展销会的彩灯一熄,上海秋夜的凉气就顺着长江水爬上了岸。张芳芳把呢子大衣的领子竖起来,人造毛戳得下巴发痒。她低头一看,塑料高跟鞋的搭扣早被踩掉一只,像吊着半拉魂,另一半不知飘到哪儿去了。
“芳芳姐,人都散了,去住所睡会儿?”小助理阿圆把军绿色棉大衣往她肩上披,袖口还沾着白天撒的礼花纸。
张芳芳摇头,哈出的白气在路灯下像一小团云,“睡一觉,谣言就长一夜。咱得连夜拔刺。”
她抬手在空气里画了三个箭头,像用粉笔在黑板上排兵布阵——
“阿圆,你带一队去原料商;老郑,你熟检测所,带第二队;第三队跟我回住所,翻档案。今晚开始,咱们不是辟谣,是打仗。”
一声令下,把团队的倦意全赶跑,各自领命而去。
阿圆那队连夜坐上绿皮火车,咣当了几个小时到达苏州。天亮时,恒远纺织厂门口的大喇叭正放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。
李总蹲在传达室门口啃油条,见她们来了,把半截油条往搪瓷缸里一蘸,“我闺女穿你们的布拉吉跳皮筋,要是布料有问题,我第一个不答应!”
他领着人进档案室。木门吱呀一声,阳光照进去,铁皮柜上面墙上贴着“先进生产单位”的锦旗,落款还是1988年。
李总从最底层拖出一只帆布包,哗啦倒出营业执照、省优产品奖状、纺工部发的许可证,一张张盖着大红公章,像刚印出来的。
阿圆把文件揣进人造革公文包,烫手似的来回倒腾。李总又塞给她一张纸条,上面是厂里的分机号,“路上要是有人拦,就说找李国强,我老李干了半辈子纺织,还没怕过谁。”
老郑那队第二天一早去了市纺织纤维检验所。
灰楼门口挂着木牌:星期一、三、五上午办委托。偏偏这天是星期二。
老郑把背包往窗台一放,掏出工作证、介绍信、样品,再掏——竟掏出一只布娃娃,碎花裙正是公司去年出的爆款。
窗口的大姐推了推老花镜,“同志,这是?”
老郑赔笑,“我闺女让我带的,说给阿姨看看,她爸干的是正经事。”
大姐看看娃娃,又看看老郑熬红的眼睛,叹了口气,“后门有楼梯,跟我来。”
检验所里还是手推油印机,报告得一张张蜡纸刻。老郑蹲在走廊,守着煤油炉烤馒头片,一边烤一边背检验数据。
下午三点,蜡纸终于印完。他捧着还带着油墨香的报告,像捧刚出锅的烤山芋:甲醛未检出,色牢度4-5级,纤维含量与吊牌一致。
他冲窗口方向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,像给那位大姐,也像给千里之外正上托儿所的闺女。
而张芳芳自己,则坐镇住所里,忙着整理公司的生产流程文件、过往的销售记录以及客户的反馈评价等资料。
她坐在堆着文件的办公桌前,面前的文件似乎在诉说着公司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。
她将这些资料一一分类整理,每一份文件都像是她手中的武器,希望能通过它们清晰地展示公司的规范运营和良好信誉。
在整理过程中,她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公司成立以来的那些日日夜夜。她想起第一次对产品质量严格把控时,与生产部门反复讨论工艺细节,为了一个小小的针脚密度问题,都要争论许久,直到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。
她想起每一次为满足客户需求所做出的努力,像客户王阿姨,为女儿婚礼做红呢子外套,腰围改三次,加班到凌晨三点,王阿姨当场落泪。
凌晨两点,助理推门进来,手里端着搪瓷缸泡的方便面,“姐,歇会儿吧。”
张芳芳摇头,“看见没?咱们不仅是在救公司,也是在救这些相信过我们的人。”
方便面腾起的雾气里,她仿佛看见无数个像王阿姨一样的面孔,正隔着谣言的迷雾,朝她伸手。
第三天清晨,三路人马在住所门口会师。
阿圆抱着帆布包,一路小跑,包里的文件哗啦响;老郑把蜡纸报告卷成筒,像举火炬;张芳芳站在梧桐树下,手里攥着一沓用塑料绳捆好的档案,纸角被露水打得发软。
六个人,谁都没说话,却在梧桐叶漏下的晨光里看见彼此——眼圈乌黑,嘴角上扬。
阿圆突然开口,“李总说,谣言就像布面上的线头,一剪子下去就干净。咱们现在,是不是该找那把剪刀了?”
