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镜玄的宣言如同一种精神污染,即便他的声音已经消失,那套将生命物化的冰冷逻辑依旧在安全屋内阴魂不散。王刚的愤怒,李静的迷茫,高岚的凝重,都揭示了这种无形侵蚀的可怕。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超能力的杀手,更是一套试图从根本上否定他们存在意义的扭曲哲学。
然而,在绝望的泥沼中,细微的转机也开始如同淤泥下的气泡,悄然浮现。
李静在反复分析吴镜玄强行切入时留下的数据残留时,发现了一些极其古怪的“不和谐音”。在那庞大、冰冷、逻辑自洽的数据流深处,夹杂着一些极其微小、断断续续的、不符合其整体“优化”基调的冗余计算。
这些计算并非错误,更像是某种……强制性的额外负载。比如,在模拟删除某个“低连接度”节点时,系统会莫名其妙地、额外运行一段与该节点本身无关的、关于附近区域鸟类迁徙路径的微型模拟;或者在计算信息传播效率时,会嵌入一段对某个早已废弃的公共图书馆借阅记录的无意义扫描。
这些“冗余计算”消耗的资源微乎其微,几乎不影响主体结论,但它们的存在本身,就像一件完美机械造物内部,那几个毫无功能、却偏偏被设计进去的、无用的齿轮。
“这是什么?”李静将发现指给高岚看,“是系统错误?还是他故意留下的陷阱?”
高岚盯着那些异常数据点,眉头紧锁,反复推演。忽然,他脑中灵光一闪,猛地看向医疗隔间内的陈启!
“不是错误……也不是陷阱……”高岚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激动,“这可能是……惯性!或者说,是那个被吴镜玄压制和利用的‘古老囚徒’本身残留的……行为模式!”
他快步走到白板前,一边写画一边快速解释:
“假设吴镜玄的力量核心,是那个被囚禁的古老意识集合体,我们称之为‘源初虚无’。吴镜玄如同一个程序员,利用并扭曲了它的力量,构建了‘虚无之网’和那套冰冷的逻辑。但是,这个‘源初虚无’在被囚禁前,或许并非如此!它可能拥有自己固有的、与吴镜玄理念相悖的运作方式!”
他指着那些异常数据:“这些看似无用的‘冗余计算’——关注鸟类迁徙、扫描废弃图书馆记录——它们不符合‘优化’和‘效率’,但它们符合另一种逻辑!一种更……自然的,或者说,更包容的逻辑!这可能是‘源初虚无’在被扭曲前,其本身意识结构的残留惯性!是吴镜玄也无法完全抹除的‘底层代码’!”
这个推断如同在黑暗中划亮了一根火柴!
如果“源初虚无”本身并非绝对的“恶”,如果它内部存在着与吴镜玄相冲突的“底层代码”,那么,他们或许就找到了从这个庞大敌人内部进行分化和瓦解的突破口!
“我们能利用这些‘裂隙’吗?”王刚急切地问。
“很难。”高岚冷静下来,“这些‘惯性’太微弱,而且被吴镜玄的主体意识牢牢压制着。除非……能找到一种方式,极大地强化这些‘惯性’,或者,与这些‘惯性’产生共鸣……”
他的目光,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陈启。
陈启此刻的状态,不正是在被动地汇聚着这座城市无数平凡、看似“冗余”的“存在信息”吗?这些信息,在吴镜玄看来是噪音,但在那个可能更“自然”、更“包容”的“源初虚无”的底层逻辑看来呢?
是否存在某种……共鸣的可能?
仿佛是为了回应高岚的猜想。
医疗隔间内,一直只是被动流淌乳白色液体的陈启,其放在身体两侧的右手手指,忽然极其轻微地抽搐了一下。
与此同时,李静监测到,城市“生机场”的流失速率,出现了一个与任何已知外部事件都无关的、短暂的微小峰值。
而高岚面前白板上,他刚刚写下的、代表那些异常“冗余计算”的几个关键词——“鸟类迁徙”、“废弃图书馆”——其笔迹周围的空气,似乎极其微弱地**扭曲荡漾**了一下,仿佛被无形的涟漪拂过!
