栗林遇险的阴影尚未散去,营地内部又起波澜。这次的问题,出在资源分配的核心——粮食上。
合并时双方凑出的粮食本就不多,经过这些天的消耗,公共粮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着。虽然每日按工分分配,力求公平,但稀粥越来越稀,野菜比例越来越高,人们的肠胃和情绪都开始经受严峻的考验。
这一日分发晚食时,终于爆发了冲突。一个石坨镇过来的半大少年,因为连续几天被分配去挖掘加固营地的壕沟(工分较高但极耗体力),感觉饥饿难耐,轮到他打饭时,看着碗里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粥,又瞥见旁边一个林家村半大孩子碗里似乎稍稠一些(可能只是锅底沉淀的缘故),长期积累的委屈和饥饿感瞬间爆发了。
“不公平!你们偏心!给我们吃的都是清的!”少年猛地将木碗摔在地上,稀粥溅了一地,他红着眼睛吼道。
这一下,如同点燃了炸药桶。石坨镇那边几个同样觉得吃了亏的年轻人立刻围了上来,言语激动。林家村这边的人自然不服,纷纷反驳。争吵迅速升级,推搡之间,眼看就要演变成斗殴。
“都住手!”赵铁柱一声暴喝,如同惊雷,震住了场面。他和王莽迅速插入双方之间,强行将人群分开。
议事会的成员们闻讯赶来。面对群情激愤的场面,老村长气得浑身发抖,李老里正连连叹气,何先生试图讲道理却被淹没在嘈杂中。
林晚没有立刻说话,她冷静地扫视着激动的人群,目光最后落在那个摔了碗、正梗着脖子喘粗气的少年身上。她走过去,没有责备,而是弯腰捡起了那只沾满泥土的木碗,轻声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?多大年纪了?”
少年没想到林晚会这么问,愣了一下,低声道:“……狗娃,十四了。”
“十四岁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挖壕沟那么累,饿了,委屈了,我明白。”林晚的声音平和,带着理解,“但你看,你摔了的这碗粥,是多少人省出来的?你浪费的,不只是粮食,是所有和你一样干活的人的心血。”
狗娃低下头,不说话了。
林晚站起身,面向所有人,提高声音:“我知道大家饿!我也饿!所有人都饿!但争吵、打架,能让锅里多出一粒米吗?不能!只会让我们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这个‘家’,从里面垮掉!”
她顿了顿,目光锐利起来:“觉得不公平?可以!议事会的大门永远开着,有任何疑问,都可以按章程提出来!但谁再敢无故闹事,浪费粮食,破坏营规,无论来自哪里,一律严惩!工分扣光,饿肚子反省!”
林晚的强硬态度,配合赵铁柱、王莽等人的武力威慑,暂时压下了这场风波。但所有人都知道,根源在于粮食的极度短缺。如果找不到稳定的食物来源,更大的冲突迟早还会爆发。
事后,议事会连夜召开会议。谢景珩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:“开源节流,开源为上。狩猎采集,受天气、地域所限,不稳定。若能自制渔具,开发暗河鱼类资源,或可解燃眉之急。”
制作渔具!这需要技巧和合适的材料。一直比较沉默的石坨镇代表之一,一个姓鲁的、以前是镇上木匠的矮壮汉子,此时怯生生地开口:“俺……俺以前会摆弄点木头,或许……可以试试做几个鱼叉和简单的钓竿……”
这无疑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!林晚立刻表示支持,让鲁木匠全力尝试,需要什么材料尽管提出。
另一方面,林晚也深知“节流”的重要性。她与负责炊事的妇人们商议,如何利用有限的食材,最大限度地提升饱腹感和营养。她们将栗子磨成粉掺入粥中,将各种野菜细嫩的部分留下,老根茎则熬煮多次提取汁液,想尽一切办法“抠”出每一分食物的价值。
