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巢基地地下监控中心,光线被刻意调暗,只有无数块屏幕散发出的幽幽冷光,映照着顾倾城清冷而专注的侧脸。她面前的主屏幕上,分割显示着核心实验室各个角度的实时画面,以及张飞个人生命体征、脑波活动、甚至微表情的实时监测数据流。
作为国安特派员,她的职责远不止是确保基地的外部安全,更深层的任务,是对张飞这个“战略资产”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和心理侧写。一个掌握着如此超越时代技术的人,其精神状态、忠诚度、乃至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,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利益。
从张飞入住龙巢基地的第一天起,顾倾城就在观察他。观察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修理站老板,一步步展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能力;观察他在面对高层质疑、资源短缺时的反应;观察他在“应龙”横空出世、震惊世界后的表现;观察他在获得巨额资金、近乎无限资源支持后的行为模式。
她见过太多人在权力和巨富面前迷失,变得骄纵、贪婪、甚至疯狂。她也见过许多天才科学家性格孤僻、难以沟通,或者因为偏执而走向极端。
然而,张飞的表现,却一次次颠覆她的预期。
此刻,屏幕中的张飞,正蹲在初步组装完成的“狴犴”外骨骼框架旁,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测距仪,对着膝关节传动结构进行毫米级的精度校准。他的眉头微微蹙起,似乎对某个数据不太满意,随即拿起旁边的特制工具,开始进行极其细微的调整。他的动作稳定而精准,眼神里只有对技术细节的专注,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此刻的他无关。
顾倾城的目光扫过旁边另一块屏幕上的数据:
· 心率:62次/分,稳定。
· 血压:115/75 Hg,正常。
· 皮质醇水平:处于基线低位,表明压力感知极低。
· 脑波活动:显示高度集中的β波,伴随创造性思维相关的γ波轻微活跃。
· 微表情分析:无明显情绪波动,专注度峰值。
这些数据,从“应龙”出击前,到任务成功,再到巨额资金到位,几乎没有任何异常波动。没有临战前的紧张亢奋,没有成功后的狂喜激动,更没有手握重金时的志得意满或焦虑不安。
他就好像一台精密而稳定的机器,始终运行在“解决问题”的核心程序上。外界的风云变幻,落在他身上,仿佛只是输入了一些需要处理的“参数”,引不起任何内核的涟漪。
顾倾城调出了张飞近期的行为记录和消费清单。
行为记录显示,他的活动范围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集中在实验室及其附属生活区。每天工作超过十六个小时,睡眠时间规律但短暂,饮食简单到令人发指(通常是压缩饼干、能量棒和安国邦强行要求食堂送来的简单餐食),没有任何娱乐活动,甚至很少与雷动之外的其他人进行工作之外的交流。
消费清单则更加“干净”。除了那些天文数字的科研物资和设备采购,以及为父母翻新房屋、转账养老的支出外,他个人名下没有任何大额消费记录。没有购置房产,没有购买车辆,没有奢侈品,甚至连衣服都还是那几套洗得发白的工装。
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,和对待巨额资源那纯粹到极致的工具化态度,让顾倾城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。
这不是伪装,没有任何人能在如此长时间、如此全方位的监控下,完美伪装出这种从内到外的一致性。这只能是他的本性。
一个对物质享受近乎无感,对世俗名利毫不在意,将所有心智和精力都投入到技术探索中的……纯粹的人。
顾倾城回想起自己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,内心的疑虑和警惕。一个突然掌握惊天技术的年轻人,背景看似普通却又有半年空白,其风险等级曾被内部评估为“极高”。她甚至做好了长期博弈、乃至在最坏情况下采取极端措施的心理准备。
