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6章 石台探秘,铃铛藏玄-《阴茧之锁》

  所有架子似乎都是为了围拱密室正中央的那一方平台。那里矗立着一个低矮但庄严的黑曜石台。石台本身乌黑锃亮,宛如被无尽黑夜淬炼而成,完美无瑕的表面能清晰地映照出摇曳的探灯光影。在这吸光的黑色背景之上,躺着几卷严重泛黄的竹简与帛书古文书,字迹已然模糊不清。文书旁平放着一块打磨异常光滑的石板。

  石板上,一个用深刻技艺蚀刻出的巨大神秘图案占据了核心。它的线条繁复而精准,既有星辰轨迹的宏大,又有细微符文的奥秘,构成一个难以理解的几何阵列。而就在这图案那精密复杂的线条交汇的最中心,清晰地浮现出一个青铜铃铛的轮廓。

  那轮廓线条比周围图案更深、更锐利,仿佛有无数目光曾被其吸引,又被其深藏的秘密摄住心魄。整个图案在密室的特殊环境与那些符文石的幽蓝光晕映照下,隐隐透出难以名状的森严感。

  “我的天……”李豫的声音干涩沙哑,仅仅三个字出口,便被密室内那股无处不在的能量脉动和空气颤音再次淹没。他额角渗出的冷汗滴落在冰冷的地面上,却激不起半点回响。

  沈心烛同样感觉到一股寒意从脊椎升起,不是因为冷,而是源于这眼前一切蕴含的分量。她用力地眨着眼,喉头滚动了一下,几乎梦呓般地低语:“这些……这布局……不是普通陪葬……是某种……难以想象的……仪式中心……它们……好像在……等待醒来……” 她望向黑曜石台上那青铜铃铛的轮廓,直觉那便是解开这一室神秘的关键符记。

  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,每一件器物都如同沉睡的巨龙,散发着令人窒息的历史威压与待解的千古谜团。空气的每一次颤抖,都像是历史本身在呼吸,在无声地宣告着这片地下方寸之地所承载的、足以颠覆认知的宏伟篇章。巨大的震惊化为实质的压迫,沉甸甸地攫住了两人的心脏。

  在中央石台前,李豫和沈心烛各司其职,默契地推进他们的调查。石台由玄色岩石雕成,表面镌刻着繁复的古代图文,中央放置着一个不起眼的青铜铃铛——约一掌大小,生满了绿色的铜锈,却隐隐透出一种宁静的神圣气息。

  李豫半蹲在石台一侧,借着萤石手筒一种小型的矿物照明工具微弱的蓝光,全神贯注于他手中的一卷褪色文书。文书以细密的象形文字书写,纸张薄如蝉翼,却异常坚韧。

  沈心烛则俯身靠近石台正面,指尖轻柔地滑过表面的纹理——那是一个幅直径约一米的环形图案,由深浅不一的刻痕构成,仿佛一幅微缩的宇宙星图,融汇了日月星辰、符文咒印和仪式场景的细微雕刻。

  李豫的指尖停顿在文书最后一段,他低声念道:“原来如此……守茧人一族并非凡人后裔,而是由上古‘光之祖灵’所造,肩负守护人间秩序的重责。

  这支部落在数万年前就已存在,隐居于世间边缘的‘茧域山麓’,凭借青铜铃铛这种圣物维系平衡。文书中记载,守茧人是‘光之茧化身’,名字便源于他们最初被赋予的使命:培育光明之力作为‘茧’,对抗那股名为‘阴茧’的邪魅。”

  沈心烛停下动作,目光锐利地落在石台图案的中心——那里有一对互相缠绕的图案,形如两个旋转的旋涡,一个闪烁着微光的星点,另一个却是幽深的黑洞。她轻声说道:“图案细节呼应了文书的描述。

  右侧刻有守茧人长老手持铃铛的场面,他们身着素衣,围成一圈,面对一团扭曲的光影—那就是阴茧的拟象。左侧则是一组符咒序列,似乎描绘了声音的振动波纹……”她顿了一顿,继续分析,“符咒波纹交织成类似‘茧状’的封闭图案,正中央是青铜铃铛的符号,其共振轨迹扩展成网状,禁锢着一个混沌的维度。

  李豫,文书中提到的封印仪式步骤,或许能与我看到的图案细节对应,我猜测它展示了更直观的步骤顺序。”

  李豫微微颔首,在萤光下展开文书新的一段:“文书记录的很详尽。青铜铃铛被称为‘光之回声’,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守茧人族创立之初——传说中,祖灵从星核提炼出一种‘灵铜’,铸造了这枚铃铛。

  它在族人手中代代传承,象征着光明的‘茧中核’,内部藏有先祖灵魂遗留的‘源声’。每当阴茧蠢动时,这种能引发万物共鸣的声波就成为关键武器。”

  他进一步解读封印的具体细节,语速平稳却充满敬意:“阴茧是由混沌黑暗中诞生的邪恶力量,并非实体,而是一股吞噬光明的腐化能量;它能渗透人间,诱发恐惧与疾病,甚至让时空扭曲。

  守护一族的封印仪式,并非单纯搏斗,而是通过铃铛的共鸣声构建一层结界——本质上,是一种共振禁锢术。具体步骤分为四个阶段,每一步都需多名守茧人合力完成,并以青铜铃铛为核心。”

  文书描述,守茧人先在仪式地点如阴茧显现的裂缝源头围成法阵圈。所有人双手结印,诵念一种名为“茧语”的咒语—这种咒语通过低频共振唤醒大地之力,同时召唤铃铛的潜在能量。

  图案中沈心烛所指的左半部分符咒序列,便对应这一步骤:刻痕中有人形嘴部散发波纹状线条,与铃铛符号相连,暗示声音的先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