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善水最后一次清点手中的信封,每个信封里装着三千元,那是二十个山区孩子下学期的学费。他仔细核对名单,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名字。三十七岁的他做这件事已经十一年,熟练得如同呼吸。
“王小花,六年级,三千元;陈铁柱,初一,三千元……”他低声念着,声音因胃部持续的疼痛而微微发颤。
妻子杨小芸抱着六个月大的女儿站在门口,眉头微蹙:“这次不能等身体好点再去吗?医生说你的胃需要马上做详细检查。”
林善水勉强笑了笑,额上渗着细密的汗珠:“山区开学早,等检查做完就耽误孩子们报名了。这次是最后一次亲自送,我保证。”
这承诺他已许下多次,杨小芸不再相信,却也不再阻拦。她知道,对那些孩子而言,丈夫是救世主;而对丈夫而言,那些孩子是他活着的意义。
林善水将信封整齐地塞进破旧的公文包,这个包陪他跋涉了无数山路,边角已磨得发白。作为曾经小有名气的民谣歌手,他本可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。十一年前,一场在山区小学的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看到那些因贫困即将辍学的孩子,他当晚便将演出费全部换成学费,资助了十个孩子。从那以后,他再没有为自己活过。
杨小芸递上一杯温水,看他服下止痛药。她爱这个男人,爱他的善良,却也暗自怨恨这份吞噬了他、也吞噬了全家生活的善良。他们住在城郊不足四十平米的廉租房,女儿出生的费用还是向朋友借的。林善水所有的演出收入,几乎都变成了远方孩子们书包里的课本和作业本。
“我三天后就回来。”林善水轻吻妻子的额头,又摸了摸女儿柔嫩的脸颊,然后转身步入黎明前的黑暗中。
他没能履行三天后回家的承诺。在送往最后一个村子的路上,林善水晕倒在崎岖的山路上。村民们将他送到县医院,随后转往省城。诊断结果残酷至极:晚期胃癌,已广泛转移。
医院的墙壁苍白得像葬礼上的布幔。林善水躺在病床上,消瘦得几乎认不出是那个曾经在舞台上怀抱吉他、眼神明亮的歌手。化疗耗尽了他最后的气力,也耗尽了这个家微薄的积蓄。
“王医生的意思是,有一种靶向药,可能有效……”杨小芸声音微弱,不敢看丈夫的眼睛。
“多少钱?”林善水问。
“一个疗程三万多,不在医保范围内。”
病房里一片沉默,只有医疗设备规律的滴答声。他们心知肚明,连住院费都已难以承担,何谈昂贵的靶向药。
就在这时,林善水的手机响了。屏幕上显示着一个陌生号码,但区号是他熟悉的山区。
“喂,是林老师吗?”电话那头是个粗粝的男声。
“我是,您是哪位?”
“我是张磊的爸爸,张家村的。你不是说开学前把学费送来的吗?这都超了三天了,孩子还等着报名呢!”
林善水努力让声音听起来有力些:“张大哥,实在对不起,我生病住院了,这次没能亲自送去。我让妻子尽快汇款给您。”
“住院?那我们孩子的学费咋办?”对方语气顿时紧张起来,“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啊!孩子还等着上学呢!”
林善水感到一阵刺痛,不知是来自癌变的胃部还是别的什么地方:“张大哥,我得了胃癌,晚期。现在确实困难,等我好点——”
“胃癌?”对方打断他,“那你要多久才能好?什么时候能去演出挣钱?孩子上学可不能等啊!”
