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学术比试(5)-《变成小白毛,校花倒追我》

  下午,陈佳乐提前来到了崇文堂。此时,顾青兰、王浩和季博常已经到了。

  刘默和几位负责评判绘画比试的先生也已经在崇文堂里等候了。

  刘默看到四位弟子都到齐了,便走上前,宣布绘画比试开始。

  “今日下午的绘画比试,主题是‘山水之景’,各位可以自由发挥,画出自己心中的山水景色。”

  “绘画的形式不限,可以是水墨画,也可以是工笔画。限时一个半时辰,大家开始吧!”

  陈佳乐走到自己的案几旁,铺好宣纸,拿出画笔和颜料,开始思考自己要画的内容。

  她想了想,决定画一幅水墨画,因为水墨画更能体现出山水景色的意境和灵动性。

  她先在脑海里构思了一下画面的布局。

  画面的主体是一座高耸的山峰,山峰上生长着一些松树。

  山峰的周围环绕着一些云雾,山脚下有一条小溪。

  小溪里有几条小鱼在游动,溪边还有几间小小的茅草屋,茅草屋前有一个农夫在劳作。

  构思好画面布局后,陈佳乐便拿起画笔,蘸上淡墨,开始在宣纸上勾勒山峰的轮廓。

  她的笔触轻盈而流畅,很快,一座巍峨的山峰就出现在了宣纸上。

  接着,她又用浓墨勾勒出松树的枝干和树叶,松树的形态各异,有的挺拔直立。

  有的弯曲倾斜,充满了生机和活力。

  然后,她开始画云雾。她用淡墨在山峰的周围轻轻渲染。

  让云雾看起来若隐若现,仿佛真的在山间流动一样。

  她还在云雾中点缀了一些小小的飞鸟,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。

  接下来,她开始画山脚下的小溪。

  她用淡蓝色的颜料在宣纸上轻轻涂抹,画出小溪的水色。

  然后用白色的颜料点出水面上的波纹,让小溪看起来波光粼粼。

  她还在小溪里画了几条小鱼,小鱼的形态小巧玲珑,栩栩如生,仿佛真的在水中游动。

  最后,她画了溪边的茅草屋和农夫。

  她用棕色的颜料画出茅草屋的屋顶和墙壁,用黑色的颜料勾勒出茅草屋的门窗。

  农夫的形象她画得比较简单,一个戴着斗笠、扛着锄头的农夫,正走在茅草屋前的小路上,看起来悠闲而自在。

  在绘画的过程中,陈佳乐全神贯注,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创作世界里。

  她时不时地停下来,观察一下画面的整体效果,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调整。

  她觉得,绘画不仅是一种技巧的展现,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。

  只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画作中,才能让画作变得更加生动、更有感染力。

  旁边的王浩也在认真地绘画。

  王浩擅长工笔画,他画的山水景色非常细致,每一笔都画得极为精准。

  无论是山峰上的石头,还是树木的叶子,都画得栩栩如生。

  但他的画作虽然细致,却缺少了一种灵动性,看起来有些呆板。

  顾青兰的画作则充满了意境。她画的是一幅水墨画,画面简洁而大气。

  一座孤峰直插云霄,山峰下是一片辽阔的江水,江面上有一叶扁舟,扁舟上有一个渔翁在垂钓。

 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、悠远的感觉,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。

  季博常的画作则中规中矩,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,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缺点。

  时间一点点过去,很快就到了比试结束的时间。

  刘默宣布比试结束,弟子们纷纷停下手中的画笔,等待评判。

  负责评判绘画比试的几位先生开始逐一欣赏弟子们的画作。

  他们先看了季博常的画作,一位先生说道。

  “季博常的这幅画,构图还算合理,技法也还算熟练,但整体缺乏新意,没有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。”

  接着,他们看了王浩的画作。一位先生赞叹道。

  “王浩的工笔画确实很厉害,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,每一个部分都画得栩栩如生,可见他在工笔画上花了不少功夫。”

  另一位先生则说道:“话虽如此,但他的画作过于注重细节,反而忽略了整体的灵动性,看起来有些呆板,缺少了山水景色应有的生机和活力。”

  然后,他们看了陈佳乐的画作。

  一位先生眼前一亮,说道:“陈佳乐的这幅水墨画,虽然在技法上还有些稚嫩,但画面充满了灵动性。”

  “你看这山间的云雾,她用淡墨渲染得层次分明,仿佛下一秒就会随着山间的风流动起来。”

  “还有溪水里的小鱼,寥寥几笔却勾勒出了鱼儿游动的姿态,连鱼鳞的光泽都隐约可见。”

  “这可不是单纯靠技巧就能画出来的,得是真正用心观察过、感受过山水之景,才能赋予画作这样的生机。”

  另一位先生也凑上前仔细端详,点头附和道。

  “没错,这画里藏着一股鲜活的气息。你看那茅草屋前的农夫,虽然身形简单,但扛着锄头的姿态、走路的步伐,都透着一股自在闲适,像是刚从田里劳作归来,正要回家歇息,这就让整个画面有了故事感。”

  “相比之下,王浩的画虽然细节无可挑剔,但就像少了灵魂,只是把山水的样子复刻了下来,却没画出山水的‘活气’。”

  刘默一直站在旁边静静聆听,此时也拿起陈佳乐的画作仔细观察,嘴角渐渐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。

  “各位先生说得都很有道理。绘画不仅是技法的比拼,更是对生活观察、情感表达的考验。”

  “佳乐能在没有系统学过绘画的情况下,画出这样充满灵动性和生活气息的作品,难能可贵。”

  “她没有被传统技法束缚,而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山水,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山水,这正是这幅画最打动人的地方。”

  最后,他们看向顾青兰的画作。

  负责评判的先生们都忍不住发出了赞叹声,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长叹道。

  “青兰这孩子,真是把水墨画的意境拿捏到了极致。”

  “你看这孤峰、江水、扁舟、渔翁,元素简单却意境深远。”

  “孤峰的巍峨、江水的辽阔、扁舟的渺小、渔翁的闲适,相互映衬,形成了强烈的对比,却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,让人看了之后,心里的浮躁都被抚平了。”

  “只想静下心来,像渔翁一样享受这份宁静。这已经不是简单的‘画得好’,而是达到了‘画如其人’的境界啊!”

 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