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95章 资金注入蓬勃发展-《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》

  新缝纫机运到车间那天,老吴早早就带着工人候在门口。卡车刚停稳,他就踩着梯子爬上货箱,亲手把用塑料膜裹得严实的机器往下递。

  “小心点,这可是德国进口的,针距能精确到0.1毫米!”他嗓门洪亮,眼里闪着光——之前那台用了五年的旧机器,缝厚面料时总卡线,现在终于能换“新伙计”了。

  技术人员调试机器时,工人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。当第一块牛仔面料喂进新机,银亮的针脚像流水线般整齐排列,连最挑剔的质检员都忍不住点头,“这活儿,比老机器快一倍,还没线头!”

  老吴拍着身边年轻工人的肩,“以后咱们缝西装领口,再也不用反复拆改了,好好学,这机器能帮咱们省不少力。”

  除了生产设备,张芳芳还把目光投向了“软实力”。她给设计团队报了米兰设计周的线上课程,每周三晚上,工作室的投影幕上都会播放国际设计师的讲课视频。

  有次讲到“可持续设计”,设计师小李突然拍桌子,“咱们不是有蓝染面料吗?可以把裁剪剩下的边角料做成小布袋,随衣服附赠,既环保又显心意!”张芳芳当场拍板,“就这么干,下周就出样品。”

  研发投入也有了新动静。张芳芳从苏州请来了两位非遗缂丝艺人,在公司辟了个小工作室,专门教设计师们缂丝 basics。艺人周阿姨拿着缂丝梭子,手把手教小林,“你看,这‘通经断纬’的手法,能在布上织出像工笔画一样的图案。”

  小林学得认真,半个月后就织出块巴掌大的玉兰纹,张芳芳见了,当即决定用在明年春季的真丝衬衫上,“这才是咱们中国独有的手艺,得让更多人看见。”

  招聘的技术工人也陆续到岗。有位叫阿强的师傅,之前在广东做了十年童装缝制,手里的“埋夹缝”手艺一绝——缝出来的裤裆线平整得像没缝过,孩子穿再久也不磨腿。

  他到岗第一天,就给车间的年轻人演示,“你们看,针脚要藏在面料夹层里,线 tension 要调刚好,太紧会起皱,太松容易开。”年轻人围着学,没几天,车间的童装次品率就降了15%。

  资金盘活的连锁反应,很快体现在订单上。之前因为产能不足推掉的澳洲客户,听说公司添了新设备,主动发来2000件有机棉T恤的订单,还特意说:“你们的设计有中国味,我们的客户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