遇袭事件过去已经三十六小时,张飞却仿佛变了个人。他不再整天埋头在实验室里,而是主动找到顾倾城,要求查看所有的安保部署图和应急预案。
“我想了解我们现有的全部防御能力。”张飞站在基地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,语气平静但坚定。
顾倾城有些惊讶,这是张飞第一次对安保工作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。她调出基地的安防系统界面,开始详细介绍:“外围有三层警戒线,包括物理屏障、传感器网络和巡逻队。内部关键区域需要双重身份验证...”
张飞认真听着,时不时提出几个精准的问题:“传感器网络的覆盖盲区在哪里?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具体是多少?通讯系统有没有备用方案?”
他的问题专业而犀利,连顾倾城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力。安国邦站在一旁,目瞪口呆地看着张飞,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个人。
“张总工,您怎么突然对安保这么上心了?”安国邦忍不住问道。
张飞的目光仍然停留在监控画面上:“发现问题,就要解决问题。安保系统存在漏洞,这是我的责任。”
顾倾城和安国邦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。他们从未听过张飞用如此严肃的语气谈论安保问题。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张飞仔细研究了基地的每一个安防细节。他不仅查看了设备部署,还调阅了最近三个月的所有异常事件报告,甚至亲自检查了几个关键位置的传感器。
“这里的摄像头角度需要调整,”张飞指着一个监控盲区说,“还有,巡逻队的路线太规律,容易被摸清规律。”
顾倾城立即记下这些建议:“我会马上调整。”
更让顾倾城惊讶的是,张飞开始主动学习安保知识。他向基地的安保专家请教各种战术和装备知识,甚至还要求进行基础的防卫训练。
“您确定要学这个?”格斗教练看着张飞瘦削的身材,有些犹豫。
张飞已经换上了训练服:“基本的自保能力是必要的。”
训练过程中,张飞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。虽然身体素质一般,但他的反应速度和战术思维让教练都感到惊讶。
“张顾问,您以前真的没受过专业训练?”教练在休息时间忍不住问道。
张飞擦了擦汗:“只是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些优化。人体的发力有其规律,找到最有效的角度和时机就可以了。”
这种将科学原理应用到格斗中的独特思路,让教练大开眼界。
训练结束后,张飞没有回实验室,而是来到了雷动的飞行模拟室。
“我想了解‘应龙’的紧急支援流程。”张飞对雷动说。
雷动有些意外,但还是详细讲解了战机出动的整个流程:“从接到警报到升空,最快需要三分钟。但如果要抵达你们遇袭的地点,至少还需要两分钟。”
张飞沉思片刻:“太长了。如果对方使用爆炸物,五分钟足够完成袭击并撤离。”
雷动无奈地摊手:“这已经是我们能达到的最快速度了。”
“不一定。”张飞调出遇袭地点的地形图,“如果在这里设置一个无人机前哨站,响应时间可以缩短到一分钟内。”
雷动眼睛一亮:“对啊!我们怎么没想到!”
张飞在模拟系统上快速设计了一个无人机巡逻网络,覆盖了基地周边所有主要道路。这个网络可以与“应龙”战机实时联动,形成立体防御体系。
“天才的设计!”雷动由衷赞叹,“您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?”
张飞淡淡地说:“只是基本的优化问题。”
除了学习安保知识,张飞还开始着手改进自己的防护装备。他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,对防护手表进行全方位升级。
“新增了自主预警功能,”张飞向顾倾城演示改进后的手表,“可以自动识别威胁并提前报警。”
顾倾城测试了新手表的功能,发现其灵敏度比之前提高了三倍不止。
“您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些改进的?”顾倾城忍不住问道。
张飞一边调试设备参数一边回答:“遇袭时收集的数据很有价值。知道了问题所在,解决起来就不难。”
安国邦看着张飞工作的背影,悄悄对顾倾城说:“我总觉得张总工和以前不太一样了。”
顾倾城点点头:“他变得更加...全面了。”
确实,张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对安保的重视上,还表现在他对整个研发体系的思考上。
第二天,张飞主动召集了各项目组的负责人开会。这是很少见的情况,通常都是别人来找他汇报工作。
“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的研发流程,”张飞在会议上说,“发现了一些问题。”
他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:“首先是技术保密环节存在漏洞,其次是应急预案不够完善,最重要的是,我们缺乏对潜在威胁的预警机制。”
项目组长们面面相觑,这些确实都是他们忽略的问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“所以,我制定了一些改进方案。”张飞调出新的流程图,“从今天起,所有核心技术资料必须进行分段加密存储,关键实验数据要实时备份到安全服务器,每个项目组都要指定专门的安保负责人...”
