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的风带着刺骨的寒意,家属院的大槐树下却热闹非凡。居委会的李主任拿着大喇叭喊:“各位邻居,快过年了,咱们组织个互助活动,谁家有困难互相帮衬,有手艺的也露一手,大家一起热热闹闹迎新年!”
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,有人说帮邻居扫院子,有人说帮老人挑水,张婶突然喊道:“晓棠会织毛衣,手艺还好,不如让她教教我们,咱们自己织毛衣过年!”
这话一出,不少邻居都附和起来。刘婶凑过来说:“晓棠,我早就想跟你学织毛衣了,就是不好意思开口。要是你牵头教,我们肯定来!”
林晓棠心里一动——之前总有人问她织毛衣的技巧,要是能借着互助活动教大家,不仅能拉近邻里关系,还能让大家都学会一门手艺,一举两得。她笑着点头:“没问题!咱们每周二、四晚上在我家院子里学,我教大家织简单的平针毛衣,材料大家自己准备,有不懂的随时问我。”
消息传开后,报名的邻居挤爆了李主任的家门。有想给孩子织新年毛衣的年轻妈妈,有想给老伴织围巾的阿姨,甚至还有几个退休的大爷,说要学织帽子给孙子。林晓棠特意准备了十几套毛线针,还画了简单的织法示意图,贴在院子里的木板上。
第一次教学定在周二晚上。吃过晚饭,邻居们就拿着毛线和针,涌进了林晓棠家的院子。刘桂兰烧了热水,泡了花茶,给大家端到桌上:“天冷,大家喝点热水暖暖身子,慢慢学,不急。”
林晓棠先从最基础的起针教起,她拿着毛线针,一边演示一边说:“起针要松紧适中,太松了毛衣会垮,太紧了穿起来不舒服。大家看,像这样绕线、穿针,每一针都要对齐……”
有个年轻妈妈张姐学得有些吃力,起针总是漏针,急得满头大汗:“晓棠,我怎么总学不会?是不是我太笨了?”
“不是你笨,是刚开始不熟练。”林晓棠走到她身边,手把手教她绕线,“你看,手指要轻轻捏住毛线,针从线里穿过去时,要慢一点,对准位置再用力。”
在林晓棠的耐心指导下,张姐终于成功起了针,她激动得跳起来:“我学会了!晓棠,太谢谢你了!”
旁边的王婶也跟着欢呼:“我也起好针了!原来织毛衣也没那么难嘛!”
院子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,大家互相交流技巧,遇到问题就喊“晓棠”,林晓棠穿梭在人群中,一会儿帮这个调整针脚,一会儿给那个讲解织法,忙得满头大汗,心里却暖暖的。
沈廷舟听说林晓棠牵头教邻居织毛衣,特意绕路过来看看。刚走到院门口,就看到院子里灯火通明,邻居们围坐在一起,手里拿着毛线针,跟着林晓棠的节奏织着,时不时传来笑声和讨论声。林晓棠站在中间,脸上带着笑容,耐心地指导着大家,像个小老师一样。
“沈科长,您怎么来了?”林晓棠看到他,连忙迎上去。
“路过看看,你组织得很好。”沈廷舟笑着说,“没想到你不仅织得好,教得也这么耐心。”
“都是大家愿意学,我只是帮点小忙。”林晓棠有些不好意思,“您要不要进来坐坐?我妈泡了花茶。”
沈廷舟刚坐下,就有邻居认出他:“这不是技术科的沈科长吗?听说您也懂不少手艺,要不要给我们指点指点?”
沈廷舟笑着摇头:“我可不如晓棠,你们跟着她学,肯定没错。”他看着林晓棠忙碌的身影,眼里满是赞许——她总能用自己的能力,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。
随着互助活动的推进,越来越多的邻居学会了织毛衣。张姐给孩子织了件红色的平针毛衣,特意穿来给林晓棠看:“晓棠,你看这毛衣,我织的!孩子穿上可高兴了,说比商店里买的还好看!”
王婶也织好了一条灰色围巾,给老伴围上,在院子里炫耀:“你看我老伴,戴我织的围巾,多精神!”
林晓棠看着大家的成果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她还提议搞个“毛衣展示会”,让大家把织好的作品拿出来,互相点评、交流经验。展示会上,五颜六色的毛衣、围巾、帽子摆满了桌子,邻居们拿着自己的作品,脸上满是骄傲的笑容。
李主任看着热闹的场面,笑着对林晓棠说:“晓棠,多亏了你,咱们家属院的互助活动才这么成功。现在大家不仅学会了织毛衣,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,以前不怎么说话的邻居,现在都能坐在一起聊天了。”
“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林晓棠笑着说,“以后咱们还可以组织其他的互助活动,比如教大家缝补衣服、做鞋垫,让咱们家属院越来越热闹。”
晚上回家,刘桂兰看着林晓棠,欣慰地说:“晓棠,你现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。不仅自己有出息,还能帮着邻居们,妈为你骄傲。”
“妈,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。”林晓棠抱了抱母亲,“以后我还要多帮大家,让咱们家属院越来越温暖。”
林晓棠知道,这次互助活动不仅让她收获了邻里的认可,更让她明白了——真正的快乐,不仅来自于自己的成功,更来自于帮助别人后的满足。以后不管是在工厂工作,还是在生活中,她都会继续保持这份热心,用自己的能力,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帮助。
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,有人说帮邻居扫院子,有人说帮老人挑水,张婶突然喊道:“晓棠会织毛衣,手艺还好,不如让她教教我们,咱们自己织毛衣过年!”
