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5章 意外的远航命令-《开局,局座战略忽悠成真了》

  号的舰桥内,空气仿佛凝固了。李振舰长的手指悬在控制面板上方,目光在张飞和穆青山之间来回移动。窗外,原本平静的海面开始掀起白色浪花,预示着前方风暴区的恶劣海况。

  张顾问,您确定要接这个任务?李振的声音带着犹豫,我们还在海试阶段,很多系统都没有经过极端条件测试。

  穆青山面色凝重地补充:科考船队的位置在台风中心边缘,目前风速已经达到每秒三十五米,浪高超过八米。这对一艘刚刚完成改造的舰船来说,风险太大了。

  张飞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气象雷达图。他的手指在全息投影上快速划动,调出台风路径预测模型和号的结构强度数据。

  根据计算,舰体结构能够承受每秒四十米的风速和十米浪高。张飞的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早餐菜单,能源核心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七。风险可控。

  李振舰长忍不住提高了音量:但是我们的船员还没有完全熟悉新系统!在台风中操作一艘完全陌生的舰船,这太冒险了!

  就在这时,通讯台收到了科考船队发来的最新求救信号。信号断断续续,伴随着强烈的静电干扰:...动力系统完全瘫痪...正在向台风中心漂移...急需救援...

  通讯军官转头汇报:探索者号科考船,上面有六十八名科研人员和船员。

  穆青山深吸一口气,看向张飞:你有多少把握?

  张飞已经坐在副指挥席上,开始调整控制系统参数:百分之九十二点三。如果考虑到我刚刚发现的几个系统优化点,可以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四点七。

  这个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把握评估,让舰桥内的官兵们都愣住了。李振舰长还想说什么,但穆青山已经做出了决定。

  执行救援任务。穆青山的语气斩钉截铁,张顾问,这艘船就交给你了。

  张飞点点头,手指在控制面板上快速操作:启动全舰稳定系统。调整电力分配,优先保障推进和导航。准备开启特种航行模式。

  随着他的指令,号的舰体发出低沉的嗡鸣声。原本平稳航行的舰船开始加速,舰首微微上扬,以更加高效的姿态破浪前行。

  航速提升至二十八节!导航军官震惊地报告,在当前海况下,这个速度太危险了!

  张飞头也不抬:计算显示这是最优速度。再慢就赶不及在科考船队进入台风中心前抵达。

  李振舰长紧抓着指挥椅的扶手,感受着舰体传来的轻微振动。与传统的柴油动力舰船不同,号在高速航行时几乎没有任何噪音和剧烈振动,这种反常的平静反而让人更加不安。

  张顾问,我们需要制定详细的救援方案。李振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在台风中实施救援作业极其危险,我们需要...

  方案已经制定完成。张飞打断他的话,将一份详细的救援计划发送到每个指挥岗位的显示屏上,考虑到当前海况和科考船队的状态,采用远程电力输送和无人机引导相结合的救援方式。

  舰桥内的军官们看着屏幕上精密的救援流程图,再次被张飞的准备程度震惊。这份计划详细到了每一个操作步骤,甚至预测了多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应对措施。

  穆青山看着计划书,忍不住问道:你什么时候准备的这些?

  张飞正在调整电力输出曲线:接到救援命令的同时。基本的工作流程而已。

  随着号逐渐接近风暴区,海况开始急剧恶化。狂风呼啸着掠过舰体,掀起十几米高的巨浪。暴雨倾盆而下,能见度降至不足百米。

  开启全天候感知系统。张飞下达指令。

  舰桥主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合成图像,将雷达、声纳和红外传感器数据融合成清晰的周围环境图。即使在暴雨中,也能清晰地看到前方海域的状况。

  太神奇了!年轻的雷达操作员忍不住惊叹,这比我们最好的军用雷达还要清晰!

  张飞淡淡解释: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。基本原理并不复杂。

  李振舰长看着在风浪中依然保持稳定的舰体,心中的担忧稍稍减轻。他不得不承认,这艘经过改造的号,其性能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。

  报告舰长,距离科考船队还有八十海里。导航军官报告,按照当前速度,预计三小时内抵达。

  穆青山看着窗外汹涌的海浪,眉头紧锁:台风正在加强,科考船队的情况可能会进一步恶化。

  仿佛为了印证他的担忧,通讯台再次收到探索者号的求救信号,这次情况更加危急:...船体出现裂缝...正在进水...急需救援...

