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络上的风暴远比钱塘江的潮水来得更猛烈、更持久。林晚那个充满绝望气息的社交媒体小号被广泛传播,#现实版樊胜美#、#吸血父母#等话题迅速冲上热搜榜前列。亿万网友通过那些冰冷的文字,窥见了一个鲜活生命如何被至亲一点点榨干希望的过程。愤怒、同情、声讨,如同海啸般席卷而来。
“晨光科技”的前台电话几乎被打爆,除了少数核实情况的媒体,更多的是义愤填膺的网友打来的谴责电话。公司不得不发出官方声明,详细说明了林晚意外身亡的事实经过、公司给予人道主义抚恤的情况,以及其父母后续提出41万索赔用于儿子购房首付的无理要求。声明措辞严谨,但立场鲜明,暗示公司保留对不当诋毁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声明发出后,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趋势。公众的矛头齐齐指向了林晚的父母。
而在城市另一端,林家临时租住的简陋房间里,气氛却与外界的沸腾截然不同,那是一种混合着焦躁、恼怒和一丝难以言说的心虚的沉闷。
林父林建国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廉价的香烟,烟雾缭绕中,他沟壑纵横的脸显得愈发阴沉。他刷着手机上的评论,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:“操!这帮吃饱了撑的王八蛋,关他们屁事!老子养了她二十多年,拿点钱怎么了?死了就不能为家里做点贡献了?”
林母王彩菊则像热锅上的蚂蚁,坐立不安。她更关心的是那笔没到手的钱:“这下可好,钱没要到,还惹了一身骚!公司那边咬死了不给,还说可能要告我们诽谤!这可咋办?强子那边还等着钱交首付呢,房子看好了,卖家催得紧!”
“催催催!就知道催!”林建国把烟头狠狠摁灭在烟灰缸里,“要不是你没用,生了个赔钱货还这么不省心,我们能落到这步田地?现在好了,人财两空!”
王彩菊像是被戳到了痛处,尖声反驳:“怪我?难道不是你整天说女儿是外人,早点嫁人换笔彩礼才是正经?现在倒怪起我来了!”
他们的儿子,林晚的弟弟林强,此时正瘫在旧沙发上打着手机游戏,音效开得震天响,似乎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。他二十出头的年纪,穿着明显超出他消费能力的潮牌卫衣,自然是林晚之前省吃俭用买的,脸上是那种被过度溺爱后特有的漠然。
王彩菊凑过去,小心翼翼地问:“强子,你看这……你姐这事闹的,钱可能要不过来了,你那房子……”
林强眼皮都没抬,手指在屏幕上飞快滑动,不耐烦地说:“那我不管!我跟小丽都说好了!没房子结什么婚?我姐死了是她命不好,关我什么事?你们当初要是多给她点压力,让她多赚点,或者早点找个有钱的嫁了,现在首付早够了!”
这番话,连林建国听了都愣了一下,随即又像是找到了某种扭曲的合理性,嘟囔道:“强子说得也对……那死丫头就是没本事,要是像人家那些有出息的,一年赚个几十上百万,至于这样吗?”
就在这时,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,伴随着门外嘈杂的人声。王彩菊透过猫眼一看,吓得脸色发白——门外是几家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!
“林先生,林太太,请开开门!我们想了解一下你们对女儿林晚生前聊天记录的看法!”
“你们索赔41万真的是给儿子买房吗?你们知不知道林晚生前有过自杀念头?”
问题像刀子一样透过门板扎进来。
林建国猛地站起来,脸色铁青,冲着门口吼道:“滚!都给我滚!我们家的事不用你们管!”他抄起桌上的一个空酒瓶,作势要砸门,被王彩菊死死拉住。
“你疯了!你还嫌事闹得不够大吗?”
门外的记者们并未离去,反而因为里面的动静更加兴奋,快门声和追问声此起彼伏。这一家三口,如同被困在孤岛上的囚徒,只是这座孤岛,是由他们自己亲手用冷漠、贪婪和偏心构筑起来的。
与此同时,“晨光科技”内部,人事经理张薇正在整理一份材料,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劳动仲裁或诉讼。同事王悦红着眼睛帮忙整理林晚的遗物——一个简单的纸箱,里面除了办公用品,只有一只用了很久的口红,一本翻旧了的 paperback 小说,和一张藏在笔记本夹层里的照片。那是林晚大学毕业时拍的,照片上的她,穿着学士服,笑容清澈,眼神里还有光,与后来那个疲惫沉默的女孩判若两人。
王悦拿起照片,眼泪终于掉了下来:“张经理,晚姐她……本来应该有好的人生的,对不对?”
张薇沉默地看着那张照片,心中五味杂陈。她想起林晚最后一次来申请预支工资时那躲闪的眼神和低声的请求,当时她只以为是年轻人经济紧张,现在才明白那背后是怎样的压力。她轻轻拍了拍王悦的肩膀,叹了口气:“是啊,本来应该有的。”
公司高层已经达成共识,不仅坚决不向这种无理索赔妥协,还计划以林晚的名义设立一个小额基金,用于帮助公司内部遭遇类似家庭困境或心理危机的年轻员工。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,也是对生者的警示与庇护。
法律的程序是冰冷的,它或许能裁定那41万索赔的无理,却无法审判那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里、用亲情包装着的残忍。舆论的浪潮终会平息,但林晚用生命揭示的伤痕,却深深地刻在了所有知晓这个故事的人心里。她的父母或许能在骂声中继续生活,他们的儿子或许最终还是会凑齐首付,但那笔“血亲”的债,真的能如此轻易地被房价和时光抹去吗?
