更为坚实的阶段。

  细致刻画了玄感与淑女进入频繁书信往来的阶段(憧憧往来),感应随之进入关键期。面对双方部落的疑虑与外界压力,玄感内心偶有不安,但他与淑女皆选择守持正固,以光明磊落的态度和真诚的交流内容应对(贞吉)。玄感以坦荡言行化解非议,淑女则以智慧展示交往的积极意义。最终,淑女在来信中明确表达“吾心已从君思”(朋从尔思),标志着她的心已被玄感的真诚彻底打动。此回应令玄感所有疑虑与悔恨彻底消亡(悔亡),吉祥降临。此章生动阐释了咸卦九四爻辞的深意:当感应通过频繁互动深入发展时,难免会遇到外界的考验与内心的波动,此时最重要的便是坚守正道,以真诚之心持续交流。只要心意纯正,行为端正,终能消除一切阻碍,感动对方,使两颗心灵真正相从,迎来关系的决定性进展与吉祥转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