张芳芳抬眼,阳光穿过梧桐叶,在她脸上洒下一片碎金,“剪刀早磨好了,下一步,咱们去剪。”
她们把文件塞进人造革公文包,帆布包,甚至老郑的军用挎包,像装满弹药的战士。
街口,第一班2路电车叮叮当当驶过,车窗上贴着“亚运会即将召开”的标语。
张芳芳深吸一口气,轻声道——
“走,咱们把刺一根一根拔掉。”
上海的秋天,秋高气爽。张芳芳把电话机往怀里拉了拉,像抱着一挺重机枪。
转盘每转一格,发出“哒哒哒”的金属声,她的心就跟着跳一下——
不是怕,是心疼:心疼那些隔着电话线被谣言吓坏的客户,也心疼自己手里那卷还没捂热的清白。
第一通电话:上海百乐门店采购科
“喂,百乐门周科长吗?我是华夏逸洋的张——”
“啪!”对面把听筒摔在桌面,声音闷得像打鼓,“你们还有脸打电话?我柜台都被顾客围着骂!”
张芳芳把话筒贴得更近,仿佛要把自己的心跳送过去,“周科长,您先别挂,给我三分钟,就三分钟……”
她端起搪瓷缸,咕咚灌一口凉白开,继续说:“谣言说我们的呢子大衣掉色,可您想想,去年冬天您从我们这儿拿的那批藏青大衣,到现在卖了三百件,有没有一件回来投诉?我这里有上海纤维检验所的报告,编号1989-沪纤-076,您随时可以核查。”
对面沉默了两秒,只有老式挂钟“咔哒咔哒”走针。
周科长终于开口,声音低了一度,“报告……你传真过来。”
张芳芳立刻在便签上写下“加急传真”四个字,啪地贴在阿圆脑门,“十分钟内发出去!”
第二通电话:徐州百货大楼针织组
接电话的是位大姐,姓蒋,嗓子沙沙的,像刚倒完夜班。
“张经理,我现在一听见‘逸洋’俩字就头疼。顾客拿着报纸,说我卖假货,要退货退到明年春天!”
张芳芳没急着辩解,而是轻声问:“蒋大姐,您孩子上几年级啦?”
对面一愣,“初三,明年中考。”
“巧了,我表弟也上初三,最怕化学不及格。”张芳芳笑,“咱当姐的,最怕孩子被人冤枉。这批毛衣要是真有问题,别说您,我第一个砸机器。可检测报告在这儿——耐摩擦色牢度4-5级,相当于给衣服打了个满分。您哪天有空?我让人骑摩托把正式报告送到徐州,顺便给您捎两斤桂花鸭,咱们边吃边聊。”
那头扑哧笑出声,“桂花鸭先记账,报告来了再说!”
第三通电话:合肥红旗商场专柜
对方是个年轻小伙,火气旺,“我管你什么报告!我们经理说了,再出问题,我奖金全扣!”
张芳芳把听筒换到左手,右手飞快翻资料——找到了!