夜色再次笼罩钱塘江,潮水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堤岸,周而复始,带走了泥沙,也掩盖了痕迹。但有些东西,一旦被潮水冲刷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,便再也无法假装看不见。
“晨光科技”的前台电话几乎被打爆,除了少数核实情况的媒体,更多的是义愤填膺的网友打来的谴责电话。公司不得不发出官方声明,详细说明了林晚意外身亡的事实经过、公司给予人道主义抚恤的情况,以及其父母后续提出41万索赔用于儿子购房首付的无理要求。声明措辞严谨,但立场鲜明,暗示公司保留对不当诋毁行为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。
声明发出后,舆论几乎呈现一边倒的趋势。公众的矛头齐齐指向了林晚的父母。
而在城市另一端,林家临时租住的简陋房间里,气氛却与外界的沸腾截然不同,那是一种混合着焦躁、恼怒和一丝难以言说的心虚的沉闷。
林父林建国一根接一根地抽着廉价的香烟,烟雾缭绕中,他沟壑纵横的脸显得愈发阴沉。他刷着手机上的评论,嘴里不干不净地骂着:“操!这帮吃饱了撑的王八蛋,关他们屁事!老子养了她二十多年,拿点钱怎么了?死了就不能为家里做点贡献了?”
林母王彩菊则像热锅上的蚂蚁,坐立不安。她更关心的是那笔没到手的钱:“这下可好,钱没要到,还惹了一身骚!公司那边咬死了不给,还说可能要告我们诽谤!这可咋办?强子那边还等着钱交首付呢,房子看好了,卖家催得紧!”
“催催催!就知道催!”林建国把烟头狠狠摁灭在烟灰缸里,“要不是你没用,生了个赔钱货还这么不省心,我们能落到这步田地?现在好了,人财两空!”
王彩菊像是被戳到了痛处,尖声反驳:“怪我?难道不是你整天说女儿是外人,早点嫁人换笔彩礼才是正经?现在倒怪起我来了!”
他们的儿子,林晚的弟弟林强,此时正瘫在旧沙发上打着手机游戏,音效开得震天响,似乎外界的一切纷扰都与他无关。他二十出头的年纪,穿着明显超出他消费能力的潮牌卫衣,自然是林晚之前省吃俭用买的,脸上是那种被过度溺爱后特有的漠然。
王彩菊凑过去,小心翼翼地问:“强子,你看这……你姐这事闹的,钱可能要不过来了,你那房子……”
林强眼皮都没抬,手指在屏幕上飞快滑动,不耐烦地说:“那我不管!我跟小丽都说好了!没房子结什么婚?我姐死了是她命不好,关我什么事?你们当初要是多给她点压力,让她多赚点,或者早点找个有钱的嫁了,现在首付早够了!”
这番话,连林建国听了都愣了一下,随即又像是找到了某种扭曲的合理性,嘟囔道:“强子说得也对……那死丫头就是没本事,要是像人家那些有出息的,一年赚个几十上百万,至于这样吗?”
就在这时,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,伴随着门外嘈杂的人声。王彩菊透过猫眼一看,吓得脸色发白——门外是几家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!
“林先生,林太太,请开开门!我们想了解一下你们对女儿林晚生前聊天记录的看法!”
“你们索赔41万真的是给儿子买房吗?你们知不知道林晚生前有过自杀念头?”
问题像刀子一样透过门板扎进来。
林建国猛地站起来,脸色铁青,冲着门口吼道:“滚!都给我滚!我们家的事不用你们管!”他抄起桌上的一个空酒瓶,作势要砸门,被王彩菊死死拉住。
“你疯了!你还嫌事闹得不够大吗?”
门外的记者们并未离去,反而因为里面的动静更加兴奋,快门声和追问声此起彼伏。这一家三口,如同被困在孤岛上的囚徒,只是这座孤岛,是由他们自己亲手用冷漠、贪婪和偏心构筑起来的。
与此同时,“晨光科技”内部,人事经理张薇正在整理一份材料,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劳动仲裁或诉讼。同事王悦红着眼睛帮忙整理林晚的遗物——一个简单的纸箱,里面除了办公用品,只有一只用了很久的口红,一本翻旧了的 paperback 小说,和一张藏在笔记本夹层里的照片。那是林晚大学毕业时拍的,照片上的她,穿着学士服,笑容清澈,眼神里还有光,与后来那个疲惫沉默的女孩判若两人。
王悦拿起照片,眼泪终于掉了下来:“张经理,晚姐她……本来应该有好的人生的,对不对?”
张薇沉默地看着那张照片,心中五味杂陈。她想起林晚最后一次来申请预支工资时那躲闪的眼神和低声的请求,当时她只以为是年轻人经济紧张,现在才明白那背后是怎样的压力。她轻轻拍了拍王悦的肩膀,叹了口气:“是啊,本来应该有的。”
公司高层已经达成共识,不仅坚决不向这种无理索赔妥协,还计划以林晚的名义设立一个小额基金,用于帮助公司内部遭遇类似家庭困境或心理危机的年轻员工。这既是对逝者的告慰,也是对生者的警示与庇护。
法律的程序是冰冷的,它或许能裁定那41万索赔的无理,却无法审判那早已渗透在日常生活里、用亲情包装着的残忍。舆论的浪潮终会平息,但林晚用生命揭示的伤痕,却深深地刻在了所有知晓这个故事的人心里。她的父母或许能在骂声中继续生活,他们的儿子或许最终还是会凑齐首付,但那笔“血亲”的债,真的能如此轻易地被房价和时光抹去吗?
夜色再次笼罩钱塘江,潮水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堤岸,周而复始,带走了泥沙,也掩盖了痕迹。但有些东西,一旦被潮水冲刷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,便再也无法假装看不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