凌晨三点十七分,老城区的钟摆刚划过三响,陈默的指尖就在布满裂痕的玻璃上顿住了。他蹲在拆迁区第37号老宅的门槛边,手电筒的光柱穿过积灰的窗棂,在西墙上照出一片蛛网覆盖的镜框——那是面边缘镶着黄铜花纹的椭圆形镜子,镜面蒙着层青灰色的翳,像沉在河底多年的古董。
“陈队,法医初步鉴定,死者死亡时间超过72小时,致命伤是后脑钝器击打,但现场没找到凶器。”年轻警员小李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,他手里的证物袋里装着半枚带血的指纹,“技术科说这指纹库里没有匹配项,而且……有点奇怪。”
陈默没回头,他的视线胶着在镜面上。那层灰翳里似乎藏着些不规则的纹路,不像普通的污渍。他戴上白手套,指尖刚触到镜框的黄铜边缘,就听见小李倒吸一口凉气:“这镜子……好像在动?”
光柱突然晃了晃,镜面上的灰翳像活过来的虫豸般蠕动着,隐约浮现出个模糊的人影。陈默猛地抬高手电筒,光柱直射过去,人影却瞬间消散,只留下镜面深处一道极淡的猩红,像滴进水里的血。
死者是这栋老宅的主人,72岁的独居老人周明远。发现尸体的是他的远房侄女周雅,一个在邻市做护士的年轻女人。据周雅说,她上周给叔叔打电话时没人接,今天特意请假过来看看,没想到一进门就闻到浓重的血腥味。
“周明远有子女吗?”陈默站起身,目光扫过布满灰尘的客厅。靠墙的旧书柜上摆着一排褪色的相册,最上面那本的封面已经裂开,露出里面泛黄的照片——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男人,抱着个襁褓中的婴儿,背景是片茂密的槐树林。
“查过了,”小李翻开记事本,“周明远年轻时在林业局工作,妻子生下女儿后没多久就病逝了,女儿十岁那年夏天失踪了,一直没找到。他退休后就一直一个人住在这里,性格孤僻,跟邻居没什么来往。”
陈默走到书柜前,小心翼翼地抽出最上面的相册。里面除了周明远年轻时的照片,还有不少小女孩的照片:扎着羊角辫在槐树下奔跑的,坐在门槛上吃冰棍的,穿着小红袄在雪地里堆雪人的……最后一张照片停留在女孩十岁生日那天,她站在这面椭圆形镜子前,穿着白色的连衣裙,手里举着个缺了角的蛋糕,镜面上清晰地映出她的笑脸,以及镜子后方墙上挂着的日历——1987年7月15日。
“这个日期……”陈默的指尖在照片边缘摩挲,“周明远的女儿失踪时间,是不是也在1987年的夏天?”
“档案上写的是1987年7月16日,就是照片上第二天。”小李的声音有些发紧,“陈队,你看这镜子……”
镜面不知何时变得异常干净,之前的灰翳和猩红都消失了,像被人精心擦拭过。更诡异的是,镜中映出的客厅陈设,竟与现实有些细微的差别——墙角本该空着的地方,多了个掉漆的木制摇篮;书柜第三层的空缺处,摆着本红色封面的童话书;而陈默自己的倒影旁边,似乎站着个模糊的小女孩轮廓,穿着白色连衣裙,正歪着头看他。
“把技术科的人叫来,”陈默的声音压得很低,“仔细检查这面镜子,还有整个西墙,看看有没有暗格或者夹层。”
技术人员用紫外线灯照射镜面时,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。镜面上浮现出密密麻麻的荧光字迹,都是用指甲或尖锐物体刻上去的,大多是些零散的词语:“别开门”“槐树”“血”“她回来了”……最新的一行字刻得很深,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:“镜子里的不是我”。
“这面镜子是古董,”负责鉴定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,“镜框的黄铜花纹是民国时期的样式,镜面后面的银镀层有修复过的痕迹,而且……你们看这里。”他用放大镜指着镜面边缘,“这层玻璃不是普通玻璃,里面掺了某种磷化物,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显现出这些字迹,但暴露在普通光线下超过三小时就会消失。”
陈默突然想起什么,快步走到窗边。老宅后院种着棵歪脖子老槐树,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,枝桠在月光下张牙舞爪,像只巨大的手。他记得周明远女儿的照片里,背景全是这棵槐树。
“去后院看看。”
槐树的根部有片新翻的泥土,挖开不到半米,就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。打开铁盒的瞬间,一股腐朽的气味扑面而来——里面装着一件早已褪色的白色连衣裙,领口别着个银色的小铃铛,还有半块发霉的蛋糕,包装纸上印着1987年7月15日的生产日期。
“DNA检测需要时间,”法医蹲在旁边取样,“但从衣物尺寸看,应该是十岁左右的孩子穿的。”
陈默捏起那件连衣裙,指尖触到裙摆处的一个破洞,破洞边缘残留着暗红色的污渍。他突然注意到,连衣裙的袖口绣着个小小的“玥”字。
“周明远的女儿叫什么名字?”
