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沉默的共谋-《一章一个人性小故事》

  教室后排传来压抑的啜泣声,但前排的同学只是把耳机音量调得更高。没有人回头,仿佛那声音不过是背景白噪音。这是高三三班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午休时间,阳光斜射进教室,在李晓明的桌子上划出一道分界线——他蜷缩在阴影里,试图用校服袖子擦去眼镜上的污渍。

  王雅婷从作业本上抬起头,视线与李晓明短暂交汇。她看到他迅速低下的头和微微发抖的手,那副眼镜上明显是有人故意抹上的修正液。她的笔尖在纸上停顿了三秒,然后继续写下一道数学题的解答步骤。

  “看不见的伤口也在流血。”她曾经在日记里这样写,但那条日记已经被她撕毁冲走。

  校园霸凌从来不是突然爆发的灾难,而是缓慢渗透的毒药。高二分班后,当李晓明成为张磊及其小团体的固定目标时,最初的试探轻得让人难以察觉——只是一次次的“忘记”通知他调课消息,或是在群里“不小心”忽略他的存在。

  班长赵强曾私下对学习委员刘静说:“只是同学间的小摩擦,过度反应反而会激化矛盾。”那时,他刚刚删除了班级群里张磊发布的李晓明尴尬照片,却没有对张磊提出任何警告。

  沉默是霸凌最好的培养皿。

  李晓明还记得第一次被锁在厕所隔间的情景。他敲了十分钟的门,听到外面有脚步声和窃笑,然后是逐渐远去的交谈声。当他终于被清洁工放出来时,预备铃已经响过。他跑回教室,老师只是淡淡地说:“下次早点。”

  那天晚上,他在宿舍床上听到对面床的张磊对其他人说:“看吧,连老师都不管。”而睡在张磊上铺的陈浩只是翻了个身,什么也没说。

  陈浩是班级的体育委员,篮球打得好,成绩中上,是那种总能与所有人保持表面友好的学生。有一次,在李晓明被故意撞倒后,陈浩曾伸手拉他起来,并低声说了句“别往心里去”。但第二天,陈浩依然与张磊一起在球场配合默契。

  旁观者的逻辑复杂而矛盾。王雅婷曾想过告诉老师,但母亲说过:“高中最重要的是学习,别惹麻烦。”赵强认为维持班级表面和谐比追究个别行为更重要。刘静则担心如果她站出来,会失去在班干部中的位置。而更多的人,只是习惯了有一个共同的出气筒存在,这让他们短暂地从学业压力中获得解脱。

  十月的一个雨天,事情出现了转折。张磊小组需要完成一项社会调研作业,他们“邀请”李晓明加入小组——实际上是让他完成所有工作,而署名时却准备忽略他。

  那天下午,李晓明在空教室里整理数据,王雅婷恰好回来取遗忘的课本。她看到李晓明独自面对一堆资料,而班级群里的消息显示,张磊等人正在网吧玩游戏。

  “需要帮忙吗?”这句话脱口而出后,王雅婷自己都感到惊讶。

  李晓明抬起头,眼镜后的眼睛闪过一丝希望,但很快又黯淡下去:“不用了,张磊说这是给我的机会。”

  “机会?”王雅婷想追问,但听到走廊尽头的脚步声,她迅速拿起课本离开了。

  调研作业提交后,张磊小组得了优秀。老师在班上表扬了他们,特别提到了数据整理的细致。张磊在座位上微笑接受赞美,而李晓明低着头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。

  表扬结束后的课间,李晓明鼓起勇气对张磊说:“那个作业,我也有参与......”

  张磊的笑容瞬间消失,他搂住李晓明的肩膀,力道大得让李晓明皱起眉头:“晓明啊,我知道你想被认可,但撒谎可不是好习惯。”

  周围几个同学窃窃私语,没有人出声支持李晓明。赵强本想说什么,但被刘静拉去讨论班级活动方案。陈浩则低头玩手机,仿佛什么都没听到。

  那一刻,李晓明明白了什么是彻底的孤立。

  转折发生在学期末的校园文化节。学校要求每个班级制作一个反映校园生活的短片。张磊作为组长,决定拍摄一个关于“问题学生”改过自新的故事,自然,李晓明被指定扮演问题学生。

  剧本要求李晓明在雨中跪地忏悔的镜头。拍摄当天,虽然是人工降雨,但十一月的天气已经转冷。李晓明穿着单薄的衣服,在众人注视下跪在水泥地上,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台词,因为张磊总说“感情不够真实”。

  王雅婷透过教室窗户看着这一幕,手中的保温杯渐渐失去了温度。她想起昨晚偶尔听到两位老师的对话,说李晓明的母亲最近下岗了,父亲常年卧病在家。他申请助学金的事情只有少数人知道。

  “停!还是不行!”张磊又一次喊停,周围传来几声不耐烦的叹息。

  李晓明浑身湿透,嘴唇发紫,身体明显在发抖。但当张磊要求再来一次时,他只是默默点头。

  “够了。”陈浩突然放下反光板,“他已经拍了七遍了。”

  现场突然安静下来。这是第一次有张磊圈子内的人公开质疑他。

  张磊愣了一下,随即笑道:“浩哥心疼了?这不是为了班级荣誉嘛。”

  “我说够了。”陈浩走过去,把外套披在李晓明身上,“这条已经可以了。”

  那一刻,多个手机摄像头不约而同地关闭了。没有人说话,但一种无声的共识在形成。赵强走上前帮忙扶起李晓明;刘静递上热水;几个平时沉默的女生拿来干毛巾。张磊站在原地,脸上的笑容僵硬了。

  王雅婷最终走到了教导处。她不是去报告,而是建议在短片中增加一个片段——展示每个同学不为人知的一面,包括李晓明熬夜整理的调研资料,包括他每天最早到教室打扫卫生,包括他笔记本上工整详细的课堂笔记。

  短片最终版在文化节上播放时,那个新增的片段格外引人注目。画外音是王雅婷写的台词:“每个人都值得被看见,而不是被定义。”

  李晓明还是转学了,下学期开始时他的座位就空了。但高三三班的气氛悄然改变。张磊依然活跃,但不再针对特定同学;赵强开始更公正地处理班级事务;陈浩在篮球赛前会主动邀请平时被边缘的同学参加。

  而王雅婷在高考作文中写道:“我们常常以为恶是张扬的,实则默许才是它生长的土壤。那天我意识到,保持沉默也是一种选择——选择站在施暴者一边。而当第一个人打破沉默时,集体的良知才会被唤醒。”

  多年后同学聚会,有人提起李晓明,听说他考上了不错的大学,性格开朗了许多。大家默契地没有深入那个话题,但空气中闪过一丝释然的愧疚。

  校园霸凌最深的伤害,或许不在于施暴者的残酷,而在于旁观者明明可以伸出援手,却选择了转过头去。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,都在无形中成为了霸凌的共谋。而打破这种沉默,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普通人鼓起的不普通的勇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