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十三岁的赵素珍蜷缩在邻居家临时借来的旧沙发上,身子止不住地发抖。这不是因为寒冷,尽管深秋的夜风正从关不严的窗户缝隙里嘶嘶地钻进来。这是一种从骨头缝里渗出来的恐惧,一种连灵魂都在颤栗的绝望。她的眼睛空洞地望着天花板,那里没有光,只有一片混沌的黑暗,如同她此刻的内心。两个月前,她还守着自己那栋虽然破旧、但能遮风挡雨的老屋,心里盘算着如何用积攒了一辈子的辛苦钱,让它变得稳固些,好安度余生。如今,那老屋只剩下一地狼藉的残砖碎瓦,而她的人生,似乎也走到了比那废墟更不堪的境地。
赵素珍的老屋在村东头,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,墙体开裂,屋顶漏雨,被镇里来人鉴定为“危房”。儿子媳妇在城里打工,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,加上老太太自己种点小菜、捡些废品积攒的血汗钱,终于凑够了推倒重建的初步费用。手续齐全,施工队也请来了,赵素珍心里是欢喜的,觉得生活总算有了点盼头。
然而,这盼头就像肥皂泡,刚吹起来,就被隔壁的恶霸孙老四一脚踩碎。
孙老四,五十出头,膀大腰圆,是村里有名的滚刀肉。年轻时就好吃懒做,逞凶斗狠,年纪大了更是倚老卖老,横行乡里。他家与赵素珍家宅基地紧邻,听说赵素珍要盖新房,他那双三角眼里就冒出了贪婪的光。
开工第一天,挖掘机刚开进院子,孙老四就叼着烟卷,晃着膀子过来了,身后还跟着两个同样流里流气的本家侄子。
“哎哎哎!停下!谁让你们动的?”孙老四用粗壮的手指戳着施工队长的胸口,“这墙基挖过界了!懂不懂规矩?”
老实巴交的施工队长拿出图纸,小心解释:“孙四哥,我们按红线挖的,一点没超。”
“放你娘的屁!”孙老四唾沫星子横飞,“我说过界就是过界!想盖房?行啊,拿个几万块补偿费来!不然别想动一锹土!”
赵素珍闻声从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出来,陪着笑脸:“他四叔,这图纸是镇上批准的,咱家地方小,紧着边儿挖,怎么会过界呢?你看,这都快开工了……”
“少废话!”孙老四打断她,眼神凶狠地瞪着这个瘦弱的老太太,“赵老太,别给脸不要脸!在咱这地界,我孙老四说一不二!五千块,少一个子儿,我看你这房子怎么盖!”
赵素珍一辈子与人为善,从未经历过如此蛮横的场面,气得浑身发颤,但还是强忍着:“他四叔,这钱……这钱没道理啊,我家盖房,凭什么给你钱?”
“凭什么?”孙老四狞笑一声,指着两房之间那条狭窄的过道,“就凭你们施工影响我家风水!就凭以后你们家房子高了,挡我家阳光!五千块是便宜你了!不给?好!咱们走着瞧!”
勒索不成,孙老四的报复开始了。
第二天清晨,施工队刚要开工,就发现赵素珍家临时围起来的院门上,被人用红漆喷满了不堪入目的辱骂字眼。孙老四叉着腰站在自家门口,得意洋洋地看着。
赵素珍的儿子从城里赶回来,试图找孙老四理论,却被孙老四和他两个侄子推搡辱骂,差点动起手来。寡不敌众,只能忍气吞声。
施工队硬着头皮继续施工,孙老四便开始了更下作的手段。他搬了个板凳,就坐在离工地几米远的地方,手里拿着个破锣,工人一有动静,他就“哐哐”地敲,扯着嗓子骂,污言秽语,极尽侮辱之能事,连带着赵素珍早已过世的老伴都被他编排得不成样子。
赵素珍气得几次差点晕厥,村里一些老人看不过眼,远远地指指点点,却没人敢上前劝阻。孙老四的恶名,早已让村民们心生畏惧,多是敢怒不敢言。村支书和村长也来过几次,对孙老四进行“批评教育”,孙老四当面哼哈答应,人一走,立刻变本加厉。
最让赵素珍感到屈辱和绝望的,是孙老四开始泼粪水。
第一次,是趁夜里,将一桶污秽物泼洒在赵素珍家临时居住的工棚门口,恶臭熏天。赵素珍和帮忙看家的外孙女清晨起来,看到这一幕,恶心得直吐。
第二次,大白天,孙老四直接提着一桶粪水,冲到正在砌墙的工人面前,劈头盖脸地泼过去!工人们躲闪不及,浑身恶臭,工程被迫停止。孙老四却像打了胜仗一样,站在废墟上哈哈大笑:“我看谁敢给你们干活!来一个我泼一个!”
