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1章 屏警与布光-《穿越七零从知青到商界的传奇人生》

  正月十五的南昌,雪刚停。铅灰色的云絮还压在赣江上空,风卷着残雪掠过桥面,往人衣领里钻,带着股沁骨的峭寒。

  柳加林开着车,车窗上凝着层薄霜,他伸手抹了把,露出外面朦胧的夜景——昌北机场高速两侧的路灯,像串起的冰棱子,在湿漉漉的路面投下长长的光带,一路绵延到远处的城市轮廓里。

  “看天上。”柳加林忽然开口。

  启轩顺着他的目光抬眼,一轮圆月正从云缝里钻出来,被冰晶似的云丝裹着,晕出圈毛茸茸的白光。“正月十五的月亮,倒是应景。”

  他笑了笑,指头还残留着川藏铁路隧道里的寒气——临走前最后一次巡检,他在零下五度的掌子面待了三个小时,手机冻得自动关机。

  车驶上赣江大桥时,柳加林忽然踩了脚轻刹。“启轩,你看那些。”他朝桥体侧面抬了抬下巴。

  启轩顺着望去,桥墩上方嵌着十几个银色方盒,巴掌大小,在路灯下泛着冷光。“传感器?”

  “嗯,”柳加林点头,“实时监测桥梁位移、应力变化,就像给大桥装了脉搏计。去年汛期水位超警,就是这些小东西提前预警,才没出乱子。”

  他顿了顿,方向盘轻轻打了个圈,“你周院士上周来电话,说川藏那几条隧道的冻土墙,也得装套更精密的。”

  启轩心里一动。他想起离开项目部那天,老工程师王师傅蹲在冻土样本前叹气,“这玩意儿白天化、夜里冻,全靠人盯着测温,万一哪段漏了,来年开春就可能塌。”

  他当时脱口而出,“能不能用物联网系统远程监测?数据实时传到中控室。”王师傅当时只笑他“学生气”。

  “周院士说,西南交大的实验室牵头做这个系统,”柳加林侧头看他,眼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笑意,“点名让你跟着掺和,负责数据建模那块。”

  启轩的心跳漏了一拍,指头在膝盖上无意识地敲着——那正是他填报智慧建造专业时,最想攻克的方向。

  车拐进别墅区大门,保安笑着敬礼,“柳总,回来了?柳奶奶和悦昕小姐等好一会儿了。”

  刚停稳车,别墅的落地窗就亮得像块暖玉。启轩看见杨桂兰扶着窗框,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泛着银辉,旁边的悦昕正踮着脚挥手,辫梢的红绳晃得人眼晕。

  推门的瞬间,甜香扑面而来,是芝麻汤圆煮得烂熟的味道。

  “哥!”悦昕像阵风似的扑过来,差点撞翻玄关的花架。她手里捧着块半米长的锦缎,往启轩面前一递,“你看我在上海实验室弄的!”

  启轩低头看去,那是块银灰色的宋锦,经纬交错间织着水波纹路。妙的是,随着悦昕抬手的角度,那些纹路竟像活了似的,时而如赣江涨潮时的急浪,时而似退潮后的细波。

  “这是……数码提花?”他认出面料边缘的电子提花纹路,比传统宋锦更富层次感。

  “是啊,”悦昕眼睛亮晶晶的,“我把赣江的水文数据输进程序,让机器跟着水流规律织,既有老宋锦的细腻,又不用像奶奶那样,一针一线耗半年。”

  她忽然促狭地眨眨眼,“比你在隧道里看的那些渗水纹好看多了吧?”

  启轩被她逗笑,揉了揉她的头发,“确实好看,回头给大桥的文化展厅镶块当背景,肯定惊艳。”

  客厅里,柳高阳正戴着老花镜,鼻尖快贴到电视屏幕上,手里捏着遥控器乱按。“这新电视怎么回事?我想看南昌的灯会,怎么跳去上海了?”

