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云飞在黄埔军校的战术课程,以其鲜明的实战特色和启发性思维,迅速吸引了大量学员,其中不乏一些思维敏锐、极具军事天赋的年轻人。他们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内容,课后常常围拢在楚云飞身边,探讨更深入的战术问题,甚至争论未来的战争形态。在这些频繁的交流中,楚云飞与几位尤为突出的学员建立了更深的联系,他们中的一些人,将在未来的历史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。
这日晚饭后,黄埔军校的大操场上,夕阳的余晖将训练设施拉出长长的影子。楚云飞没有回宿舍,而是信步来到操场边的战术沙盘区,这里常有一些学员自发组织推演。果然,他看到几个身影正围着一个简易沙盘,激烈地讨论着什么。
走近一看,其中一人身材瘦削,面容沉静,甚至有些内向,但眼神却异常专注锐利,正是入伍生三队的林。他正用一根树枝,在沙盘上划出一条曲折的路线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:“……正面强攻,伤亡必大。应以小部兵力在此佯动,主力连夜从侧翼这片沼泽地迂回。此地虽难行,但敌疏于防备,可出奇制胜。”
旁边一个面容敦厚、带着浓重山西口音的学员徐向前摇头道:“林同学,沼泽地风险太大,一旦被困,进退失据。不如集中火力,拔掉这个山头支撑点,虽硬朗,但稳妥。”
另一个活泼机灵的学员陈(虽比楚云飞低一期,但因其活跃常来旁听)则插嘴道:“要我说,不如搞点夜袭,摸掉他们的哨兵,制造混乱,再里应外合!”
楚云飞静静地听了一会儿,没有立即打扰。他心中微动,这几位学员的思路,已初具将帅雏形:林注重迂回和奇袭,善于出险招;徐强调攻坚和稳妥,重视实力;陈则思维跳脱,擅长特种作战和心理战。
“楚教官!”陈更眼尖,首先发现了楚云飞,立刻喊道。林和徐也连忙转身敬礼。
“不必多礼。”楚云飞摆摆手,走到沙盘前,“在推演什么?”
“回教官,我们在讨论如何攻克一个敌军固守的河谷据点。”徐恭敬地回答。
楚云飞看了看沙盘,问道:“林,你主张迂回沼泽,可考虑过部队的体力消耗、通讯保障和后勤跟进问题?夜间穿越沼泽,非精锐老兵不可为。”
林略一沉吟,答道:“教官所言极是。故迂回部队需轻装简从,携带三日干粮及必要通讯器材,选派最精锐的连队执行。主力佯攻必须逼真,牢牢吸住敌军。关键在于时间和协同。”
楚云飞点点头,又问徐:“向前,你主张攻坚。但若敌军火力配备强劲,工事坚固,久攻不下,敌军援兵将至,又如何?”
徐眉头紧锁,握了握拳:“这……需加强炮火准备,投入预备队,不惜代价,速战速决!或可围点打援?”
楚云飞微微一笑,不置可否,看向陈:“陈,夜袭是个办法。但若敌军警戒严密,偷袭失败,反暴露意图,岂不弄巧成拙?”
陈咧嘴一笑:“教官,所以得双管齐下嘛!明面上佯攻加压,暗地里派真正的精锐小队,不止一路,多路渗透,总有一路能成功!就算不成,也能搅得他鸡犬不宁!”
楚云飞眼中露出赞赏之色。他没有直接评判孰优孰劣,而是指着沙盘,综合了几人的想法:“你们的思路都有可取之处。战场情况瞬息万变,没有必胜的战术,只有最适合当时情境的选择。”
他深入分析道:“林的迂回,关键在于‘奇’和‘快’,需有极强的部队执行力和指挥官决断力。徐的攻坚,关键在于‘狠’和‘准’,需有优势火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。陈的扰袭,关键在于‘诡’和‘变’,需有灵活的小分队和敏锐的战机捕捉能力。”
“或许,我们可以尝试一种组合:以徐式的正面压力为‘砧板’,以林式的侧后迂回为‘铁锤’,再以陈式的多路渗透袭扰为‘催化剂’,三者协同,方能将效果最大化。”
这番精辟的总结和升华,让林、徐、陈三人眼前都是一亮,陷入了沉思。他们发现,这位年轻的教官,不仅能洞察每种战术的优劣,更能将其融会贯通,提出更高层次的合成作战理念。
“教官,您在东征中运用的防御战术,似乎也融合了多种手段?”林忽然问道,他对楚云飞的战例研究极为仔细。
“不错。”楚云飞颔首,“防御并非被动挨打。棉湖之战,固守是基础,但适时、适度的反击,心理攻势,乃至最后擒贼擒王的突击,都是防御的有机组成部分。防御的最终目的,是为了创造进攻的条件。”
就这样,在夕阳下的操场上,楚云飞与这几位未来的将星,就一个个具体的战术问题,展开了一场没有拘束的深入探讨。他们争论,思考,互相启发。楚云飞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和理论思考,同时也从这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身上,看到了许多闪光的、甚至超越这个时代的战术灵感。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战争中运动战、大规模兵团作战、特种作战的雏形。
交流直至夜幕降临。分别时,林、徐、陈等人皆感获益匪浅,对楚云飞的敬佩之情更深。楚云飞看着他们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知道,这些年轻人,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军事舞台上的中流砥柱。与他们的交流,对自己而言,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。
“教学相长,此言不虚。”楚云飞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,默默想道。
这日晚饭后,黄埔军校的大操场上,夕阳的余晖将训练设施拉出长长的影子。楚云飞没有回宿舍,而是信步来到操场边的战术沙盘区,这里常有一些学员自发组织推演。果然,他看到几个身影正围着一个简易沙盘,激烈地讨论着什么。
走近一看,其中一人身材瘦削,面容沉静,甚至有些内向,但眼神却异常专注锐利,正是入伍生三队的林。他正用一根树枝,在沙盘上划出一条曲折的路线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:“……正面强攻,伤亡必大。应以小部兵力在此佯动,主力连夜从侧翼这片沼泽地迂回。此地虽难行,但敌疏于防备,可出奇制胜。”
旁边一个面容敦厚、带着浓重山西口音的学员徐向前摇头道:“林同学,沼泽地风险太大,一旦被困,进退失据。不如集中火力,拔掉这个山头支撑点,虽硬朗,但稳妥。”
另一个活泼机灵的学员陈(虽比楚云飞低一期,但因其活跃常来旁听)则插嘴道:“要我说,不如搞点夜袭,摸掉他们的哨兵,制造混乱,再里应外合!”
