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焰喷涌的轰鸣渐渐远去,地面停止震颤。林蔚然的手指还按在摄像机录制键上,镜头对着天空,那道光点已经看不见了。
她没有关机。
风从废墟间穿过,吹起她大衣的下摆。顾明远站在她身后半步的位置,警号牌贴在掌心,低头看着自己冻红的手背。
通讯频道震动了一下。
林蔚然低头看手机,屏幕亮起,一条新消息弹出。发件人显示“未知”,标题是:“你记得第一次哭吗”。
附件还在加载,进度条缓慢推进。
她盯着那行字,呼吸变慢。这不是威胁,也不是挑衅。像是一次提问,一次确认。
邮箱提示音紧接着响起。
她划开通知,一封邮件自动打开。寄件人是父亲的名字,发送时间标记为二十年前。她从未收到过,现在却准时抵达。
正文只有一句话:
“致我们的孩子:当你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时,请记住,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
她看完,没说话,把手机放进内袋。然后伸手,将顾明远脱下的军用大衣披在肩上。衣服还带着他的体温,袖口有磨损的痕迹,领口别着一枚旧式记者证夹子。
她把摄像机架在三脚架上,调整角度,正对自己。风把她的马尾吹到脸侧,她抬手别到耳后,动作很稳。
“这篇报道,”她说,“现在由我们续写。”
声音不高,但清晰。背景里风声未停,远处发射塔残骸斜立在雪地里,金属骨架映着天边微弱的晨光。
顾明远抬头看了她一眼,没有走近,也没有后退。他只是把手里的警号牌翻了个面,重新放回口袋。
林蔚然继续面对镜头,语速平稳:“LZG-Ω型疫苗原液已随探测器送往月球,初始代码已激活。两位父亲留下的反制程序正在运行,目标是恢复人类被封锁的泪腺反应机制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不变:“全球干眼症不是疾病,是人为筛选的结果。那些不能流泪的人,已经被系统判定为‘合格公民’。而真正的人性,藏在每一次无法控制的情绪里。”
手机又震了一下。
她没立刻去看,而是说完最后一句:“如果你现在感到眼睛发热,想哭,说明你还活着。”
这才低头。
附件加载完成。
她点开文件,一段音频开始播放。
里面是父亲的声音,低沉,但有力:“如果有一天你们看到这封信,说明‘优化计划’已经全面启动。我们当年销毁了所有实验数据,只留下这一份备份。它不在任何服务器上,只存在于月球反射信号的特定频率里。”
声音停了几秒。
“你们要做的,不是揭开真相。而是让真相能被听见。”
音频结束。
林蔚然合上手机,重新看向镜头。她把父亲的钢笔从口袋拿出来,握在手里。笔身有刻痕,是“真相无价”四个字。
“我叫林蔚然,江城电视台前实习记者。”她说,“这是我和我的搭档顾明远,共同署名的第十七篇调查报道。”
她停顿两秒,补充:“也是第一篇,真正属于我们的报道。”
话音落下,她抬起左手,轻轻按在胸前口袋的位置。那里插着两支录音笔,一支是自己的,另一支是顾明远交给她的。
风突然大了起来。
三脚架轻微晃动,摄像机画面偏移了一瞬。她伸手扶正,镜头重新对准自己。
顾明远走到她旁边,站定。他没有入镜,只是把手电筒打开,照向天空。光束笔直向上,像是在标记什么。
林蔚然说:“接下来的内容,可能会被屏蔽,被删除,被定义为虚假信息。但我们还是会发出去。因为有人等这一刻,等了二十年。”
她深吸一口气:“第一部分,从1998年7月25日说起。那天,两位父亲在实验室写下最后一份联合报告。他们知道,这份报告活不过二十四小时。”
她翻开采访本,纸页被风吹得哗响。
“但他们也相信,只要还有人愿意记录,就没人能彻底抹掉它。”
她念出第一行标题:“《关于基因调控技术用于社会管理的伦理风险评估》——作者:林志远,顾振国。”
本子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,但她读得很清楚。
每念一句,她就在本子边缘画一道线。那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,用笔迹代替记忆,用标记对抗遗忘。
顾明远依旧举着手电,光柱稳定。
林蔚然继续念:“实验结果显示,通过特定频率刺激大脑边缘系统,可抑制个体悲伤反应。长期作用下,受试者将丧失哭泣能力,并表现出高度服从倾向……”
她念到这里,忽然停下。
手机屏幕再次亮起。
不是邮件,不是消息。
