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光撕开极夜,浅浅漫过冰棱。谭浩整张脸都埋在小花猪暖烘烘、软乎乎的肚皮上。那毛团被烘得眯起眼,尾巴像个小扫帚,在干草堆里扫来扫去,反倒把谭浩怀里的冻瓜子扫得骨碌碌滚了一地。
“哎,你这馋猪。”谭浩伸手去够远处的瓜子,冷不防被小花猪“哼”地一下拱开手——小家伙前爪扒拉着残雪,鼻尖耸动,竟从半融的雪壳下刨出一枚幽蓝的传讯玉符。符面纹路细密,正是玄箴那老学究惯用的加密手法。
“能耐不小,改行当寻宝犬了?”谭浩拈起玉符,指尖刚触上,玄箴的声音就火急火燎地钻出来:“九殿下!出事了!全国十三州七十二城,今早辰时三刻,同时出现‘静默祭拜’!不焚香不叩首,就面北站定,闭目三息默念。可灵网监测到集体意识场波动异常……”
“停停停,”谭浩把玉符拎到耳边,另一只手还慢悠悠捋着小花猪的背毛,“老玄,你这嘴皮子比我家灶房着火时窜出去的老黄狗还快。什么‘静默祭拜’?现在老百姓时兴站着发呆了?”
玉符那头传来哗啦啦的翻书声,玄箴的喘气声总算平复些许:“各城司天监上报,百姓举动出奇一致——清晨面北,闭眼三息,之后照常生活。行为本身无妨,可这频率……”他声音忽然压低,“与古籍所载‘通神祷文’的共振波形,相似度高达九成三。”
谭浩叼着的那颗冻瓜子,“咔”地裂开一道缝,冰凉的甜意在舌尖漫开。他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,忽然笑出声:“合着我躺平睡大觉,他们倒给我定下早课了?昨天我才吩咐厨房少送两笼包子,今天就有人连呼吸都要念着我?”
小花猪像是听懂了,凑过来用湿凉的鼻尖拱他手腕。谭浩顺手把玉符塞进它耳朵后头的绒毛里,翻身盘腿坐直:“让诗雅跑一趟东域瞧瞧,这种事,她比你更会扒开表面看里子。”
此时,东域青禾村的田埂还覆着一层薄霜。林诗雅一袭白衣,衣角沾了几星泥点,发间那支青玉簪却依旧清透——化神期修士,连晨露都近不得身。村口老槐树下,五个扛锄头的庄稼汉站得笔直。带头的周老汉清了清嗓子:“一、二、三。”五人同时闭眼,睫毛在晨光里投下细密的影。
三息刚过,周老汉“哎”了一声,扛起锄头就往地里迈步:“娃他娘说了,今儿得种豌豆,赶在化冻前把垄翻好。”
林诗雅默默跟了半里路。她看见挑水的媳妇在井边停步,闭眼三秒后,水桶“咚”地沉入井中;放牛的娃娃骑在牛背上,闭眼时身子一歪,慌忙揪住牛尾巴;最有趣的是村东头的王阿婆,抱着小孙子站在晒谷场,三息过后,猛地一拍大腿:“坏了!我那腌菜坛子还没封口!”抱起娃就往家跑。
“这算哪门子祭拜?”林诗雅跟到王家院门外,正瞧见阿婆把孙子往竹椅上一放,抓起块旧布就去捂坛口。小娃娃蹬着胖脚丫喊:“阿婆,我要学九皇叔!”王阿婆头也不回:“学啥学?九殿下教的是清醒从呼吸开始,你昨天还尿炕呢!”
林诗雅忽然抿唇笑了。她望着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,指尖轻轻抚过腰间的星辰玉牌——这曾是她最引以为傲的身份印记,此刻却温润得像一块暖玉。三天前她还在担忧“集体意识共振”背后是否有阴谋,此刻却看清了那闭眼三息里藏着的真相:周老汉闭眼时,想起的是九殿下说“种地要顺应节气”;挑水媳妇闭眼时,想起的是“挑水得匀着劲儿”;王阿婆闭眼时,琢磨的是“过日子要分清主次”。
“他们不是在拜神,”林诗雅对着玉牌轻声说,“是在确认,‘我还记得他教过的东西’。”
这话传回雪谷时,谭浩正把小花猪举到面前。毛团耳后的玉符泛着微光,林诗雅的声音仿佛带着东域的微风:“那三息里,藏的是你教过的种粮经、治水策、劝学谣。百姓记不住大道理,就把你的话,揉进了每一次呼吸里。”
“啧,连呼吸都成我的周边了。”谭浩把小花猪放回膝头,仰头看冰墙上流动的光斑。极光只剩最后一缕紫,像化不开的糖稀。他忽然咧嘴,对着空气嘀咕:“要是明天哪个娃娃起床第一句是‘今天不想学九皇叔’,那些一心想搞崇拜的老学究,还不得急得跳脚?”
