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巢基地地下深处的宁静,被一阵轻微却不容忽视的震动打破。这不是设备运行的嗡鸣,也不是材料测试的冲击,而是来自地面的、多辆重型车辆驶近并停泊时传递下来的沉闷声响。基地的被动传感器阵列早已将信息反馈至监控中心——一支由三辆黑色奥迪A8L组成的车队,在一前一后两辆军用越野车的护卫下,悄无声息地驶入了修理站外围的伪装区域。
来者的身份和目的,安国邦提前半小时已经接到了通知。他整理了一下并不需要整理的衣领,深吸一口气,快步走向通往地面的专用电梯。他知道,该来的总会来,“应龙”和“麒麟”电池所展现出的能源技术,就像黑夜中的灯塔,不可能永远隐藏其光芒。
电梯门在地面伪装的仓库内打开,安国邦快步走出,正好迎上从中间那辆奥迪车后座下来的两人。为首是一位年约六旬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、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,身着深色中山装,气质儒雅中透着久居上位的沉稳,正是国家能源部部长,李振华。跟在他身旁的,是一位稍微年轻些、气质精干的中年男子,是能源部首席技术顾问,孙启明教授。
“李部长,孙教授,欢迎莅临指导。”安国邦上前,热情而不失恭敬地握手。他知道,这两位是真正掌握着国家能源命脉的关键人物,他们的到访,意义非同一般。
“安主任,客气了,是我们冒昧打扰。”李振华的声音温和,但眼神锐利,如同精密仪器般扫过这间看似普通的仓库,最终落在安国邦身上,“穆老将军已经和我们通过气,知道你们这里任务重,时间紧。我们长话短说,这次来,主要是想当面请教一下张飞同志,关于……能源方面的一些问题。”
他的措辞非常谨慎,没有提及任何具体项目名称,但“能源”二字,已经道明了所有。
“张飞同志正在下面进行一项关键测试,请随我来。”安国邦引着二人,走向那部隐蔽的电梯。
当电梯下降,厚重的金属门再次打开,踏入龙巢基地核心区域的那一刻,饶是见多识广的李振华和孙启明,也被眼前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景象微微震慑了一下。与外面破旧的修理站伪装相比,这里的反差实在太过强烈。
安国邦没有直接带他们去打扰正在忙碌的张飞,而是先引他们到了一间布置简洁的会客室。落座后,李振华没有过多寒暄,直接切入主题。
“安主任,咱们开门见山吧。”李振华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,不是厚厚的报告,而是一页纸的数据摘要,“这是过去三个月,我国七大区域电网的峰值负荷统计数据,以及未来五年的增长预测模型。情况……不容乐观。”
他将那页纸推到安国邦面前。上面的曲线陡峭得令人心惊,几个关键节点的预测数值旁,都标注着醒目的红色警告标记。
“随着经济持续发展,特别是高端制造业、数据中心、以及未来电动汽车的全面普及,我国的能源需求,正在以远超我们预期速度增长。”李振华的语气沉重起来,“现有的火电面临环保压力,水电受地理和气候限制,核电建设周期长且公众接受度存在挑战,风电和光伏不稳定,需要大规模的配套储能……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安全与结构优化压力。”
孙启明教授接过话头,他的语气更偏向技术层面的焦虑:“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关键的能量密度、储能效率、特别是快速充放电技术方面,遇到了瓶颈。现有的锂电池技术,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,其能量密度理论上限已经触手可及。氢能产业链长,储运成本和安全问题突出。钠离子电池、固态电池……这些都还在实验室阶段,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并解决根本性问题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灼灼地看向安国邦,仿佛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:“我们注意到,贵单位在……在某些特殊领域,似乎已经触及了……更高层次的能源解决方案。我们并非想要探听机密,只是……作为国家的能源管家,我们迫切地需要知道,是否存在一种可能,一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能源困境的技术路径?哪怕只是一个方向,一个概念性的突破?”
