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酒店,周世宏迫不及待地将那幅《秋山萧寺图》在客厅宽敞的长桌上再次小心铺开。
王天河则紧张地关好了门窗,仿佛生怕有人窥视。
许心取出了几件便携式设备:一个高像素的数码显微镜,一个小型多光谱光源,还有一台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(xRF)。
“心哥,你再给我们讲讲呗?”王天河搓着手,满脸求知欲
“刚才在店里,你到底是咋一眼就相中这宝贝的?它挂那儿灰扑扑的,我跟周少都没看出来有啥特别。”
周世宏也连连点头,充满期待地看着许心。三千万万花出去,他必须弄明白这钱花在了哪里。
许心站在画前,目光扫过画面,开始了他条理清晰、深入浅出的讲解:
“第一眼看,是感觉。”许心指了指画面的整体,“这幅画的气韵,不对。”
“气韵?”周世宏茫然。
“对,气韵。”许心解释道
“古画,尤其是元画,讲究‘逸笔草草,不求形似’,但内在的精神气质,那种荒寒、静寂、与世无争的‘逸气’,是后世模仿不来的。
这幅画,远山苍茫,秋水无波,古寺萧然,整个意境透着一股深入骨髓的冷逸和孤高。这种‘气’,不是明代仿手能画出来的,他们大多追求形似和技法,缺少这份灵魂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其次,看笔墨。”
他指向画中的山石:“你们看这皴法,用的是典型的‘披麻皴’和‘荷叶皴’,但用笔极其沉厚、老辣,线条毛涩而有力,像是用秃笔蘸着饱墨,重重地‘写’出来的,力透纸背。
这叫‘金刚杵’用笔,是元四家之一吴镇的典型特征。明代仿品,线条往往过于光滑流畅,或者显得软弱,缺乏这种内在的力度。”
他又指向画面上的苔点:“再看这些苔点,浓墨重笔,聚散有致,如同‘坠石’,沉甸甸地‘砸’在纸上,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分量感和
精神气。这也是吴镇标志性的手法。”
“然后是材料。”许心示意周世宏凑近看绢帛
“这绢是元代常见的‘双丝绢’,经纬交织的方式有时代特征。更重要的是它的老化状态,这种自然形成的‘宝浆光’,温润内敛,不是做旧能做出来的。
还有这墨色和颜料,沉静古雅,尤其是这花青和赭石,与元代矿物颜料的发色特征吻合。”
最后,他指向画心左下角那处关键区域:“最关键的是这里。我注意到这片区域的绢色和周围有极其细微的差异,像是经过精心修补。
在店里用放大镜细看,确认了这一点。修补者手段高明,几乎天衣无缝,但他忽略了一点——
不同时期、不同来源的古绢,其纤维的老化微观形态和受沁程度是有差异的。更重要的是,原画印章的印泥,其矿物成分会深深沁入绢骨
即使表面被遮盖,在特定角度的强光或多光谱照射下,依然会留下痕迹。”
说到这里,许心打开了多光谱光源,调整到特定波段,照射在那片区域。
果然,在肉眼不可见的波段下,隐约显现出一个极淡的、方形的印记轮廓!
“吴镇传世画作中,钤盖‘梅华屋’印的有其特定位置和习惯。
此画构图、笔墨、气息皆与吴镇晚期风格高度契合”
一番解释,层层递进
从玄妙的“气韵”到具体的“笔墨”
从宏观的“材料”到微观的“痕迹”
逻辑严密,证据链清晰,听得周世宏和王天河目瞪口呆,叹为观止。
“我…我去…”王天河张大了嘴巴,“心哥,你这哪是看画…你这简直是…是给画做ct扫描啊!”
周世宏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:“许爷!这学问,这眼力…神乎其技!”
许心开始用便携式xRF分析仪检测画心几个不同区域的元素成分,与已知的元代颜料数据进行比对。
又用数码显微镜观察绢帛纤维和墨色渗透的微观状态。
一系列严谨的检测完成后,他收起设备,给出了最终结论:
“这幅《秋山萧寺图》,确是元代吴镇真迹无疑。那个被遮掩的印章,大概率就是‘梅华屋’。
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,远超市面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古画。”
周世宏激动得差点跳起来,用力挥舞着拳头:“太好了!三千万万!捡了大漏了!哈哈哈!”