千里之外的云州城,七个白胡子老头聚在城隍庙前,正打算为这“静默晨仪”立块碑文。为首的张举人刚要开口,却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。他揉着鼻子直皱眉:“怪了,念头咋跑了?刚才还想说‘九殿下圣明’,这会儿满脑子都是后院那排没修整的篱笆。”
旁边的李秀才摸着下巴:“我倒想起我家婆娘让我买盐,再耽搁怕是要挨骂。”最年轻的赵贡生干脆蹲在门槛上,从兜里摸出把瓜子:“嗐,什么晨仪不晨仪的,磕会儿瓜子不爽吗?”
雪谷竹屋内,谭浩见冰墙上的极光彻底消散,满意地躺回草堆。小花猪蜷成毛球,把冰凉的鼻子贴在他手背上。他望着头顶漏下的天光,喃喃道:“连习惯都能被嫌弃,那才叫真自由。”
窗外,第一缕春风卷着细碎的冰碴掠过。冰面裂开蛛网般的细纹,在晨光下闪着碎银似的光,宛如谁终于舒心地咧开了嘴。
而在更西边的西荒镇,老驿丞陈怀安把算盘“啪”地按在茶桌上。他身后站着七位头发花白的老者,都是从前大夏各部的老吏。
“当年九殿下革新税制,教我们‘规矩要长在百姓的日子里’。”陈怀安拨拉着算珠,“如今百姓自发记着他的话,咱们这些老骨头,总得做点实在事——我琢磨着,把各城流传的‘九殿下便民策’整理成册,再建个……”
“建个什么?”最边上的老户部拍了拍他的肩。
陈怀安望向窗外初融的春阳,眼里有光:“建个‘百姓理案堂’。让大伙儿有个地方说说家长里短,有个地方讲讲这日子里的理。”
七双手不约而同地按上桌案。茶盏里的水轻轻晃荡,漾开的涟漪,映着窗外越来越暖的天空。
“哎,你这馋猪。”谭浩伸手去够远处的瓜子,冷不防被小花猪“哼”地一下拱开手——小家伙前爪扒拉着残雪,鼻尖耸动,竟从半融的雪壳下刨出一枚幽蓝的传讯玉符。符面纹路细密,正是玄箴那老学究惯用的加密手法。
“能耐不小,改行当寻宝犬了?”谭浩拈起玉符,指尖刚触上,玄箴的声音就火急火燎地钻出来:“九殿下!出事了!全国十三州七十二城,今早辰时三刻,同时出现‘静默祭拜’!不焚香不叩首,就面北站定,闭目三息默念。可灵网监测到集体意识场波动异常……”
“停停停,”谭浩把玉符拎到耳边,另一只手还慢悠悠捋着小花猪的背毛,“老玄,你这嘴皮子比我家灶房着火时窜出去的老黄狗还快。什么‘静默祭拜’?现在老百姓时兴站着发呆了?”
玉符那头传来哗啦啦的翻书声,玄箴的喘气声总算平复些许:“各城司天监上报,百姓举动出奇一致——清晨面北,闭眼三息,之后照常生活。行为本身无妨,可这频率……”他声音忽然压低,“与古籍所载‘通神祷文’的共振波形,相似度高达九成三。”
谭浩叼着的那颗冻瓜子,“咔”地裂开一道缝,冰凉的甜意在舌尖漫开。他望着窗外渐亮的天色,忽然笑出声:“合着我躺平睡大觉,他们倒给我定下早课了?昨天我才吩咐厨房少送两笼包子,今天就有人连呼吸都要念着我?”