林善水的手指紧紧攥住床单,指节发白:“我……尽量想办法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片刻,然后是不耐烦的声音:“那你快点想办法,别耽误孩子前程。”
通话结束的忙音在寂静的病房里格外刺耳。杨小芸看着丈夫惨白的脸,无需多问也已明白。这是三个月来的第七个类似电话,没有一句问候,没有半点关心,只有理直气壮的索取。
“全部,”林善水喃喃自语,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,“十一年,两百多个孩子,没有一个人问问我的病,没有一个人。”
杨小芸紧紧握住丈夫冰凉的手,泪水无声滑落。她想起那些他们节衣缩食的日子,想起丈夫顶风冒雪为送学费跌伤的手臂,想起他们因为无力购置婚房而推迟的婚礼,想起女儿出生时连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的窘迫。十一年来,丈夫资助的孩子达两百多个,花费超过八十万,而这些钱本可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,让女儿有更好的成长环境。
“也许……也许只是个别家长,”她试图安慰,却觉得言语如此苍白。
林善水闭上双眼,不再说话。那天夜里,他的病情急剧恶化。
林善水的葬礼简单而冷清。他曾经的音乐伙伴大多已失去联系,而被他资助过的学生和家长,无一人前来。只有少数亲友和几个老歌迷默默送别。杨小芸抱着女儿,看着棺木缓缓降入土中,感觉自己的某部分也随之死去。
然而,讨要学费的电话却没有因林善水的离世而停止。
“林老师答应资助到我高中毕业的,现在才初二!”一个少年在电话里理直气壮地说。
“我们家李娜下个月要去参加数学竞赛,需要五百元路费,林老师以前都给的。”一位母亲说。
“钱什么时候到?不是说好开学前吗?”不同的声音,相同的冷漠。
杨小芸试图解释丈夫已经离世,换来的却是怀疑和责备。
“死了?怎么可能?是不是不想资助我们了找的借口?”
“那我们的学费怎么办?孩子要是辍学就是你们的责任!”
最令人心寒的是,这些电话中有一个来自张磊的父亲——三个月前催促林善水的那个人。当杨小芸告诉他林善水已因胃癌去世时,他沉默良久,然后说:“那……答应我们这个学期的学费还算数吗?”
那天晚上,杨小芸翻出丈夫留下的所有资助记录。厚厚的笔记本里,工整地记录着每一个受助孩子的姓名、家庭情况、资助金额和时间。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,林善水在入院前写道:“若我不能继续,请替我完成对他们的承诺。”
杨小芸泪如雨下。她恨那些忘恩负义的人,恨这份将丈夫推向死亡的善良,却无法拒绝丈夫最后的遗愿。
第二天,她取出家中所剩无几的存款,又向娘家借了一万元,按照记录上的名单,一一汇出了学费。在汇款附言中,她只写了一句话:“请珍惜读书的机会。”
朋友劝她为自己和女儿着想,她苦笑:“善水用生命践行了承诺,我不能让他的善意随他而去。”
于是,讽刺至极的轮回开始了:被资助者逼死了施助者,而施助者的遗孀却接过这沉重的负担,继续供养那些逼死她丈夫的人。
五年过去了。杨小芸的鬓角已现白发,才四十出头的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十岁。她做着两份会计工作,抚养着女儿林心怡。孩子已经五岁,聪明伶俐,眉眼间有父亲的影子。
“妈妈,爸爸是英雄吗?”一天晚上,心怡问道。
杨小芸轻轻抚摸女儿的脸颊:“为什么这么问?”