然而,随着观察的深入,这些疑虑和警惕,如同阳光下的冰雪,一点点消融了。
她看到了张飞在解释“上古科技”时,那看似荒诞却逻辑自洽的认真(尽管她至今无法理解其真实性);看到了他在面对江卫华质疑时,那不以为意却又透着绝对自信的态度;看到了他在“应龙”出击前,那轻描淡写却不容置疑的保证;更看到了他在任务成功后,那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日常工作的平静。
这种平静,不是麻木,而是一种源于对自身能力绝对掌控的、内敛的强大。
顾倾城缓缓靠向椅背,闭上了眼睛。脑海中浮现出张飞那双大多数时候都清澈专注、偶尔在想到某个技术难点时会闪过一丝兴奋火花的眼睛。那双眼睛里,没有阴谋,没有贪婪,没有对权力的渴望,只有对未知领域最纯粹的好奇和征服欲。
她睁开眼,调出了内部评估报告的模板。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片刻,然后开始快速而有力地敲击起来。
报告的开头,依旧是格式化的客观描述和数据引用。但到了核心评估结论部分,她的措辞发生了微妙而显着的变化。
她删掉了之前草稿中保留的“需持续观察其技术来源真实性及潜在风险”等带有保留意见的语句。取而代之的,是经过深思熟虑后,更加肯定和坚定的判断:
“……目标人物张飞,在其接触并掌握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能力后,表现出极高的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。其对物质利益及个人享受表现为极低需求,核心驱动力集中于技术突破与实现,行为模式高度纯粹且可预测。”
“……其对外界荣誉、地位及舆论关注度表现为显着漠视,情感锚点集中于直系亲属及有限的工作伙伴(如雷动),社会关系网络简单清晰。”
“……在重大事件(如‘应龙’实战测试、获得巨额资源支持)前后,其生理指标、行为模式及情绪状态未出现显着波动,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心理韧性与专注度。”
“……基于长期、全方位的观察与数据分析,评估认为:目标人物忠诚度可靠,心志坚韧纯粹,具备极高的战略价值与可控性。其存在的潜在风险,主要集中于外部势力觊觎及技术本身可能带来的不可预知影响,而非其个人主观意愿……”
写到这里,顾倾城停顿了一下,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着。她想起了张飞偶尔会因为一个技术难题而废寝忘食,直到被安国邦或雷动强行要求休息;想起了他看到某个废旧零件可能有用时,眼睛里会闪过像孩子发现新玩具一样的光芒;想起了他提到给父母翻新房子时,那平淡语气下隐藏的、不易察觉的温情。
这些细微的、属于“人”的侧面,与她报告中那个冷静、纯粹、近乎非人的“战略资产”形象似乎有些矛盾,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。
她沉吟片刻,在报告的末尾,罕见地加入了一段带有个人判断色彩的总结:
“综上所述,张飞同志不仅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科技核心,其个人品质与精神特质,亦值得高度肯定与保护。建议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,尽可能为其提供不受干扰的研发环境,其需求应得到最高优先级响应。”
写完最后一个字,顾倾城轻轻按下了发送加密邮件的按钮。报告化作一道无形的电波,飞向穆青山以及少数几个拥有最高权限的决策者。
做完这一切,她并没有立刻离开监控中心。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主屏幕,画面中,张飞似乎终于解决了那个膝关节传动的问题,正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,然后……又拿起一块电路板,对着灯光仔细查看起来。
看着他那副永远有忙不完的“小事”的样子,顾倾城清冷的嘴角,几不可察地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。那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弧度,短暂得如同幻觉,却真实地存在过。
