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8章 追 歼-《穿越系列之楚云飞》

  惠州城破,陈炯明叛军主力溃散,残部犹如惊弓之鸟,仓皇向闽粤赣边境的深山老林逃窜。东征军各路部队奉命追歼残敌,扩大战果。楚云飞伤势已大致痊愈,奉命率领已完成初步整训、士气高昂的警卫营(加强有教导一团部分骨干)为左路先锋,追剿向粤东北平和、大埔方向流窜的一股叛军。

  这股叛军约有一个多团的兵力,由陈炯明手下悍将李易标率领,虽是新败之师,但多为老兵油子,熟悉当地地形,行动狡诈,企图利用绵延的武夷山脉复杂地形与东征军周旋,以求喘息之机。

  常规的追击战法,往往是集中优势兵力,尾随猛追。但楚云飞审时度势,认为此法在山地作战中弊端甚多:敌军熟悉地形,易于设伏阻击,或化整为零遁入山林;我军大部队在山区间机动困难,补给线漫长,易成疲兵,甚至可能被残敌反咬一口。

  “绝不能让他们钻进山里!”楚云飞在军事会议上指着地图,斩钉截铁地说,“一旦让其与当地土匪或残余势力勾结,站稳脚跟,必将成为心腹大患,清剿起来事倍功半!必须在其立足未稳之前,以快打慢,彻底歼灭!”

  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、基于“运动战”思想的追击方案:

  “敌军虽溃,但求生欲强,必择险要山路急行,且行军速度不会太快。我军若尾随其后,只能捡其尾气。不如发挥我军情报优势和机动性,变‘尾追’为‘截击’!”

  他手指点向地图上几个关键节点:“根据情报队提供的路线分析,李易标部极有可能沿此山谷,经平和大溪、绕行双髻山,窜往大埔三河坝,企图渡江入闽。我军应兵分三路:

  一、以一连精兵,配属熟悉地形的向导,轻装简从,抄小路强行军,务必赶在敌军之前,抢占大溪隘口,构筑简易工事,正面拦截,迟滞其行动!

  二、主力则不以敌军尾部为目标,而是利用其被阻滞的时间,以急行军速度,从其侧翼大胆迂回,直插其必由之路——双髻山与铜鼓嶂之间的峡谷地带,利用有利地形设伏,形成‘拦头、斩腰’之势!

  三、另派小股部队,多带旗帜、号鼓,在敌军侧后虚张声势,伴攻袭扰,使其误判我军主力位置,迫其加速进入我伏击圈!

  此战关键在于:时间、速度、和出其不意!各部必须克服疲劳,按时到达指定位置!”

  这个方案极具风险,要求部队在复杂山地条件下高速机动,协同要求极高,一旦任何一路未能按时到位,或情报有误,都可能徒劳无功甚至反遭损失。一些习惯了稳扎稳打的军官面露疑虑。

  “团长,山路难行,抄近路能否赶上?主力迂回,若被敌军察觉,反扑过来如何是好?”

  “执行命令!”楚云飞目光锐利,“狭路相逢勇者胜,更胜于智者!我警卫营刚经整训,正需实战检验!情报队已撒开大网,敌动向尽在掌握!此战,就是要打掉叛军最后一丝侥幸!”

  军令如山。追击立即开始。

  楚云飞亲率主力,开始了艰苦的山地强行军。官兵们背负着武器弹药,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疾行。楚云飞与士兵同甘共苦,带头走在队伍最前面,极大地鼓舞了士气。同时,他通过情报队建立起来的秘密交通站和向导网络,不断接收着李易标部的实时位置信息,随时调整行军路线。

  李云龙率领的尖刀连,更是发挥出惊人的韧性和速度,他们丢弃不必要的辎重,轻装疾进,攀悬崖、涉溪流,硬是比溃逃的叛军提前半日抵达大溪隘口,迅速占领有利地形,构筑了阻击阵地。

  果然,李易标部溃兵踉跄行至大溪隘口,突遭李云龙部迎头痛击,以为是东征军主力拦截,顿时大乱,猛攻不下,伤亡惨重,被死死钉在原地。

  就在李易标焦头烂额,犹豫是强攻还是另寻他路时,楚云飞亲率的主力已如神兵天降,从其毫无防备的侧翼山谷中杀出!机枪、步枪子弹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,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!叛军猝不及防,行军纵队被拦腰截断,首尾不能相顾,顿时陷入极度混乱!

  “吹冲锋号!全营突击!”楚云飞跃上一块巨石,挥枪高呼。

  霎时间,山谷中杀声震天!东征军官兵如猛虎下山,从山坡上冲下,与叛军展开白刃战。李云龙部也趁势从正面压上。叛军本就士气低落,遭此致命打击,彻底崩溃,纷纷跪地投降,少数顽固分子被当场击毙。

  战斗仅持续一个多小时便告结束。李易标试图化装逃跑,被眼尖的李云龙带人擒获。此役,楚云飞以伤亡数十人的微小代价,全歼叛军一个多团,俘获近千人,缴获武器弹药无数,自身伤亡极小。

  消息传回东征军总部,再次引起震动。蒋介石闻报大喜,通电嘉奖:“楚团长云飞,用兵如神,追歼残敌,干净利落,实乃我军楷模!” 此战被作为运动战、迂回穿插的经典战例在东征军中传颂。楚云飞“善谋能断,用兵奇诡”的名声更加响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