万般无奈,赵素珍一家选择了报警。
镇上的派出所来了人,了解了情况,也做了笔录。然而,最终的处理结果却让赵素珍如坠冰窟——事件被定义为“邻里纠纷”、“民间矛盾”。孙老四被带回派出所,批评教育了一顿,拘留了不到二十四小时,就大摇大摆地放了回来。
回到村里的孙老四,气焰更加嚣张。他故意在村里的小卖部门口,逢人便说:“看见没?派出所都请我去喝茶了,能把我咋样?还不是得乖乖放我回来?我告诉你们,在这村里,天王老子都管不了我孙老四!赵老太想盖房?做梦!我让她盖不成,她就得给我趴着!”
警方的介入,非但没有遏制住邪恶,反而像给孙老四的恶行盖上了一张“无可奈何”的许可证。他更加有恃无恐,砸门、辱骂、泼粪水的频率越来越高,甚至开始威胁施工队老板,扬言要让他“在镇上接不到活”。
施工队老板顶不住压力,宁可不要前期投入的工料钱,也坚决撤场了。工程彻底停滞,原本已经挖开的地基,在风吹雨打下变得泥泞不堪,像一道溃烂的伤口,横亘在赵素珍的心上。
赵素珍的儿子再次报警,得到的回复依旧是“调解”、“纠纷”。那种深深的无力感,像毒蛇一样噬咬着这一家人的心。他们仿佛被遗弃在了一个法治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,只能任由恶霸凌辱。
这两个月,赵素珍目睹了人性的种种面相。
有像村东头李寡妇那样的,偷偷给赵素珍塞过几个鸡蛋,小声说:“素珍婶,忍忍吧,孙老四那种人,咱惹不起……”然后匆匆离开,生怕被孙老四看见。
有像村中几个“明白人”那样的,聚在树下议论:“唉,赵老太也是倒霉,碰上了孙老四这号人。”“不过话说回来,她家盖房是不是真有点理亏?不然孙老四能这么闹?”“谁知道呢,清官难断家务事,这种邻里纠纷最难搞。”
更有甚者,像孙老四的本家和一些溜须拍马之徒,竟觉得孙老四“威风”、“有本事”,时不时还给他递根烟,附和着说赵素珍家“不懂事”。
冷漠、观望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,甚至还有一丝隐隐的幸灾乐祸……这些目光像无数根细针,扎在赵素珍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上。她开始失眠,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,耳边回荡着孙老四的辱骂和锣声。她吃饭不香,迅速消瘦下去,眼神变得呆滞而惊恐。儿子媳妇跟她说话,她常常半晌才反应过来说了什么,嘴里反复念叨着:“房子……房子没了……他为什么这么坏……”
她不再敢出门,怕看到孙老四,怕看到那一片废墟。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借来的小黑屋里,对着墙壁自言自语,有时哭,有时笑。医院诊断:重度焦虑、抑郁,伴有应激性精神障碍。
那个下午,天阴沉沉的,像要塌下来。赵素珍唯一的外孙女因为学校有事,暂时回了城里。儿子去镇上想办法,看能否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,屋里只剩下赵素珍一人。
格外寂静。寂静得能听到自己心脏疯狂跳动的声音,那声音里充满了孙老四的狞笑、村民的窃语、警察公式化的回应,还有风雨穿过残垣断壁的呜咽声。
她颤巍巍地走到窗边,望向那片曾经是她家园的废墟。残砖碎瓦间,依稀还能辨认出老屋灶台的位置,那里曾经升起过温暖的炊烟。如今,只剩下一片冰冷的荒芜。
两个月来的屈辱、恐惧、无助、愤怒,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,然后像堤坝崩溃一样,转化为一种死寂的绝望。她喃喃自语,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:
“盖不了……家没了……谁都管不了他……”
“没意思……真没意思……”
“活着……没意思……”