  屏幕上,外滩的万国建筑正亮着流光溢彩的灯,游船划过江面,搅碎满江金辉。

  “爷爷,我来弄。”启轩走过去调台,杨桂兰已经把一碗汤圆端到他面前,黑芝麻馅的,汤里漂着几粒枸杞。

  “快吃,刚盛的,暖乎。”老太太的手在他手背上拍了拍,满是皱纹的掌心带着灶膛的温度。

  一家人围着餐桌坐下,杨桂兰给柳加林剥着蒜,念叨着,“工地上冷,多吃点饺子,韭菜馅的,壮阳。”

  柳高阳终于调到南昌绳金塔灯会的画面,指着屏幕里的龙灯笑:“比当年我带你爸去看的热闹多了。”

  正说着,张芳芳的视频电话弹了出来。屏幕里,她刚从会议室出来,身后的落地窗外是浦东的璀璨夜景,玻璃映着她略显疲惫却依旧清亮的眼睛。

  “爸,妈,”她先跟老人问好,然后转向两个孩子,“启轩,周院士刚才还跟我夸你,说你在隧道提的监测方案,思路比他们研究所的年轻人还活泛。”

  启轩耳根有点热,刚想说“只是随便想的”,就听见张芳芳对悦昕说:“你寄去的‘雪山系列’样布我看了,尤其是那块掺了牦牛绒的,又软又挺,下周我带回去给爷爷做件唐装,开春穿正好。”

  挂了电话,柳加林喝了口酒,忽然放下杯子。“过完年,”他看着启轩和悦昕,“我带你们去南昌总部转转。让你们看看,爸平时签的那些文件、开的那些会,到底是在忙些什么。”

  窗外的月亮终于挣脱云絮,清辉漫进客厅,落在餐桌的汤圆碗里,漾起圈细碎的光。

  悦昕偷偷碰了碰启轩的胳膊肘,冲他挤了挤眼睛——她袖口的银线绣着片雪花,在灯光下闪闪烁烁,像极了川藏雪山的缩影。

  西南交大的实验室里,春意已悄悄漫进来。启轩和林宇、王浩围着电脑屏幕,上面是川藏隧道冻土墙的三维模型,密密麻麻的红点代表着待安装的传感器。

  “温度、应力、位移,三个参数必须同步采集,”林宇推了推眼镜,指尖在键盘上敲击,“数据传输得用5G,隧道里信号弱,延迟不能超过0.5秒。”

  王浩抱着胳膊蹲在地上,盯着模型里的传感器分布,“我爸公司刚进了批新传感器,精度比国标高两个等级,要不要试试?”

  启轩在图纸上圈出几个关键点位:“冻土墙的薄弱环节在边缘,这里的传感器密度得加倍。还有,得加个应急预警系统,一旦温度超过-5℃,立刻自动启动备用盐水泵。”

  正说着,周院士推门进来,手里拿着份报告,“你们的建模思路不错,但忽略了一个变量——高原冻土的冻融循环。”

  他指着模型里的地层剖面,“春季冻土融化会产生附加应力,传感器得考虑这个因素,不然数据会失真。”

  启轩恍然大悟。他想起川藏项目部那些被冻融侵蚀的设备,连忙在模型里添加新的参数。

  周院士看着他修改的模型,忽然说:“下个月有个智能监测技术研讨会,你们带着这个模型去讲讲,让业界看看咱们年轻人的想法。”

  南昌江南路桥有限公司的总部大楼里,三十层的落地窗外是整座城市的风景。

  启轩站在柳加林的办公室里,看着墙上挂满的工程照片——从葛溪大桥到川藏隧道,每张照片里都有父亲忙碌的身影。

  “这是公司刚中标得昌赣高铁跨江大桥项目,”柳加林指着桌上的模型,“主跨300米,用的是你周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型钢混结构,你要不要试试做受力分析?”