“幼儿园老师说,爸爸帮助了很多小朋友上学。”
杨小芸沉默片刻:“爸爸做了他认为对的事。”
五年来,她继续着丈夫的慈善事业,尽管规模已大不如前。她砍掉了一半的资助名额,但仍有五十个孩子依靠她的微薄援助得以继续学业。令人稍感欣慰的是,随着时间推移,终于有两个受助学生寄来了感谢信,其中一个还随信寄还了五百元钱,说自己已上大学并获得奖学金,今后可以自立了。
这罕见的回馈让杨小芸热泪盈眶,仿佛长久黑暗中的一丝微光。她开始想,也许丈夫的付出并非全无意义,也许新一代的孩子会有所不同。
然而,大多数家长仍然视资助为理所当然。每逢开学前后,催促的电话依旧不断,语气中鲜有感激,多是理所当然的索取。
“妈妈,你要去哪里?”看到母亲收拾行李,心怡问道。
“妈妈要去山里给哥哥姐姐送学费,三天后就回来。”杨小芸努力让声音轻快。她决定亲自送款,一方面为节省快递费,另一方面也想亲眼看看那些孩子,确认丈夫和她的付出是否真有价值。
临行前,她将心怡托付给邻居照看,一如五年前丈夫离开时那样。
杨家村坐落在连绵的大山深处,道路崎岖难行。杨小芸驾驶着破旧的小车,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缓慢前行。再过两个村子,这学期的学费就全部送达了。她计划当天赶回县城住宿,明天中午前就能到家,给心怡一个惊喜。
车内的收音机正播放着当地新闻,突然一条插播消息引起她的注意:“近期杨家村一带有多名司机反映,有未成年人在公路边坡向车辆投掷石块,警方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……”
杨小芸皱了皱眉,却没有减速。天色渐晚,若不在完全黑透前驶出这段山路,将更加危险。
前方弯道处,三个半大少年正无聊地踢着路边的石子。他们是杨小芸这趟要见的最后几个受助学生——十四岁的张磊和两个表弟。
“看我的石头能扔多远!”一个男孩捡起块拳头大的石头,奋力抛向山谷。
“没劲,连个回声都听不见。”张磊撇撇嘴,目光转向山下蜿蜒的公路,“来赌赌看,谁能砸中最下面那辆车?”
“你疯了吧?那么远怎么可能砸中?”
张磊眯起眼睛,捡起一块更大的石头:“不试试怎么知道?”
高处公路上,杨小芸完全没注意到上方山坡的人影。她正全神贯注地操控方向盘,规避路上的坑洼。再有几公里就出山了,然后是她思念的女儿温暖的笑容。
就在她驶过最险峻的一段弯道时,三块石头从高空坠落。前两块砸在车后方的路面上,弹起后滚落山崖。但第三块,张磊扔出的那块拳头大的石头,不偏不倚地击中挡风玻璃正中央。
伴随一声巨响,挡风玻璃瞬间碎裂成蛛网状。杨小芸下意识猛打方向盘,刹车踏板深深踩下。车辆失控撞向路边护栏,又被弹回路中央。
破碎的玻璃碎片如雨点般飞溅,其中一片锋利的三角形玻璃划过她的颈部,切开了动脉。温热的血液喷涌而出,迅速染红了车厢。
意识模糊中,杨小芸仿佛看到丈夫在远处向她招手,脸上是她久违的温暖笑容。
“所以,那个叫杨小芸的女人,是资助你们上学的好人的老婆?”办案民警难以置信地问。
张家村的村长羞愧地低下头:“是,她丈夫林老师资助我们村孩子十多年了。五年前林老师去世后,杨女士继续资助,这次是亲自来送学费的。”
“而砸死她的三个少年,都是她资助的对象?”
村长沉默点头。
审讯室外,张磊和两个表弟惶恐地低着头。他们不明白,只是一场恶作剧,怎么会闹出人命。
“我们不是故意的,”张磊辩解道,“就是玩玩。”
“玩玩?”民警压抑着怒火,“你们知道她是谁吗?她是供你们读书的恩人!”