她慢慢转过身,从床底下摸出一个用了一半的农药瓶。那是以前用来给菜地除虫的,她藏了起来,原本是想用来和孙老四拼命的。但现在,她觉得拼命也没有意义了。
浑浊刺鼻的液体滑过喉咙,带来烧灼般的剧痛。她却感觉一种奇异的解脱。身体软软地倒下去时,她最后看到的,是窗外那一片象征着无尽黑暗的、破碎的天空。
赵素珍被及时赶回的儿子发现,送往医院抢救。命,暂时保住了,但洗胃的痛苦和药物的副作用,让她本就脆弱的身体和精神雪上加霜。她时而清醒,时而糊涂,清醒时眼神里是刻骨的恐惧,糊涂时则反复念叨着“房子”和“怕”。
那堆残砖碎瓦,依然静静地躺在村东头,像一个巨大的问号,拷问着每个人的良知。孙老四依旧在村里晃荡,只是暂时收敛了些,但眼神里的嚣张并未减少半分。
赵素珍的儿子,一个原本老实本分的农民工,在母亲喝下农药的那一刻,某种东西在他心里彻底崩塌了。他不再寄希望于某个部门、某个人,他拿起了手机,颤抖着,却坚定地,开始记录这两个月来发生的一切:母亲的眼泪、孙老四的恶行、废墟的影像、医院的诊断证明……
他知道,母亲的生命和尊严,不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埋没在那片废墟之下。当正常的渠道被堵死,当正义在地方性的恶势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时,他只能将这血淋淋的伤口撕开,公之于众。他渴望舆论的阳光能照进这个阴暗的角落,渴望千万人的目光能汇聚成一股力量,为母亲讨回那迟到太久、本该属于一个普通人的、最基本的公道与安宁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,这是一个时代的疮疤。当弱者求助无门,当恶人逍遥法外,当沉默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,那堆积如山的,就不仅仅是赵素珍家的残砖碎瓦,而是整个社会良知与秩序的基石正在被侵蚀的可怕征兆。
舆论,成了最后那根救命稻草,但这根稻草,又能承载多少生命之重?呐喊,从残垣断壁下升起,能否穿透那厚重的壁垒,唤醒应有的回应?
故事,还未结束。公道,仍在路上。但赵素珍老人那句“活着没意思”的悲鸣,却像一把尖刀,刺穿了所有听闻者的心。
赵素珍的老屋在村东头,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产物,墙体开裂,屋顶漏雨,被镇里来人鉴定为“危房”。儿子媳妇在城里打工,省吃俭用攒下一笔钱,加上老太太自己种点小菜、捡些废品积攒的血汗钱,终于凑够了推倒重建的初步费用。手续齐全,施工队也请来了,赵素珍心里是欢喜的,觉得生活总算有了点盼头。
然而,这盼头就像肥皂泡,刚吹起来,就被隔壁的恶霸孙老四一脚踩碎。
孙老四,五十出头,膀大腰圆,是村里有名的滚刀肉。年轻时就好吃懒做,逞凶斗狠,年纪大了更是倚老卖老,横行乡里。他家与赵素珍家宅基地紧邻,听说赵素珍要盖新房,他那双三角眼里就冒出了贪婪的光。
开工第一天,挖掘机刚开进院子,孙老四就叼着烟卷,晃着膀子过来了,身后还跟着两个同样流里流气的本家侄子。
“哎哎哎!停下!谁让你们动的?”孙老四用粗壮的手指戳着施工队长的胸口,“这墙基挖过界了!懂不懂规矩?”
老实巴交的施工队长拿出图纸,小心解释:“孙四哥,我们按红线挖的,一点没超。”
“放你娘的屁!”孙老四唾沫星子横飞,“我说过界就是过界!想盖房?行啊,拿个几万块补偿费来!不然别想动一锹土!”
赵素珍闻声从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出来,陪着笑脸:“他四叔,这图纸是镇上批准的,咱家地方小,紧着边儿挖,怎么会过界呢?你看,这都快开工了……”
“少废话!”孙老四打断她,眼神凶狠地瞪着这个瘦弱的老太太,“赵老太,别给脸不要脸!在咱这地界,我孙老四说一不二!五千块,少一个子儿,我看你这房子怎么盖!”
