跟随着泡泡文明那如同星图碎片般模糊的指引,“祖龙舰”在穿越一片因规则大规模失效而形成的、极度不稳定的时空褶皱区时,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剧烈颠簸。舰体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,仿佛随时会被混乱的维度之力撕碎。就在导航AI几乎要判定航线错误、建议紧急折返的瞬间,舰船猛地冲出了一片色彩斑斓、意义不明的乱流,闯入了一个……异常的区域。
这里没有星辰,没有物质,甚至没有稳定的空间概念。眼前是一片不断变幻的、由纯粹“信息”和“概念”构成的海洋。无数抽象的形状、符号、逻辑链条和哲学命题如同水母般在虚空中漂浮、碰撞、衍生又湮灭。时间的流速在这里失去了意义,时而如冰川蠕动,时而如白驹过隙,给人一种强烈的失真感。
而在这片信息海洋的中心,存在着一些更加凝聚、更加清晰的“意识焦点”。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,时而显现为旋转的几何图形,时而化为流淌的史诗篇章,时而又凝聚成不断自我诘问的辩难结构。它们,就是这片区域的“居民”。
嬴政立刻意识到,他们遇到了一个与仙秦、与那机械文明都截然不同的存在形式——一个以“思想”本身作为其存在基础的文明残影。
“祖龙舰”的闯入,似乎引起了这些“哲学亡灵”的注意。没有友好的问候,也没有敌意的攻击,一股庞大而复杂的意念流瞬间包裹了舰体。这意念流并非语言,而是直接作用于意识层面的、高度凝练的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:
· “存在先于本质,抑或本质先于存在?若存在可被随意抹除,则本质何在?”
· “‘我思故我在’,然‘思’若为虚无所困,‘在’又将依附于何物?”
· “宇宙若为一理性之造物,何以容不下我等非理性之思辨?此非理性,是否亦为更高理性之一部分?”
· “否定之否定即为肯定,然绝对之否定(抹除)本身,是否构成对其自身之否定?”
这些质问、论证、反诘,如同汹涌的潮水,冲击着每一位幸存者的意识。它们并非寻求答案,而是在进行一场永恒的、面向虚无的辩护。它们试图用最严密的逻辑,最深刻的哲学,来论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,从而从根源上否定“归零”的合法性。
它们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篇永无止境的、试图说服那沉默法官(或许是宇宙本身,或许是那“终末管理员”)的辩护词。
仙秦的幸存者们,无论是精通律法的文官还是信仰力量的将士,在这纯粹的思想风暴面前,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与震撼。李斯若在,或许能与它们进行某种层面的交锋,但此刻的幸存者中,无人能真正理解并回应这高度抽象的思辨洪流。
嬴政沉默地感受着这一切。他看到了这些“哲学亡灵”那不屈的意志,看到了它们以思想为壁垒,对抗消亡的悲壮努力。它们没有实体可供摧毁,没有能量可供耗尽,它们的战场就在这概念的层面,与“归零”进行着一场无声的、却同样绝望的拉锯战。
然而,他也清晰地感知到,这片由纯粹思想构筑的领域,其边界正在被一种熟悉的、绝对的灰色所缓慢侵蚀。
那灰色静默,似乎对这片区域的“非理性”思辨(在“归零”逻辑看来,任何无法被其底层协议理解的复杂思想,或许都是“非理性”的)感到“不适”。它没有像对待物质宇宙那样直接覆盖,而是如同一种概念性的稀释剂,正在缓慢地、不可阻挡地渗透进来。
它所过之处,那些漂浮的符号失去光彩,复杂的逻辑链条断裂、简化,深刻的哲学命题变得苍白、空洞,最终化为毫无意义的、即将消散的信息尘埃。那些“哲学亡灵”的思辨浪潮,在接触到灰色静默的边缘时,其力度和复杂性明显衰减,仿佛声音被吸入了隔音材料。
它们在辩护,但法官似乎并未出席,或者说,法官的“判决”(抹除)早已下达,并不在乎辩护词的内容。
这第二个“同类”的发现,带来的是比那机械悲歌更深的无力感。机械文明至少还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、目标明确的“计算”,而这些哲学亡灵,它们那辉煌而复杂的思辨,在那无差别的、冰冷的“静默”面前,显得如此……苍白无力。