她意识到,自己对张飞的观感,已经从最初纯粹的职务性审视,悄然转变为一种混合着敬佩、保护欲,以及一丝……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复杂情感。
这个看似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年轻人,正在用他那种独一无二的方式,默默地改变着许多东西,包括她这个观察者内心的尺度。
而此刻,远在京城,正在审阅其他文件的穆青山,收到了顾倾城发来的加密报告。他点开附件,仔细阅读着里面的内容,当看到最后那段带有个人色彩的总结时,他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,随即化为了然的欣慰。
他拿起红色保密电话,接通了一个号码,只说了简短的几个字:
“关于张飞同志的安保等级,以及‘潜龙’计划的资源保障,按最高标准,再提升一级。执行吧。”
作为国安特派员,她的职责远不止是确保基地的外部安全,更深层的任务,是对张飞这个“战略资产”进行持续的风险评估和心理侧写。一个掌握着如此超越时代技术的人,其精神状态、忠诚度、乃至每一个细微的情绪波动,都可能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利益。
从张飞入住龙巢基地的第一天起,顾倾城就在观察他。观察他如何从一个普通的修理站老板,一步步展现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技术能力;观察他在面对高层质疑、资源短缺时的反应;观察他在“应龙”横空出世、震惊世界后的表现;观察他在获得巨额资金、近乎无限资源支持后的行为模式。
她见过太多人在权力和巨富面前迷失,变得骄纵、贪婪、甚至疯狂。她也见过许多天才科学家性格孤僻、难以沟通,或者因为偏执而走向极端。
然而,张飞的表现,却一次次颠覆她的预期。
此刻,屏幕中的张飞,正蹲在初步组装完成的“狴犴”外骨骼框架旁,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测距仪,对着膝关节传动结构进行毫米级的精度校准。他的眉头微微蹙起,似乎对某个数据不太满意,随即拿起旁边的特制工具,开始进行极其细微的调整。他的动作稳定而精准,眼神里只有对技术细节的专注,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此刻的他无关。
顾倾城的目光扫过旁边另一块屏幕上的数据:
· 心率:62次/分,稳定。
· 血压:115/75 Hg,正常。
· 皮质醇水平:处于基线低位,表明压力感知极低。
· 脑波活动:显示高度集中的β波,伴随创造性思维相关的γ波轻微活跃。
· 微表情分析:无明显情绪波动,专注度峰值。
这些数据,从“应龙”出击前,到任务成功,再到巨额资金到位,几乎没有任何异常波动。没有临战前的紧张亢奋,没有成功后的狂喜激动,更没有手握重金时的志得意满或焦虑不安。
他就好像一台精密而稳定的机器,始终运行在“解决问题”的核心程序上。外界的风云变幻,落在他身上,仿佛只是输入了一些需要处理的“参数”,引不起任何内核的涟漪。
顾倾城调出了张飞近期的行为记录和消费清单。
行为记录显示,他的活动范围几乎百分之九十九集中在实验室及其附属生活区。每天工作超过十六个小时,睡眠时间规律但短暂,饮食简单到令人发指(通常是压缩饼干、能量棒和安国邦强行要求食堂送来的简单餐食),没有任何娱乐活动,甚至很少与雷动之外的其他人进行工作之外的交流。
消费清单则更加“干净”。除了那些天文数字的科研物资和设备采购,以及为父母翻新房屋、转账养老的支出外,他个人名下没有任何大额消费记录。没有购置房产,没有购买车辆,没有奢侈品,甚至连衣服都还是那几套洗得发白的工装。
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,和对待巨额资源那纯粹到极致的工具化态度,让顾倾城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。
这不是伪装,没有任何人能在如此长时间、如此全方位的监控下,完美伪装出这种从内到外的一致性。这只能是他的本性。
一个对物质享受近乎无感,对世俗名利毫不在意,将所有心智和精力都投入到技术探索中的……纯粹的人。
顾倾城回想起自己最初接到这个任务时,内心的疑虑和警惕。一个突然掌握惊天技术的年轻人,背景看似普通却又有半年空白,其风险等级曾被内部评估为“极高”。她甚至做好了长期博弈、乃至在最坏情况下采取极端措施的心理准备。
