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章 画中画-《就修复瓷器,怎么还成鉴宝大师了》

  傍晚时分,一阵低沉而嚣张的跑车引擎咆哮声由远及近,最终在瓷心斋门口戛然而止。

  车门推开,周世宏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,脸上带着几分急切和兴奋。

  “许师傅!快,帮我瞧瞧这个!”他顾不上寒暄,直接将一个古朴的长条形锦盒放在许心的工作台上,小心翼翼地打开,里面是一幅绢本设色山水画。

  画作古色古香,绢色沉稳,墨色黝黑,描绘的是层峦叠嶂、烟云缭绕的景致,笔法细腻,气韵萧疏,一派宋画风貌。

  虽然并非名家钤印,但观其意境笔触,确非俗物。

  “刚从一个老藏家后人手里匀来的,说是祖传的宋画,我看着开门,价格也合适,就赶紧拿来了。”

  周世宏搓着手,期待地看着许心,“许师傅,你给掌掌眼,稳当点。”

  许心戴上白手套,拿起高倍放大镜,神情专注地开始审视。

  他先看绢帛,经纬细腻,韧性犹存,自然老化形成的“包浆”和细微龟裂(俗称“冰裂纹”)都符合老绢特征。

  再看墨色与颜料,沉静内敛,深入绢丝,绝非浮于表面。

  山石皴法、树木点染,笔意连贯,气息纯正,确实是宋人笔意无疑。

  从任何单一角度看,这都是一幅到代的宋画真迹。

  然而,许心盯着画作,眉头却微微蹙起。

  一种难以言喻的违和感萦绕心头。

  那是身为修复师的直觉

  太“标准”了,标准得像是一本宋代山水画的教科书范本,每一处皴擦点染都精准地踩在时代的脉搏上,却偏偏少了一点……

  属于某个特定画家的、微妙的个人风格和即兴挥洒的“活气”。

  “周少,”许心放下工具,沉吟道,“从材质、墨色、笔意来看,似乎……没什么问题。”

  周世宏闻言一喜:“是吧!我就说……”

  “但是,”许心打断他,指着画作,“我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,又说不上来。这画……能留在我这一晚吗?我想再仔细看看。”

  周世宏虽然心急,但对许心的专业判断极为信服,立刻点头:“行!许师傅你尽管看!明天我再来!”

  送走周世宏,店内重归寂静。

  深夜,瓷心斋二楼的工作室内灯火通明。

  许心将那幅画悬于特制的看板上,退后几步,凝神观望,时而凑近,用放大镜一寸寸地扫描。

  太完美了,完美得令人不安。

  职业的嗅觉告诉他,这画有问题,但他找不到那个致命的“线头”。

  他换了一种思路,不再纠结于笔法和风格,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画的“物理结构”上。

  他用侧光缓缓扫过画面,观察绢帛的纹理走向和拼接痕迹。

  古画因年代久远或修复,常有拼接,本不稀奇。

  突然,在画作右上角一片渲染云雾的区域,极其靠近边缘的地方,侧光下,他捕捉到了一条比发丝还要纤细、几乎与绢丝纹理融为一体的接缝!

  这条接缝的走向,并非沿着山石或树木的自然轮廓,而是诡异地穿过了一片看似浑然一体的淡墨渲染!

  许心心中一动,立刻调整强光手电的角度,聚焦在那条微不可察的接缝处,并将放大镜倍数调到最高。

  在高倍放大镜下,真相终于浮现!

  那条接缝两侧的绢丝,虽然都是老绢,但经纬的粗细、密度、以及因年代久远产生的自然扭曲弧度,存在着极其细微的差异!

  更重要的是,接缝处用于补笔接色的墨与颜料,尽管做旧手法高超,几乎与周围融为一体,但在极限放大下,能看出其“吃”入绢丝的程度和微光反射,与旁边历经千年氧化的原画墨彩,有那么一丝丝几乎无法察觉的差别!

  这不是简单的修补!这是一幅精心策划的“拼接赝品”!

  造假者手段极其高明,他并非凭空伪造,而是搜集了数块真正宋代古画的残片或小尺寸无名旧画。

  这些残片可能来自不同的宋画,但风格近似均属北宋后期院体山水风格。

  然后,他像最高明的裁缝,根据一幅精心设计的“母本”可能是某幅着名宋画的构图

  将这些来自不同真品、材质和年代却相近的“碎片”,以匪夷所思的技艺切割、拼接、补笔,重新组合成了一幅尺寸更大、构图更完整的“新画”!

  因为每一块“碎片”本身都是宋代的真品,所以无论是绢帛、墨色、颜料还是局部笔意,都经得起任何常规检测。

  破绽只在于那些鬼斧神工的拼接处,以及不同“碎片”之间,因原本并非一体而必然存在的、极其细微的“气韵”断层和物理差异!

  这种手法,堪称造假界的“终极骗局”,因为它用真正的“骨头”拼出了一只似是而非的“恐龙”,足以骗过依赖材质分析和风格比对的大部分专家!

  许心长吁一口气,后背惊出一层冷汗。

  若非他来自修复师异于常人的敏锐直觉和对“整体气韵”近乎偏执的追求,恐怕也要被这“真品碎片”构筑的陷阱所蒙蔽。

  他看着眼前这幅“完美”的宋画,心里竟起了一丝丝由衷的钦佩之情。

  这种手法的造假太过完美,绝非一般的修补师可以完成,其本身就像艺术品一样珍贵。

  世间竟还有如此高明的手艺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