这话一出,不少邻居都附和起来。刘婶凑过来说:“晓棠,我早就想跟你学织毛衣了,就是不好意思开口。要是你牵头教,我们肯定来!”
林晓棠心里一动——之前总有人问她织毛衣的技巧,要是能借着互助活动教大家,不仅能拉近邻里关系,还能让大家都学会一门手艺,一举两得。她笑着点头:“没问题!咱们每周二、四晚上在我家院子里学,我教大家织简单的平针毛衣,材料大家自己准备,有不懂的随时问我。”
消息传开后,报名的邻居挤爆了李主任的家门。有想给孩子织新年毛衣的年轻妈妈,有想给老伴织围巾的阿姨,甚至还有几个退休的大爷,说要学织帽子给孙子。林晓棠特意准备了十几套毛线针,还画了简单的织法示意图,贴在院子里的木板上。
第一次教学定在周二晚上。吃过晚饭,邻居们就拿着毛线和针,涌进了林晓棠家的院子。刘桂兰烧了热水,泡了花茶,给大家端到桌上:“天冷,大家喝点热水暖暖身子,慢慢学,不急。”
林晓棠先从最基础的起针教起,她拿着毛线针,一边演示一边说:“起针要松紧适中,太松了毛衣会垮,太紧了穿起来不舒服。大家看,像这样绕线、穿针,每一针都要对齐……”
有个年轻妈妈张姐学得有些吃力,起针总是漏针,急得满头大汗:“晓棠,我怎么总学不会?是不是我太笨了?”
“不是你笨,是刚开始不熟练。”林晓棠走到她身边,手把手教她绕线,“你看,手指要轻轻捏住毛线,针从线里穿过去时,要慢一点,对准位置再用力。”
在林晓棠的耐心指导下,张姐终于成功起了针,她激动得跳起来:“我学会了!晓棠,太谢谢你了!”
旁边的王婶也跟着欢呼:“我也起好针了!原来织毛衣也没那么难嘛!”
院子里的气氛越来越热烈,大家互相交流技巧,遇到问题就喊“晓棠”,林晓棠穿梭在人群中,一会儿帮这个调整针脚,一会儿给那个讲解织法,忙得满头大汗,心里却暖暖的。
沈廷舟听说林晓棠牵头教邻居织毛衣,特意绕路过来看看。刚走到院门口,就看到院子里灯火通明,邻居们围坐在一起,手里拿着毛线针,跟着林晓棠的节奏织着,时不时传来笑声和讨论声。林晓棠站在中间,脸上带着笑容,耐心地指导着大家,像个小老师一样。
“沈科长,您怎么来了?”林晓棠看到他,连忙迎上去。
“路过看看,你组织得很好。”沈廷舟笑着说,“没想到你不仅织得好,教得也这么耐心。”
“都是大家愿意学,我只是帮点小忙。”林晓棠有些不好意思,“您要不要进来坐坐?我妈泡了花茶。”
沈廷舟刚坐下,就有邻居认出他:“这不是技术科的沈科长吗?听说您也懂不少手艺,要不要给我们指点指点?”
沈廷舟笑着摇头:“我可不如晓棠,你们跟着她学,肯定没错。”他看着林晓棠忙碌的身影,眼里满是赞许——她总能用自己的能力,给身边的人带来温暖。
随着互助活动的推进,越来越多的邻居学会了织毛衣。张姐给孩子织了件红色的平针毛衣,特意穿来给林晓棠看:“晓棠,你看这毛衣,我织的!孩子穿上可高兴了,说比商店里买的还好看!”
王婶也织好了一条灰色围巾,给老伴围上,在院子里炫耀:“你看我老伴,戴我织的围巾,多精神!”
林晓棠看着大家的成果,心里满是成就感。她还提议搞个“毛衣展示会”,让大家把织好的作品拿出来,互相点评、交流经验。展示会上,五颜六色的毛衣、围巾、帽子摆满了桌子,邻居们拿着自己的作品,脸上满是骄傲的笑容。
李主任看着热闹的场面,笑着对林晓棠说:“晓棠,多亏了你,咱们家属院的互助活动才这么成功。现在大家不仅学会了织毛衣,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,以前不怎么说话的邻居,现在都能坐在一起聊天了。”
“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。”林晓棠笑着说,“以后咱们还可以组织其他的互助活动,比如教大家缝补衣服、做鞋垫,让咱们家属院越来越热闹。”
晚上回家,刘桂兰看着林晓棠,欣慰地说:“晓棠,你现在真是越来越能干了。不仅自己有出息,还能帮着邻居们,妈为你骄傲。”
“妈,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。”林晓棠抱了抱母亲,“以后我还要多帮大家,让咱们家属院越来越温暖。”
林晓棠知道,这次互助活动不仅让她收获了邻里的认可,更让她明白了——真正的快乐,不仅来自于自己的成功,更来自于帮助别人后的满足。以后不管是在工厂工作,还是在生活中,她都会继续保持这份热心,用自己的能力,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