他一条条地宣布新规定,每一条都切中要害。在场的专家们不得不承认,张飞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,而且他的解决方案相当完善。
“张总工,这些改进需要不少时间,”一位老专家提出,“会不会影响研发进度?”
张飞摇头:“安全是效率的前提。如果技术泄露,再快的研发进度也是白费。”
会议结束后,张飞又单独留下了顾倾城。
“我分析了遇袭时的所有数据,”张飞调出一组复杂的波形图,“发现对方的战术有几个固定模式。如果我们能提前识别这些模式,就可以进行预警。”
顾倾城仔细研究着数据:“您是说,我们可以预测他们的行动?”
“在一定程度上,是的。”张飞打开一个新建的数学模型,“根据他们的装备配置、人员编制和行动特点,可以构建一个行为预测模型。”
顾倾城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算法,突然明白张飞这些天在忙什么了。他不仅仅是在改进装备,更是在构建一套完整的防御理论体系。
“这个模型准确率有多高?”顾倾城问道。
“目前只有百分之六十七,”张飞不太满意,“还需要更多数据来优化。”
就在这时,张飞的加密通讯器响了。是他大学时代的室友刘强。
“飞哥,我遇到点麻烦...”刘强的声音听起来很着急,“能见个面吗?”
若是以前,张飞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。但这次,他多了个心眼。
“什么麻烦?”张飞平静地问。
“电话里说不清楚,见面谈好吗?就在老地方。”刘强催促道。
张飞看了一眼顾倾城,后者立即会意,开始追踪通话来源。
“我最近很忙,可能抽不出时间。”张飞一边拖延,一边在电脑上快速操作着。
顾倾城很快找到了信号来源,对张飞做了个手势——通话地点在省城,但信号经过了多次中转,明显有问题。
“飞哥,就半小时,帮帮忙吧!”刘强还在坚持。
张飞对顾倾城点点头,然后对电话说:“好吧,时间地点发给我。”
挂断电话后,顾倾城立即说:“这很可能是个陷阱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张飞调出通话分析数据,“刘强的语音特征和平时有细微差别,应该是被胁迫了。”
安国邦气愤地说:“这些人太卑鄙了!连您的朋友都不放过!”
张飞沉思片刻,对顾倾城说:“将计就计,看看他们想玩什么把戏。”
顾倾城立即部署人手,准备反制行动。而张飞则继续他的研究工作,仿佛刚才的电话只是个小插曲。
“您不担心朋友的安全吗?”安国邦忍不住问道。
张飞头也不抬:“担心解决不了问题。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”
他调出之前设计的预测模型,输入刚才通话的数据。模型立即给出了几个可能的行动计划,并评估了每种方案的风险系数。
“看来他们很了解我的社交关系。”张飞分析着数据,“这说明他们做了大量功课。”
顾倾城部署完行动后回到实验室,看到张飞还在研究那个预测模型,不禁感叹:“您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。”
张飞终于从屏幕上抬起头:“人总是要成长的。”
他走到窗前,望着基地外围的群山:“以前我只关心技术本身,认为其他问题都不重要。但现在我明白了,技术必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价值。”
顾倾城站在他身边,轻声说:“这种成长很痛苦吧?”