王天河也兴奋地满脸通红。
王天河则紧张地关好了门窗,仿佛生怕有人窥视。
许心取出了几件便携式设备:一个高像素的数码显微镜,一个小型多光谱光源,还有一台便携式x射线荧光分析仪(xRF)。
“心哥,你再给我们讲讲呗?”王天河搓着手,满脸求知欲
“刚才在店里,你到底是咋一眼就相中这宝贝的?它挂那儿灰扑扑的,我跟周少都没看出来有啥特别。”
周世宏也连连点头,充满期待地看着许心。三千万万花出去,他必须弄明白这钱花在了哪里。
许心站在画前,目光扫过画面,开始了他条理清晰、深入浅出的讲解:
“第一眼看,是感觉。”许心指了指画面的整体,“这幅画的气韵,不对。”
“气韵?”周世宏茫然。
“对,气韵。”许心解释道
“古画,尤其是元画,讲究‘逸笔草草,不求形似’,但内在的精神气质,那种荒寒、静寂、与世无争的‘逸气’,是后世模仿不来的。
这幅画,远山苍茫,秋水无波,古寺萧然,整个意境透着一股深入骨髓的冷逸和孤高。这种‘气’,不是明代仿手能画出来的,他们大多追求形似和技法,缺少这份灵魂。”
他顿了顿,继续道:“其次,看笔墨。”
他指向画中的山石:“你们看这皴法,用的是典型的‘披麻皴’和‘荷叶皴’,但用笔极其沉厚、老辣,线条毛涩而有力,像是用秃笔蘸着饱墨,重重地‘写’出来的,力透纸背。
这叫‘金刚杵’用笔,是元四家之一吴镇的典型特征。明代仿品,线条往往过于光滑流畅,或者显得软弱,缺乏这种内在的力度。”
他又指向画面上的苔点:“再看这些苔点,浓墨重笔,聚散有致,如同‘坠石’,沉甸甸地‘砸’在纸上,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分量感和
精神气。这也是吴镇标志性的手法。”
“然后是材料。”许心示意周世宏凑近看绢帛
“这绢是元代常见的‘双丝绢’,经纬交织的方式有时代特征。更重要的是它的老化状态,这种自然形成的‘宝浆光’,温润内敛,不是做旧能做出来的。
还有这墨色和颜料,沉静古雅,尤其是这花青和赭石,与元代矿物颜料的发色特征吻合。”
最后,他指向画心左下角那处关键区域:“最关键的是这里。我注意到这片区域的绢色和周围有极其细微的差异,像是经过精心修补。
在店里用放大镜细看,确认了这一点。修补者手段高明,几乎天衣无缝,但他忽略了一点——
不同时期、不同来源的古绢,其纤维的老化微观形态和受沁程度是有差异的。更重要的是,原画印章的印泥,其矿物成分会深深沁入绢骨
即使表面被遮盖,在特定角度的强光或多光谱照射下,依然会留下痕迹。”
说到这里,许心打开了多光谱光源,调整到特定波段,照射在那片区域。
果然,在肉眼不可见的波段下,隐约显现出一个极淡的、方形的印记轮廓!
“吴镇传世画作中,钤盖‘梅华屋’印的有其特定位置和习惯。
此画构图、笔墨、气息皆与吴镇晚期风格高度契合”
一番解释,层层递进
从玄妙的“气韵”到具体的“笔墨”
从宏观的“材料”到微观的“痕迹”
逻辑严密,证据链清晰,听得周世宏和王天河目瞪口呆,叹为观止。
“我…我去…”王天河张大了嘴巴,“心哥,你这哪是看画…你这简直是…是给画做ct扫描啊!”
周世宏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:“许爷!这学问,这眼力…神乎其技!”
许心开始用便携式xRF分析仪检测画心几个不同区域的元素成分,与已知的元代颜料数据进行比对。
又用数码显微镜观察绢帛纤维和墨色渗透的微观状态。
一系列严谨的检测完成后,他收起设备,给出了最终结论:
“这幅《秋山萧寺图》,确是元代吴镇真迹无疑。那个被遮掩的印章,大概率就是‘梅华屋’。
其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,远超市面上流通的绝大多数古画。”
周世宏激动得差点跳起来,用力挥舞着拳头:“太好了!三千万万!捡了大漏了!哈哈哈!”
王天河也兴奋地满脸通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