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9章 破冰拓路之战-《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》

  1984 年深秋,下着淅淅沥沥的雨,将庆丰县财政局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。夜幕降临,财政局大楼的夜灯显得有些昏暗,仿佛在与这阴沉的天气相映衬。

  而张芳芳办公室的那扇窗户,竟在黑暗中散发着明亮的光,成为整栋楼唯一亮点。

  办公室内,张芳芳正在伏案工作。案头摊开着一份《财政资金审批全流程图》,那上面用红笔批注多处。在显眼的位置,用粗线圈着一组数据,“平均审批周期 22 天,较江浙试点地区慢 15 天”。

  这个差距,就像一根刺,深深刺痛着张芳芳的心。她揉了揉眼睛,翻开从上海财经学院图书馆复印的《行政效率研究》资科,泛黄的纸页中,夹着一张王睿临别时写的便签,上面写着“复杂系统的优化,往往始于最细微的观察。”字样。

  在这场自我挑战的旅程,起始于某个下着大雨的傍晚。那天,天空降下豆大的雨点毫不留情地砸向地面,激起层层水花。

  张芳芳顶着大雨,赶到教育局催办材料时。她的裤脚和鞋子已经湿透,雨水顺着裤脚边不断往下滴,在地上落下一些水迹。

  “这雨真大,哎,小同志,上次送来的材料审批好了吗?”张芳芳一边收雨伞一边问道。办事员却慢悠悠地说道:“哪有那么快,虽说材料早送来了,但李股长出差了,还没批呢。”

  张芳芳想起刚进来时,走廊公告栏里还有“特事特办”的标语,心中不免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愤懑。就在那一刻,她突然意识到,这种“按部就班”的惯性思维,何时才能到头。

  当天晚上,回到家中的张芳芳,顾不上换下淋湿的衣服,便迫不及待地翻出在公社工作时记录的《群众办事痛点清单》。

  在昏黄的灯光下,她仔细比对,竟惊讶地发现,财政审批的堵点与当年计生宣传所遭遇的困境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——都是层层繁琐的关卡,一点点消磨了大家的热情与耐心。这一发现,让她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。

  撰写报告的过程,无疑是一场艰苦卓绝的鏖战。白天,张芳芳一头扎进档案室,那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的气息。

  她查阅了近五年的审批卷宗,一本本厚重的卷宗在她手中翻阅,她熟练地拨弄着算盘,精准地计算着每个环节的平均耗时,算盘珠子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,仿佛是她在这场战斗中的冲锋号角。

  在庆丰县财政局内,张芳芳的《财政审批流程优化实施方案》在全局上下引发了热烈的讨论。局里专门组织了多次研讨会,各股室骨干齐聚一堂,围绕着这份方案展开深入探讨。

  在一次研讨会上,会计股的老陈扶了扶眼镜,率先发言,“张芳芳提出的‘容缺受理’机制虽好,但实际操作中,如何确保后续补齐的材料真实有效,这是个关键问题。”

  张芳芳微笑着回应,“陈股长,我们可以建立严格的材料补全跟踪制度,明确补全期限,并对补全材料进行二次审核。同时,对于提供虚假材料的单位或个人,制定相应的惩处措施,以保障机制的严肃性。”

  预算股的小刘也提出疑问:“‘弹性工作机制’听起来很灵活,但会不会导致工作分配不均衡,有人任务过重,有人却无所事事?”

  张芳芳早有准备,她指着流程图解释道:“我们可以根据项目的紧急程度、复杂程度等因素,制定科学的任务分配标准。并且定期对工作任务和人员负荷进行评估调整,确保工作分配的合理性。”

  经过数轮研讨,方案在细节上不断完善。终于,在众人的期待中,优化方案开始试行。

  张芳芳全身心地投入到方案的推行中,她穿梭于各个股室之间,密切关注着试行情况。

  试行初期,问题还是接踵而至。在一次教育项目的资金审批中,按照“容缺受理”机制,教育局先行提交了核心材料后,审批流程便启动了。

  可在后续补全材料时,却出现了拖延现象。张芳芳得知后,立刻与教育局相关人员沟通。她了解到,对方是因为对补全材料的流程不太清晰,导致进度缓慢。张芳芳耐心地为他们重新梳理流程,还帮忙准备了一份详细的材料补全指南。

  同时,在“弹性工作机制”方面,由于部分同事对新的任务分配方式不太适应,工作效率并未得到明显提升。张芳芳组织安排了专项培训,详细讲解新机制的运作方式和优势,并分享了一些提高工作效率的技巧。

