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黛离去后,石屋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但云逸的心境,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。青黛的话语、星图的标记、“雷火”的警示,如同投入心湖的石子,涟漪不断。他研读医书愈发刻苦,不仅看,更开始尝试推演。依据朱批中提及的“五运六气”理论,他推算出今岁“岁土太过,雨湿流行”,易发湿温之疾,特意嘱咐相熟的村民,夏季需注意饮食洁净,少食生冷肥甘。
石伯的身体时好时坏,好的时候能指点云逸炮制一些复杂药材,坏的时候则终日昏沉。云逸注意到,石伯衰弱的根源,似乎并不仅仅是那次风寒,更像是某种陈年旧伤与岁月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,这让他对那素未谋面的仇家,更添了几分忌惮与愤懑。
这日午后,天色陡然阴沉下来,闷热无风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躁动。云逸正在炮制一批半夏,忽见里正石虎带着两个后生,用门板抬着一个不断呻吟的汉子,急匆匆闯进院来。
“小逸!快,快看看水生!”石虎语气焦急,额头见汗。
被抬来的汉子是村里的樵夫水生,此刻他面色潮红,高热不退,浑身颤抖,时而畏寒裹紧破被,时而又烦躁地想掀开,头痛如劈,骨节酸痛。
云逸上前诊视,脉象浮紧而数,舌苔薄白。他心中初步判断是外感风寒,邪在太阳经。正欲开口,水生却突然“哇”地一声呕吐起来,秽物酸臭,并伴有剧烈的腹痛腹泻。
“他今日可吃了什么不洁之物?”云逸一边扶住水生,一边急问。
同来的后生答道:“没有啊,水生哥早上就进山砍柴了,带去的干粮和我们一样。就是……就是在山涧里喝了几口凉水。”
山涧凉水?云逸心中一沉。若是普通风寒,不应有如此剧烈的吐泻。他再次仔细诊脉,发现浮紧之下,似乎还潜藏着一种滑利之象,再看舌苔,根部已见微黄腻。
这不是单纯的风寒!这更像是……湿浊之邪侵犯脾胃,导致清浊不分,升降逆乱的“湿温”初起之象!而且病势急骤,绝非寻常。
他立刻开了一剂藿香正气散加减,嘱人快去煎药,先化湿浊,和中止泻。同时,他心中警铃大作,水生常年劳作,身体强健,尚且病势如此凶猛,若是体弱之人……
“虎叔,”云逸面色凝重地对里正说,“水生这病来得古怪,恐非孤例。近日天气闷热潮湿,山涧之水未必洁净。还需提醒大家,务必饮用开水,注意饮食,若有类似发热、吐泻者,需立即隔离,并来告知我!”
石虎见他说得严重,不敢怠慢,连忙派人去各村敲锣传话。
果然,不出两日,附近几个村落接连出现了数十例类似症状的病人!发热、恶寒、吐泻、腹痛,症状轻重不一,但传播极快,一时间人心惶惶。云逸的石屋门前,求医者排起了长队。
云逸昼夜不停地诊治,根据每个病人湿、热偏重的不同,灵活运用藿香正气散、三仁汤、黄芩滑石汤等方剂加减,效果显着,大多数病人在服药两三剂后便病情稳定,逐渐康复。村民们对这位“小神医”更是感恩戴德,奉若神明。
然而,云逸却丝毫不敢放松。他依据《内经》“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无问大小,病状相似”的论述,判断这很可能是一场具有一定传染性的“时疫”(古代对流行病的称呼)。他凭借对“五运六气”的粗浅理解和对当地物候的观察,推测病气根源可能与东南方向低洼积水之地有关。
他建议里正组织人手,清理村中及周边的污水沟渠,撒上石灰,并焚烧苍术、艾叶等草药以芳香辟秽。这些措施虽简单,却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。
就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,云逸稍稍松了口气的夜晚,他照例在灯下复盘近日医案,推敲运气。忽然,他心有所感,取出那枚云纹玉佩,在灯下细细观摩。连日来救治病人,调和阴阳,他虽疲惫,却感觉体内似乎有了一丝难以言喻的、微弱的气感在流动。
当他无意中将这丝气感尝试着灌注于指尖,轻轻拂过玉佩表面的云纹时,异变陡生!
那玉佩竟骤然变得温热起来,表面的云纹仿佛活了过来,流转不息,散发出极其微弱的、清蒙蒙的光晕!更让他震惊的是,光晕之中,似乎有无数比蚊足更细小的金色篆文一闪而逝,其内容艰深奥妙,似乎涉及导引、存思乃至更玄妙的法门,与他近日所读朱批中某些暗示隐隐呼应!
云逸惊得差点将玉佩脱手。这玉佩,果然内藏乾坤!父母留给他的,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,更是一份珍贵的传承!
然而,未及他细细体会这玉佩的奥秘,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嚣张的马蹄声与呵斥声,打破了山夜的宁静。一个尖锐的声音高喊道:“里面那个叫云逸的小郎中,给老子滚出来!我们‘百草堂’的管事有话问你!”