三个少年愣住了。他们听说过有个城里人资助他们上学,却从未将那个名字与具体的人联系起来。对他们而言,“林老师”和“杨女士”只是父母口中定期提供钱财的模糊存在。
“我爸妈说,他们有钱,资助我们是应该的。”一个男孩小声说。
案件审理期间,更令人心寒的事情发生了。多数受助家庭关心的不是杨小芸的惨死,而是她的离世是否意味着资助的中断。
“说好资助到孩子高中毕业的,这才初一呢!”一位家长在电话里对办案人员说。
只有极少数受助家庭表示了哀悼,其中一个曾经的孩子、如今已是镇上老师的中年女子,辗转来到杨小芸的追悼会,在她灵前深深鞠躬。
“对不起,林老师,对不起,杨女士,”她泣不成声,“我会继续帮助村里的孩子,延续你们的善心。”
五岁的林心怡成了孤儿,被送往城郊的福利院。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都一去不回,只是每晚抱着母亲留下的旧围巾入睡,那上面有她熟悉的味道。
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她:“你的爸爸妈妈是好人,他们帮助了很多很多人。”
“那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帮我呢?”小女孩天真地问。
工作人员无言以对。
林心怡不知道,在她父母去世后,当地媒体曾短暂报道过这场悲剧,引发过一场关于“慈善是否值得”的讨论。许多人被林善水夫妇的事迹感动,也表示要帮助小小心怡。但热度很快退去,承诺大多未能兑现。
只有那位曾是受助学生、现在也是老师的女子,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省出两百元,寄给福利院。附言上总是同样的话:“给心怡买件新衣服。”
十一年后,林心怡长成了十六岁的少女。凭借努力,她获得了一所重点高中的奖学金。开学前夕,她整理养父母(福利院的一对员工夫妇)给她的旧物,偶然发现父亲留下的资助记录和母亲的一本日记。
读完父母的故事,她泪流满面。那个夜晚,她思考着父母的一生,思考着善与恶的界限,思考着这个复杂的世界。
第二天,高中开学第一课,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《我的理想》。
林心怡沉思良久,然后提笔写道:
“我的父母用生命教会我一件事:善不应因恶的存在而熄灭。真正的善良不是为了回报,而是因为那是正确的事。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儿童心理师,去治愈那些可能迷失的灵魂。因为我知道,一块石头可能轻易夺走生命,但一个被温暖的心,可能改变世界。”
她停笔,望向窗外。九月的阳光正好,一如多年前父亲第一次踏上慈善之路的那个早晨。
“王小花,六年级,三千元;陈铁柱,初一,三千元……”他低声念着,声音因胃部持续的疼痛而微微发颤。
妻子杨小芸抱着六个月大的女儿站在门口,眉头微蹙:“这次不能等身体好点再去吗?医生说你的胃需要马上做详细检查。”
林善水勉强笑了笑,额上渗着细密的汗珠:“山区开学早,等检查做完就耽误孩子们报名了。这次是最后一次亲自送,我保证。”
这承诺他已许下多次,杨小芸不再相信,却也不再阻拦。她知道,对那些孩子而言,丈夫是救世主;而对丈夫而言,那些孩子是他活着的意义。
林善水将信封整齐地塞进破旧的公文包,这个包陪他跋涉了无数山路,边角已磨得发白。作为曾经小有名气的民谣歌手,他本可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。十一年前,一场在山区小学的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。看到那些因贫困即将辍学的孩子,他当晚便将演出费全部换成学费,资助了十个孩子。从那以后,他再没有为自己活过。
杨小芸递上一杯温水,看他服下止痛药。她爱这个男人,爱他的善良,却也暗自怨恨这份吞噬了他、也吞噬了全家生活的善良。他们住在城郊不足四十平米的廉租房,女儿出生的费用还是向朋友借的。林善水所有的演出收入,几乎都变成了远方孩子们书包里的课本和作业本。
“我三天后就回来。”林善水轻吻妻子的额头,又摸了摸女儿柔嫩的脸颊,然后转身步入黎明前的黑暗中。
他没能履行三天后回家的承诺。在送往最后一个村子的路上,林善水晕倒在崎岖的山路上。村民们将他送到县医院,随后转往省城。诊断结果残酷至极:晚期胃癌,已广泛转移。
医院的墙壁苍白得像葬礼上的布幔。林善水躺在病床上,消瘦得几乎认不出是那个曾经在舞台上怀抱吉他、眼神明亮的歌手。化疗耗尽了他最后的气力,也耗尽了这个家微薄的积蓄。
“王医生的意思是,有一种靶向药,可能有效……”杨小芸声音微弱,不敢看丈夫的眼睛。
“多少钱?”林善水问。
“一个疗程三万多,不在医保范围内。”
病房里一片沉默,只有医疗设备规律的滴答声。他们心知肚明,连住院费都已难以承担,何谈昂贵的靶向药。
就在这时,林善水的手机响了。屏幕上显示着一个陌生号码,但区号是他熟悉的山区。
“喂,是林老师吗?”电话那头是个粗粝的男声。
“我是,您是哪位?”
