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2章 作诗赋-《女穿男之墨兰科举路》

  为首的官员看着他,沉吟片刻,似乎在想该出何等题目才能测出这孩子的深浅。最终,他选择了一首意境更为深远、情感也更为复杂的诗:

  “盛长梧,你,背诵杜牧《泊秦淮》全诗,并为诸位讲解‘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’二句。须知,此诗并非表面听曲那么简单。”

  这题目对于五岁幼童而言,难度极大,不仅涉及背诵,更需理解诗中借古讽今的沉痛与忧国忧民的情怀,以及诗人那种无可奈何的悲凉感。

  然而,盛长梧依旧镇定。他上前一步,用清晰稚嫩的声音背诵道: “烟笼寒水月笼沙,夜泊秦淮近酒家。 商女不知亡国恨,隔江犹唱后庭花。”

  背诵一字不差,音韵节奏恰到好处。

  紧接着,他开始讲解,语速平稳,目光清亮: “回各位大人,杜牧此诗,名为夜泊秦淮听曲,实则是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醉生梦死之人的批判。”

  他先点明主旨,然后具体分析那两句: “商女不知亡国恨,并非真的指责歌女无知,歌女卖唱,是身不由己。

  诗人真正要斥责的,是那些点曲听歌、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!他们只顾享乐,早已忘记了陈朝因《玉树后庭花》这样的靡靡之音导致亡国的教训,忘记了国家面临的忧患。

  隔江犹唱的犹字,充满了诗人的痛心、无奈和警示——国难当头,何以还能如此醉生梦死?”

  这番讲解,不仅准确理解了诗句的表层和深层含义,更是精准地抓住了借代和用典的手法,剖析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和深沉情感,其见解之深刻、逻辑之清晰,完全超越了年龄的局限!

  殿内一片寂静。

  几位考官脸上的惊讶已经变成了彻底的震撼和欣赏,那十二岁的少年和另外几个孩子听得似懂非懂,但也能感觉到盛长梧说得极有道理。

  那个女孩则睁大了眼睛,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比她小好多却懂得这么多的小不点。

  为首的官员深吸一口气,与其他几位同僚交换了一下眼神,皆看到了对方眼中的惊叹和确定。

  此子,绝非池中之物!

  “好!甚好!”官员终于开口,声音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赞赏,“盛长梧,小小年纪,能有此见识,难得!实在难得!”

  经义诗文考校完毕,几位考官对孩子们的水平已有大致了解,尤其是盛长梧,其表现堪称惊才绝艳。

  为首的官员示意一旁侍候的小太监,将孩子们引至偏殿一侧早已准备好的数套桌椅前。每张桌案上都摆放着上好的宣纸、砚台、墨锭以及大小不一的毛笔。

  “接下来,考校诗赋创作。”官员朗声道,“题目如下:诗,以“春”为题,创作五言或七言律诗、绝句均可;赋,默写王勃《滕王阁序》全文。”

  这个题目一出,几个年纪稍小的孩子脸上顿时露出苦色,《滕王阁序》篇幅较长,骈俪藻饰,名句虽多,但要一字不差地默写全文,对于孩童的记忆力是极大的考验。

  而以“春”为题作诗,虽常见,但要出新意、合格律,也非易事。

  “诗成之后,举手示意,自有考官前来收取。收诗之后,方可开始默写《滕王阁序》,开始吧。”官员宣布道。

  孩子们立刻纷纷坐下,开始研磨构思,殿内一时只剩下细微的磨墨声和紧张的呼吸声。

  盛长梧也走到最末一张桌案前,他个子小,坐下去后几乎只露出一个小脑袋。

  但他神情专注,不慌不忙地取水、磨墨,动作一丝不苟,他选择的是一支适合书写小字的兼毫笔。

  以“春”为题……他略一沉吟,并未像其他孩子那样急于下笔,而是闭目凝神片刻。

  前世今生的记忆、读过的诗书、观察到的春景在他脑中交汇融合,片刻后,他睁开眼,眸光清亮,已然成竹在胸。

  他提笔蘸墨,落笔于雪白宣纸之上。

  他所用的,正是后世宋徽宗赵佶所创、极具个人风格的瘦金体!

  每一个笔画都如金刀刻玉,瘦削而劲挺,充满了铮铮骨力,毫无软媚之态。

  起笔、收笔以及转折处,常带明显的顿挫和钩挑,锋芒锐利,如竹如兰,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犀利和洒脱。

  字体结构内紧外松,中宫收紧,而撇、捺、竖等笔画则舒展延伸,显得风神俊朗,飘逸不凡。

  虽以中锋为主,但在一些笔画的处理上,略带侧锋,犹如利刃划过,更添几分险峻之美。

  在这公正严谨的官方场合,一个五岁幼童竟写出如此个性鲜明、风骨峭拔的字体,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!

  而他所写的诗,也随着这独特的字体,一行行呈现出来:

  《咏春》

  新雷惊蛰始,细雨润物华。柳眼初开叶,桃腮已缀花。燕掠澄波影,风传笑语遐。韶光如解意,莫负好年华。

  诗成,盛长梧仔细检查了一遍,确保无误,然后从容举手示意。

  一位考官早就留意着这个最小的孩子,见他最先举手,心中诧异,立刻走了过来。当他低头看到宣纸上的字和诗时,整个人如同被定住一般,瞬间倒吸了一口凉气!

  这字……这诗……这真的是一个五岁孩童所能为?!

  这首诗,对仗工整,平仄合律。意象选取典型新雷、细雨、柳眼、桃腮、燕影、笑语,生动描绘了早春的生机勃勃。

  尤其尾联“韶光如解意,莫负好年华”,巧妙地将对春光的珍惜与对人生的劝勉结合起来,立意顿时高远,完全超出了普通咏春诗的范畴,流露出一种珍惜时光、积极进取的情怀,这对于一个五岁孩子来说,简直是不可思议!

  那瘦硬通神、锋芒毕露的字体已然令人震惊,再看诗的内容,工稳贴切,意境清新,最后更是升华主题,劝人惜时奋进……这需要何等的早慧与天赋!

  考官强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,小心翼翼地将那张墨迹未干的诗作拿起,如同捧着稀世珍宝,快步呈送给为首的官员。

  几位考官传阅之下,反应与方才那位考官如出一辙,皆是目瞪口呆,啧啧称奇,看向盛长梧的目光已经完全像是在看一个降世文曲星了。

  盛长梧并未在意考官们的反应,在诗作被收走后,他便立刻铺开新的宣纸,开始凝神默写那篇宏篇巨制《滕王阁序》。

  “豫章故郡,洪都新府。星分翼轸,地接衡庐……” 笔下瘦金体依旧稳健流畅,速度极快,且毫无滞涩错漏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