内部的暗流暂时被压制,对外的探索和自救在紧张地进行。落鹰涧营地,在饥饿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,艰难地维持着平衡,并试图寻找突破的方向。
合并时双方凑出的粮食本就不多,经过这些天的消耗,公共粮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着。虽然每日按工分分配,力求公平,但稀粥越来越稀,野菜比例越来越高,人们的肠胃和情绪都开始经受严峻的考验。
这一日分发晚食时,终于爆发了冲突。一个石坨镇过来的半大少年,因为连续几天被分配去挖掘加固营地的壕沟(工分较高但极耗体力),感觉饥饿难耐,轮到他打饭时,看着碗里几乎能照见人影的粥,又瞥见旁边一个林家村半大孩子碗里似乎稍稠一些(可能只是锅底沉淀的缘故),长期积累的委屈和饥饿感瞬间爆发了。
“不公平!你们偏心!给我们吃的都是清的!”少年猛地将木碗摔在地上,稀粥溅了一地,他红着眼睛吼道。
这一下,如同点燃了炸药桶。石坨镇那边几个同样觉得吃了亏的年轻人立刻围了上来,言语激动。林家村这边的人自然不服,纷纷反驳。争吵迅速升级,推搡之间,眼看就要演变成斗殴。
“都住手!”赵铁柱一声暴喝,如同惊雷,震住了场面。他和王莽迅速插入双方之间,强行将人群分开。
议事会的成员们闻讯赶来。面对群情激愤的场面,老村长气得浑身发抖,李老里正连连叹气,何先生试图讲道理却被淹没在嘈杂中。
林晚没有立刻说话,她冷静地扫视着激动的人群,目光最后落在那个摔了碗、正梗着脖子喘粗气的少年身上。她走过去,没有责备,而是弯腰捡起了那只沾满泥土的木碗,轻声问道:“你叫什么名字?多大年纪了?”
少年没想到林晚会这么问,愣了一下,低声道:“……狗娃,十四了。”
“十四岁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挖壕沟那么累,饿了,委屈了,我明白。”林晚的声音平和,带着理解,“但你看,你摔了的这碗粥,是多少人省出来的?你浪费的,不只是粮食,是所有和你一样干活的人的心血。”
狗娃低下头,不说话了。
林晚站起身,面向所有人,提高声音:“我知道大家饿!我也饿!所有人都饿!但争吵、打架,能让锅里多出一粒米吗?不能!只会让我们好不容易建起来的这个‘家’,从里面垮掉!”
她顿了顿,目光锐利起来:“觉得不公平?可以!议事会的大门永远开着,有任何疑问,都可以按章程提出来!但谁再敢无故闹事,浪费粮食,破坏营规,无论来自哪里,一律严惩!工分扣光,饿肚子反省!”
林晚的强硬态度,配合赵铁柱、王莽等人的武力威慑,暂时压下了这场风波。但所有人都知道,根源在于粮食的极度短缺。如果找不到稳定的食物来源,更大的冲突迟早还会爆发。
事后,议事会连夜召开会议。谢景珩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:“开源节流,开源为上。狩猎采集,受天气、地域所限,不稳定。若能自制渔具,开发暗河鱼类资源,或可解燃眉之急。”
制作渔具!这需要技巧和合适的材料。一直比较沉默的石坨镇代表之一,一个姓鲁的、以前是镇上木匠的矮壮汉子,此时怯生生地开口:“俺……俺以前会摆弄点木头,或许……可以试试做几个鱼叉和简单的钓竿……”
这无疑是黑暗中的一丝曙光!林晚立刻表示支持,让鲁木匠全力尝试,需要什么材料尽管提出。
另一方面,林晚也深知“节流”的重要性。她与负责炊事的妇人们商议,如何利用有限的食材,最大限度地提升饱腹感和营养。她们将栗子磨成粉掺入粥中,将各种野菜细嫩的部分留下,老根茎则熬煮多次提取汁液,想尽一切办法“抠”出每一分食物的价值。
内部的暗流暂时被压制,对外的探索和自救在紧张地进行。落鹰涧营地,在饥饿与危机的双重压力下,艰难地维持着平衡,并试图寻找突破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