思想,这曾被无数文明视为最崇高、最不朽的存在,在此刻,似乎也未能成为对抗终极虚无的盾牌。
“祖龙舰”没有久留,在记录了这片区域的特征和那缓慢而坚定的侵蚀过程后,便悄然退出了这片时间错乱的哲学坟场。
航程继续。
希望,似乎随着每一个“同类”的发现,而变得更加渺茫,更加沉重。
这里没有星辰,没有物质,甚至没有稳定的空间概念。眼前是一片不断变幻的、由纯粹“信息”和“概念”构成的海洋。无数抽象的形状、符号、逻辑链条和哲学命题如同水母般在虚空中漂浮、碰撞、衍生又湮灭。时间的流速在这里失去了意义,时而如冰川蠕动,时而如白驹过隙,给人一种强烈的失真感。
而在这片信息海洋的中心,存在着一些更加凝聚、更加清晰的“意识焦点”。它们没有固定的形态,时而显现为旋转的几何图形,时而化为流淌的史诗篇章,时而又凝聚成不断自我诘问的辩难结构。它们,就是这片区域的“居民”。
嬴政立刻意识到,他们遇到了一个与仙秦、与那机械文明都截然不同的存在形式——一个以“思想”本身作为其存在基础的文明残影。
“祖龙舰”的闯入,似乎引起了这些“哲学亡灵”的注意。没有友好的问候,也没有敌意的攻击,一股庞大而复杂的意念流瞬间包裹了舰体。这意念流并非语言,而是直接作用于意识层面的、高度凝练的哲学思辨和逻辑论证:
· “存在先于本质,抑或本质先于存在?若存在可被随意抹除,则本质何在?”
· “‘我思故我在’,然‘思’若为虚无所困,‘在’又将依附于何物?”
· “宇宙若为一理性之造物,何以容不下我等非理性之思辨?此非理性,是否亦为更高理性之一部分?”
· “否定之否定即为肯定,然绝对之否定(抹除)本身,是否构成对其自身之否定?”
这些质问、论证、反诘,如同汹涌的潮水,冲击着每一位幸存者的意识。它们并非寻求答案,而是在进行一场永恒的、面向虚无的辩护。它们试图用最严密的逻辑,最深刻的哲学,来论证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,从而从根源上否定“归零”的合法性。
它们的存在本身,就是一篇永无止境的、试图说服那沉默法官(或许是宇宙本身,或许是那“终末管理员”)的辩护词。
仙秦的幸存者们,无论是精通律法的文官还是信仰力量的将士,在这纯粹的思想风暴面前,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茫然与震撼。李斯若在,或许能与它们进行某种层面的交锋,但此刻的幸存者中,无人能真正理解并回应这高度抽象的思辨洪流。
嬴政沉默地感受着这一切。他看到了这些“哲学亡灵”那不屈的意志,看到了它们以思想为壁垒,对抗消亡的悲壮努力。它们没有实体可供摧毁,没有能量可供耗尽,它们的战场就在这概念的层面,与“归零”进行着一场无声的、却同样绝望的拉锯战。
然而,他也清晰地感知到,这片由纯粹思想构筑的领域,其边界正在被一种熟悉的、绝对的灰色所缓慢侵蚀。
那灰色静默,似乎对这片区域的“非理性”思辨(在“归零”逻辑看来,任何无法被其底层协议理解的复杂思想,或许都是“非理性”的)感到“不适”。它没有像对待物质宇宙那样直接覆盖,而是如同一种概念性的稀释剂,正在缓慢地、不可阻挡地渗透进来。
它所过之处,那些漂浮的符号失去光彩,复杂的逻辑链条断裂、简化,深刻的哲学命题变得苍白、空洞,最终化为毫无意义的、即将消散的信息尘埃。那些“哲学亡灵”的思辨浪潮,在接触到灰色静默的边缘时,其力度和复杂性明显衰减,仿佛声音被吸入了隔音材料。
它们在辩护,但法官似乎并未出席,或者说,法官的“判决”(抹除)早已下达,并不在乎辩护词的内容。
这第二个“同类”的发现,带来的是比那机械悲歌更深的无力感。机械文明至少还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、目标明确的“计算”,而这些哲学亡灵,它们那辉煌而复杂的思辨,在那无差别的、冰冷的“静默”面前,显得如此……苍白无力。
思想,这曾被无数文明视为最崇高、最不朽的存在,在此刻,似乎也未能成为对抗终极虚无的盾牌。
“祖龙舰”没有久留,在记录了这片区域的特征和那缓慢而坚定的侵蚀过程后,便悄然退出了这片时间错乱的哲学坟场。
航程继续。
希望,似乎随着每一个“同类”的发现,而变得更加渺茫,更加沉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