是一段视频预览自动弹出。封面是黑白画面,一间实验室,两个男人背对镜头站着。
标题写着:“最终验证程序,准备启动。”
发布时间:**此刻**。
她没有关机。
风从废墟间穿过,吹起她大衣的下摆。顾明远站在她身后半步的位置,警号牌贴在掌心,低头看着自己冻红的手背。
通讯频道震动了一下。
林蔚然低头看手机,屏幕亮起,一条新消息弹出。发件人显示“未知”,标题是:“你记得第一次哭吗”。
附件还在加载,进度条缓慢推进。
她盯着那行字,呼吸变慢。这不是威胁,也不是挑衅。像是一次提问,一次确认。
邮箱提示音紧接着响起。
她划开通知,一封邮件自动打开。寄件人是父亲的名字,发送时间标记为二十年前。她从未收到过,现在却准时抵达。
正文只有一句话:
“致我们的孩子:当你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时,请记住,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战斗。”
她看完,没说话,把手机放进内袋。然后伸手,将顾明远脱下的军用大衣披在肩上。衣服还带着他的体温,袖口有磨损的痕迹,领口别着一枚旧式记者证夹子。
她把摄像机架在三脚架上,调整角度,正对自己。风把她的马尾吹到脸侧,她抬手别到耳后,动作很稳。
“这篇报道,”她说,“现在由我们续写。”
声音不高,但清晰。背景里风声未停,远处发射塔残骸斜立在雪地里,金属骨架映着天边微弱的晨光。
顾明远抬头看了她一眼,没有走近,也没有后退。他只是把手里的警号牌翻了个面,重新放回口袋。
林蔚然继续面对镜头,语速平稳:“LZG-Ω型疫苗原液已随探测器送往月球,初始代码已激活。两位父亲留下的反制程序正在运行,目标是恢复人类被封锁的泪腺反应机制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不变:“全球干眼症不是疾病,是人为筛选的结果。那些不能流泪的人,已经被系统判定为‘合格公民’。而真正的人性,藏在每一次无法控制的情绪里。”
手机又震了一下。
她没立刻去看,而是说完最后一句:“如果你现在感到眼睛发热,想哭,说明你还活着。”
这才低头。
附件加载完成。
她点开文件,一段音频开始播放。
里面是父亲的声音,低沉,但有力:“如果有一天你们看到这封信,说明‘优化计划’已经全面启动。我们当年销毁了所有实验数据,只留下这一份备份。它不在任何服务器上,只存在于月球反射信号的特定频率里。”
声音停了几秒。
“你们要做的,不是揭开真相。而是让真相能被听见。”
音频结束。
林蔚然合上手机,重新看向镜头。她把父亲的钢笔从口袋拿出来,握在手里。笔身有刻痕,是“真相无价”四个字。
“我叫林蔚然,江城电视台前实习记者。”她说,“这是我和我的搭档顾明远,共同署名的第十七篇调查报道。”
她停顿两秒,补充:“也是第一篇,真正属于我们的报道。”
话音落下,她抬起左手,轻轻按在胸前口袋的位置。那里插着两支录音笔,一支是自己的,另一支是顾明远交给她的。
风突然大了起来。
三脚架轻微晃动,摄像机画面偏移了一瞬。她伸手扶正,镜头重新对准自己。
顾明远走到她旁边,站定。他没有入镜,只是把手电筒打开,照向天空。光束笔直向上,像是在标记什么。
林蔚然说:“接下来的内容,可能会被屏蔽,被删除,被定义为虚假信息。但我们还是会发出去。因为有人等这一刻,等了二十年。”
她深吸一口气:“第一部分,从1998年7月25日说起。那天,两位父亲在实验室写下最后一份联合报告。他们知道,这份报告活不过二十四小时。”
她翻开采访本,纸页被风吹得哗响。
“但他们也相信,只要还有人愿意记录,就没人能彻底抹掉它。”
她念出第一行标题:“《关于基因调控技术用于社会管理的伦理风险评估》——作者:林志远,顾振国。”
本子上的字迹已经有些模糊,但她读得很清楚。
每念一句,她就在本子边缘画一道线。那是她从小养成的习惯,用笔迹代替记忆,用标记对抗遗忘。
顾明远依旧举着手电,光柱稳定。
林蔚然继续念:“实验结果显示,通过特定频率刺激大脑边缘系统,可抑制个体悲伤反应。长期作用下,受试者将丧失哭泣能力,并表现出高度服从倾向……”
她念到这里,忽然停下。
手机屏幕再次亮起。
不是邮件,不是消息。
是一段视频预览自动弹出。封面是黑白画面,一间实验室,两个男人背对镜头站着。
标题写着:“最终验证程序,准备启动。”
发布时间:**此刻**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