“我是张磊的爸爸,张家村的。你不是说开学前把学费送来的吗?这都超了三天了,孩子还等着报名呢!”
林善水努力让声音听起来有力些:“张大哥,实在对不起,我生病住院了,这次没能亲自送去。我让妻子尽快汇款给您。”
“住院?那我们孩子的学费咋办?”对方语气顿时紧张起来,“你可不能说话不算数啊!孩子还等着上学呢!”
林善水感到一阵刺痛,不知是来自癌变的胃部还是别的什么地方:“张大哥,我得了胃癌,晚期。现在确实困难,等我好点——”
“胃癌?”对方打断他,“那你要多久才能好?什么时候能去演出挣钱?孩子上学可不能等啊!”
林善水的手指紧紧攥住床单,指节发白:“我……尽量想办法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片刻,然后是不耐烦的声音:“那你快点想办法,别耽误孩子前程。”
通话结束的忙音在寂静的病房里格外刺耳。杨小芸看着丈夫惨白的脸,无需多问也已明白。这是三个月来的第七个类似电话,没有一句问候,没有半点关心,只有理直气壮的索取。
“全部,”林善水喃喃自语,眼神空洞地望着天花板,“十一年,两百多个孩子,没有一个人问问我的病,没有一个人。”
杨小芸紧紧握住丈夫冰凉的手,泪水无声滑落。她想起那些他们节衣缩食的日子,想起丈夫顶风冒雪为送学费跌伤的手臂,想起他们因为无力购置婚房而推迟的婚礼,想起女儿出生时连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的窘迫。十一年来,丈夫资助的孩子达两百多个,花费超过八十万,而这些钱本可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,让女儿有更好的成长环境。
“也许……也许只是个别家长,”她试图安慰,却觉得言语如此苍白。
林善水闭上双眼,不再说话。那天夜里,他的病情急剧恶化。
林善水的葬礼简单而冷清。他曾经的音乐伙伴大多已失去联系,而被他资助过的学生和家长,无一人前来。只有少数亲友和几个老歌迷默默送别。杨小芸抱着女儿,看着棺木缓缓降入土中,感觉自己的某部分也随之死去。
然而,讨要学费的电话却没有因林善水的离世而停止。
“林老师答应资助到我高中毕业的,现在才初二!”一个少年在电话里理直气壮地说。
“我们家李娜下个月要去参加数学竞赛,需要五百元路费,林老师以前都给的。”一位母亲说。
“钱什么时候到?不是说好开学前吗?”不同的声音,相同的冷漠。
杨小芸试图解释丈夫已经离世,换来的却是怀疑和责备。
“死了?怎么可能?是不是不想资助我们了找的借口?”
“那我们的学费怎么办?孩子要是辍学就是你们的责任!”
最令人心寒的是,这些电话中有一个来自张磊的父亲——三个月前催促林善水的那个人。当杨小芸告诉他林善水已因胃癌去世时,他沉默良久,然后说:“那……答应我们这个学期的学费还算数吗?”