  启轩的目光落在模型上,忽然想起小时候在工地上,父亲教他认钢筋型号的样子。他拿起笔,在图纸上快速计算,指尖的力度仿佛带着千钧重量。

  智能监测技术研讨会上,启轩团队的模型引起了轰动。当演示到冻融循环下的应力变化模拟时,台下的专家们频频点头。

  提问环节,一位老工程师站起来:“年轻人,你们的模型很先进,但有没有考虑过极端天气?比如暴雪导致的供电中断。”

  启轩早有准备,调出备用电源方案:“我们设计了太阳能 蓄电池双供电系统,就算断电三天,数据也能正常采集。”

  老工程师笑了:“好小子,考虑得比我们当年周全。”

  上海浦东新区的芳芳服饰总部,玻璃幕墙外是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。

  悦昕站在面料实验室里,看着工人操作数码提花机,银色的丝线在经纬间穿梭,屏幕上的雪山纹样正一点点在锦缎上浮现。

  “柳小姐,这是按你说的‘光感变色’方案织的,”研发部的李经理递过块样布,“在自然光下是银白色,到了灯光下会泛出淡蓝,像雪山在不同时间的样子。”

  悦昕拿起样布对着窗户看,光影流转间,雪山的轮廓仿佛活了过来。“苏老先生说的‘织锦要懂光’,原来还能这么解释,”

  她笑着说,“把这个系列加到‘锦绣新生’里,肯定能火。”

  正说着,白薇薇的父亲白总忽然出现在实验室门口,身后跟着几个西装革履的人。

  “张总不在?”他语气倨傲地扫过实验室,“听说你们搞出了新宋锦?我倒要看看,能不能比过我代理的意大利面料。”

  悦昕迎上去,将光感变色的样布递给他:“白总可以试试,在阳光下和灯光下各看一次。”

  白总狐疑地接过样布,走到窗边又走回室内,脸色渐渐变了。“这……这是怎么做到的?”

  “是传统‘通经断纬’技法结合现代光学纤维,”悦昕平静地说,“我们的宋锦不仅有历史,更有技术。”

  白总身后的设计师们低声议论起来,眼里满是惊叹。白总捏着样布,半天说不出话,最终悻悻地说:“算你们厉害。”

  楼下的展厅里,悦昕正看着墙上的面料样本,从最初的粗布到现在的改良宋锦,每块面料都标着年份和用途。

  张芳芳走过来,指着一块褪色的棉布说:“这是我刚下海时卖的第一批货,进价八毛,卖一块二,赚的钱够给你和启轩买奶粉。”

  悦昕摸着粗糙的棉布,忽然明白母亲办公室里那句“敢拼才会赢”背后,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。

  “锦绣新生”系列发布会在上海时装周举行。当模特穿着悦昕设计的光感宋锦礼服走上T台时,全场掌声雷动。银白色的礼服在灯光下泛出淡蓝,流云纹仿佛在流动,既有东方的雅致,又有国际的时尚。

  苏菲坐在前排,激动地站起来鼓掌。发布会结束后,她找到悦昕:“我们的合作必须马上开始!我要让巴黎的姑娘们都穿上会‘发光’的宋锦!”

  悦昕看着聚光灯下的礼服,忽然想起苏老先生的织锦机,想起母亲的实验室,想起哥哥的桥梁模型。原来所有的努力,都是为了让那些值得珍视的东西,以更美的姿态活下去。

  深夜的宿舍里,启轩收到悦昕发来的发布会照片。他给妹妹回消息:“你的礼服像座会发光的桥,连接了过去和未来。”

  悦昕很快回复:“你的桥也像块坚韧的锦缎,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。”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,照亮了启轩摊开的桥梁图纸和悦昕寄来的宋锦小样。

  两个年轻的灵魂,在不同的城市,以不同的方式,续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。而他们知道,只要心里的那束光不灭,脚下的路就永远延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