两位能源领域的巨头,此刻放下了身份和架子,言语中充满了坦诚的忧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。他们绕开了“应龙”,直接指向了其背后可能代表的、更为基础的能源技术革命。
安国邦能感受到他们话语中的分量。这不是普通的学术交流,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级咨询。他沉吟片刻,谨慎地回答道:“李部长,孙教授,你们遇到的问题,我们有所了解。关于能源技术方面,张飞同志确实有一些……独特的思路和进展。但具体情况,涉及到核心研发内容,我认为,最好还是由他本人来向二位说明更为合适。”
正说话间,会客室的门被推开了。张飞一边用一块沾满不明油污的布擦着手,一边走了进来,身上还穿着那套标志性的工装。他刚才似乎正在进行“狴犴”外骨骼的能源接口匹配测试,额头上还带着细微的汗珠。
“安主任,你找我?‘狴犴’的主能源总线接口有点小问题,我得尽快……”他的话说到一半,才注意到会客室里还有两位陌生人,愣了一下。
安国邦连忙起身介绍:“小张,这位是国家能源部的李部长,这位是孙启明教授。他们有些关于能源技术的问题,想和你探讨一下。”
李振华和孙启明也站起身,尽管张飞的形象与他们想象中的“顶级科学家”相去甚远,但两人眼中没有丝毫轻视,反而更加郑重。
“张飞同志,你好,冒昧打扰了。”李振华主动伸出手。
张飞看了看自己还没擦干净的手,有些不好意思地在工装上又蹭了蹭,才跟李振华和孙启明握了握手:“哦,你们好。能源部的?有什么事吗?”
他的直接和…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“失礼”,让旁边的安国邦心里捏了把汗。
李振华却不以为意,他再次简要说明了一下国家面临的能源困境,尤其是对高性能、小型化、安全可靠的储能设备的迫切需求,最后诚恳地说道:“……张飞同志,我们了解到你在能源领域可能有一些超越常规的见解甚至成果。我们这次来,不是索要技术,而是希望你能为我们指一个方向,哪怕只是一个可能性,告诉我们,我们现在的焦虑,是否有解决的希望?”
张飞听着,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,只是偶尔眨眨眼。等到李振华说完,他挠了挠头,似乎在组织语言。
就在他准备开口的瞬间,他脑海中的系统界面无声浮现:
【检测到国家级战略需求:“解决能源焦虑”。】
【触发支线任务:基于现有聚变技术,开发微型化、高效率“聚变电池”。】
【任务目标:完成“麒麟”聚变电池原型机设计与制造,实现能量密度≥50kWh/kg,循环寿命≥次,安全等级达到民用最高标准。】
【技术图纸“麒麟(民用简化版)”已发放至知识库。】
【任务奖励:科技积分8000点,解锁“大型聚变堆(夸父)”初步设计蓝图。】
张飞的眼神几不可察地亮了一下。系统任务来得正是时候,而且奖励颇为丰厚,尤其是那个“夸父”大型聚变堆的蓝图,让他心动了。
他抬起头,看向一脸期盼的李振华和孙启明,脸上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、带着点漫不经心的笑容:
“能源焦虑啊……这个问题,其实没那么复杂。”
李振华和孙启明精神一振,身体都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。
只听张飞继续说道,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讨论晚上吃什么:
“你们说的那些电池啊,储能啊,瓶颈确实是到了。老是盯着化学能转来转去,效率太低,材料也快到头了。”
“我觉得吧,不如换个思路。”他指了指脚下,“直接利用原子核层面的能量,弄个小点的、安全点的‘人造太阳’核心,把它封装起来,做成电池的形态。能量密度嘛,初步目标定个50度电每公斤应该差不多?循环寿命……先按一万次设计?安全性要达到随便摔随便碰,放在家里当充电宝用都不会出事的标准。”
“啪嗒。”
孙启明教授手里拿着的笔,掉在了光滑的桌面上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李振华部长脸上的肌肉瞬间僵硬,金丝眼镜后面的眼睛瞪得溜圆,嘴巴微微张开,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。
50度电每公斤?!
一万次循环寿命?!
人造太阳核心?!封装成电池?!还能当充电宝用?!
这每一个词单独拎出来,都足以在能源界引发一场地震!而现在,它们被眼前这个年轻人,用如此平淡、如此理所当然的语气组合在了一起!
这已经不是技术突破了,这简直是……是在重新定义“能源”这个概念!
安国邦痛苦地捂住了额头,他就知道!他就知道会是这样!小张这“凡尔赛”的毛病,在面对这种级别的领导和专家时,不仅没收敛,反而变本加厉了!
