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3章 无声的课题-《蔚蓝海岸之恋》

  一年三班的生活逐渐步入了一种新的平衡。范正东的离开带走了一些尖锐的冲突,而李星澜与袁聆之间那种无需言语的深刻联结,也随着时间的推移,从最初的引人好奇,变成了班里一种默认的、独特的“风景”。大多数同学已经习惯,那个聪慧沉静的男孩,目光总是追随着那个安静得像月光般的女孩。

  新的课题

  这天下午有一节绘画课,主题是“我最好的朋友”。孩子们兴奋地拿出画笔,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要画谁,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。

  海宝几乎毫不犹豫,大笔一挥就开始画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背影,旁边还用歪歪扭扭的字写上“聆聆”,显然,保护表妹是他最重要的“任务”之一。袁玥和袁晨凑在一起,商量着要把对方画进去。李汐瑶咬着画笔想了想,然后在纸上画了一片蔚蓝的大海和许多跳跃的海豚,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光彩。

  李星澜安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,他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急于动笔。他的目光在教室里轻轻扫过,最后,如同归巢的鸟儿般,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斜前方的袁聆身上。

  袁聆也已经铺开了画纸,但她只是静静地看着空白的纸面,手中的画笔悬停着,迟迟没有落下。她似乎遇到了难题——“朋友”这个概念,对于主要通过共感和频率来理解世界的她而言,该如何用图像来表达?

  星澜看着她微微蹙起的眉头,眼神里闪过一丝了然。

  他没有出声提醒,也没有任何手势。只是,他缓缓地拿起了自己的画笔,蘸取了天蓝色的颜料,在画纸的左上角,轻轻地画下了一颗小小的、轮廓清晰的星星。那星星并不耀眼,却带着一种沉静的光芒。

  几乎是在他笔尖离开纸面的瞬间,一直对着空白画纸发呆的袁聆,仿佛接收到了某种无形的信号。她悬停的笔尖终于落下,蘸取了深蓝色的颜料,在画纸的下方,勾勒出几道柔和而连绵的曲线——那是一片宁静的、仿佛在无声涌动的深海。

  她没有抬头看星澜,星澜也没有再给她任何提示。

  但接下来的时间,两人的画笔却像是在跳一场无声的双人舞。

  星澜在星星周围添上几缕柔和的云絮,袁聆便在深海中点缀几颗细碎的、仿佛倒影般的光点。

  星澜在星星下方画了一艘小小的、看似孤独却目标明确的帆船,袁聆便在深海边缘,用极细的笔触描摹出一座灯塔模糊而温暖的轮廓。

  他们各自画着自己的画,没有任何交流,甚至没有眼神的再次交汇。但最终完成的两幅画,却呈现出一种惊人的和谐与呼应。星澜的画,天空辽阔,星辰引路,小船航行;袁聆的画,深海静谧,光点闪烁,灯塔守望。任谁都能看出,这两幅画描绘的是同一片天地,同一个故事。

  老师的惊叹

  当王老师巡视到他们身边时,看着这两幅仿佛互为注解的画作,眼中露出了难以掩饰的惊叹。她没有去追问他们画的是谁,因为答案已经不言而喻。

  “画得很好,”王老师轻声对两人说,目光在星澜沉静和袁聆平和的脸庞上停留片刻,“你们……很懂得彼此。”

  星澜微微颔首,算是回应。袁聆则抬起眼帘,看了王老师一眼,那眼神清澈见底,仿佛在说:“这是理所当然的。”

  绘画课结束了,孩子们互相展示着自己的作品。海宝举着自己画的“守护聆聆”图,得意洋洋。汐瑶的海豚图赢得了大家的称赞。而星澜和袁聆的画,并没有被并排放在一起展示,但它们所传递出的那种超越言语的理解与默契,却无声地浸润在空气中。

  对于其他同学而言,“最好的朋友”可能就是一起玩耍、分享零食的伙伴。但对于星澜和袁聆而言,“朋友”这个词显得过于浅薄。他们是彼此世界的观察者、解读者和守护者,是星辰与深海的对话,是无需言说的共感与共鸣。

  这堂普通的绘画课,对他们而言,是又一次在世俗框架下,确认并实践他们独特联结方式的“无声课题”。他们成功地用常人能够理解的方式(绘画),隐秘地表达了只属于他们两人的深刻世界。

  放学铃声响起,星澜习惯性地走到袁聆身边,和她一起收拾书包。窗外阳光正好,将两人的影子拉长,交融在一起,仿佛他们本该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。成长的路上,他们还需要学习很多常规的课题,但关于如何“在一起”这件事,他们早已是无师自通的大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