赵素珍一辈子与人为善,从未经历过如此蛮横的场面,气得浑身发颤,但还是强忍着:“他四叔,这钱……这钱没道理啊,我家盖房,凭什么给你钱?”
“凭什么?”孙老四狞笑一声,指着两房之间那条狭窄的过道,“就凭你们施工影响我家风水!就凭以后你们家房子高了,挡我家阳光!五千块是便宜你了!不给?好!咱们走着瞧!”
勒索不成,孙老四的报复开始了。
第二天清晨,施工队刚要开工,就发现赵素珍家临时围起来的院门上,被人用红漆喷满了不堪入目的辱骂字眼。孙老四叉着腰站在自家门口,得意洋洋地看着。
赵素珍的儿子从城里赶回来,试图找孙老四理论,却被孙老四和他两个侄子推搡辱骂,差点动起手来。寡不敌众,只能忍气吞声。
施工队硬着头皮继续施工,孙老四便开始了更下作的手段。他搬了个板凳,就坐在离工地几米远的地方,手里拿着个破锣,工人一有动静,他就“哐哐”地敲,扯着嗓子骂,污言秽语,极尽侮辱之能事,连带着赵素珍早已过世的老伴都被他编排得不成样子。
赵素珍气得几次差点晕厥,村里一些老人看不过眼,远远地指指点点,却没人敢上前劝阻。孙老四的恶名,早已让村民们心生畏惧,多是敢怒不敢言。村支书和村长也来过几次,对孙老四进行“批评教育”,孙老四当面哼哈答应,人一走,立刻变本加厉。
最让赵素珍感到屈辱和绝望的,是孙老四开始泼粪水。
第一次,是趁夜里,将一桶污秽物泼洒在赵素珍家临时居住的工棚门口,恶臭熏天。赵素珍和帮忙看家的外孙女清晨起来,看到这一幕,恶心得直吐。
第二次,大白天,孙老四直接提着一桶粪水,冲到正在砌墙的工人面前,劈头盖脸地泼过去!工人们躲闪不及,浑身恶臭,工程被迫停止。孙老四却像打了胜仗一样,站在废墟上哈哈大笑:“我看谁敢给你们干活!来一个我泼一个!”
万般无奈,赵素珍一家选择了报警。
镇上的派出所来了人,了解了情况,也做了笔录。然而,最终的处理结果却让赵素珍如坠冰窟——事件被定义为“邻里纠纷”、“民间矛盾”。孙老四被带回派出所,批评教育了一顿,拘留了不到二十四小时,就大摇大摆地放了回来。
回到村里的孙老四,气焰更加嚣张。他故意在村里的小卖部门口,逢人便说:“看见没?派出所都请我去喝茶了,能把我咋样?还不是得乖乖放我回来?我告诉你们,在这村里,天王老子都管不了我孙老四!赵老太想盖房?做梦!我让她盖不成,她就得给我趴着!”
警方的介入,非但没有遏制住邪恶,反而像给孙老四的恶行盖上了一张“无可奈何”的许可证。他更加有恃无恐,砸门、辱骂、泼粪水的频率越来越高,甚至开始威胁施工队老板,扬言要让他“在镇上接不到活”。
施工队老板顶不住压力,宁可不要前期投入的工料钱,也坚决撤场了。工程彻底停滞,原本已经挖开的地基,在风吹雨打下变得泥泞不堪,像一道溃烂的伤口,横亘在赵素珍的心上。
赵素珍的儿子再次报警,得到的回复依旧是“调解”、“纠纷”。那种深深的无力感,像毒蛇一样噬咬着这一家人的心。他们仿佛被遗弃在了一个法治阳光照射不到的角落,只能任由恶霸凌辱。
这两个月,赵素珍目睹了人性的种种面相。
有像村东头李寡妇那样的,偷偷给赵素珍塞过几个鸡蛋,小声说:“素珍婶,忍忍吧,孙老四那种人,咱惹不起……”然后匆匆离开,生怕被孙老四看见。
有像村中几个“明白人”那样的,聚在树下议论:“唉,赵老太也是倒霉,碰上了孙老四这号人。”“不过话说回来,她家盖房是不是真有点理亏?不然孙老四能这么闹?”“谁知道呢,清官难断家务事,这种邻里纠纷最难搞。”
更有甚者,像孙老四的本家和一些溜须拍马之徒,竟觉得孙老四“威风”、“有本事”,时不时还给他递根烟,附和着说赵素珍家“不懂事”。
冷漠、观望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,甚至还有一丝隐隐的幸灾乐祸……这些目光像无数根细针,扎在赵素珍早已千疮百孔的心上。她开始失眠,整夜整夜地睁着眼睛,耳边回荡着孙老四的辱骂和锣声。她吃饭不香,迅速消瘦下去,眼神变得呆滞而惊恐。儿子媳妇跟她说话,她常常半晌才反应过来说了什么,嘴里反复念叨着:“房子……房子没了……他为什么这么坏……”