小花猪像是听懂了,凑过来用湿凉的鼻尖拱他手腕。谭浩顺手把玉符塞进它耳朵后头的绒毛里,翻身盘腿坐直:“让诗雅跑一趟东域瞧瞧,这种事,她比你更会扒开表面看里子。”
此时,东域青禾村的田埂还覆着一层薄霜。林诗雅一袭白衣,衣角沾了几星泥点,发间那支青玉簪却依旧清透——化神期修士,连晨露都近不得身。村口老槐树下,五个扛锄头的庄稼汉站得笔直。带头的周老汉清了清嗓子:“一、二、三。”五人同时闭眼,睫毛在晨光里投下细密的影。
三息刚过,周老汉“哎”了一声,扛起锄头就往地里迈步:“娃他娘说了,今儿得种豌豆,赶在化冻前把垄翻好。”
林诗雅默默跟了半里路。她看见挑水的媳妇在井边停步,闭眼三秒后,水桶“咚”地沉入井中;放牛的娃娃骑在牛背上,闭眼时身子一歪,慌忙揪住牛尾巴;最有趣的是村东头的王阿婆,抱着小孙子站在晒谷场,三息过后,猛地一拍大腿:“坏了!我那腌菜坛子还没封口!”抱起娃就往家跑。
“这算哪门子祭拜?”林诗雅跟到王家院门外,正瞧见阿婆把孙子往竹椅上一放,抓起块旧布就去捂坛口。小娃娃蹬着胖脚丫喊:“阿婆,我要学九皇叔!”王阿婆头也不回:“学啥学?九殿下教的是清醒从呼吸开始,你昨天还尿炕呢!”
林诗雅忽然抿唇笑了。她望着远处袅袅升起的炊烟,指尖轻轻抚过腰间的星辰玉牌——这曾是她最引以为傲的身份印记,此刻却温润得像一块暖玉。三天前她还在担忧“集体意识共振”背后是否有阴谋,此刻却看清了那闭眼三息里藏着的真相:周老汉闭眼时,想起的是九殿下说“种地要顺应节气”;挑水媳妇闭眼时,想起的是“挑水得匀着劲儿”;王阿婆闭眼时,琢磨的是“过日子要分清主次”。
“他们不是在拜神,”林诗雅对着玉牌轻声说,“是在确认,‘我还记得他教过的东西’。”
这话传回雪谷时,谭浩正把小花猪举到面前。毛团耳后的玉符泛着微光,林诗雅的声音仿佛带着东域的微风:“那三息里,藏的是你教过的种粮经、治水策、劝学谣。百姓记不住大道理,就把你的话,揉进了每一次呼吸里。”
“啧,连呼吸都成我的周边了。”谭浩把小花猪放回膝头,仰头看冰墙上流动的光斑。极光只剩最后一缕紫,像化不开的糖稀。他忽然咧嘴,对着空气嘀咕:“要是明天哪个娃娃起床第一句是‘今天不想学九皇叔’,那些一心想搞崇拜的老学究,还不得急得跳脚?”
千里之外的云州城,七个白胡子老头聚在城隍庙前,正打算为这“静默晨仪”立块碑文。为首的张举人刚要开口,却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。他揉着鼻子直皱眉:“怪了,念头咋跑了?刚才还想说‘九殿下圣明’,这会儿满脑子都是后院那排没修整的篱笆。”
旁边的李秀才摸着下巴:“我倒想起我家婆娘让我买盐,再耽搁怕是要挨骂。”最年轻的赵贡生干脆蹲在门槛上,从兜里摸出把瓜子:“嗐,什么晨仪不晨仪的,磕会儿瓜子不爽吗?”
雪谷竹屋内,谭浩见冰墙上的极光彻底消散,满意地躺回草堆。小花猪蜷成毛球,把冰凉的鼻子贴在他手背上。他望着头顶漏下的天光,喃喃道:“连习惯都能被嫌弃,那才叫真自由。”
窗外,第一缕春风卷着细碎的冰碴掠过。冰面裂开蛛网般的细纹,在晨光下闪着碎银似的光,宛如谁终于舒心地咧开了嘴。
而在更西边的西荒镇,老驿丞陈怀安把算盘“啪”地按在茶桌上。他身后站着七位头发花白的老者,都是从前大夏各部的老吏。
“当年九殿下革新税制,教我们‘规矩要长在百姓的日子里’。”陈怀安拨拉着算珠,“如今百姓自发记着他的话,咱们这些老骨头,总得做点实在事——我琢磨着,把各城流传的‘九殿下便民策’整理成册,再建个……”
“建个什么?”最边上的老户部拍了拍他的肩。
陈怀安望向窗外初融的春阳,眼里有光:“建个‘百姓理案堂’。让大伙儿有个地方说说家长里短,有个地方讲讲这日子里的理。”
七双手不约而同地按上桌案。茶盏里的水轻轻晃荡,漾开的涟漪,映着窗外越来越暖的天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