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郊的雾总比城里来得早、来得沉。入秋之后,天刚擦黑,乳白色的雾气就会从国道旁的荒草丛里钻出来,像无数只冰冷的手,一点点裹住“望归旅馆”的青砖灰瓦。这旅馆是民国年间留下来的老建筑,墙皮早已斑驳,露出里面暗黄色的砖面,每到阴雨天,砖缝里还会渗出黏糊糊的霉斑,散着股潮湿的腐味,混着远处农田里的泥土腥气,闻着就让人心里发闷。
旅馆的大门是两扇厚重的木门,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红漆招牌,“望归旅馆”四个大字被岁月磨得只剩模糊的轮廓,边角还翘着几块起皮的漆皮,风一吹就“哗啦哗啦”响,像有人在暗处偷偷撕纸。进门是个不大的前厅,墙角摆着个掉了漆的旧木柜,柜面上放着台老式座钟,钟摆“滴答滴答”地晃着,声音在空旷的前厅里格外清晰,却总比正常时间慢上十几分钟,老王说,这钟是二十年前那户人家住进来时坏的,后来换了多少个零件都修不好,像是被什么东西钉在了过去的时间里。
老王是旅馆的前台,也是这里资历最老的人。他今年五十六岁,头发已经白了大半,总是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,手里攥着块破布,反复擦拭着柜台上的铜铃。那铜铃是旅馆开业时就有的,表面泛着温润的包浆,可铃口处却有道深色的痕迹,像是干涸的血渍。没人问过那痕迹的来历,就像没人敢多问404房的事一样,那间房在旅馆的四楼最里面,门口挂着把沉甸甸的黄铜锁,锁身被磨得发亮,可锁芯里总像是积着擦不掉的锈,每次钥匙插进去,都会发出“吱呀”的刺耳声响,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锁芯里挣扎。
老王守在这里快十年了,每天的生活像台上了发条的旧钟:早上六点起床,烧一壶开水,就着咸菜啃两个馒头;七点打开旅馆大门,把前厅的桌椅擦一遍;然后就坐在前台后面,要么看那张翻了无数遍的旧报纸,要么就盯着404房的方向发呆。住店的客人偶尔会好奇地问起404房,老王总是低着头,用破布擦着铜铃,含糊地说:“房间漏雨,早封了。”如果客人追问,他就会把话题岔开,要么说城里的酒店有多贵,要么说城郊的山路有多难走,他不敢提二十年前的事,那事像块浸了血的石头,压在他的心里,连想起来都觉得后背发凉,仿佛那股浓烈的血腥味还萦绕在鼻尖。
二十年前的望归旅馆,比现在热闹些。那时候城郊刚通了国道,常有跑运输的司机来住店,旅馆的老板还是个姓周的中年人,
旅馆的大门是两扇厚重的木门,门楣上挂着块褪色的红漆招牌,“望归旅馆”四个大字被岁月磨得只剩模糊的轮廓,边角还翘着几块起皮的漆皮,风一吹就“哗啦哗啦”响,像有人在暗处偷偷撕纸。进门是个不大的前厅,墙角摆着个掉了漆的旧木柜,柜面上放着台老式座钟,钟摆“滴答滴答”地晃着,声音在空旷的前厅里格外清晰,却总比正常时间慢上十几分钟,老王说,这钟是二十年前那户人家住进来时坏的,后来换了多少个零件都修不好,像是被什么东西钉在了过去的时间里。
老王是旅馆的前台,也是这里资历最老的人。他今年五十六岁,头发已经白了大半,总是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,手里攥着块破布,反复擦拭着柜台上的铜铃。那铜铃是旅馆开业时就有的,表面泛着温润的包浆,可铃口处却有道深色的痕迹,像是干涸的血渍。没人问过那痕迹的来历,就像没人敢多问404房的事一样,那间房在旅馆的四楼最里面,门口挂着把沉甸甸的黄铜锁,锁身被磨得发亮,可锁芯里总像是积着擦不掉的锈,每次钥匙插进去,都会发出“吱呀”的刺耳声响,像是有什么东西在锁芯里挣扎。
老王守在这里快十年了,每天的生活像台上了发条的旧钟:早上六点起床,烧一壶开水,就着咸菜啃两个馒头;七点打开旅馆大门,把前厅的桌椅擦一遍;然后就坐在前台后面,要么看那张翻了无数遍的旧报纸,要么就盯着404房的方向发呆。住店的客人偶尔会好奇地问起404房,老王总是低着头,用破布擦着铜铃,含糊地说:“房间漏雨,早封了。”如果客人追问,他就会把话题岔开,要么说城里的酒店有多贵,要么说城郊的山路有多难走,他不敢提二十年前的事,那事像块浸了血的石头,压在他的心里,连想起来都觉得后背发凉,仿佛那股浓烈的血腥味还萦绕在鼻尖。
二十年前的望归旅馆,比现在热闹些。那时候城郊刚通了国道,常有跑运输的司机来住店,旅馆的老板还是个姓周的中年人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