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事推进到这里,有必要用一千多字的篇幅交代相关历史背景。这样安排的原因是,本部小说的历史背景横跨公元 10 到 11 世纪的大半个欧亚大陆,若不把各方势力的来龙去脉讲清楚,恐怕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。
我和多数小说作者不太一样,习惯先把 “坑” 填好。由于这个故事的格局实在宏大,我必须查阅海量史料,整合后再融入情节之中。
下面,我们先从回鹘说起。
回鹘的前身是敕勒。早在公元前三世纪,这个部落联合体就分布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,有狄历、敕勒、铁勒、丁零等不同称谓,实则是同一名称的音译。联合体中包含袁纥、薛延陀、契苾等十五个部落。
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匈奴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其先匈奴也,俗多乘高轮车,元魏时亦号高车部。” 大意是说,回鹘的祖先是匈奴人,因有乘坐高轮车的习俗,元魏时期也被称作高车部。不过这一记载仍待考证:当时的游牧民族没有文字,且因放牧需要四处迁徙,并无族谱留存;匈奴称霸草原时,北方诸部常自称匈奴后裔,因此唯一可确定的是,回鹘的祖先曾被称为高车。
《魏书?高车传》又载:“高车,盖赤狄之余种也。” 大意是高车部为赤狄后代。但回鹘祖先的具体源流,如今已无从考证。
可以确定的是,北魏时期,东铁勒中的袁纥部在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流域游牧,处于突厥汗国统治之下。隋朝时,袁纥被称为韦纥。隋大业元年,袁纥部因反抗突厥压迫,与仆固、同罗、拔野古等部落结成联盟,统称为回纥。
唐天宝三年(744 年),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,在唐朝大军配合下推翻突厥汗国,建立漠北回纥汗国,王庭(牙帐)设于鄂尔浑河流域,居民仍以游牧为生。至唐朝时,回纥取 “迅捷如鹘然” 之意,改称为回鹘。
后来地球进入小冰河期,更靠近北极圈的回鹘汗国率先崩溃:大汗被杀,国都被黠戛斯人攻陷。回鹘族人不得已大量南迁、西迁,大致分为三支。
南下的一支迁至关中及河西走廊,形成甘州回鹘(又称河西回鹘)。其背景是:部分回鹘人南迁后,沿河西走廊(今甘肃一带)定居,与当地部族融合,形成河西回鹘集团,以甘州(今甘肃张掖)为中心。北宋时,他们被称为甘州回鹘(亦称河西回鹘),10 世纪初形成政权,控制河西走廊东段,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纽带;与北宋关系友好,长期朝贡并联合对抗西夏,贸易以茶马互市为主。11 世纪初,该政权被西夏李元昊击败而灭亡,部众或融入西夏,或西迁至瓜州、沙州(今甘肃敦煌),部分与后来的撒里畏兀儿(今裕固族)有渊源。
西迁的回鹘人则大致分为两支。
一支迁至吐鲁番盆地,称高昌回鹘(亦称西州回鹘、北庭回鹘、和州回鹘、阿萨兰回鹘)。其疆域东抵哈密、西至库车、南达于阗、北越天山,首府设于高昌(今新疆吐鲁番东)。国王称阿萨兰汗(意为 “狮子王”,后改称亦都护),冬居高昌,夏驻北庭(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)。当地居民以农业为主,种植五谷、棉花、瓜果(尤以葡萄着称),兼营畜牧;灌溉以坎儿井为特色。社会实行封建农奴制,间有租佃制,信奉佛教,兼事摩尼教与祆教,使用回鹘文,擅长歌舞,精于木刻印书与壁画艺术。