楚云飞静静地听了一会儿,没有立即打扰。他心中微动,这几位学员的思路,已初具将帅雏形:林注重迂回和奇袭,善于出险招;徐强调攻坚和稳妥,重视实力;陈则思维跳脱,擅长特种作战和心理战。
“楚教官!”陈更眼尖,首先发现了楚云飞,立刻喊道。林和徐也连忙转身敬礼。
“不必多礼。”楚云飞摆摆手,走到沙盘前,“在推演什么?”
“回教官,我们在讨论如何攻克一个敌军固守的河谷据点。”徐恭敬地回答。
楚云飞看了看沙盘,问道:“林,你主张迂回沼泽,可考虑过部队的体力消耗、通讯保障和后勤跟进问题?夜间穿越沼泽,非精锐老兵不可为。”
林略一沉吟,答道:“教官所言极是。故迂回部队需轻装简从,携带三日干粮及必要通讯器材,选派最精锐的连队执行。主力佯攻必须逼真,牢牢吸住敌军。关键在于时间和协同。”
楚云飞点点头,又问徐:“向前,你主张攻坚。但若敌军火力配备强劲,工事坚固,久攻不下,敌军援兵将至,又如何?”
徐眉头紧锁,握了握拳:“这……需加强炮火准备,投入预备队,不惜代价,速战速决!或可围点打援?”
楚云飞微微一笑,不置可否,看向陈:“陈,夜袭是个办法。但若敌军警戒严密,偷袭失败,反暴露意图,岂不弄巧成拙?”
陈咧嘴一笑:“教官,所以得双管齐下嘛!明面上佯攻加压,暗地里派真正的精锐小队,不止一路,多路渗透,总有一路能成功!就算不成,也能搅得他鸡犬不宁!”
楚云飞眼中露出赞赏之色。他没有直接评判孰优孰劣,而是指着沙盘,综合了几人的想法:“你们的思路都有可取之处。战场情况瞬息万变,没有必胜的战术,只有最适合当时情境的选择。”
他深入分析道:“林的迂回,关键在于‘奇’和‘快’,需有极强的部队执行力和指挥官决断力。徐的攻坚,关键在于‘狠’和‘准’,需有优势火力和一往无前的气势。陈的扰袭,关键在于‘诡’和‘变’,需有灵活的小分队和敏锐的战机捕捉能力。”
“或许,我们可以尝试一种组合:以徐式的正面压力为‘砧板’,以林式的侧后迂回为‘铁锤’,再以陈式的多路渗透袭扰为‘催化剂’,三者协同,方能将效果最大化。”
这番精辟的总结和升华,让林、徐、陈三人眼前都是一亮,陷入了沉思。他们发现,这位年轻的教官,不仅能洞察每种战术的优劣,更能将其融会贯通,提出更高层次的合成作战理念。
“教官,您在东征中运用的防御战术,似乎也融合了多种手段?”林忽然问道,他对楚云飞的战例研究极为仔细。
“不错。”楚云飞颔首,“防御并非被动挨打。棉湖之战,固守是基础,但适时、适度的反击,心理攻势,乃至最后擒贼擒王的突击,都是防御的有机组成部分。防御的最终目的,是为了创造进攻的条件。”
就这样,在夕阳下的操场上,楚云飞与这几位未来的将星,就一个个具体的战术问题,展开了一场没有拘束的深入探讨。他们争论,思考,互相启发。楚云飞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实战经验和理论思考,同时也从这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身上,看到了许多闪光的、甚至超越这个时代的战术灵感。他仿佛看到了未来战争中运动战、大规模兵团作战、特种作战的雏形。
交流直至夜幕降临。分别时,林、徐、陈等人皆感获益匪浅,对楚云飞的敬佩之情更深。楚云飞看着他们年轻而充满朝气的面孔,心中感慨万千。他知道,这些年轻人,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军事舞台上的中流砥柱。与他们的交流,对自己而言,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。
“教学相长,此言不虚。”楚云飞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,默默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