这变化转瞬即逝,陈启的手指恢复了平静,数据峰值回落,空气的扭曲也仿佛只是错觉。
但三人面面相觑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!
不是错觉!
陈启体内汇聚的那些“存在信息”,似乎真的对那些隐藏在吴镜玄系统深处的、属于“源初虚无”的底层惯性,产生了某种微弱的、无意识的吸引或呼应!
“他……他在无意识地……‘挠痒痒’?”王刚憋出一句不太恰当却十分形象的比喻。
“更像是在庞大的防火墙内部,找到了几个几乎被遗忘的、未关闭的旧端口……”李静补充道,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,“虽然还不知道端口后面是什么,但至少……我们找到了可能存在的‘后门’!”
高岚用力点了点头:“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分析这些‘数据裂隙’,找到它们的规律,找到与陈启状态可能存在的关联模式!这可能是我们穿透吴镜玄那套冰冷逻辑盔甲的唯一希望!”
新的方向确定了。他们不再仅仅被动地承受宣言的冲击和守护陈启,而是开始主动地、像考古学家一样,在敌人庞大的数据废墟中,小心翼翼地挖掘那些被掩埋的、可能指向另一条道路的“化石”。
李静和高岚投入到废寝忘食的数据分析中。王刚则在保障安全的同时,开始秘密调阅那些与“数据裂隙”相关的、看似无关领域的档案——城市生态报告、老旧市政记录、甚至是某些冷门的地方民俗传说。
就在他们专注于挖掘这细微曙光时,谁也没有注意到,陈启那沉寂的意识深处,那片由无数城市存在回响构成的、乳白色的“信息海”中,一个极其微小的、金色的光点——源自老学者笔记的最后一丝烙印——如同深海中的灯笼鱼,悄然亮起,开始缓慢地、执着地,向着某个由“鸟类迁徙”和“废弃图书馆”等关键词构成的、模糊的“坐标”游去。
哲学的交锋,从理念的碰撞,悄然转向了对敌人本质更深层的挖掘与解构。
宣言的回声未落,数据的裂隙中,已隐约传来了来自远古的低语,与这座城市平凡的脉搏,产生了跨越时空的、微弱的共鸣。
而这共鸣,最终将引向毁灭,还是救赎?答案,依旧书写在未来的数据流之中。
然而,在绝望的泥沼中,细微的转机也开始如同淤泥下的气泡,悄然浮现。
李静在反复分析吴镜玄强行切入时留下的数据残留时,发现了一些极其古怪的“不和谐音”。在那庞大、冰冷、逻辑自洽的数据流深处,夹杂着一些极其微小、断断续续的、不符合其整体“优化”基调的冗余计算。
这些计算并非错误,更像是某种……强制性的额外负载。比如,在模拟删除某个“低连接度”节点时,系统会莫名其妙地、额外运行一段与该节点本身无关的、关于附近区域鸟类迁徙路径的微型模拟;或者在计算信息传播效率时,会嵌入一段对某个早已废弃的公共图书馆借阅记录的无意义扫描。
这些“冗余计算”消耗的资源微乎其微,几乎不影响主体结论,但它们的存在本身,就像一件完美机械造物内部,那几个毫无功能、却偏偏被设计进去的、无用的齿轮。
“这是什么?”李静将发现指给高岚看,“是系统错误?还是他故意留下的陷阱?”
高岚盯着那些异常数据点,眉头紧锁,反复推演。忽然,他脑中灵光一闪,猛地看向医疗隔间内的陈启!
“不是错误……也不是陷阱……”高岚的声音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激动,“这可能是……惯性!或者说,是那个被吴镜玄压制和利用的‘古老囚徒’本身残留的……行为模式!”
他快步走到白板前,一边写画一边快速解释:
“假设吴镜玄的力量核心,是那个被囚禁的古老意识集合体,我们称之为‘源初虚无’。吴镜玄如同一个程序员,利用并扭曲了它的力量,构建了‘虚无之网’和那套冰冷的逻辑。但是,这个‘源初虚无’在被囚禁前,或许并非如此!它可能拥有自己固有的、与吴镜玄理念相悖的运作方式!”