张飞沉默了一会,才回答:“必要的痛苦。”
当晚,张飞改进了防护手表的材料,使用了一种新型复合纳米材料,既轻便又坚固。他还设计了一个紧急逃生包,里面集成了多种自卫和求救装备。
“这个给您,”他把一个同样的逃生包递给顾倾城,“以防万一。”
顾倾城接过装备,感受到张飞细致入微的关心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
深夜,张飞独自在实验室测试新改进的预警系统。系统成功识别出了几个模拟攻击模式,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。
“准确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四了。”张飞记录着数据,还算满意。
安国邦送来夜宵时,看到张飞专注工作的样子,忍不住说:“张总工,您也要注意休息啊。这些天您太拼了。”
张飞接过夜宵,笑了笑:“现在多努力一点,以后就能少一点后悔。”
这种突如其来的感性让安国邦愣住了。在他印象中,张飞从来都是理性至上的。
吃完夜宵,张飞继续工作。他重新设计了基地的通讯加密系统,增加了几重保护措施。然后又改进了“谛听”审讯系统,使其能够更快地识别被审讯者的情绪波动。
凌晨三点,顾倾城来检查安保时,发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。
“您还在工作?”她推门进去,看到张飞在调试一个新设备。
“改进了一下无人机的侦测系统,”张飞指着桌上的设备说,“现在可以更早发现可疑目标。”
顾倾城看着张飞眼下的黑眼圈,心疼地说:“您不能这样熬夜,身体会垮的。”
张飞放下工具,认真地说:“顾主任,你知道吗?遇袭那天,如果我准备得再充分一点,也许就不会有人受伤。”
顾倾城愣住了,她终于明白张飞这些天为什么如此拼命。原来他一直对安保人员受伤的事耿耿于怀。
“那不是您的责任...”顾倾城试图安慰。
“但这是我的课题,”张飞打断她,“如何用技术保护该保护的人,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。”
这句话让顾倾城深受触动。她终于明白,张飞的转变不是出于恐惧,而是出于责任。
第二天一早,张飞拿出了全新的基地安防升级方案。这个方案涵盖了从外围警戒到核心防护的每一个环节,其完善程度让专业的安保团队都自愧不如。
“如果这个系统早点完成,上次的袭击根本不可能发生。”安保负责人由衷地说。
张飞却没有丝毫得意,他只是平静地说:“技术永远在进步,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改进。”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张飞继续着他的“成长”。他不仅深入研究安保技术,还开始学习战略规划和危机管理。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实验室,而是拓展到了整个国家安全层面。
这种变化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,但也让人更加敬佩。因为大家明白,这种成长背后,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。
“他终于从一个天才科学家,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国家栋梁了。”穆青山在听取汇报后,如是评价。
而张飞自己,则在他的工作日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技术如果不能保护人,就失去了意义。这是我的新课题,也是我必须承担的责任。”
“我想了解我们现有的全部防御能力。”张飞站在基地指挥中心的大屏幕前,语气平静但坚定。
顾倾城有些惊讶,这是张飞第一次对安保工作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。她调出基地的安防系统界面,开始详细介绍:“外围有三层警戒线,包括物理屏障、传感器网络和巡逻队。内部关键区域需要双重身份验证...”
张飞认真听着,时不时提出几个精准的问题:“传感器网络的覆盖盲区在哪里?应急预案的响应时间具体是多少?通讯系统有没有备用方案?”
他的问题专业而犀利,连顾倾城都不得不佩服他的洞察力。安国邦站在一旁,目瞪口呆地看着张飞,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个人。
“张总工,您怎么突然对安保这么上心了?”安国邦忍不住问道。
张飞的目光仍然停留在监控画面上:“发现问题,就要解决问题。安保系统存在漏洞,这是我的责任。”
顾倾城和安国邦交换了一个惊讶的眼神。他们从未听过张飞用如此严肃的语气谈论安保问题。
接下来的几个小时,张飞仔细研究了基地的每一个安防细节。他不仅查看了设备部署,还调阅了最近三个月的所有异常事件报告,甚至亲自检查了几个关键位置的传感器。
“这里的摄像头角度需要调整,”张飞指着一个监控盲区说,“还有,巡逻队的路线太规律,容易被摸清规律。”
顾倾城立即记下这些建议:“我会马上调整。”
更让顾倾城惊讶的是,张飞开始主动学习安保知识。他向基地的安保专家请教各种战术和装备知识,甚至还要求进行基础的防卫训练。
“您确定要学这个?”格斗教练看着张飞瘦削的身材,有些犹豫。
张飞已经换上了训练服:“基本的自保能力是必要的。”
训练过程中,张飞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。虽然身体素质一般,但他的反应速度和战术思维让教练都感到惊讶。
“张顾问,您以前真的没受过专业训练?”教练在休息时间忍不住问道。
张飞擦了擦汗:“只是根据力学原理做了一些优化。人体的发力有其规律,找到最有效的角度和时机就可以了。”
这种将科学原理应用到格斗中的独特思路,让教练大开眼界。
训练结束后,张飞没有回实验室,而是来到了雷动的飞行模拟室。
“我想了解‘应龙’的紧急支援流程。”张飞对雷动说。
雷动有些意外,但还是详细讲解了战机出动的整个流程:“从接到警报到升空,最快需要三分钟。但如果要抵达你们遇袭的地点,至少还需要两分钟。”
张飞沉思片刻:“太长了。如果对方使用爆炸物,五分钟足够完成袭击并撤离。”
雷动无奈地摊手:“这已经是我们能达到的最快速度了。”
“不一定。”张飞调出遇袭地点的地形图,“如果在这里设置一个无人机前哨站,响应时间可以缩短到一分钟内。”
雷动眼睛一亮:“对啊!我们怎么没想到!”
