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章 达者为师-《大明:我朱老三,解锁吕布模版!》

  “难道……不对吗?”

  黄子澄喃喃自语。

  朱棡轻哼一声,手指在书页上轻轻一划。

  将那句简短的话,从中间分成了两段。

  “圣人真正的意思是——”

  “民可,使由之。”

  “不可,使知之。”

  朱棡的声音陡然拔高,掷地有声。

  “一件事情,如果百姓们认可,那就放手让他们去做!”

  “如果百姓们不认可,那就去教化他们,让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!”

  轰!

  这番全新的释义,在每个人的脑海中炸响。

  尤其是黄子澄和齐泰,更是如遭雷击,整个人都呆住了。

  他们反反复复地咀嚼着朱棡的断句和解释,越想,眼睛瞪得越大。

  “民可,使由之……不可,使知之……”

  “教化……使之知晓……”

  一直站在旁边的宋濂,此刻老眼中,猛然爆发出一团光。

  他激动得浑身颤抖,几步走到朱棡面前。

  指着那本书,声音都变了调。

  “对啊!”

  “老夫怎么就没想到!”

  “孔圣人一生主张‘有教无类’,怎么会说出‘不可使知之’这种话!”

  “这才是圣人的本意!这才是真正的儒道!”

  宋濂状若疯魔,脸上满是茅塞顿开的狂喜。

  他研究了一辈子经学,竟然还不如一个在军中长大的皇子看得透彻!

  有了宋濂这位当世大儒的肯定,朱棡的这番言论,瞬间就有了说服力。

  黄子澄呆呆地看着朱棡,嘴唇嗫嚅着,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

  原来……是他错了。

  他将愚民之术当成圣人之言,还洋洋得意地拿来教导皇孙。

  这哪里是在为国分忧,这分明是在掘大明的根基!

  朱棡冰冷的目光,再次落在了他的身上。

  “黄子澄,我再问你。”

  “你今日教导皇孙,教他们行愚民之策,奴役百姓。”

  “他日,若是皇孙登基,真的照你说的去做。”

  “那我大明的江山,与那被我们推翻的前元,又有何异?”

  “届时,天下百姓离心离德,官逼民反,我大明又能撑几年?”

  朱棡的每一个字,都狠狠地砸在黄子澄的心口。

  黄子澄的脸色,从惨白变成了死灰。

  “噗通!”

  他双腿一软,从齐泰的怀中滑落,重重地跪在了地上。

  “臣……有罪!”

  “臣罪该万死!”

  他一边嘶喊着,一边用额头撞击着坚硬的地砖。

  很快,他的额头就变得血肉模糊。

  就在这时,一道威严的声音,从课堂的后方响了起来。

  “行了,别在这儿寻死觅活的了。”

  众人闻声望去,只听一道声音,从一扇屏风后传出。

  不是当今皇帝朱元璋,又是何人!

  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
  众人连忙跪倒在地。

  “参见父皇(皇爷爷)!”

  整个课堂,只有朱元璋一人站着。

  他没有理会众人,只是看着黄子澄。

  “黄子澄,咱让你来教导皇孙,是让你教他们圣人大道。”

  “不是让你教他们怎么做亡国之君的。”

  “你读了一辈子书,就读出这么个玩意儿?”

  朱元璋的声音不大,却带着威严。

  黄子澄趴在地上,抖得和筛糠一样。

  “臣……臣知罪,请陛下降罪!”

  朱元璋冷哼一声。

  “国子监司业的位子,你就别坐了。”

  “就降为国子监典籍,去看管那些书吧。”

  “什么时候把书读明白了,再出来见人。”

  听到这个处置,黄子澄非但没有绝望,反而如蒙大赦,拼命地磕头。

  “谢陛下不杀之恩!谢陛下!”

  国子监典籍,虽然只是个小官,但好歹留在了国子监。

  最重要的是,保住了一条命。

  处置完黄子澄,朱元璋的目光,落在了自己的三儿子朱棡身上。

  他的眼神柔和了许多,甚至带上了赞许。

  “老三,你今天做的不错。”

  “咱大明朝的皇子,就该有这份见识,这份担当!”

  朱棡抬起头,脸上无悲无喜。

  “父皇谬赞了。”

  “儿臣只是觉得,君为舟,民为水。”

  “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”

  “善待百姓,就是善待我们朱家的江山。”

  “好!”

  朱元璋龙颜大悦,忍不住抚掌赞叹。

  “说得好!君舟民水!这个比喻,好!”

  他看着眼前这个儿子,越看越是满意。

  就在这父慈子孝的时候,一个不合时宜的声音,却突兀地响了起来。

  只见老祭酒宋濂,竟然从地上爬了起来,几步走到朱棡面前。

  然后,他对着朱棡,深深地作了一揖。

  “燕王殿下。”

  宋濂的姿态放得极低,语气中充满了谦卑。

  “老臣……斗胆,想向殿下请教这断句释经的学问。”

  “还望殿下……不吝赐教!”

  此言一出,满堂皆惊。

 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僵住了。

  朱棣、朱桢等皇子,下巴都快掉到了地上。

  就连那几个小皇孙,也瞪大了眼睛,不敢相信自己看到了什么。

  宋濂可是当朝的文坛领袖,天下读书人的楷模!

  他竟然……向自己的学生,燕王朱棡,请教起了学问?

  朱棡看着眼前这位老人,一时间也有些发懵。

  他只是顺着黄子澄的话,即兴发挥了一下。

  怎么就把这位当朝大儒给整得要行此大礼了?

  “宋学士,万万不可!”

  朱棡连忙上前一步,双手虚扶。

  “您是晚辈的老师,晚辈如何受得起您这一拜。”

  他的动作很轻,语气也充满了敬意。

  宋濂却固执地没有起身,依旧保持着躬身的姿势。

  他的声音带着颤抖。

  “达者为师。”

  “殿下在经义上的见解,远超老臣。”

  “这一拜,您受得起。”

  “老臣是真心实意,想向殿下请教这断句释经的学问。”

  宋濂的姿态放得极低,每一个字都说得恳切无比。

  朱棣张大了嘴,眼珠子都快瞪了出来。

  自己的老师,在向自己的三哥请教学问?

 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早已消失不见。

  他能看出,宋濂不是在演戏,更不是在阿谀奉承。

  这位老学究的眼中,闪烁着的是对知识的渴望。

  可正因为如此,才更让他感到匪夷所思。

  老三虽然也读过些书。

  但什么时候在经义上的造诣,高到能让宋濂都五体投地的地步了?

  朱棡深吸了一口气。

  他知道,今天这事儿,要是不说出个子丑寅卯来,恐怕是过不去了。

  “宋学士,您先起来。”

  “我们坐下说。”

  他再次伸手,这一次,态度坚决了许多。

  宋濂感受到朱棡语气中的坚定,犹豫了一下,终究还是直起了身子。

  但他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座位,而是恭敬地站在一旁。

  朱棡见状,也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