那天晚上,杨小芸翻出丈夫留下的所有资助记录。厚厚的笔记本里,工整地记录着每一个受助孩子的姓名、家庭情况、资助金额和时间。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,林善水在入院前写道:“若我不能继续,请替我完成对他们的承诺。”
杨小芸泪如雨下。她恨那些忘恩负义的人,恨这份将丈夫推向死亡的善良,却无法拒绝丈夫最后的遗愿。
第二天,她取出家中所剩无几的存款,又向娘家借了一万元,按照记录上的名单,一一汇出了学费。在汇款附言中,她只写了一句话:“请珍惜读书的机会。”
朋友劝她为自己和女儿着想,她苦笑:“善水用生命践行了承诺,我不能让他的善意随他而去。”
于是,讽刺至极的轮回开始了:被资助者逼死了施助者,而施助者的遗孀却接过这沉重的负担,继续供养那些逼死她丈夫的人。
五年过去了。杨小芸的鬓角已现白发,才四十出头的她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老十岁。她做着两份会计工作,抚养着女儿林心怡。孩子已经五岁,聪明伶俐,眉眼间有父亲的影子。
“妈妈,爸爸是英雄吗?”一天晚上,心怡问道。
杨小芸轻轻抚摸女儿的脸颊:“为什么这么问?”
“幼儿园老师说,爸爸帮助了很多小朋友上学。”
杨小芸沉默片刻:“爸爸做了他认为对的事。”
五年来,她继续着丈夫的慈善事业,尽管规模已大不如前。她砍掉了一半的资助名额,但仍有五十个孩子依靠她的微薄援助得以继续学业。令人稍感欣慰的是,随着时间推移,终于有两个受助学生寄来了感谢信,其中一个还随信寄还了五百元钱,说自己已上大学并获得奖学金,今后可以自立了。
这罕见的回馈让杨小芸热泪盈眶,仿佛长久黑暗中的一丝微光。她开始想,也许丈夫的付出并非全无意义,也许新一代的孩子会有所不同。
然而,大多数家长仍然视资助为理所当然。每逢开学前后,催促的电话依旧不断,语气中鲜有感激,多是理所当然的索取。
“妈妈,你要去哪里?”看到母亲收拾行李,心怡问道。
“妈妈要去山里给哥哥姐姐送学费,三天后就回来。”杨小芸努力让声音轻快。她决定亲自送款,一方面为节省快递费,另一方面也想亲眼看看那些孩子,确认丈夫和她的付出是否真有价值。
临行前,她将心怡托付给邻居照看,一如五年前丈夫离开时那样。
杨家村坐落在连绵的大山深处,道路崎岖难行。杨小芸驾驶着破旧的小车,在狭窄的盘山公路上缓慢前行。再过两个村子,这学期的学费就全部送达了。她计划当天赶回县城住宿,明天中午前就能到家,给心怡一个惊喜。
车内的收音机正播放着当地新闻,突然一条插播消息引起她的注意:“近期杨家村一带有多名司机反映,有未成年人在公路边坡向车辆投掷石块,警方提醒过往车辆注意安全……”
杨小芸皱了皱眉,却没有减速。天色渐晚,若不在完全黑透前驶出这段山路,将更加危险。
前方弯道处,三个半大少年正无聊地踢着路边的石子。他们是杨小芸这趟要见的最后几个受助学生——十四岁的张磊和两个表弟。
“看我的石头能扔多远!”一个男孩捡起块拳头大的石头,奋力抛向山谷。
“没劲,连个回声都听不见。”张磊撇撇嘴,目光转向山下蜿蜒的公路,“来赌赌看,谁能砸中最下面那辆车?”
“你疯了吧?那么远怎么可能砸中?”
张磊眯起眼睛,捡起一块更大的石头:“不试试怎么知道?”