张飞在模拟系统上快速设计了一个无人机巡逻网络,覆盖了基地周边所有主要道路。这个网络可以与“应龙”战机实时联动,形成立体防御体系。
“天才的设计!”雷动由衷赞叹,“您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?”
张飞淡淡地说:“只是基本的优化问题。”
除了学习安保知识,张飞还开始着手改进自己的防护装备。他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,对防护手表进行全方位升级。
“新增了自主预警功能,”张飞向顾倾城演示改进后的手表,“可以自动识别威胁并提前报警。”
顾倾城测试了新手表的功能,发现其灵敏度比之前提高了三倍不止。
“您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这些改进的?”顾倾城忍不住问道。
张飞一边调试设备参数一边回答:“遇袭时收集的数据很有价值。知道了问题所在,解决起来就不难。”
安国邦看着张飞工作的背影,悄悄对顾倾城说:“我总觉得张总工和以前不太一样了。”
顾倾城点点头:“他变得更加...全面了。”
确实,张飞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对安保的重视上,还表现在他对整个研发体系的思考上。
第二天,张飞主动召集了各项目组的负责人开会。这是很少见的情况,通常都是别人来找他汇报工作。
“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的研发流程,”张飞在会议上说,“发现了一些问题。”
他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:“首先是技术保密环节存在漏洞,其次是应急预案不够完善,最重要的是,我们缺乏对潜在威胁的预警机制。”
项目组长们面面相觑,这些确实都是他们忽略的问题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“所以,我制定了一些改进方案。”张飞调出新的流程图,“从今天起,所有核心技术资料必须进行分段加密存储,关键实验数据要实时备份到安全服务器,每个项目组都要指定专门的安保负责人...”
他一条条地宣布新规定,每一条都切中要害。在场的专家们不得不承认,张飞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存在,而且他的解决方案相当完善。
“张总工,这些改进需要不少时间,”一位老专家提出,“会不会影响研发进度?”
张飞摇头:“安全是效率的前提。如果技术泄露,再快的研发进度也是白费。”
会议结束后,张飞又单独留下了顾倾城。
“我分析了遇袭时的所有数据,”张飞调出一组复杂的波形图,“发现对方的战术有几个固定模式。如果我们能提前识别这些模式,就可以进行预警。”
顾倾城仔细研究着数据:“您是说,我们可以预测他们的行动?”
“在一定程度上,是的。”张飞打开一个新建的数学模型,“根据他们的装备配置、人员编制和行动特点,可以构建一个行为预测模型。”
顾倾城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算法,突然明白张飞这些天在忙什么了。他不仅仅是在改进装备,更是在构建一套完整的防御理论体系。
“这个模型准确率有多高?”顾倾城问道。
“目前只有百分之六十七,”张飞不太满意,“还需要更多数据来优化。”
就在这时,张飞的加密通讯器响了。是他大学时代的室友刘强。
“飞哥,我遇到点麻烦...”刘强的声音听起来很着急,“能见个面吗?”
若是以前,张飞可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。但这次,他多了个心眼。
“什么麻烦?”张飞平静地问。
“电话里说不清楚,见面谈好吗?就在老地方。”刘强催促道。
张飞看了一眼顾倾城,后者立即会意,开始追踪通话来源。
“我最近很忙,可能抽不出时间。”张飞一边拖延,一边在电脑上快速操作着。
顾倾城很快找到了信号来源,对张飞做了个手势——通话地点在省城,但信号经过了多次中转,明显有问题。
“飞哥,就半小时,帮帮忙吧!”刘强还在坚持。
张飞对顾倾城点点头,然后对电话说:“好吧,时间地点发给我。”
挂断电话后,顾倾城立即说:“这很可能是个陷阱。”
“我知道。”张飞调出通话分析数据,“刘强的语音特征和平时有细微差别,应该是被胁迫了。”
安国邦气愤地说:“这些人太卑鄙了!连您的朋友都不放过!”