  信号在一片静电噪音中中断。通讯军官焦急地尝试重新建立连接,但都失败了。

  他们的通讯设备可能已经损坏。通讯军官报告,我们失去了与科考船队的联系。

  舰桥内顿时一片寂静。在茫茫大海上失去联系,意味着科考船队可能已经遭遇不测。

  李振舰长面色苍白:现在怎么办?我们连他们的具体位置都无法确定。

  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
  张飞却依然保持着令人惊讶的冷静:启动广域生命探测系统。

  那是什么系统?李振困惑地问。

  张飞没有回答,而是在控制台上输入一连串指令。舰体两侧伸出数个碟形天线,开始向周围海域发射特殊的探测波。

  基于生物电磁场探测原理,张飞一边操作系统一边解释,可以探测到五十海里内的人类生命信号。

  几分钟后,主屏幕上出现了数个闪烁的光点,其中一个特别微弱。

  发现七个生命信号聚集点,张飞分析着数据,其中一个信号较弱,可能有人受伤。

  穆青山激动地拍案而起:太好了!马上确定具体坐标!

  坐标已锁定。张飞将位置信息发送到导航系统,调整航向,全速前进。

  号在狂风巨浪中灵活转向,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目标海域前进。李振舰长看着在风浪中依然保持稳定的舰体,终于开始相信张飞之前说的风险可控。

  随着距离拉近,风暴变得更加猛烈。二十米高的巨浪如山般压来,狂风呼啸着仿佛要撕裂一切。

  张顾问,浪高已经超过设计极限!动力长紧张地报告。

  张飞快速检查着结构应力数据:舰体强度足够。继续前进。

  就在这时,一个特别巨大的浪头迎面扑来,舰体开始剧烈摇晃。几个站着的军官差点摔倒,但张飞依然稳如泰山地坐在指挥席上,手指在控制台上平稳操作。

  启动主动稳定系统。张飞下达指令。

  舰体两侧展开数对稳定鳍,同时舰体内部传来一阵低沉的嗡鸣声。令人惊讶的是,舰体的摇晃幅度立即减小,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海况下,号依然保持着相对平稳的姿态。

  这是什么技术?李振舰长难以置信地问。

  基于动量守恒原理的主动补偿系统。张飞轻描淡写地解释,原理很简单,实施起来有点复杂。

  穆青山看着在风浪中如履平地的号,忍不住感叹:这哪里是补给舰,这简直就是海上堡垒!

  两个小时后,号终于抵达目标海域。主屏幕上显示,探索者号科考船在风浪中艰难地漂浮着,船体明显倾斜,甲板上隐约可以看到挥舞着求救信号的人员。

  发现目标!导航军官激动地报告,距离五海里!

  李振舰长立即下令:准备救援作业!放下救生艇!

  不需要。张飞突然开口,采用远程救援方案。

  在众人困惑的目光中,张飞启动了之前计划中的远程救援系统。数架大型无人机从号的机库中起飞,即使在强风中依然保持稳定飞行。

  这些无人机能够抵抗台风?李振舰长惊讶地问。

  专门设计的抗风结构。张飞控制着无人机向科考船队飞去,可以承受每秒五十米的风速。

  无人机群在狂风中稳健地飞向探索者号,投下了救生设备和医疗物资。同时,一艘特制的无人救援艇从号放出,向科考船队驶去。

  救援艇配备了应急动力系统,可以拖带受损船只。张飞解释着,同时,我们开始向科考船队输送电力。

  输送电力?在这个距离?动力长觉得不可思议。

  张飞点点头:通过特制导线传输。虽然效率会有所损失,但足够支撑他们的基本系统运行。

  当救援艇成功连接到探索者号,并开始稳定输送电力时,舰桥内爆发出激动的欢呼声。即使是最初持怀疑态度的李振舰长,也不得不承认张飞的救援方案既高效又安全。

  探索者号的灯光重新亮起,通讯也恢复了。科考船长的声音通过扬声器传来,带着哽咽:感谢救援!我们以为这次真的要完了...

  穆青山长舒一口气,看向张飞的目光中充满了敬佩:张顾问,你今天不仅拯救了六十八条生命,更向我们证明了这艘船的价值。

  张飞却已经开始检查救援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:发现三个需要优化的系统问题。救援结束后需要立即处理。

  李振舰长忍不住笑了:您还真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啊。

  窗外,台风仍在肆虐。但在这片狂暴的海域中,号如同一座永不沉没的堡垒,守护着每一个生命。而那个创造这座堡垒的年轻人,已经在思考如何让它变得更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