“小同志,红旗商场去年12月15号进的那批玫红连衣裙,还记得不?您当天拍了张照片,登在《合肥晚报》‘青春橱窗’栏目。照片里,模特领口第二颗扣子有点歪——那其实是我亲手缝歪的。为这事,我还被师傅骂了一顿。”
小伙愣住,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因为那模特就是我表妹,我陪她去的。”张芳芳声音软下来,“您愿意再信我们一次吗?这次我把扣子缝正,连裙子一起给您寄过去。”
小伙沉默半晌,嘟囔一句,“……那行吧,我先看看。”
时间慢慢过去,电话机却越来越烫。
张芳芳把客户分成三栏:
“已松口”“再跟进”“顽固堡垒”。
每打完一个电话,她就在旁边画符号:
“松口”画朵五瓣梅,“跟进”画半朵,“堡垒”画刺。
阿圆数了数,下午两点,刺还有三根。
最后一通电话:苏州观前街个体户老金
老金是出了名的倔脾气,电话一通就开始嚷,“小张,我柜台玻璃都让人砸了!你赔?”
张芳芳深吸一口气,干脆把听筒夹在耳边,空出两只手,从抽屉里摸出一张旧照片——
那是1989年春交会上,老金穿着他们厂的西装,站在摊位前咧嘴笑,背后横幅写着“华夏逸洋,值得信赖”。
“金师傅,您西装还合身吗?”
老金愣住,“……合身,咋了?”
“照片我给您留着,明儿一早我亲自去苏州,把西装带上,咱们一起拍张新的。要是布料出了任何问题,我当场剪了它,给您做拖把!”
电话那头静得只能听见老金呼噜呼噜的喘气声。
半晌,他闷声道:“……明儿早点到,我请你吃哑巴生煎。”
挂掉电话,张芳芳才发现落日的余晖为天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,温暖而绚丽。
她揉揉酸胀的眼睛,把最后一根“刺”改成半朵梅。
阿圆端着热咖啡进来,小声问:“姐,要是还有人死咬着不放呢?”
张芳芳望向窗外,夕阳的余晖跳上电话机,像给它镀上了一层金。
“那就再打一次,再打十次。谣言能把布染黑,咱们就把它洗白。”
她端起咖啡,对着电话机轻轻碰杯——
“干杯,老伙计,明天继续战斗。”
“芳芳姐,人都散了,去住所睡会儿?”小助理阿圆把军绿色棉大衣往她肩上披,袖口还沾着白天撒的礼花纸。
张芳芳摇头,哈出的白气在路灯下像一小团云,“睡一觉,谣言就长一夜。咱得连夜拔刺。”
她抬手在空气里画了三个箭头,像用粉笔在黑板上排兵布阵——
“阿圆,你带一队去原料商;老郑,你熟检测所,带第二队;第三队跟我回住所,翻档案。今晚开始,咱们不是辟谣,是打仗。”
一声令下,把团队的倦意全赶跑,各自领命而去。
阿圆那队连夜坐上绿皮火车,咣当了几个小时到达苏州。天亮时,恒远纺织厂门口的大喇叭正放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。
李总蹲在传达室门口啃油条,见她们来了,把半截油条往搪瓷缸里一蘸,“我闺女穿你们的布拉吉跳皮筋,要是布料有问题,我第一个不答应!”
他领着人进档案室。木门吱呀一声,阳光照进去,铁皮柜上面墙上贴着“先进生产单位”的锦旗,落款还是1988年。
李总从最底层拖出一只帆布包,哗啦倒出营业执照、省优产品奖状、纺工部发的许可证,一张张盖着大红公章,像刚印出来的。
阿圆把文件揣进人造革公文包,烫手似的来回倒腾。李总又塞给她一张纸条,上面是厂里的分机号,“路上要是有人拦,就说找李国强,我老李干了半辈子纺织,还没怕过谁。”
老郑那队第二天一早去了市纺织纤维检验所。
灰楼门口挂着木牌:星期一、三、五上午办委托。偏偏这天是星期二。
老郑把背包往窗台一放,掏出工作证、介绍信、样品,再掏——竟掏出一只布娃娃,碎花裙正是公司去年出的爆款。
窗口的大姐推了推老花镜,“同志,这是?”