张飞沉思片刻,对顾倾城说:“将计就计,看看他们想玩什么把戏。”
顾倾城立即部署人手,准备反制行动。而张飞则继续他的研究工作,仿佛刚才的电话只是个小插曲。
“您不担心朋友的安全吗?”安国邦忍不住问道。
张飞头也不抬:“担心解决不了问题。重要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”
他调出之前设计的预测模型,输入刚才通话的数据。模型立即给出了几个可能的行动计划,并评估了每种方案的风险系数。
“看来他们很了解我的社交关系。”张飞分析着数据,“这说明他们做了大量功课。”
顾倾城部署完行动后回到实验室,看到张飞还在研究那个预测模型,不禁感叹:“您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。”
张飞终于从屏幕上抬起头:“人总是要成长的。”
他走到窗前,望着基地外围的群山:“以前我只关心技术本身,认为其他问题都不重要。但现在我明白了,技术必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价值。”
顾倾城站在他身边,轻声说:“这种成长很痛苦吧?”
张飞沉默了一会,才回答:“必要的痛苦。”
当晚,张飞改进了防护手表的材料,使用了一种新型复合纳米材料,既轻便又坚固。他还设计了一个紧急逃生包,里面集成了多种自卫和求救装备。
“这个给您,”他把一个同样的逃生包递给顾倾城,“以防万一。”
顾倾城接过装备,感受到张飞细致入微的关心,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
深夜,张飞独自在实验室测试新改进的预警系统。系统成功识别出了几个模拟攻击模式,并给出了相应的应对建议。
“准确率提高到百分之七十四了。”张飞记录着数据,还算满意。
安国邦送来夜宵时,看到张飞专注工作的样子,忍不住说:“张总工,您也要注意休息啊。这些天您太拼了。”
张飞接过夜宵,笑了笑:“现在多努力一点,以后就能少一点后悔。”
这种突如其来的感性让安国邦愣住了。在他印象中,张飞从来都是理性至上的。
吃完夜宵,张飞继续工作。他重新设计了基地的通讯加密系统,增加了几重保护措施。然后又改进了“谛听”审讯系统,使其能够更快地识别被审讯者的情绪波动。
凌晨三点,顾倾城来检查安保时,发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。
“您还在工作?”她推门进去,看到张飞在调试一个新设备。
“改进了一下无人机的侦测系统,”张飞指着桌上的设备说,“现在可以更早发现可疑目标。”
顾倾城看着张飞眼下的黑眼圈,心疼地说:“您不能这样熬夜,身体会垮的。”
张飞放下工具,认真地说:“顾主任,你知道吗?遇袭那天,如果我准备得再充分一点,也许就不会有人受伤。”
顾倾城愣住了,她终于明白张飞这些天为什么如此拼命。原来他一直对安保人员受伤的事耿耿于怀。
“那不是您的责任...”顾倾城试图安慰。
“但这是我的课题,”张飞打断她,“如何用技术保护该保护的人,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。”
这句话让顾倾城深受触动。她终于明白,张飞的转变不是出于恐惧,而是出于责任。
第二天一早,张飞拿出了全新的基地安防升级方案。这个方案涵盖了从外围警戒到核心防护的每一个环节,其完善程度让专业的安保团队都自愧不如。
“如果这个系统早点完成,上次的袭击根本不可能发生。”安保负责人由衷地说。
张飞却没有丝毫得意,他只是平静地说:“技术永远在进步,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改进。”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张飞继续着他的“成长”。他不仅深入研究安保技术,还开始学习战略规划和危机管理。他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实验室,而是拓展到了整个国家安全层面。
这种变化让所有人都感到惊讶,但也让人更加敬佩。因为大家明白,这种成长背后,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。
“他终于从一个天才科学家,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国家栋梁了。”穆青山在听取汇报后,如是评价。
而张飞自己,则在他的工作日志中写下这样一句话:“技术如果不能保护人,就失去了意义。这是我的新课题,也是我必须承担的责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