  通过张芳芳的不断协调与努力,试行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。各股室之间的协作变得更加顺畅,审批周期开始逐渐缩短。

  在一个月后的工作汇报会上,张芳芳兴奋地向大家展示数据,“通过这段时间的试行,我们的平均审批周期已经缩短至 18 天,较之前减少了 4 天。”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同事们对张芳芳投来了敬佩与认可的目光。

  然而,张芳芳并没有满足于此。她深知,改革之路还很漫长,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。她继续深入各股室调研,收集反馈意见。

  在与基层办事人员的交流中,她发现一些细微但关键的问题,比如某些环节的沟通方式不够高效,导致信息传递有误。

  于是,张芳芳又着手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模板,明确了各环节沟通的内容、方式和频率。她还组织了沟通技巧培训,提升大家的沟通能力。在不断的优化调整下,财政审批流程变得越来越顺畅,效率也越来越高。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庆丰县财政局的工作作风和效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。

  其他县区的财政部门也纷纷前来取经,张芳芳作为方案的主要推动者,经常受邀分享经验。

  她深知,自己所做的一切,不仅仅是为了庆丰县财政局的发展,更是为了探索出一条可推广、可复制的财政改革之路,为更多地方的财政工作提供借鉴。

  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改革之路上,张芳芳怀揣着对财政事业的热爱与执着,继续坚定地前行着。

  到了深夜,整个世界仿佛都已沉睡,唯有张芳芳依旧守在电灯下,灯光将她的影子长长地投射在墙壁上。她将在基建项目中总结的“节点管控法”巧妙地融入流程设计,每一个线条、每一个文字,都倾注了她的心血。

  某次,为了验证“容缺受理”的可行性,她连续三周跟踪三个不同类型的项目。无论是烈日高悬的晌午,还是华灯初上的傍晚,她都奔波在各个项目现场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下 127 个数据点,那些数据,如同她手中的武器,为她的改革方案提供着坚实的支撑。

  随着张芳芳在改革之路上的不断前行,办公室的气氛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。老孙头惊讶地发现,张芳芳主动将整理好的历史数据毫无保留地共享给全股室,这一无私的举动,让大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财政审批的过往,为改进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。

  刘姐也惊喜地看到,张芳芳设计的《资金拨付风险自查表》如同一位无声的助手,帮自己避免了两次可能出现的疏漏,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准确性。

  渐渐地,那些曾经冷眼旁观的同事,开始主动与张芳芳搭话,交流工作中的想法与困惑。

  甚至在局务会上,当有人对新方案提出质疑,认为“步子太大”,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时,一向沉默寡言的老吴破天荒地站了出来,他的声音虽然不高,却充满了坚定,“小张做的流程梳理,比我们自己总结的还清楚。她付出了这么多努力,对每个环节都做了深入研究,我觉得我们应该给新方案一个机会。”

  老吴的话,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,激起层层涟漪,也让更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张芳芳的改革方案。

  1985 年元旦前夕,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,张芳芳的《财政审批流程优化实施方案》终于摆在了县长的办公桌上。

  报告的附录里,工整地贴着 32 张群众访谈记录,每一张都记录着群众在财政审批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与期望;还有 17 份企业反馈表,它们如实地反映了企业在与财政部门打交道时所遇到的问题与建议。

  此外,还有用红蓝铅笔精心绘制的对比图表——旧流程像一棵盘根错节的老树,枝桠纵横交错,让人眼花缭乱;而新设计则如脉络清晰的电路,简洁明了,一目了然。

  李永春局长在审阅这份报告时,在“弹性工作机制”那一页停顿了良久。他的眼前,不禁浮现出半年前,张芳芳冒雨奔波在各部门之间的模样,那坚定的眼神、湿透的衣衫,都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。

  局长感慨万千,笔尖重重落下,写下批注:“建议全局研讨试行。”

  窗外,雪花无声地飘落,宛如一片片洁白的羽毛,轻轻地覆盖了整个世界。张芳芳静静地站在走廊里,看着同事们围在新张贴的简化流程图前热烈地讨论着。

  老孙头用烟杆指着某个节点,大声喊道:“丫头,这里还能再简化!”张芳芳微笑着应下,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明亮的光芒。那些挑灯夜战的疲惫、遭受冷遇的委屈,此刻都已化作推动改革的强大力量。

  而这场始于困局的破局之战,终将成为她在财政领域镌刻下的第一道深刻印记,见证着她的成长与坚持,也为庆丰县财政工作的未来发展,开启了一扇充满希望的大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