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 恩准臣乞骸骨-《大明:我朱老三,解锁吕布模版!》

  “哐当。”

  李善长手中的茶杯失手滑落,在坚硬的青石地板上摔得粉碎。

  他缓缓抬起头,脸色已是一片煞白。

  该来的,终究还是来了。

  奉天殿内,香炉里飘着袅袅青烟。

  李善长跪在冰冷的地砖上,大气都不敢喘一口。

  他等了许久,龙椅上的那位,却始终没有开口。

  那沉默,是山,是海,压得他几乎喘不过气来。

  不知过了多久,朱元璋那平淡中却带着无上威严的声音,才缓缓响起。

  “李相国,咱记得,你是跟着咱最早打天下的人了。”

  李善长身子一颤,连忙叩首。

  “托陛下洪福,臣不敢忘。”

  朱元璋的语气听不出喜怒,仿佛只是在闲话家常。

  “是啊,一转眼,这么多年过去了。”

  他微微向前倾了倾身子,目光落在李善长的头顶,声音里带着关切。

  “咱刚才还在想……李相国,你今年,高寿几何啊?”

 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。

  却仿佛一道九天玄雷,在李善长的耳边轰然炸响。

  他整个人都僵住了。

  血液,在这一瞬间仿佛凝固。

  他明白了。

  陛下不是在问他的年纪。

  陛下是在告诉他,你,老了。

  该滚了。

  一滴冰冷的汗珠,从他的额角渗出,顺着苍老的脸颊,缓缓滑落。

  李善长紧绷的身体,在这一刻彻底松弛了下来。

  他缓缓地,将自己的额头,重新贴在了冰冷的金砖之上。

  那股彻骨的寒意,让他前所未有的清醒。

  “回陛下。”

  他的声音嘶哑,却异常平静。

  “臣,今年六十有五了。”

  朱元璋的嘴角,勾起一抹弧度。

  他没有再说话,只是静静地看着匍匐在地的老臣。

  君臣之间,相伴数十载。

  有些话,不必说透。

  “臣年事已高,精力不济,时常感到力不从心。”

  李善长再次叩首,每一个字都说得异常沉重。

  “恳请陛下……恩准臣乞骸骨。”

  他终于说出了那句话。

  说出口的瞬间,压在心头的那座大山,仿佛顷刻间崩塌了。

  有不甘,有落寞,但更多的是一种解脱。

  “唉。”

  龙椅上传来一声悠长的叹息。

  “李相国乃我大明开国元勋,劳苦功高。”

  朱元璋的声音里,带着恰到好处的惋惜。

  “既然你执意要退,咱也不好强留。”

  “准了。”

  “谢陛下天恩!”

  李善长重重叩首,苍老的眼眶中,有浑浊的泪光在闪动。

  “李相国为国操劳一生,也该好好歇歇了。”

  朱元璋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温和。

  “朕在城东赐你一座新宅邸,食邑三千户,俸禄照旧。”

  “你便安心颐养天年吧。”

  这番恩赏,不可谓不丰厚。

  既是安抚,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。

  李善长心中百感交集,再次叩谢。

  “臣,叩谢陛下隆恩。”

  当他颤颤巍巍地走出奉天殿时,外面的阳光刺得他有些睁不开眼。

 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座巍峨的宫殿,心中只剩下一片空茫。

  ……

  中书省内,气氛压抑。

  胡惟庸看着老师李善长亲笔书写乞骸骨的奏表,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。

  “老师!您这是为何啊?”

  “您正值壮年,怎能就此致仕?”

  胡惟庸想不通。

  在他看来,老师的地位稳如泰山,是淮西一派的擎天之柱。

  这根柱子要是倒了,他们这些人该何去何从?

  李善长放下手中的狼毫笔,抬起头,目光落在这个自己最得意的学生身上。

  “惟庸啊。”

  他的声音带着疲惫。

  “这官场,就是个旋涡。”

  “身在其中,要懂得进退。”

  胡惟庸眉头紧锁,显然没听懂。

  “老师,学生不明白!如今朝中局势,正是我等大展拳脚之时,为何要退?”

  李善长看着他眼中毫不掩饰的野心,轻轻叹了口气。

  “权之一字,最是烫手。”

  “握得太紧,会烧到自己。”

  他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。

  胡惟庸愣了一下,随即垂下眼帘。

  “学生……受教了。”

  他嘴上这么说,但眼底深处的不以为然,却没能逃过李善长的眼睛。

  李善长不再多言。

  他知道,有些路,终究要自己走。

  有些跟头,也必须自己去摔。

  他拿起那份奏表,递了出去。

  大明王朝的初代丞相,就此谢幕。

  次日,早朝。

  奉天殿内,文武百官分列两侧,鸦雀无声。

  所有人都察觉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。

  龙椅之上,朱元璋面色平淡,目光缓缓扫过殿下众人。

  “众卿。”

 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。

  “昨日,丞相李善长上表乞骸骨,言其年事已高,请求致仕还乡。”

  此言一出,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哗然。

  “朕念其劳苦功高,已准其所奏。”

  朱元璋顿了顿,给了百官一个消化的时间。

  淮西一派的官员们,个个面露惊愕与不安。

  而以杨宪、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人,则眼观鼻,鼻观心,不动声色。

  “国不可一日无君,朝不可一日无相。”

  朱元璋的声音再次响起,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。

  谁会是下一任丞相?

  几乎所有淮西官员,都下意识地看向了站在前列的胡惟庸。

  李相国致仕,这丞相之位,理应由他的学生,中书省右丞胡惟庸接任!

  然而,朱元璋接下来的话,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。

  “朕意,由中书省左丞杨宪,升任中书省丞相,总领百官,总理朝政!”

  轰!

  所有人都懵了。

  怎么会是杨宪?!

  杨宪自己也呆住了。

  他站在那里,张着嘴,仿佛傻了一般。

  巨大的惊喜砸得他头晕目眩,让他一时间竟忘了谢恩。

  直到旁边的同僚悄悄推了他一下,他才如梦初醒。

  “噗通!”

  杨宪猛地跪倒在地,因为太过激动,膝盖与地砖碰撞,发出一声闷响。

  “臣……臣……领旨谢恩!”

  他的声音都在颤抖,语无伦次。

  “吾皇万岁!万岁!万万岁!”

  他重重地将头磕在地上,只觉得此生从未如此刻这般扬眉吐气。

 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淮西官员们那一张张铁青的脸。

  胡惟庸更是如遭雷击,脸色煞白,身体微微晃动,几乎站立不稳。

  为什么?为什么不是我?

  他死死地盯着龙椅上那个深不可测的帝王,眼中充满了不解。

  站在官员队伍后方的刘伯温,抚着自己的长须,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了然。

  陛下这一手,敲山震虎,用得实在是妙。

  提拔浙东派的杨宪,就是为了打压日益膨胀的淮西党。

  帝王心术,平衡之道。

  不远处的角落里,身穿亲王常服的朱棡,将这一切尽收眼底。

  他看着那个得意忘形,磕头如捣蒜的杨宪,嘴角勾起一抹冷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