会场内,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寂静。只有张飞,似乎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扔下了一颗怎样的重磅炸弹,还在那里自顾自地思考着,嘴里嘀咕着:
“嗯……‘麒麟’这个名字还行,挺吉利的。材料方面,约束场得重新设计一下,保证绝对安全……外壳用什么好呢?得兼顾散热和强度……唉,看来又得忙一阵子了。”
来者的身份和目的,安国邦提前半小时已经接到了通知。他整理了一下并不需要整理的衣领,深吸一口气,快步走向通往地面的专用电梯。他知道,该来的总会来,“应龙”和“麒麟”电池所展现出的能源技术,就像黑夜中的灯塔,不可能永远隐藏其光芒。
电梯门在地面伪装的仓库内打开,安国邦快步走出,正好迎上从中间那辆奥迪车后座下来的两人。为首是一位年约六旬、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、戴着金丝边眼镜的老者,身着深色中山装,气质儒雅中透着久居上位的沉稳,正是国家能源部部长,李振华。跟在他身旁的,是一位稍微年轻些、气质精干的中年男子,是能源部首席技术顾问,孙启明教授。
“李部长,孙教授,欢迎莅临指导。”安国邦上前,热情而不失恭敬地握手。他知道,这两位是真正掌握着国家能源命脉的关键人物,他们的到访,意义非同一般。
“安主任,客气了,是我们冒昧打扰。”李振华的声音温和,但眼神锐利,如同精密仪器般扫过这间看似普通的仓库,最终落在安国邦身上,“穆老将军已经和我们通过气,知道你们这里任务重,时间紧。我们长话短说,这次来,主要是想当面请教一下张飞同志,关于……能源方面的一些问题。”
他的措辞非常谨慎,没有提及任何具体项目名称,但“能源”二字,已经道明了所有。
“张飞同志正在下面进行一项关键测试,请随我来。”安国邦引着二人,走向那部隐蔽的电梯。
当电梯下降,厚重的金属门再次打开,踏入龙巢基地核心区域的那一刻,饶是见多识广的李振华和孙启明,也被眼前充满未来科技感的景象微微震慑了一下。与外面破旧的修理站伪装相比,这里的反差实在太过强烈。
安国邦没有直接带他们去打扰正在忙碌的张飞,而是先引他们到了一间布置简洁的会客室。落座后,李振华没有过多寒暄,直接切入主题。
“安主任,咱们开门见山吧。”李振华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,不是厚厚的报告,而是一页纸的数据摘要,“这是过去三个月,我国七大区域电网的峰值负荷统计数据,以及未来五年的增长预测模型。情况……不容乐观。”
他将那页纸推到安国邦面前。上面的曲线陡峭得令人心惊,几个关键节点的预测数值旁,都标注着醒目的红色警告标记。
“随着经济持续发展,特别是高端制造业、数据中心、以及未来电动汽车的全面普及,我国的能源需求,正在以远超我们预期速度增长。”李振华的语气沉重起来,“现有的火电面临环保压力,水电受地理和气候限制,核电建设周期长且公众接受度存在挑战,风电和光伏不稳定,需要大规模的配套储能……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安全与结构优化压力。”
孙启明教授接过话头,他的语气更偏向技术层面的焦虑:“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关键的能量密度、储能效率、特别是快速充放电技术方面,遇到了瓶颈。现有的锂电池技术,无论是磷酸铁锂还是三元锂,其能量密度理论上限已经触手可及。氢能产业链长,储运成本和安全问题突出。钠离子电池、固态电池……这些都还在实验室阶段,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并解决根本性问题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”
他顿了顿,目光灼灼地看向安国邦,仿佛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:“我们注意到,贵单位在……在某些特殊领域,似乎已经触及了……更高层次的能源解决方案。我们并非想要探听机密,只是……作为国家的能源管家,我们迫切地需要知道,是否存在一种可能,一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能源困境的技术路径?哪怕只是一个方向,一个概念性的突破?”