老郑赔笑,“我闺女让我带的,说给阿姨看看,她爸干的是正经事。”
大姐看看娃娃,又看看老郑熬红的眼睛,叹了口气,“后门有楼梯,跟我来。”
检验所里还是手推油印机,报告得一张张蜡纸刻。老郑蹲在走廊,守着煤油炉烤馒头片,一边烤一边背检验数据。
下午三点,蜡纸终于印完。他捧着还带着油墨香的报告,像捧刚出锅的烤山芋:甲醛未检出,色牢度4-5级,纤维含量与吊牌一致。
他冲窗口方向敬了个不太标准的军礼,像给那位大姐,也像给千里之外正上托儿所的闺女。
而张芳芳自己,则坐镇住所里,忙着整理公司的生产流程文件、过往的销售记录以及客户的反馈评价等资料。
她坐在堆着文件的办公桌前,面前的文件似乎在诉说着公司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。
她将这些资料一一分类整理,每一份文件都像是她手中的武器,希望能通过它们清晰地展示公司的规范运营和良好信誉。
在整理过程中,她的思绪不禁飘回到公司成立以来的那些日日夜夜。她想起第一次对产品质量严格把控时,与生产部门反复讨论工艺细节,为了一个小小的针脚密度问题,都要争论许久,直到找到最完美的解决方案。
她想起每一次为满足客户需求所做出的努力,像客户王阿姨,为女儿婚礼做红呢子外套,腰围改三次,加班到凌晨三点,王阿姨当场落泪。
凌晨两点,助理推门进来,手里端着搪瓷缸泡的方便面,“姐,歇会儿吧。”
张芳芳摇头,“看见没?咱们不仅是在救公司,也是在救这些相信过我们的人。”
方便面腾起的雾气里,她仿佛看见无数个像王阿姨一样的面孔,正隔着谣言的迷雾,朝她伸手。
第三天清晨,三路人马在住所门口会师。
阿圆抱着帆布包,一路小跑,包里的文件哗啦响;老郑把蜡纸报告卷成筒,像举火炬;张芳芳站在梧桐树下,手里攥着一沓用塑料绳捆好的档案,纸角被露水打得发软。
六个人,谁都没说话,却在梧桐叶漏下的晨光里看见彼此——眼圈乌黑,嘴角上扬。
阿圆突然开口,“李总说,谣言就像布面上的线头,一剪子下去就干净。咱们现在,是不是该找那把剪刀了?”
张芳芳抬眼,阳光穿过梧桐叶,在她脸上洒下一片碎金,“剪刀早磨好了,下一步,咱们去剪。”
她们把文件塞进人造革公文包,帆布包,甚至老郑的军用挎包,像装满弹药的战士。
街口,第一班2路电车叮叮当当驶过,车窗上贴着“亚运会即将召开”的标语。
张芳芳深吸一口气,轻声道——
“走,咱们把刺一根一根拔掉。”
上海的秋天,秋高气爽。张芳芳把电话机往怀里拉了拉,像抱着一挺重机枪。
转盘每转一格,发出“哒哒哒”的金属声,她的心就跟着跳一下——
不是怕,是心疼:心疼那些隔着电话线被谣言吓坏的客户,也心疼自己手里那卷还没捂热的清白。
第一通电话:上海百乐门店采购科
“喂,百乐门周科长吗?我是华夏逸洋的张——”
“啪!”对面把听筒摔在桌面,声音闷得像打鼓,“你们还有脸打电话?我柜台都被顾客围着骂!”