然而,随着观察的深入,这些疑虑和警惕,如同阳光下的冰雪,一点点消融了。
她看到了张飞在解释“上古科技”时,那看似荒诞却逻辑自洽的认真(尽管她至今无法理解其真实性);看到了他在面对江卫华质疑时,那不以为意却又透着绝对自信的态度;看到了他在“应龙”出击前,那轻描淡写却不容置疑的保证;更看到了他在任务成功后,那仿佛只是完成了一件日常工作的平静。
这种平静,不是麻木,而是一种源于对自身能力绝对掌控的、内敛的强大。
顾倾城缓缓靠向椅背,闭上了眼睛。脑海中浮现出张飞那双大多数时候都清澈专注、偶尔在想到某个技术难点时会闪过一丝兴奋火花的眼睛。那双眼睛里,没有阴谋,没有贪婪,没有对权力的渴望,只有对未知领域最纯粹的好奇和征服欲。
她睁开眼,调出了内部评估报告的模板。手指在键盘上悬停了片刻,然后开始快速而有力地敲击起来。
报告的开头,依旧是格式化的客观描述和数据引用。但到了核心评估结论部分,她的措辞发生了微妙而显着的变化。
她删掉了之前草稿中保留的“需持续观察其技术来源真实性及潜在风险”等带有保留意见的语句。取而代之的,是经过深思熟虑后,更加肯定和坚定的判断:
“……目标人物张飞,在其接触并掌握超越现有科技水平的能力后,表现出极高的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。其对物质利益及个人享受表现为极低需求,核心驱动力集中于技术突破与实现,行为模式高度纯粹且可预测。”
“……其对外界荣誉、地位及舆论关注度表现为显着漠视,情感锚点集中于直系亲属及有限的工作伙伴(如雷动),社会关系网络简单清晰。”
“……在重大事件(如‘应龙’实战测试、获得巨额资源支持)前后,其生理指标、行为模式及情绪状态未出现显着波动,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心理韧性与专注度。”
“……基于长期、全方位的观察与数据分析,评估认为:目标人物忠诚度可靠,心志坚韧纯粹,具备极高的战略价值与可控性。其存在的潜在风险,主要集中于外部势力觊觎及技术本身可能带来的不可预知影响,而非其个人主观意愿……”
写到这里,顾倾城停顿了一下,指尖在键盘上轻轻敲击着。她想起了张飞偶尔会因为一个技术难题而废寝忘食,直到被安国邦或雷动强行要求休息;想起了他看到某个废旧零件可能有用时,眼睛里会闪过像孩子发现新玩具一样的光芒;想起了他提到给父母翻新房子时,那平淡语气下隐藏的、不易察觉的温情。
这些细微的、属于“人”的侧面,与她报告中那个冷静、纯粹、近乎非人的“战略资产”形象似乎有些矛盾,却又奇异地融合在一起。
她沉吟片刻,在报告的末尾,罕见地加入了一段带有个人判断色彩的总结:
“综上所述,张飞同志不仅是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科技核心,其个人品质与精神特质,亦值得高度肯定与保护。建议在确保绝对安全的前提下,尽可能为其提供不受干扰的研发环境,其需求应得到最高优先级响应。”
写完最后一个字,顾倾城轻轻按下了发送加密邮件的按钮。报告化作一道无形的电波,飞向穆青山以及少数几个拥有最高权限的决策者。
做完这一切,她并没有立刻离开监控中心。她的目光再次投向主屏幕,画面中,张飞似乎终于解决了那个膝关节传动的问题,正拿起水杯喝了一口水,然后……又拿起一块电路板,对着灯光仔细查看起来。
看着他那副永远有忙不完的“小事”的样子,顾倾城清冷的嘴角,几不可察地微微向上牵动了一下。那是一个极其细微的弧度,短暂得如同幻觉,却真实地存在过。
她意识到,自己对张飞的观感,已经从最初纯粹的职务性审视,悄然转变为一种混合着敬佩、保护欲,以及一丝……连她自己都尚未完全明晰的复杂情感。
这个看似与整个世界格格不入的年轻人,正在用他那种独一无二的方式,默默地改变着许多东西,包括她这个观察者内心的尺度。
而此刻,远在京城,正在审阅其他文件的穆青山,收到了顾倾城发来的加密报告。他点开附件,仔细阅读着里面的内容,当看到最后那段带有个人色彩的总结时,他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,随即化为了然的欣慰。
他拿起红色保密电话,接通了一个号码,只说了简短的几个字:
“关于张飞同志的安保等级,以及‘潜龙’计划的资源保障,按最高标准,再提升一级。执行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