两位能源领域的巨头,此刻放下了身份和架子,言语中充满了坦诚的忧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。他们绕开了“应龙”,直接指向了其背后可能代表的、更为基础的能源技术革命。
安国邦能感受到他们话语中的分量。这不是普通的学术交流,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级咨询。他沉吟片刻,谨慎地回答道:“李部长,孙教授,你们遇到的问题,我们有所了解。关于能源技术方面,张飞同志确实有一些……独特的思路和进展。但具体情况,涉及到核心研发内容,我认为,最好还是由他本人来向二位说明更为合适。”
正说话间,会客室的门被推开了。张飞一边用一块沾满不明油污的布擦着手,一边走了进来,身上还穿着那套标志性的工装。他刚才似乎正在进行“狴犴”外骨骼的能源接口匹配测试,额头上还带着细微的汗珠。
“安主任,你找我?‘狴犴’的主能源总线接口有点小问题,我得尽快……”他的话说到一半,才注意到会客室里还有两位陌生人,愣了一下。
安国邦连忙起身介绍:“小张,这位是国家能源部的李部长,这位是孙启明教授。他们有些关于能源技术的问题,想和你探讨一下。”
李振华和孙启明也站起身,尽管张飞的形象与他们想象中的“顶级科学家”相去甚远,但两人眼中没有丝毫轻视,反而更加郑重。
“张飞同志,你好,冒昧打扰了。”李振华主动伸出手。
张飞看了看自己还没擦干净的手,有些不好意思地在工装上又蹭了蹭,才跟李振华和孙启明握了握手:“哦,你们好。能源部的?有什么事吗?”
他的直接和…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“失礼”,让旁边的安国邦心里捏了把汗。
李振华却不以为意,他再次简要说明了一下国家面临的能源困境,尤其是对高性能、小型化、安全可靠的储能设备的迫切需求,最后诚恳地说道:“……张飞同志,我们了解到你在能源领域可能有一些超越常规的见解甚至成果。我们这次来,不是索要技术,而是希望你能为我们指一个方向,哪怕只是一个可能性,告诉我们,我们现在的焦虑,是否有解决的希望?”
张飞听着,脸上没什么特别的表情,只是偶尔眨眨眼。等到李振华说完,他挠了挠头,似乎在组织语言。
就在他准备开口的瞬间,他脑海中的系统界面无声浮现:
【检测到国家级战略需求:“解决能源焦虑”。】
【触发支线任务:基于现有聚变技术,开发微型化、高效率“聚变电池”。】
【任务目标:完成“麒麟”聚变电池原型机设计与制造,实现能量密度≥50kWh/kg,循环寿命≥次,安全等级达到民用最高标准。】
【技术图纸“麒麟(民用简化版)”已发放至知识库。】
【任务奖励:科技积分8000点,解锁“大型聚变堆(夸父)”初步设计蓝图。】
张飞的眼神几不可察地亮了一下。系统任务来得正是时候,而且奖励颇为丰厚,尤其是那个“夸父”大型聚变堆的蓝图,让他心动了。
他抬起头,看向一脸期盼的李振华和孙启明,脸上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、带着点漫不经心的笑容:
“能源焦虑啊……这个问题,其实没那么复杂。”
李振华和孙启明精神一振,身体都不由自主地微微前倾。
只听张飞继续说道,语气轻松得像是在讨论晚上吃什么:
“你们说的那些电池啊,储能啊,瓶颈确实是到了。老是盯着化学能转来转去,效率太低,材料也快到头了。”
“我觉得吧,不如换个思路。”他指了指脚下,“直接利用原子核层面的能量,弄个小点的、安全点的‘人造太阳’核心,把它封装起来,做成电池的形态。能量密度嘛,初步目标定个50度电每公斤应该差不多?循环寿命……先按一万次设计?安全性要达到随便摔随便碰,放在家里当充电宝用都不会出事的标准。”
“啪嗒。”
孙启明教授手里拿着的笔,掉在了光滑的桌面上,发出清脆的响声。
李振华部长脸上的肌肉瞬间僵硬,金丝眼镜后面的眼睛瞪得溜圆,嘴巴微微张开,仿佛听到了什么天方夜谭。
50度电每公斤?!
一万次循环寿命?!
人造太阳核心?!封装成电池?!还能当充电宝用?!
这每一个词单独拎出来,都足以在能源界引发一场地震!而现在,它们被眼前这个年轻人,用如此平淡、如此理所当然的语气组合在了一起!
这已经不是技术突破了,这简直是……是在重新定义“能源”这个概念!
安国邦痛苦地捂住了额头,他就知道!他就知道会是这样!小张这“凡尔赛”的毛病,在面对这种级别的领导和专家时,不仅没收敛,反而变本加厉了!
会场内,陷入了一种极其诡异的寂静。只有张飞,似乎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扔下了一颗怎样的重磅炸弹,还在那里自顾自地思考着,嘴里嘀咕着:
“嗯……‘麒麟’这个名字还行,挺吉利的。材料方面,约束场得重新设计一下,保证绝对安全……外壳用什么好呢?得兼顾散热和强度……唉,看来又得忙一阵子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