“档案上写的是周玥。”小李的声音带着颤音,“陈队,周雅刚才说,她小时候听家里长辈提过,周玥失踪那天,周明远本来要带她去拍十岁的纪念照,结果早上起来发现孩子不见了,只在门口的槐树下找到一只鞋子。”
这时,技术科传来消息:镜面上的指纹比对有了结果,竟然与周玥小时候留在派出所的指纹部分吻合。更离奇的是,那半枚指纹的边缘有明显的老化痕迹,像是同时存在着孩童和老人的两种特征。
陈默再次回到客厅,镜面又恢复了灰蒙蒙的样子。他盯着自己的倒影,突然发现镜中的自己没有眨眼。
“小李,”他的声音有些干涩,“查一下1987年7月15日那天的天气,还有周明远妻子的死因。”
半小时后,小李拿着资料跑进来:“陈队,查到了!1987年7月15日下过一场大暴雨,周明远的妻子是1977年难产去世的,当时周玥刚满月。还有……周明远的档案里夹着一张医院的诊断书,1986年,他被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症。”
陈默的目光落在那面镜子上。镜面里,他的倒影正缓缓抬起手,指向墙上的日历——现实中的日历显示的是2023年,而镜中的日历赫然是1987年7月15日。
“周雅说她今天早上来的时候,门是虚掩着的?”
“对,她说推开门就看见周明远倒在镜子前面,后脑全是血。”
陈默走到镜子前,慢慢抬起手,与镜中自己的倒影掌心相对。冰凉的玻璃触感传来的瞬间,他仿佛听见一阵细碎的铃铛声,夹杂着小女孩的啜泣和老人的叹息。
“周玥不是失踪了,”他突然开口,声音在寂静的客厅里格外清晰,“她是被困在镜子里了。”
小李惊愕地张大嘴:“陈队,这……”
“周明远的阿尔茨海默症让他的记忆开始混乱,”陈默的视线扫过那些照片,“他可能把对妻子的愧疚和对女儿的思念都投射在了这面镜子上。1987年7月15日那天,暴雨冲垮了后院的挡土墙,也许周玥是在抢救什么东西时意外掉进了地窖,而周明远因为记忆混乱,以为孩子失踪了。等他后来想起地窖的事,可能已经找不到入口,或者……他害怕面对女儿的死亡,于是开始对着镜子说话,把镜子当成了女儿还在的证明。”
镜面突然泛起涟漪,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。一个清晰的小女孩身影在里面浮现,穿着白色连衣裙,手里举着缺角的蛋糕,正是照片上周玥的样子。她的身后,站着个苍老的身影,是镜中的周明远,正颤抖着伸出手,似乎想抓住什么。
“那周明远的死呢?”小李追问。
“他可能在某个时刻恢复了记忆,”陈默的声音低沉下来,“意识到自己这些年一直对着镜子自说自话,而女儿的真正死因可能与自己的疏忽有关。他想毁掉镜子,却在争执中被……镜中的‘周玥’推倒,后脑撞到了墙角的石墩上。”
镜面剧烈地晃动起来,小女孩的身影开始扭曲,渐渐变成一个模糊的老妇人轮廓,嘴角似乎带着诡异的微笑。镜中的周明远倒在地上,后脑的血迹染红了镜面。
“那半枚指纹,”陈默继续说道,“其实是周明远自己的。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指纹有时会出现类似孩童的幼稚特征,加上他常年对着镜子抚摸镜面,指纹与周玥小时候的部分重合也不奇怪。至于那些字迹,是他在不同时期刻下的——清醒时提醒自己,混乱时安慰自己,最后那句‘镜子里的不是我’,可能是他终于意识到,镜中那个既是女儿又是妻子的幻影,其实是他自己分裂出的人格。”
话音刚落,镜面突然发出一声脆响,裂开一道蛛网状的纹路。那个老妇人的轮廓在裂痕中渐渐消散,最后只剩下一片空白。
三天后,法医的鉴定结果出来:槐树下铁盒里的连衣裙上的血迹属于周玥,DNA与周明远完全匹配,死亡时间确实是1987年7月15日,死因是窒息。而周明远后脑的伤口残留物中,检测到了镜子黄铜镜框的金属粉末。