“百草堂”?云逸从未听过这个名字。他们为何在此深夜,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?是单纯的同行相轻,还是……与那“雷火”有关?新的风波,已至门前!
(第七章 完)
石伯的身体时好时坏,好的时候能指点云逸炮制一些复杂药材,坏的时候则终日昏沉。云逸注意到,石伯衰弱的根源,似乎并不仅仅是那次风寒,更像是某种陈年旧伤与岁月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,这让他对那素未谋面的仇家,更添了几分忌惮与愤懑。
这日午后,天色陡然阴沉下来,闷热无风,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躁动。云逸正在炮制一批半夏,忽见里正石虎带着两个后生,用门板抬着一个不断呻吟的汉子,急匆匆闯进院来。
“小逸!快,快看看水生!”石虎语气焦急,额头见汗。
被抬来的汉子是村里的樵夫水生,此刻他面色潮红,高热不退,浑身颤抖,时而畏寒裹紧破被,时而又烦躁地想掀开,头痛如劈,骨节酸痛。
云逸上前诊视,脉象浮紧而数,舌苔薄白。他心中初步判断是外感风寒,邪在太阳经。正欲开口,水生却突然“哇”地一声呕吐起来,秽物酸臭,并伴有剧烈的腹痛腹泻。
“他今日可吃了什么不洁之物?”云逸一边扶住水生,一边急问。
同来的后生答道:“没有啊,水生哥早上就进山砍柴了,带去的干粮和我们一样。就是……就是在山涧里喝了几口凉水。”
山涧凉水?云逸心中一沉。若是普通风寒,不应有如此剧烈的吐泻。他再次仔细诊脉,发现浮紧之下,似乎还潜藏着一种滑利之象,再看舌苔,根部已见微黄腻。
这不是单纯的风寒!这更像是……湿浊之邪侵犯脾胃,导致清浊不分,升降逆乱的“湿温”初起之象!而且病势急骤,绝非寻常。
他立刻开了一剂藿香正气散加减,嘱人快去煎药,先化湿浊,和中止泻。同时,他心中警铃大作,水生常年劳作,身体强健,尚且病势如此凶猛,若是体弱之人……
“虎叔,”云逸面色凝重地对里正说,“水生这病来得古怪,恐非孤例。近日天气闷热潮湿,山涧之水未必洁净。还需提醒大家,务必饮用开水,注意饮食,若有类似发热、吐泻者,需立即隔离,并来告知我!”
石虎见他说得严重,不敢怠慢,连忙派人去各村敲锣传话。
果然,不出两日,附近几个村落接连出现了数十例类似症状的病人!发热、恶寒、吐泻、腹痛,症状轻重不一,但传播极快,一时间人心惶惶。云逸的石屋门前,求医者排起了长队。
云逸昼夜不停地诊治,根据每个病人湿、热偏重的不同,灵活运用藿香正气散、三仁汤、黄芩滑石汤等方剂加减,效果显着,大多数病人在服药两三剂后便病情稳定,逐渐康复。村民们对这位“小神医”更是感恩戴德,奉若神明。
然而,云逸却丝毫不敢放松。他依据《内经》“五疫之至,皆相染易,无问大小,病状相似”的论述,判断这很可能是一场具有一定传染性的“时疫”(古代对流行病的称呼)。他凭借对“五运六气”的粗浅理解和对当地物候的观察,推测病气根源可能与东南方向低洼积水之地有关。
他建议里正组织人手,清理村中及周边的污水沟渠,撒上石灰,并焚烧苍术、艾叶等草药以芳香辟秽。这些措施虽简单,却有效地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蔓延。
就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,云逸稍稍松了口气的夜晚,他照例在灯下复盘近日医案,推敲运气。忽然,他心有所感,取出那枚云纹玉佩,在灯下细细观摩。连日来救治病人,调和阴阳,他虽疲惫,却感觉体内似乎有了一丝难以言喻的、微弱的气感在流动。
当他无意中将这丝气感尝试着灌注于指尖,轻轻拂过玉佩表面的云纹时,异变陡生!
那玉佩竟骤然变得温热起来,表面的云纹仿佛活了过来,流转不息,散发出极其微弱的、清蒙蒙的光晕!更让他震惊的是,光晕之中,似乎有无数比蚊足更细小的金色篆文一闪而逝,其内容艰深奥妙,似乎涉及导引、存思乃至更玄妙的法门,与他近日所读朱批中某些暗示隐隐呼应!
云逸惊得差点将玉佩脱手。这玉佩,果然内藏乾坤!父母留给他的,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,更是一份珍贵的传承!
然而,未及他细细体会这玉佩的奥秘,院外突然传来一阵嚣张的马蹄声与呵斥声,打破了山夜的宁静。一个尖锐的声音高喊道:“里面那个叫云逸的小郎中,给老子滚出来!我们‘百草堂’的管事有话问你!”
“百草堂”?云逸从未听过这个名字。他们为何在此深夜,气势汹汹地找上门来?是单纯的同行相轻,还是……与那“雷火”有关?新的风波,已至门前!
(第七章 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