另一支西迁至中亚的楚河(碎叶川)、七河流域(今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东南部),与当地葛逻禄、样磨等部族融合。9 世纪末至 10 世纪初,他们逐渐形成政权,10 世纪中叶正式建立王朝,是中亚历史上首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政权,历史上称呼他为喀喇汗王朝。其疆域涵盖中亚大部及今新疆西部,以喀什噶尔(今喀什)、撒马尔罕为重要中心;与北宋保持间接联系,通过丝绸之路开展贸易,曾向北宋派遣使节;后期分裂为东、西喀喇汗,最终为西辽所灭。
我们上文提到的阿尔斯兰正是喀喇汗王国的大王子。
好了有了这个铺垫相信大家会很容易的理解我接下来的故事内容。
阿尔斯兰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宣御使大人。帐篷内,灯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帐壁上,忽明忽暗;帐篷外,冰雪早已将天地裹成一片苍茫,帐檐下挂满了晶莹的冰溜子,如同一柄柄倒悬的利剑,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森然寒气。远处的山峰被白雪严严实实地覆盖,只剩一道起伏的银线勾勒出天际轮廓;近处的树枝被厚雪压得低垂,仿佛随时会折断。巡逻士兵的铠甲在寂静中不时碰撞出清脆的叮当声,伴随着他们踩在积雪上的 “咯吱” 声,在这冰封的旷野里远远传开,更显天地辽阔,寒意浸骨。
“这一切,恐怕要从三百年前的文成公主说起了。”
柴无畏闻言眉头一蹙,满脸困惑地追问:“嗯?你方才不是说要从两百多年前讲起吗?怎么忽然又改成三百年前了?”
阿尔斯兰目光沉凝地望向他,语气带着几分斟酌:“只因这部小说的格局太过宏大。若单从两百年前讲起,怕你难以透彻理解 —— 毕竟要读懂回鹘与大唐的纠葛,吐蕃是绕不开的关键。思来想去,还是连吐蕃的脉络一并讲清为好。不过请放心,我会择其要者,只拣与本部小说相关的内容来讲,不会旁逸斜出。”
(此处插入旁白)各位观众老爷海涵,容柴无畏先按了按手中的 “兼爱剑道”——
他轻叹一声,抬手示意:“又少了我许多一剑秒人的剧情,唉。罢了,那你便速速讲来吧。”
阿尔斯兰点点头说:“那我们就从吐蕃崛起,文成公主入藏讲起。”
我和多数小说作者不太一样,习惯先把 “坑” 填好。由于这个故事的格局实在宏大,我必须查阅海量史料,整合后再融入情节之中。
下面,我们先从回鹘说起。
回鹘的前身是敕勒。早在公元前三世纪,这个部落联合体就分布在贝加尔湖以南地区,有狄历、敕勒、铁勒、丁零等不同称谓,实则是同一名称的音译。联合体中包含袁纥、薛延陀、契苾等十五个部落。
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匈奴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:“其先匈奴也,俗多乘高轮车,元魏时亦号高车部。” 大意是说,回鹘的祖先是匈奴人,因有乘坐高轮车的习俗,元魏时期也被称作高车部。不过这一记载仍待考证:当时的游牧民族没有文字,且因放牧需要四处迁徙,并无族谱留存;匈奴称霸草原时,北方诸部常自称匈奴后裔,因此唯一可确定的是,回鹘的祖先曾被称为高车。
《魏书?高车传》又载:“高车,盖赤狄之余种也。” 大意是高车部为赤狄后代。但回鹘祖先的具体源流,如今已无从考证。
可以确定的是,北魏时期,东铁勒中的袁纥部在鄂尔浑河与色楞格河流域游牧,处于突厥汗国统治之下。隋朝时,袁纥被称为韦纥。隋大业元年,袁纥部因反抗突厥压迫,与仆固、同罗、拔野古等部落结成联盟,统称为回纥。
