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6章 勋章架下的时空回响-《曝光黑幕:我靠笔杆子掀翻商界》

  直升机舱门打开,风雪立刻灌了进来。林蔚然低头看了眼终端屏幕,那条来自未知发件人的信息还停留在界面上,坐标编号M-0725清晰可见。她把设备收进内袋,跟着顾明远走下舷梯。

  地面接应人员举着引导灯,一路带他们进入主控区。通道灯光稳定,空气干燥,和外面的暴烈天气判若两境。国际刑警代表已在授勋厅等候,站在金属台前,手里捧着一个暗红色盒子。

  “按流程,先完成仪式。”他说,声音平直,没有多余情绪。

  林蔚然点头,站到指定位置。勋章架固定在墙边,由三块可旋转的合金板组成,表面刻着“净化之盾行动纪念”几个字。她目光扫过架子背面,发现反光有些异常,像是涂层下有划痕。

  顾明远察觉她的视线停顿了一下。他不动声色地退半步,右手滑进警服口袋,握住了父亲的警号牌。

  授勋开始。国际刑警代表念出两人姓名与行动代号,语速平稳,但每句话之间都有短暂迟疑。林蔚然听着,手指悄悄贴上勋章架背面,指尖顺着金属纹路移动。她数着凹陷的节奏——短、短、短,长、长,短,再短。

  摩斯密码。她立刻记下。

  “……以表彰你们在阻止陨石撞击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。”代表合上文件夹,“请上前领取荣誉。”

  林蔚然迈步向前,故意放慢动作。经过架子时,她借身体遮挡,用指甲再次确认那段刻痕的位置。不是随机磨损,是人为雕刻。

  顾明远跟上。他在敬礼时侧身,让左臂自然垂落,警号牌边缘轻轻刮过勋章架外层涂层。金属发出轻微摩擦声,几片灰白色碎屑掉落。

  代表皱眉看向他。

  “抱歉。”顾明远收回手,语气平静,“刚才风雪太大,手套沾了冰渣。”

  那人没说话,只是示意他们可以离开授勋位。

  回到角落,林蔚然低声开口:“背面有坐标,摩斯码转译后是南纬63度17分,东经56度49分。”

  顾明远盯着那块被刮出痕迹的区域:“这架子不是新做的。涂层下面有图纸线条,我刚才看清了一段分支管道走向,和海东集团早期排污系统一致。”

  “怎么会在这里?”

  “有人想让我们看见。”

  她回头看向勋章架,心跳加快。那个坐标不属于南极现有科考点,也不在任何公开地图上标注。但它出现在父亲二十年前的笔记残页里,只写了一行:“若信号中断,查此地。”

  两人对视一眼,同时转身走回架子前。这次林蔚然直接伸手翻转其中一块面板,背面朝上。顾明远掏出警号牌,沿着边缘用力刮擦。

  涂层大片剥落,露出完整结构图。主干道从地下七层延伸而出,连接三个隐蔽排放口,终点指向一处废弃加压舱室。图右下角印着一行小字:项目代号“深流”,负责人签名栏空缺,但盖有海东集团技术中心的钢印。

  “这不是普通设计图。”林蔚然说,“这是备份存档。只有内部审计或事故追责时才会调取。”

  “现在它被做成架子,摆在授勋厅。”顾明远声音低下去,“说明有人希望我们在这个时间、这个地点看到它。”

  话音未落,头顶红灯忽然闪亮。警报响起,频率稳定,却带着某种熟悉的律动。

  林蔚然猛地抬头。这声音她听过,在三年前翻阅父亲遗留录音带时出现过一次——那天晚上,他最后一次联系科考站,通话中断前三秒,背景音就是这个节奏。

  她冲向控制台,调出音频频谱分析界面。技术人员刚接入信号源,屏幕上便跳出波形对比图。左侧是当前警报,右侧是档案编号LX-203的旧录音片段。

  重合度:98.6%。

  “不是巧合。”她说,“这是同一种发生器发出的信号。”

  顾明远已拿起对讲机,联系外围巡逻队。对方回复一切正常,无入侵迹象,气象数据也未显示异常气流。

  “那就不是外部触发。”他放下设备,“是系统内部启动的指令。”

  林蔚然快速输入命令,试图追踪信号源头。程序刚运行到第三层防火墙,终端突然弹出新窗口——一张静态卫星图像自动加载出来,画面中心是一个正在坠落的物体,轨迹红线直指基地西北方向。

  距离:四百二十公里。预计抵达时间:十八分钟。

  “不是陨石。”她放大图像边缘,“外形规则,有推进尾迹。是飞行器。”

  “失控还是主动降落?”顾明远问。

  “看角度,像被迫脱离轨道。”她切换热成像模式,发现目标外壳温度不均,局部存在高温裂痕,“可能受过拦截或自损操作。”

  控制室门被推开,国际刑警代表快步走进来,脸色变了:“谁调出了‘曙光七号’监测频道?这个权限已经被冻结。”

  “你认得这个信号?”林蔚然指着屏幕。

  对方沉默两秒:“那是二十年前中国火星任务的备用通讯频段。理论上早已停用。”

  “但它现在被用来传输定位数据。”顾明远站到她身边,“而且落点靠近图纸上的‘深流’排放区。”

  代表眼神晃了一下:“你们不该看到这些。”

  “是谁安排这个勋章架的?”林蔚然问。

  “总部统一配送。”他回答太快,“所有联合行动纪念物都由后勤中心制作。”

  “那为什么涂层下会有图纸?”

  “我不知道。”他说完,转身走向出口,“我会向上级报告异常警报,请你们留在原地等待进一步指示。”

  门关上后,顾明远走到监控屏前,调出走廊摄像头画面。代表走出十米后停下,从袖口取出一支笔状设备,对着墙壁按下按钮。画面随即雪花一闪,记录中断。

  “他在清除痕迹。”林蔚然低声说。

  “这个警报不是警告。”顾明远看着雷达光点逼近,“是召唤。”

  她起身走到勋章架前,用力将整块面板拆下。背面完整的图纸暴露出来,在灯光下清晰可见。她用手机拍下全部细节,然后把架子翻过来,检查固定螺丝。

  最下方一颗螺帽松动,她拧开,从里面取出一枚微型存储卡。

  插进终端,文件自动打开。是一段视频日志,拍摄者背影模糊,声音经过变调处理,但提到的时间节点和项目代号完全吻合。

  “……如果你们看到这段记录,说明‘深流’已被激活。排放管重启意味着菌株转移已经开始。不要相信任何官方通报,包括来自国际刑警的消息。真正的污染,从来不在地表。”

  视频结束。

  林蔚然抬头看向大屏,不明飞行物已进入三百公里范围,速度骤降,明显在准备着陆。

  “我们得去现场。”她说。

  “没有批准,不能调动车辆或无人机。”顾明远盯着门口,“而且一旦离开这里,就等于脱离监控体系。”

  “那就别等批准。”她拔出存储卡,塞进胸前口袋,“我知道怎么出去。”

  他看了她一眼:“走通风通道?”

  “父亲笔记里提过一条应急路线,连接地下三层和旧探测站。”她走向装备柜,拉开抽屉,“只要能避开主监控,十五分钟就能到位。”

  顾明远没再说话,转身脱下警服外套,从内衬撕下一小块布料,包住警号牌,塞进战术腰包。

  警报仍在持续,节奏不变。

  林蔚然最后看了眼屏幕,飞行物高度降至五千米,轨迹稳定,落点锁定在冰原裂缝带边缘——正是图纸中标注的第三个排放口上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