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年前的雨,是带着铁锈味的。
那年夏天,青杨村的日子毒得能晒裂地皮,土路上的石子被晒得发烫,踩上去能透过布鞋烫到脚心。唯有村头那棵老槐树撑开半亩浓荫,树干得两个成年人才抱得过来,树皮上沟壑纵横,像极了老人皱巴巴的脸。树洞里积着经年累月的腐叶,下雨时会渗出黑褐色的水,散着潮湿的霉气,还混着点说不清的腥甜味,后来村里的老人一闻到就发抖,说那是晓梅的血泡在泥里发出来的味儿。
六岁的林晓梅攥着块粉白手绢,边角绣着朵歪歪扭扭的桃花,线是她娘从镇上扯的桃红绒线,针脚歪歪扭扭,却是她娘熬了两个晚上才缝好的。那天下午,村里十三个孩子聚在槐树下,蝉鸣聒噪得能掀翻屋顶,晓梅把桃花手绢别在裤腰上,蹦蹦跳跳地跟在狗蛋身后,喊着要当“藏得最严实的人”。狗蛋是村里的孩子王,比晓梅大两岁,总爱挺着胸脯说自己“眼睛像老鹰,啥都能看见”。他拍着胸脯保证,要是找不着晓梅,就把家里藏的糖块全给她。
游戏开始前,晓梅还特意跑到老槐树前,踮着脚往树洞里瞅。树洞深不见底,黑幽幽的,像是有双眼睛在里面盯着她。她刚要伸手去摸,就被身后的妞妞娘喊住了:“晓梅,别碰那树洞,里面有‘脏东西’!”晓梅吓得缩回手,吐了吐舌头,跑回孩子堆里。当时没人把这话当回事,村里的老人总爱说些吓唬孩子的话,比如“晚上哭会被狼叼走”“踩了蚂蚁窝会烂脚”,孩子们听多了,也就左耳进右耳出。
狗蛋背对着孩子们,靠在老槐树上数数,声音洪亮,从“一”数到“一百”,每数一个数,就往树干上敲一下石子。蝉鸣突然静了,风卷着槐树叶落在他脚边,像极了有人轻轻拍他的腿。他数到“一百”时,猛地回头,孩子们早没了踪影,有的躲进了槐树林的灌木丛,有的藏在不远处的草垛后,只有晓梅,不知道去了哪。
狗蛋绕着老槐树转了三圈,喊了声“晓梅,我看见你了,快出来”,没人应;他又跑到草垛后,扒开干草,里面只有几只受惊的蚂蚱;再往槐树林里走,树枝刮得他胳膊生疼,手电筒的光【当时是傍晚,他从家里偷拿来的】在树林里扫来扫去,只照见满地被踩碎的狗尾草,还有块遗落在树根下的桃花手绢,边角沾着点黑红的印子,像是血,又像是被泥水泡透的锈。那手绢的针脚,狗蛋一眼就认出来,是晓梅娘缝的,那朵歪歪扭扭的桃花,全村只有晓梅有。
狗蛋吓得哭了,拿着手绢跑回村,喊着“晓梅丢了”。村里的大人们举着火把找了半宿,火把的光在槐树林里晃来晃去,映得树影像张牙舞爪的鬼。晓梅娘哭得瘫在地上,晓梅爹拿着铁锹,把槐树林里的灌木丛全铲了,连草垛都拆了,可连晓梅的影子都没见着。有人说她被山那边的人贩子拐走了,因为前几天有人看见陌生的拖拉机在村外晃;有人说她掉进了村后的深潭,那潭水黑得能吞人,每年都有牲口掉进去;还有老人夜里听见老槐树下有哭声,细悠悠的,跟着风飘,像极了晓梅常唱的《丢手绢》,唱到“快点抓住他”时,还会夹杂着树叶的沙沙声,像是有人在笑。
日子一长,这事儿就成了青杨村的忌讳。没人再提捉迷藏,也没人再靠近那棵老槐树,连路过都得绕着走。孩子们要是敢往槐树下跑,爹娘会拿着扫帚追着打,嘴里骂着“不要命了?”。只有每年夏天,风穿过槐树叶时,会莫名飘出几句童谣:“丢,丢,丢手绢,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……”那声音细弱,却能飘到村里的每个角落,像是晓梅在找她的手绢,又像是在找陪她玩游戏的人。
这忌讳一守,就是三十年。
今年夏天,青杨村来了个新支书,姓赵,三十来岁,戴着副黑框眼镜,穿着白衬衫,一看就是城里来的文化人。他开车来的那天,村里的人都围在村口看,孩子们扒着车窗,好奇地盯着他手里的平板电脑。赵支书笑着给孩子们分糖,说要让青杨村“活起来”。他见村里的孩子总闷在屋里玩手机,要么就蹲在路边看大人打牌,就提议搞个“怀旧游戏日”,让孩子们玩玩老一辈的游戏,跳房子、踢毽子、捉迷藏,首选就是捉迷藏,说“这游戏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”。
老人们一听就炸了锅。王奶奶拄着拐杖敲着地,拐杖头在水泥地上磕出“咚咚”的响,她的头发全白了,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,眼里满是惊恐:“赵支书,可不敢啊!那槐树下有邪祟,当年晓梅就是在那丢的,你这是要把孩子们往火坑里推!”李大爷蹲在门槛上抽旱烟,烟杆抖得厉害,烟丝落在地上,他都没察觉,只喃喃地说:“当年晓梅的事儿还没了,别再招祸,别再招祸……”
赵支书却不信这些。他坐在村委会的院子里,喝着茶,笑着说:“王奶奶,李大爷,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哪有什么邪祟?都是老封建思想。孩子们总待在屋里也不好,多出来玩玩,晒晒太阳,身体好。”他拍着胸脯保证,“出了事,我担着!”
