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4章 华钰的改变-《世子妃:搬空仇人小金库去流放》

  化名华钰的玉华公主,在太阳谷这片截然不同的土壤里,像是挣脱了束缚的藤蔓,展现出惊人的生长力。

  她不仅很快学会了自理,那双曾经只见过宫闱倾轧和诗书礼乐的眼睛,也开始敏锐地捕捉营地运转的规律,甚至能看懂一些苏晚晴和陈维送来的、经过筛选的各地情报简报了。

  这天,苏晚晴正对着陈维刚送来的一份京城消息皱眉。

  里面提到了几位官员的升迁贬谪,还有几桩看似寻常的联姻。

  华钰端着一碗刚熬好的野菜粥进来,轻轻放在苏晚晴手边,目光不经意地扫过那张粗纸。

  “礼部侍郎张维……升任吏部左侍郎了?”她轻声念出一个名字,眉头微蹙。

  苏晚晴抬头看她:“你认识?”

  华钰点点头,语气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冷静:“张维此人,最是滑头,惯会左右逢迎。他原先靠着贵妃的娘家,如今贵妃失势,他竟能攀上吏部这根高枝……怕是暗中投靠了大皇子一系。此人不可信,唯利是图。”

  她又指向另一个名字:“鸿胪寺少卿李崇,娶了安西都护的侄女。安西都护是坚定的保皇党,向来不参与皇子之争,此次联姻……恐怕是皇上为了平衡几位皇子势力,有意拉拢边将,稳固军心。”

  苏晚晴有些惊讶地看着她。

  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,华钰三言两语就点出了关键。

  这份对京城权力格局的熟悉和敏锐的政治嗅觉,是她们这些人都不具备的。

  “阿钰,你来看看这些。”苏晚晴将另外几份关于京城动向的简报推到她面前。

  华钰没有推辞,仔细看了起来。

  她时而指出某个看似不起眼的官员调动背后可能隐藏的派系博弈,时而分析某家勋贵宴会宾客名单透露出的风向变化,甚至能根据某些奢侈用品的流通情况,推断出哪家权贵最近圣眷正浓或手头拮据。

  她提供的信息,如同零散的拼图,让苏晚晴和陈维之前收集到的那些模糊情报,逐渐变得清晰立体起来。

  哪些人可能是潜在的盟友,哪些人需要警惕,哪些矛盾可以加以利用……脉络渐渐分明。

  苏晚晴看着华钰专注分析的侧脸,心中一动。

  这位前公主,拥有的不仅仅是复仇的决心,更是一笔宝贵的“情报资产”。

  几天后,苏晚晴将华钰叫到自己的小屋,神色严肃地交给她一个任务。

  “阿钰,你的文采很好,对京城的人情世故也了解。”苏晚晴看着她,“我想交给你一件事,很重要,也很危险。”

  华钰挺直了脊背:“苏姐姐你说,我能做。”

  “利用你的文笔,匿名写一些东西。”苏晚晴压低声音,“可以是话本故事,也可以是容易传唱的童谣。内容……要暗讽朝廷昏庸无道,割地求和;要歌颂北疆边军浴血奋战却得不到支援的忠勇;甚至可以……隐晦地提一提侯府的冤情,暗示忠良被害。”

  华钰的眼睛瞬间亮了,她明白了苏晚晴的意思。

  这是攻心之计,是在看不见的战场上,与朝廷争夺民心!

  “我懂了!”华钰用力点头,眼中燃烧着斗志,“我在宫里听过很多民间话本,也读过不少杂书,知道什么样的故事百姓爱听,什么样的调子容易传唱!我会小心,绝不让人查到源头!”

  从那天起,华钰除了日常劳作和学习,又多了一项“秘密任务”。

  她会在夜深人静时,就着油灯微弱的光,伏在简陋的木桌上,用炭笔在粗纸上奋笔疾书。

  她写落魄书生偶遇隐士,听闻朝中奸佞当道、陷害忠良的故事;写边关将士在冰天雪中誓死不退,却等不来粮草援军的悲歌;也写朗朗上口的童谣,用稚嫩的声音唱出“金銮殿上坐糊涂,丢了城池送公主”的讽刺……

  这些写满字的粗纸,会被小心地伪装起来,通过陈维那无孔不入的商队网络,散播到寒渊州乃至更远地方的茶楼酒肆、市井街巷。

  苏晚晴偶尔会看看华钰写的东西,不得不承认,这位公主殿下确实才华横溢。

  她写的故事曲折动人,能让人落泪;她编的童谣诙谐上口,能让人传唱。

  更重要的是,里面蕴含的情绪和指向,如同无声的细雨,悄然渗透着人心。

  “写得很好。”苏晚晴有一次看完一篇新的手稿,由衷赞道。

  华钰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,脸颊微红:“希望能帮上忙。”

  萧珩也知晓了这件事,他没有说什么,但在一次分配物资时,特意吩咐人多给了华钰一些灯油和纸张。

  这个细微的举动,让华钰默默高兴了很久。

  曾经的玉华公主,在用她独有的方式,为自己,也为所有给予她新生的人,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,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笔,成了她新的武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