他指着那些异常数据:“这些看似无用的‘冗余计算’——关注鸟类迁徙、扫描废弃图书馆记录——它们不符合‘优化’和‘效率’,但它们符合另一种逻辑!一种更……自然的,或者说,更包容的逻辑!这可能是‘源初虚无’在被扭曲前,其本身意识结构的残留惯性!是吴镜玄也无法完全抹除的‘底层代码’!”
这个推断如同在黑暗中划亮了一根火柴!
如果“源初虚无”本身并非绝对的“恶”,如果它内部存在着与吴镜玄相冲突的“底层代码”,那么,他们或许就找到了从这个庞大敌人内部进行分化和瓦解的突破口!
“我们能利用这些‘裂隙’吗?”王刚急切地问。
“很难。”高岚冷静下来,“这些‘惯性’太微弱,而且被吴镜玄的主体意识牢牢压制着。除非……能找到一种方式,极大地强化这些‘惯性’,或者,与这些‘惯性’产生共鸣……”
他的目光,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陈启。
陈启此刻的状态,不正是在被动地汇聚着这座城市无数平凡、看似“冗余”的“存在信息”吗?这些信息,在吴镜玄看来是噪音,但在那个可能更“自然”、更“包容”的“源初虚无”的底层逻辑看来呢?
是否存在某种……共鸣的可能?
仿佛是为了回应高岚的猜想。
医疗隔间内,一直只是被动流淌乳白色液体的陈启,其放在身体两侧的右手手指,忽然极其轻微地抽搐了一下。
与此同时,李静监测到,城市“生机场”的流失速率,出现了一个与任何已知外部事件都无关的、短暂的微小峰值。
而高岚面前白板上,他刚刚写下的、代表那些异常“冗余计算”的几个关键词——“鸟类迁徙”、“废弃图书馆”——其笔迹周围的空气,似乎极其微弱地**扭曲荡漾**了一下,仿佛被无形的涟漪拂过!
这变化转瞬即逝,陈启的手指恢复了平静,数据峰值回落,空气的扭曲也仿佛只是错觉。
但三人面面相觑,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!
不是错觉!
陈启体内汇聚的那些“存在信息”,似乎真的对那些隐藏在吴镜玄系统深处的、属于“源初虚无”的底层惯性,产生了某种微弱的、无意识的吸引或呼应!
“他……他在无意识地……‘挠痒痒’?”王刚憋出一句不太恰当却十分形象的比喻。
“更像是在庞大的防火墙内部,找到了几个几乎被遗忘的、未关闭的旧端口……”李静补充道,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,“虽然还不知道端口后面是什么,但至少……我们找到了可能存在的‘后门’!”
高岚用力点了点头:“我们需要更深入地分析这些‘数据裂隙’,找到它们的规律,找到与陈启状态可能存在的关联模式!这可能是我们穿透吴镜玄那套冰冷逻辑盔甲的唯一希望!”
新的方向确定了。他们不再仅仅被动地承受宣言的冲击和守护陈启,而是开始主动地、像考古学家一样,在敌人庞大的数据废墟中,小心翼翼地挖掘那些被掩埋的、可能指向另一条道路的“化石”。
李静和高岚投入到废寝忘食的数据分析中。王刚则在保障安全的同时,开始秘密调阅那些与“数据裂隙”相关的、看似无关领域的档案——城市生态报告、老旧市政记录、甚至是某些冷门的地方民俗传说。
就在他们专注于挖掘这细微曙光时,谁也没有注意到,陈启那沉寂的意识深处,那片由无数城市存在回响构成的、乳白色的“信息海”中,一个极其微小的、金色的光点——源自老学者笔记的最后一丝烙印——如同深海中的灯笼鱼,悄然亮起,开始缓慢地、执着地,向着某个由“鸟类迁徙”和“废弃图书馆”等关键词构成的、模糊的“坐标”游去。
哲学的交锋,从理念的碰撞,悄然转向了对敌人本质更深层的挖掘与解构。
宣言的回声未落,数据的裂隙中,已隐约传来了来自远古的低语,与这座城市平凡的脉搏,产生了跨越时空的、微弱的共鸣。
而这共鸣,最终将引向毁灭,还是救赎?答案,依旧书写在未来的数据流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