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2章 铃启诡门,星纹蚀现魇影-《阴茧之锁》

  李豫凑近,只见凹槽深处泛着淡淡的铜锈,纹路模糊,几乎与背景融为一体。

  “普通光线看不清。”他皱眉,“得用特殊手段。”

  紫外线下的真相

  两人迅速布置暗室,关掉所有光源,只留一盏紫外线灯。冷冽的紫光下,铃铛表面泛起诡异的荧光,凹槽处的刻痕逐渐显现——

  最上方,是一个抽象的“门”形符号,线条简约却暗藏力量,仿佛一扇通往异界的闸门;

  中间,清晰刻着“永宁路114号”的字样,字体工整,却带着一股陈旧的肃穆;

  最下方,则是一个几乎被磨平的印记,轮廓依稀可辨,形似一具棺椁,边缘磨损严重,像是被无数双手反复摩挲过。

  “门、地址、棺椁……”沈心烛低声念叨,“这三者之间,一定有联系。”

  李豫点头。“而且,这个‘永宁路114号’……听起来像是个具体地点。”

  清末民初的“现代化”丧葬

  为了解读“永宁路114号”的含义,两人翻阅了大量地方志和民间档案。资料显示,该地址指向一座名为“永宁殡仪馆”的废弃建筑,其历史可追溯至清末民初。

  “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,由地方乡绅集资兴建。”李豫念道,“旨在为城市提供现代化的丧葬服务。”

  “当时可算是先进了。”沈心烛补充,“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,主厅加附属设施,还被视为民国初年殡葬业进步的象征。”

  “永宁之厄”:火灾与坍塌的诅咒

  然而,随着时间推移,永宁殡仪馆逐渐衰败。档案中记录了多起安全事故:

  1925年,一场火灾烧毁了部分停尸房,造成三人伤亡;

  1938年,屋顶坍塌引发骚乱,多人被困;

  这些事故被民间称为“永宁之厄”,流传着“殡仪馆闹鬼”“亡魂不散”的传说。

  “1983年,市政府以‘设施陈旧’和‘安全事故频发’为由关闭了它。”李豫合上档案,“从此荒废近四十年。”

  鬼域传说:被遗忘的114号

  如今的永宁殡仪馆,早已被藤蔓覆盖,门窗破损,内部堆满瓦砾。周边高楼林立,却无人敢靠近114号——民间称其为“鬼域”,流传着“夜半哭声”“棺材自行移动”的诡异故事。

  “这些传说……”沈心烛眯起眼,“可能和铃铛上的刻痕有关。”

  “门”形符号:通往异界的入口?

  铃铛上的“门”形符号,与永宁殡仪馆的“入口”功能不谋而合。

  “殡仪馆是生与死的交界处。”李豫推测,“这个符号,可能象征着‘阴阳之门’。”

  “永宁路114号”:被诅咒的地址

  档案中的记载与铃铛刻痕高度吻合,证明“永宁路114号”并非虚构,而是真实存在过的地点。

  “但为什么铃铛上会刻这个地址?”沈心烛问,“难道……它和殡仪馆的某些秘密有关?”

  最下方的棺椁印记,磨损严重,像是被无数双手抚摸过。

  “殡仪馆里,最不缺的就是棺材。”李豫低声说,“但这个印记……更像是某种‘标记’,或者‘警告’。”

  夜色渐深,实验室的灯光昏黄而压抑。李豫与沈心烛对视一眼,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决然。

  “明天,我们去永宁路114号。”李豫说。

  “如果铃铛的刻痕真的指向那里……”沈心烛握紧手中的档案,“我们可能会揭开一段被尘封的百年诡局。”

  次日,永宁路114号

  荒废的殡仪馆前,爬山虎疯长,几乎遮住了整扇大门。铁门锈迹斑斑,发出刺耳的吱呀声。

  “这里……”沈心烛抬头望着牌匾上模糊的“永宁殡仪馆”四个字,“比想象中更阴森。”

  李豫推开门,一股腐臭与霉味扑面而来。内部昏暗,只有几缕阳光透过破碎的窗户,照在满地的瓦砾上。

  “看!”他突然指向主厅的墙壁。

  那里,隐约可见一道道抓痕,像是有人曾疯狂地抓挠过。

  “和1973年‘消失的夜班’事件里的痕迹……”沈心烛呼吸急促,“一模一样!”

  铃声……

  就在这时,一阵沉滞、喑哑的铜铃声从深处传来。

  “是铃铛的声音!”李豫握紧手中的青铜铃铛,“但这里……怎么会有铃声?”

  “引魂人……”

  “来了。”

  两人的身影,渐渐消失在殡仪馆的阴影中。

  探寻真相的旅程,才刚刚开始。

  档案室深处,排风扇发出沉闷的嗡鸣,像是垂死者最后一丝吐息。旧报纸被岁月熬成了枯草色,蒙尘的微缩胶卷仪静静躺在桌上,屏幕幽幽泛着绿光。

  沈心烛的指尖滑过胶卷仪的按键,屏幕亮起,铅字如冰锥般刺入眼帘——

  “30年前殡仪馆张姓守夜人失踪——门窗由内反锁。现场仅余残烟灰、一盏油灯冷透,人似蒸汽消隐于夜。”

  胶卷转动,嘶嘶作响,仿佛黑暗深处有冷气倒吸。一张黑白现场照片嵌入报道——地上一摊不祥的散灰蜿蜒爬行,煤油灯死寂地伏在旁边,像被人匆匆丢弃却无人捡拾。

  “消隐于夜……”沈心烛低声念叨,“像是被什么东西带走了。”

  老旧居民区:阴魂找替身的哀乐

  城市另一端,冷风卷过老旧居民区。白发老妇布满褶皱的眼角扫了李豫一下,便匆匆别开,声音抖得像秋风中的朽叶:

  “作孽呀……那哀乐,总在月最圆的夜半开始呜咽……呜咽里还夹着个女子的声音在哼呀——哭也哭不出声,堵在腔子里那种悲……后生仔,那是阴魂找替身呀!还有那吓人的铃铛声……”

  李豫脸色微变。“铃铛声?什么样的铃铛?”

  老妇摇头,浑浊的眼中闪过恐惧。“铜铃……冷得像冰……半夜响起来,听得人骨头缝里都冒寒气……”

  档案室:灵异照片与半透明人影

  与此同时,档案室内胶卷吱呀旋动,屏幕上跳出一排新标题。沈心烛瞳孔一缩——

  “《城市探索队称捕获灵异照片,永宁殡仪馆内清晰拍到诡异人形白影》”

  她急推滑轮,屏幕滑出几张翻印自15年前的旧照片——探险者们强装大胆的僵硬笑容后,几道灰淡人影如霉菌般无声附在角落墙体上。

  “这些……”沈心烛指尖倏地冻住,屏幕定在最后一张:停尸房冰冷的铁门前……一道轮廓,半透明而苍老,僵硬伫立。最刺目、最鲜红的,是扫描照片边缘手写字迹——

  “午夜3:15”

  “嘶——”沈心烛牙关一寒,目光死死钉在那老者轮廓腰间——尽管极其模糊,依然能看出一个形如铃铛的金属圆环被它蜷缩的手指虚握着!

  照片右下角被指甲锐利划出的星形标记,竟和她们线索铃铛底部暗刻符印一模一样!

  铃铛的回应:冰凉的纹路与细微冷响

  胶卷机在死寂中发出最后轻响。沈心烛摸出贴身丝袋里那枚小铃铛——纹路冰凉刺骨,似有回应般在她掌心微荡。

  “叮——”

  一声细微而冷硬的声响,在档案室内回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