技术科在拆解镜子时,发现镜面后面的银镀层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是周明远用铅笔写的字迹,歪歪扭扭,却透着绝望:“玥玥,爸爸错了,那天我不该让你一个人去地窖拿妈妈的照片,雨太大了,我找不到你……镜子里的你笑了,可我知道,那是你妈妈在怪我……”
陈默站在警局的窗前,看着老城区的方向。拆迁队已经开始拆除第37号老宅,那面破碎的镜子被当作证物封存,镜面的裂痕里,似乎还残留着一道淡淡的猩红,像滴永远不会干涸的血。
小李拿着一份报告走进来:“陈队,周雅那边有新情况。她承认上周给周明远打电话时,其实听到了里面有争吵声,还提到了‘镜子’和‘槐树根’。她因为害怕没敢多说,今天才坦白,说小时候听奶奶讲过,周明远的妻子生前最喜欢那面镜子,说镜子里住着另一个自己。”
陈默接过报告,目光落在最后一页的照片上——那是周雅提供的一张老照片,周明远的妻子抱着婴儿时期的周玥,站在镜子前,镜中的女人嘴角带着与后来镜中幻影如出一辙的微笑。
窗外的阳光突然暗了下来,陈默的手机屏幕亮起,是技术科发来的消息:在镜子的黄铜镜框里,发现了第二组DNA,属于周明远的妻子,死亡时间与档案记录一致,但DNA序列显示,她在去世前,曾长期接触某种含磷的植物汁液,与镜面玻璃中的成分完全吻合。
陈默放下手机,指尖在玻璃上轻轻划过,仿佛又触到了那冰凉的镜面。他突然想起周明远纸条上的话,也许镜子里真的住着谁,不是周玥,也不是他的妻子,而是每个站在镜前的人,藏在心底最不敢面对的那个自己。
老城区的钟摆再次敲响,这次是下午三点十七分,阳光穿过云层,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,像面破碎的镜子,映出无数个模糊的影子。
“陈队,法医初步鉴定,死者死亡时间超过72小时,致命伤是后脑钝器击打,但现场没找到凶器。”年轻警员小李的声音带着熬夜的沙哑,他手里的证物袋里装着半枚带血的指纹,“技术科说这指纹库里没有匹配项,而且……有点奇怪。”
陈默没回头,他的视线胶着在镜面上。那层灰翳里似乎藏着些不规则的纹路,不像普通的污渍。他戴上白手套,指尖刚触到镜框的黄铜边缘,就听见小李倒吸一口凉气:“这镜子……好像在动?”
光柱突然晃了晃,镜面上的灰翳像活过来的虫豸般蠕动着,隐约浮现出个模糊的人影。陈默猛地抬高手电筒,光柱直射过去,人影却瞬间消散,只留下镜面深处一道极淡的猩红,像滴进水里的血。
死者是这栋老宅的主人,72岁的独居老人周明远。发现尸体的是他的远房侄女周雅,一个在邻市做护士的年轻女人。据周雅说,她上周给叔叔打电话时没人接,今天特意请假过来看看,没想到一进门就闻到浓重的血腥味。
“周明远有子女吗?”陈默站起身,目光扫过布满灰尘的客厅。靠墙的旧书柜上摆着一排褪色的相册,最上面那本的封面已经裂开,露出里面泛黄的照片——一个穿着军装的年轻男人,抱着个襁褓中的婴儿,背景是片茂密的槐树林。
“查过了,”小李翻开记事本,“周明远年轻时在林业局工作,妻子生下女儿后没多久就病逝了,女儿十岁那年夏天失踪了,一直没找到。他退休后就一直一个人住在这里,性格孤僻,跟邻居没什么来往。”
陈默走到书柜前,小心翼翼地抽出最上面的相册。里面除了周明远年轻时的照片,还有不少小女孩的照片:扎着羊角辫在槐树下奔跑的,坐在门槛上吃冰棍的,穿着小红袄在雪地里堆雪人的……最后一张照片停留在女孩十岁生日那天,她站在这面椭圆形镜子前,穿着白色的连衣裙,手里举着个缺了角的蛋糕,镜面上清晰地映出她的笑脸,以及镜子后方墙上挂着的日历——1987年7月15日。
“这个日期……”陈默的指尖在照片边缘摩挲,“周明远的女儿失踪时间,是不是也在1987年的夏天?”