高处公路上,杨小芸完全没注意到上方山坡的人影。她正全神贯注地操控方向盘,规避路上的坑洼。再有几公里就出山了,然后是她思念的女儿温暖的笑容。
就在她驶过最险峻的一段弯道时,三块石头从高空坠落。前两块砸在车后方的路面上,弹起后滚落山崖。但第三块,张磊扔出的那块拳头大的石头,不偏不倚地击中挡风玻璃正中央。
伴随一声巨响,挡风玻璃瞬间碎裂成蛛网状。杨小芸下意识猛打方向盘,刹车踏板深深踩下。车辆失控撞向路边护栏,又被弹回路中央。
破碎的玻璃碎片如雨点般飞溅,其中一片锋利的三角形玻璃划过她的颈部,切开了动脉。温热的血液喷涌而出,迅速染红了车厢。
意识模糊中,杨小芸仿佛看到丈夫在远处向她招手,脸上是她久违的温暖笑容。
“所以,那个叫杨小芸的女人,是资助你们上学的好人的老婆?”办案民警难以置信地问。
张家村的村长羞愧地低下头:“是,她丈夫林老师资助我们村孩子十多年了。五年前林老师去世后,杨女士继续资助,这次是亲自来送学费的。”
“而砸死她的三个少年,都是她资助的对象?”
村长沉默点头。
审讯室外,张磊和两个表弟惶恐地低着头。他们不明白,只是一场恶作剧,怎么会闹出人命。
“我们不是故意的,”张磊辩解道,“就是玩玩。”
“玩玩?”民警压抑着怒火,“你们知道她是谁吗?她是供你们读书的恩人!”
三个少年愣住了。他们听说过有个城里人资助他们上学,却从未将那个名字与具体的人联系起来。对他们而言,“林老师”和“杨女士”只是父母口中定期提供钱财的模糊存在。
“我爸妈说,他们有钱,资助我们是应该的。”一个男孩小声说。
案件审理期间,更令人心寒的事情发生了。多数受助家庭关心的不是杨小芸的惨死,而是她的离世是否意味着资助的中断。
“说好资助到孩子高中毕业的,这才初一呢!”一位家长在电话里对办案人员说。
只有极少数受助家庭表示了哀悼,其中一个曾经的孩子、如今已是镇上老师的中年女子,辗转来到杨小芸的追悼会,在她灵前深深鞠躬。
“对不起,林老师,对不起,杨女士,”她泣不成声,“我会继续帮助村里的孩子,延续你们的善心。”
五岁的林心怡成了孤儿,被送往城郊的福利院。她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都一去不回,只是每晚抱着母亲留下的旧围巾入睡,那上面有她熟悉的味道。
福利院工作人员告诉她:“你的爸爸妈妈是好人,他们帮助了很多很多人。”
“那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帮我呢?”小女孩天真地问。
工作人员无言以对。
林心怡不知道,在她父母去世后,当地媒体曾短暂报道过这场悲剧,引发过一场关于“慈善是否值得”的讨论。许多人被林善水夫妇的事迹感动,也表示要帮助小小心怡。但热度很快退去,承诺大多未能兑现。
只有那位曾是受助学生、现在也是老师的女子,每月从微薄的工资中省出两百元,寄给福利院。附言上总是同样的话:“给心怡买件新衣服。”
十一年后,林心怡长成了十六岁的少女。凭借努力,她获得了一所重点高中的奖学金。开学前夕,她整理养父母(福利院的一对员工夫妇)给她的旧物,偶然发现父亲留下的资助记录和母亲的一本日记。
读完父母的故事,她泪流满面。那个夜晚,她思考着父母的一生,思考着善与恶的界限,思考着这个复杂的世界。
第二天,高中开学第一课,语文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是《我的理想》。
林心怡沉思良久,然后提笔写道:
“我的父母用生命教会我一件事:善不应因恶的存在而熄灭。真正的善良不是为了回报,而是因为那是正确的事。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儿童心理师,去治愈那些可能迷失的灵魂。因为我知道,一块石头可能轻易夺走生命,但一个被温暖的心,可能改变世界。”
她停笔,望向窗外。九月的阳光正好,一如多年前父亲第一次踏上慈善之路的那个早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