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全面停工各奔东西-《回忆并未蹉跎》

  到了十一月份,北京的天气那叫一个寒冷啊,那个嗖嗖的小风就像一把把小刀子,和金昌的区别就是没有沙尘而已,干冷干冷的,但绝对没有金昌暖和,工地上几乎都待不住人了,每个人都缩着脖子。

  我们每天去了就是打扫一下工地,归拢一下各种建材。我认识的一个住在陕西桃下镇的小伙子叫耿峰,那时候和我关系比较好,每天都忽悠着放假后和他去西安打工。

  十一月二十四号七建公司终于发出来放假的通知,最后王队长开会做了放假的总结,他说可以留在北京打工,也可以回老家过年。反正就必须记住一个事情,大家到来年的三月份就打陕西桃下镇的公司电话,一旦决定开工日期就马上到位,并一再的给我们画着大饼,明年还要涨工资。

  我算了一下,五月份从金昌出发,到正式放假正好六个月时间,在这半年的时间里,经过了太多的事情,我们一个个都从思想上成熟起来,特别看过了北京的山山水水,人文地理后,视野也都变得宽阔了许多。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方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,一个个变得能容纳别人,有胸襟了起来。

  各自收拾好自己的被褥,放在十冶公司租用的仓库里,我们就去北京火车站排队买票,那时候北京发出来的火车票还不算多紧张,当天就可以买到回金昌的火车票,李宝军说他家已经搬到了兰州的八冶大院,所以他把票买到了兰州,最后我还是决定跟着耿峰先到西安溜达一圈再回金昌,所以我买到了西安。

  万万没想到的是离开北京后,就再也没有回去,听说那一年的冬天,首钢七建在年底大会上,选择正式收编各地小建筑公司,签署正式合同的时候,没有选择和十冶公司签署。

  又或许一九九四年我们参加招工考试的时候,首都钢铁集团公司就已经和十冶公司签署了正式收编合同,只不过到了九六年初,全国全面下岗的大潮汹涌而来,势不可挡,十冶公司被踢出了局,人家不和你玩了。

  那时候的八冶建筑公司也面临全面下岗的局面,面对这一全国性的下岗潮,抵抗力小的单位直接就地解散了,比如十冶公司离开首钢以后,就各找各爹,各找各妈去了,董事长和传达室的老头,都蹲在桃下镇的马路边抽着猴王看车来车往,只剩下一个下岗工人办公室,办理各种下岗的事宜。

  八冶则采取了优化组合的方针,让一部分人买断了工龄再就业,又把退休人员都交给了国家,留下了一部分领导和所谓的精英,不要逼脸的在金昌号称着八冶铁军。

  面对这样的结果,我们也不知道是首都钢铁集团公司忽悠了十冶建筑公司,还算是十冶建筑公司来八冶忽悠了我们这些人,但造成了一个血淋淋的现实,那就是我们一百四十六人全部加入了失业大军中,过完一九九六的新年后,十冶公司的电话都被各地的新工人打烂了,一直处在无人接听状态。

  我在金昌市的日子里很少出门,也没有找过一次陈玉娟,最多也就和吴军,吕华几个人喝会酒,讨论再一次如何选择自己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