“档案上写的是1987年7月16日,就是照片上第二天。”小李的声音有些发紧,“陈队,你看这镜子……”
镜面不知何时变得异常干净,之前的灰翳和猩红都消失了,像被人精心擦拭过。更诡异的是,镜中映出的客厅陈设,竟与现实有些细微的差别——墙角本该空着的地方,多了个掉漆的木制摇篮;书柜第三层的空缺处,摆着本红色封面的童话书;而陈默自己的倒影旁边,似乎站着个模糊的小女孩轮廓,穿着白色连衣裙,正歪着头看他。
“把技术科的人叫来,”陈默的声音压得很低,“仔细检查这面镜子,还有整个西墙,看看有没有暗格或者夹层。”
技术人员用紫外线灯照射镜面时,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。镜面上浮现出密密麻麻的荧光字迹,都是用指甲或尖锐物体刻上去的,大多是些零散的词语:“别开门”“槐树”“血”“她回来了”……最新的一行字刻得很深,像是用尽了全身力气:“镜子里的不是我”。
“这面镜子是古董,”负责鉴定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,“镜框的黄铜花纹是民国时期的样式,镜面后面的银镀层有修复过的痕迹,而且……你们看这里。”他用放大镜指着镜面边缘,“这层玻璃不是普通玻璃,里面掺了某种磷化物,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显现出这些字迹,但暴露在普通光线下超过三小时就会消失。”
陈默突然想起什么,快步走到窗边。老宅后院种着棵歪脖子老槐树,树干粗壮得要两人合抱,枝桠在月光下张牙舞爪,像只巨大的手。他记得周明远女儿的照片里,背景全是这棵槐树。
“去后院看看。”
槐树的根部有片新翻的泥土,挖开不到半米,就露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。打开铁盒的瞬间,一股腐朽的气味扑面而来——里面装着一件早已褪色的白色连衣裙,领口别着个银色的小铃铛,还有半块发霉的蛋糕,包装纸上印着1987年7月15日的生产日期。
“DNA检测需要时间,”法医蹲在旁边取样,“但从衣物尺寸看,应该是十岁左右的孩子穿的。”
陈默捏起那件连衣裙,指尖触到裙摆处的一个破洞,破洞边缘残留着暗红色的污渍。他突然注意到,连衣裙的袖口绣着个小小的“玥”字。
“周明远的女儿叫什么名字?”
“档案上写的是周玥。”小李的声音带着颤音,“陈队,周雅刚才说,她小时候听家里长辈提过,周玥失踪那天,周明远本来要带她去拍十岁的纪念照,结果早上起来发现孩子不见了,只在门口的槐树下找到一只鞋子。”
这时,技术科传来消息:镜面上的指纹比对有了结果,竟然与周玥小时候留在派出所的指纹部分吻合。更离奇的是,那半枚指纹的边缘有明显的老化痕迹,像是同时存在着孩童和老人的两种特征。
陈默再次回到客厅,镜面又恢复了灰蒙蒙的样子。他盯着自己的倒影,突然发现镜中的自己没有眨眼。
“小李,”他的声音有些干涩,“查一下1987年7月15日那天的天气,还有周明远妻子的死因。”
半小时后,小李拿着资料跑进来:“陈队,查到了!1987年7月15日下过一场大暴雨,周明远的妻子是1977年难产去世的,当时周玥刚满月。还有……周明远的档案里夹着一张医院的诊断书,1986年,他被确诊为早期阿尔茨海默症。”
陈默的目光落在那面镜子上。镜面里,他的倒影正缓缓抬起手,指向墙上的日历——现实中的日历显示的是2023年,而镜中的日历赫然是1987年7月15日。
“周雅说她今天早上来的时候,门是虚掩着的?”