她不再敢出门,怕看到孙老四,怕看到那一片废墟。她常常一个人坐在借来的小黑屋里,对着墙壁自言自语,有时哭,有时笑。医院诊断:重度焦虑、抑郁,伴有应激性精神障碍。
那个下午,天阴沉沉的,像要塌下来。赵素珍唯一的外孙女因为学校有事,暂时回了城里。儿子去镇上想办法,看能否通过其他途径解决问题,屋里只剩下赵素珍一人。
格外寂静。寂静得能听到自己心脏疯狂跳动的声音,那声音里充满了孙老四的狞笑、村民的窃语、警察公式化的回应,还有风雨穿过残垣断壁的呜咽声。
她颤巍巍地走到窗边,望向那片曾经是她家园的废墟。残砖碎瓦间,依稀还能辨认出老屋灶台的位置,那里曾经升起过温暖的炊烟。如今,只剩下一片冰冷的荒芜。
两个月来的屈辱、恐惧、无助、愤怒,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,然后像堤坝崩溃一样,转化为一种死寂的绝望。她喃喃自语,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:
“盖不了……家没了……谁都管不了他……”
“没意思……真没意思……”
“活着……没意思……”
她慢慢转过身,从床底下摸出一个用了一半的农药瓶。那是以前用来给菜地除虫的,她藏了起来,原本是想用来和孙老四拼命的。但现在,她觉得拼命也没有意义了。
浑浊刺鼻的液体滑过喉咙,带来烧灼般的剧痛。她却感觉一种奇异的解脱。身体软软地倒下去时,她最后看到的,是窗外那一片象征着无尽黑暗的、破碎的天空。
赵素珍被及时赶回的儿子发现,送往医院抢救。命,暂时保住了,但洗胃的痛苦和药物的副作用,让她本就脆弱的身体和精神雪上加霜。她时而清醒,时而糊涂,清醒时眼神里是刻骨的恐惧,糊涂时则反复念叨着“房子”和“怕”。
那堆残砖碎瓦,依然静静地躺在村东头,像一个巨大的问号,拷问着每个人的良知。孙老四依旧在村里晃荡,只是暂时收敛了些,但眼神里的嚣张并未减少半分。
赵素珍的儿子,一个原本老实本分的农民工,在母亲喝下农药的那一刻,某种东西在他心里彻底崩塌了。他不再寄希望于某个部门、某个人,他拿起了手机,颤抖着,却坚定地,开始记录这两个月来发生的一切:母亲的眼泪、孙老四的恶行、废墟的影像、医院的诊断证明……
他知道,母亲的生命和尊严,不能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被埋没在那片废墟之下。当正常的渠道被堵死,当正义在地方性的恶势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时,他只能将这血淋淋的伤口撕开,公之于众。他渴望舆论的阳光能照进这个阴暗的角落,渴望千万人的目光能汇聚成一股力量,为母亲讨回那迟到太久、本该属于一个普通人的、最基本的公道与安宁。
这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,这是一个时代的疮疤。当弱者求助无门,当恶人逍遥法外,当沉默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,那堆积如山的,就不仅仅是赵素珍家的残砖碎瓦,而是整个社会良知与秩序的基石正在被侵蚀的可怕征兆。
舆论,成了最后那根救命稻草,但这根稻草,又能承载多少生命之重?呐喊,从残垣断壁下升起,能否穿透那厚重的壁垒,唤醒应有的回应?
故事,还未结束。公道,仍在路上。但赵素珍老人那句“活着没意思”的悲鸣,却像一把尖刀,刺穿了所有听闻者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