唐天宝三年(744 年),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回纥联盟,在唐朝大军配合下推翻突厥汗国,建立漠北回纥汗国,王庭(牙帐)设于鄂尔浑河流域,居民仍以游牧为生。至唐朝时,回纥取 “迅捷如鹘然” 之意,改称为回鹘。
后来地球进入小冰河期,更靠近北极圈的回鹘汗国率先崩溃:大汗被杀,国都被黠戛斯人攻陷。回鹘族人不得已大量南迁、西迁,大致分为三支。
南下的一支迁至关中及河西走廊,形成甘州回鹘(又称河西回鹘)。其背景是:部分回鹘人南迁后,沿河西走廊(今甘肃一带)定居,与当地部族融合,形成河西回鹘集团,以甘州(今甘肃张掖)为中心。北宋时,他们被称为甘州回鹘(亦称河西回鹘),10 世纪初形成政权,控制河西走廊东段,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重要纽带;与北宋关系友好,长期朝贡并联合对抗西夏,贸易以茶马互市为主。11 世纪初,该政权被西夏李元昊击败而灭亡,部众或融入西夏,或西迁至瓜州、沙州(今甘肃敦煌),部分与后来的撒里畏兀儿(今裕固族)有渊源。
西迁的回鹘人则大致分为两支。
一支迁至吐鲁番盆地,称高昌回鹘(亦称西州回鹘、北庭回鹘、和州回鹘、阿萨兰回鹘)。其疆域东抵哈密、西至库车、南达于阗、北越天山,首府设于高昌(今新疆吐鲁番东)。国王称阿萨兰汗(意为 “狮子王”,后改称亦都护),冬居高昌,夏驻北庭(今新疆吉木萨尔破城子)。当地居民以农业为主,种植五谷、棉花、瓜果(尤以葡萄着称),兼营畜牧;灌溉以坎儿井为特色。社会实行封建农奴制,间有租佃制,信奉佛教,兼事摩尼教与祆教,使用回鹘文,擅长歌舞,精于木刻印书与壁画艺术。
另一支西迁至中亚的楚河(碎叶川)、七河流域(今吉尔吉斯斯坦、哈萨克斯坦东南部),与当地葛逻禄、样磨等部族融合。9 世纪末至 10 世纪初,他们逐渐形成政权,10 世纪中叶正式建立王朝,是中亚历史上首个接受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政权,历史上称呼他为喀喇汗王朝。其疆域涵盖中亚大部及今新疆西部,以喀什噶尔(今喀什)、撒马尔罕为重要中心;与北宋保持间接联系,通过丝绸之路开展贸易,曾向北宋派遣使节;后期分裂为东、西喀喇汗,最终为西辽所灭。
我们上文提到的阿尔斯兰正是喀喇汗王国的大王子。
好了有了这个铺垫相信大家会很容易的理解我接下来的故事内容。
阿尔斯兰目光深邃地凝视着宣御使大人。帐篷内,灯火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将两人的身影投在帐壁上,忽明忽暗;帐篷外,冰雪早已将天地裹成一片苍茫,帐檐下挂满了晶莹的冰溜子,如同一柄柄倒悬的利剑,在微弱的光线下泛着森然寒气。远处的山峰被白雪严严实实地覆盖,只剩一道起伏的银线勾勒出天际轮廓;近处的树枝被厚雪压得低垂,仿佛随时会折断。巡逻士兵的铠甲在寂静中不时碰撞出清脆的叮当声,伴随着他们踩在积雪上的 “咯吱” 声,在这冰封的旷野里远远传开,更显天地辽阔,寒意浸骨。
“这一切,恐怕要从三百年前的文成公主说起了。”
柴无畏闻言眉头一蹙,满脸困惑地追问:“嗯?你方才不是说要从两百多年前讲起吗?怎么忽然又改成三百年前了?”
阿尔斯兰目光沉凝地望向他,语气带着几分斟酌:“只因这部小说的格局太过宏大。若单从两百年前讲起,怕你难以透彻理解 —— 毕竟要读懂回鹘与大唐的纠葛,吐蕃是绕不开的关键。思来想去,还是连吐蕃的脉络一并讲清为好。不过请放心,我会择其要者,只拣与本部小说相关的内容来讲,不会旁逸斜出。”
(此处插入旁白)各位观众老爷海涵,容柴无畏先按了按手中的 “兼爱剑道”——
他轻叹一声,抬手示意:“又少了我许多一剑秒人的剧情,唉。罢了,那你便速速讲来吧。”
阿尔斯兰点点头说:“那我们就从吐蕃崛起,文成公主入藏讲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