张芳芳把话筒贴得更近,仿佛要把自己的心跳送过去,“周科长,您先别挂,给我三分钟,就三分钟……”
她端起搪瓷缸,咕咚灌一口凉白开,继续说:“谣言说我们的呢子大衣掉色,可您想想,去年冬天您从我们这儿拿的那批藏青大衣,到现在卖了三百件,有没有一件回来投诉?我这里有上海纤维检验所的报告,编号1989-沪纤-076,您随时可以核查。”
对面沉默了两秒,只有老式挂钟“咔哒咔哒”走针。
周科长终于开口,声音低了一度,“报告……你传真过来。”
张芳芳立刻在便签上写下“加急传真”四个字,啪地贴在阿圆脑门,“十分钟内发出去!”
第二通电话:徐州百货大楼针织组
接电话的是位大姐,姓蒋,嗓子沙沙的,像刚倒完夜班。
“张经理,我现在一听见‘逸洋’俩字就头疼。顾客拿着报纸,说我卖假货,要退货退到明年春天!”
张芳芳没急着辩解,而是轻声问:“蒋大姐,您孩子上几年级啦?”
对面一愣,“初三,明年中考。”
“巧了,我表弟也上初三,最怕化学不及格。”张芳芳笑,“咱当姐的,最怕孩子被人冤枉。这批毛衣要是真有问题,别说您,我第一个砸机器。可检测报告在这儿——耐摩擦色牢度4-5级,相当于给衣服打了个满分。您哪天有空?我让人骑摩托把正式报告送到徐州,顺便给您捎两斤桂花鸭,咱们边吃边聊。”
那头扑哧笑出声,“桂花鸭先记账,报告来了再说!”
第三通电话:合肥红旗商场专柜
对方是个年轻小伙,火气旺,“我管你什么报告!我们经理说了,再出问题,我奖金全扣!”
张芳芳把听筒换到左手,右手飞快翻资料——找到了!
“小同志,红旗商场去年12月15号进的那批玫红连衣裙,还记得不?您当天拍了张照片,登在《合肥晚报》‘青春橱窗’栏目。照片里,模特领口第二颗扣子有点歪——那其实是我亲手缝歪的。为这事,我还被师傅骂了一顿。”
小伙愣住,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因为那模特就是我表妹,我陪她去的。”张芳芳声音软下来,“您愿意再信我们一次吗?这次我把扣子缝正,连裙子一起给您寄过去。”
小伙沉默半晌,嘟囔一句,“……那行吧,我先看看。”
时间慢慢过去,电话机却越来越烫。
张芳芳把客户分成三栏:
“已松口”“再跟进”“顽固堡垒”。
每打完一个电话,她就在旁边画符号:
“松口”画朵五瓣梅,“跟进”画半朵,“堡垒”画刺。
阿圆数了数,下午两点,刺还有三根。
最后一通电话:苏州观前街个体户老金
老金是出了名的倔脾气,电话一通就开始嚷,“小张,我柜台玻璃都让人砸了!你赔?”
张芳芳深吸一口气,干脆把听筒夹在耳边,空出两只手,从抽屉里摸出一张旧照片——
那是1989年春交会上,老金穿着他们厂的西装,站在摊位前咧嘴笑,背后横幅写着“华夏逸洋,值得信赖”。
“金师傅,您西装还合身吗?”
老金愣住,“……合身,咋了?”
“照片我给您留着,明儿一早我亲自去苏州,把西装带上,咱们一起拍张新的。要是布料出了任何问题,我当场剪了它,给您做拖把!”
电话那头静得只能听见老金呼噜呼噜的喘气声。
半晌,他闷声道:“……明儿早点到,我请你吃哑巴生煎。”
挂掉电话,张芳芳才发现落日的余晖为天空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,温暖而绚丽。
她揉揉酸胀的眼睛,把最后一根“刺”改成半朵梅。
阿圆端着热咖啡进来,小声问:“姐,要是还有人死咬着不放呢?”
张芳芳望向窗外,夕阳的余晖跳上电话机,像给它镀上了一层金。
“那就再打一次,再打十次。谣言能把布染黑,咱们就把它洗白。”
她端起咖啡,对着电话机轻轻碰杯——
“干杯,老伙计,明天继续战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