村里的年轻人觉得赵支书说得对,都盼着孩子们能多出门活动活动,别总抱着手机。老人们拗不过,只能叹着气说“造孽”,却没人再敢多劝。游戏定在七月十五那天,正是鬼节。赵支书说“这天凉快,适合户外活动”,却没人告诉他,青杨村的鬼节,从来没人敢在晚上出门,更别说在槐树下玩游戏。
七月十五那天,天阴沉沉的,像是要下雨。风里带着股凉意,吹在身上,能让人打个哆嗦。下午三点,十三个孩子聚在老槐树下,正好是当年晓梅那批孩子的数量。最大的是十二岁的张强,他是狗蛋的儿子,长得虎头虎脑,跟他爹当年一样,爱当孩子王;最小的是六岁的妞妞,梳着两个羊角辫,手里攥着个布娃娃,眼睛大大的,像极了当年的林晓梅。
赵支书给每个孩子发了块手绢,五颜六色的,有红的、黄的、蓝的,都是他从镇上的小卖部批来的。他举着手绢,笑着说:“这是游戏道具,藏的时候可以用它遮着脸,找的时候可以用它当‘信号旗’。”张强嫌幼稚,把手绢塞在裤兜里,嘴一撇:“我才不用这玩意儿,我眼睛像我爹,啥都能看见!”妞妞却
那年夏天,青杨村的日子毒得能晒裂地皮,土路上的石子被晒得发烫,踩上去能透过布鞋烫到脚心。唯有村头那棵老槐树撑开半亩浓荫,树干得两个成年人才抱得过来,树皮上沟壑纵横,像极了老人皱巴巴的脸。树洞里积着经年累月的腐叶,下雨时会渗出黑褐色的水,散着潮湿的霉气,还混着点说不清的腥甜味,后来村里的老人一闻到就发抖,说那是晓梅的血泡在泥里发出来的味儿。
六岁的林晓梅攥着块粉白手绢,边角绣着朵歪歪扭扭的桃花,线是她娘从镇上扯的桃红绒线,针脚歪歪扭扭,却是她娘熬了两个晚上才缝好的。那天下午,村里十三个孩子聚在槐树下,蝉鸣聒噪得能掀翻屋顶,晓梅把桃花手绢别在裤腰上,蹦蹦跳跳地跟在狗蛋身后,喊着要当“藏得最严实的人”。狗蛋是村里的孩子王,比晓梅大两岁,总爱挺着胸脯说自己“眼睛像老鹰,啥都能看见”。他拍着胸脯保证,要是找不着晓梅,就把家里藏的糖块全给她。
游戏开始前,晓梅还特意跑到老槐树前,踮着脚往树洞里瞅。树洞深不见底,黑幽幽的,像是有双眼睛在里面盯着她。她刚要伸手去摸,就被身后的妞妞娘喊住了:“晓梅,别碰那树洞,里面有‘脏东西’!”晓梅吓得缩回手,吐了吐舌头,跑回孩子堆里。当时没人把这话当回事,村里的老人总爱说些吓唬孩子的话,比如“晚上哭会被狼叼走”“踩了蚂蚁窝会烂脚”,孩子们听多了,也就左耳进右耳出。
狗蛋背对着孩子们,靠在老槐树上数数,声音洪亮,从“一”数到“一百”,每数一个数,就往树干上敲一下石子。蝉鸣突然静了,风卷着槐树叶落在他脚边,像极了有人轻轻拍他的腿。他数到“一百”时,猛地回头,孩子们早没了踪影,有的躲进了槐树林的灌木丛,有的藏在不远处的草垛后,只有晓梅,不知道去了哪。
狗蛋绕着老槐树转了三圈,喊了声“晓梅,我看见你了,快出来”,没人应;他又跑到草垛后,扒开干草,里面只有几只受惊的蚂蚱;再往槐树林里走,树枝刮得他胳膊生疼,手电筒的光【当时是傍晚,他从家里偷拿来的】在树林里扫来扫去,只照见满地被踩碎的狗尾草,还有块遗落在树根下的桃花手绢,边角沾着点黑红的印子,像是血,又像是被泥水泡透的锈。那手绢的针脚,狗蛋一眼就认出来,是晓梅娘缝的,那朵歪歪扭扭的桃花,全村只有晓梅有。