“对,她说推开门就看见周明远倒在镜子前面,后脑全是血。”
陈默走到镜子前,慢慢抬起手,与镜中自己的倒影掌心相对。冰凉的玻璃触感传来的瞬间,他仿佛听见一阵细碎的铃铛声,夹杂着小女孩的啜泣和老人的叹息。
“周玥不是失踪了,”他突然开口,声音在寂静的客厅里格外清晰,“她是被困在镜子里了。”
小李惊愕地张大嘴:“陈队,这……”
“周明远的阿尔茨海默症让他的记忆开始混乱,”陈默的视线扫过那些照片,“他可能把对妻子的愧疚和对女儿的思念都投射在了这面镜子上。1987年7月15日那天,暴雨冲垮了后院的挡土墙,也许周玥是在抢救什么东西时意外掉进了地窖,而周明远因为记忆混乱,以为孩子失踪了。等他后来想起地窖的事,可能已经找不到入口,或者……他害怕面对女儿的死亡,于是开始对着镜子说话,把镜子当成了女儿还在的证明。”
镜面突然泛起涟漪,像被投入石子的水面。一个清晰的小女孩身影在里面浮现,穿着白色连衣裙,手里举着缺角的蛋糕,正是照片上周玥的样子。她的身后,站着个苍老的身影,是镜中的周明远,正颤抖着伸出手,似乎想抓住什么。
“那周明远的死呢?”小李追问。
“他可能在某个时刻恢复了记忆,”陈默的声音低沉下来,“意识到自己这些年一直对着镜子自说自话,而女儿的真正死因可能与自己的疏忽有关。他想毁掉镜子,却在争执中被……镜中的‘周玥’推倒,后脑撞到了墙角的石墩上。”
镜面剧烈地晃动起来,小女孩的身影开始扭曲,渐渐变成一个模糊的老妇人轮廓,嘴角似乎带着诡异的微笑。镜中的周明远倒在地上,后脑的血迹染红了镜面。
“那半枚指纹,”陈默继续说道,“其实是周明远自己的。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指纹有时会出现类似孩童的幼稚特征,加上他常年对着镜子抚摸镜面,指纹与周玥小时候的部分重合也不奇怪。至于那些字迹,是他在不同时期刻下的——清醒时提醒自己,混乱时安慰自己,最后那句‘镜子里的不是我’,可能是他终于意识到,镜中那个既是女儿又是妻子的幻影,其实是他自己分裂出的人格。”
话音刚落,镜面突然发出一声脆响,裂开一道蛛网状的纹路。那个老妇人的轮廓在裂痕中渐渐消散,最后只剩下一片空白。
三天后,法医的鉴定结果出来:槐树下铁盒里的连衣裙上的血迹属于周玥,DNA与周明远完全匹配,死亡时间确实是1987年7月15日,死因是窒息。而周明远后脑的伤口残留物中,检测到了镜子黄铜镜框的金属粉末。
技术科在拆解镜子时,发现镜面后面的银镀层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,上面是周明远用铅笔写的字迹,歪歪扭扭,却透着绝望:“玥玥,爸爸错了,那天我不该让你一个人去地窖拿妈妈的照片,雨太大了,我找不到你……镜子里的你笑了,可我知道,那是你妈妈在怪我……”
陈默站在警局的窗前,看着老城区的方向。拆迁队已经开始拆除第37号老宅,那面破碎的镜子被当作证物封存,镜面的裂痕里,似乎还残留着一道淡淡的猩红,像滴永远不会干涸的血。
小李拿着一份报告走进来:“陈队,周雅那边有新情况。她承认上周给周明远打电话时,其实听到了里面有争吵声,还提到了‘镜子’和‘槐树根’。她因为害怕没敢多说,今天才坦白,说小时候听奶奶讲过,周明远的妻子生前最喜欢那面镜子,说镜子里住着另一个自己。”
陈默接过报告,目光落在最后一页的照片上——那是周雅提供的一张老照片,周明远的妻子抱着婴儿时期的周玥,站在镜子前,镜中的女人嘴角带着与后来镜中幻影如出一辙的微笑。
窗外的阳光突然暗了下来,陈默的手机屏幕亮起,是技术科发来的消息:在镜子的黄铜镜框里,发现了第二组DNA,属于周明远的妻子,死亡时间与档案记录一致,但DNA序列显示,她在去世前,曾长期接触某种含磷的植物汁液,与镜面玻璃中的成分完全吻合。
陈默放下手机,指尖在玻璃上轻轻划过,仿佛又触到了那冰凉的镜面。他突然想起周明远纸条上的话,也许镜子里真的住着谁,不是周玥,也不是他的妻子,而是每个站在镜前的人,藏在心底最不敢面对的那个自己。
老城区的钟摆再次敲响,这次是下午三点十七分,阳光穿过云层,在地上投下晃动的光斑,像面破碎的镜子,映出无数个模糊的影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