狗蛋吓得哭了,拿着手绢跑回村,喊着“晓梅丢了”。村里的大人们举着火把找了半宿,火把的光在槐树林里晃来晃去,映得树影像张牙舞爪的鬼。晓梅娘哭得瘫在地上,晓梅爹拿着铁锹,把槐树林里的灌木丛全铲了,连草垛都拆了,可连晓梅的影子都没见着。有人说她被山那边的人贩子拐走了,因为前几天有人看见陌生的拖拉机在村外晃;有人说她掉进了村后的深潭,那潭水黑得能吞人,每年都有牲口掉进去;还有老人夜里听见老槐树下有哭声,细悠悠的,跟着风飘,像极了晓梅常唱的《丢手绢》,唱到“快点抓住他”时,还会夹杂着树叶的沙沙声,像是有人在笑。
日子一长,这事儿就成了青杨村的忌讳。没人再提捉迷藏,也没人再靠近那棵老槐树,连路过都得绕着走。孩子们要是敢往槐树下跑,爹娘会拿着扫帚追着打,嘴里骂着“不要命了?”。只有每年夏天,风穿过槐树叶时,会莫名飘出几句童谣:“丢,丢,丢手绢,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……”那声音细弱,却能飘到村里的每个角落,像是晓梅在找她的手绢,又像是在找陪她玩游戏的人。
这忌讳一守,就是三十年。
今年夏天,青杨村来了个新支书,姓赵,三十来岁,戴着副黑框眼镜,穿着白衬衫,一看就是城里来的文化人。他开车来的那天,村里的人都围在村口看,孩子们扒着车窗,好奇地盯着他手里的平板电脑。赵支书笑着给孩子们分糖,说要让青杨村“活起来”。他见村里的孩子总闷在屋里玩手机,要么就蹲在路边看大人打牌,就提议搞个“怀旧游戏日”,让孩子们玩玩老一辈的游戏,跳房子、踢毽子、捉迷藏,首选就是捉迷藏,说“这游戏能锻炼孩子的观察力”。
老人们一听就炸了锅。王奶奶拄着拐杖敲着地,拐杖头在水泥地上磕出“咚咚”的响,她的头发全白了,脸上的皱纹挤在一起,眼里满是惊恐:“赵支书,可不敢啊!那槐树下有邪祟,当年晓梅就是在那丢的,你这是要把孩子们往火坑里推!”李大爷蹲在门槛上抽旱烟,烟杆抖得厉害,烟丝落在地上,他都没察觉,只喃喃地说:“当年晓梅的事儿还没了,别再招祸,别再招祸……”
赵支书却不信这些。他坐在村委会的院子里,喝着茶,笑着说:“王奶奶,李大爷,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哪有什么邪祟?都是老封建思想。孩子们总待在屋里也不好,多出来玩玩,晒晒太阳,身体好。”他拍着胸脯保证,“出了事,我担着!”
村里的年轻人觉得赵支书说得对,都盼着孩子们能多出门活动活动,别总抱着手机。老人们拗不过,只能叹着气说“造孽”,却没人再敢多劝。游戏定在七月十五那天,正是鬼节。赵支书说“这天凉快,适合户外活动”,却没人告诉他,青杨村的鬼节,从来没人敢在晚上出门,更别说在槐树下玩游戏。
七月十五那天,天阴沉沉的,像是要下雨。风里带着股凉意,吹在身上,能让人打个哆嗦。下午三点,十三个孩子聚在老槐树下,正好是当年晓梅那批孩子的数量。最大的是十二岁的张强,他是狗蛋的儿子,长得虎头虎脑,跟他爹当年一样,爱当孩子王;最小的是六岁的妞妞,梳着两个羊角辫,手里攥着个布娃娃,眼睛大大的,像极了当年的林晓梅。
赵支书给每个孩子发了块手绢,五颜六色的,有红的、黄的、蓝的,都是他从镇上的小卖部批来的。他举着手绢,笑着说:“这是游戏道具,藏的时候可以用它遮着脸,找的时候可以用它当‘信号旗’。”张强嫌幼稚,把手绢塞在裤兜里,嘴一撇:“我才不用这玩意儿,我眼睛像我爹,啥都能看见!”妞妞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