廖仲恺遇刺引发的政治地震,余波未平,反而以更猛烈的方式重塑着广州的权力格局。蒋介石借“廖案”特别委员会之手,以追查“反革命”为名,大刀阔斧地清除异己,安插亲信,权势急剧膨胀,已隐然成为广州革命政府中最具实力的强人。昔日相对平衡的府院关系、党政关系、国共合作关系,被彻底打破,空气中弥漫着猜忌、紧张和一触即发的危机感。
楚云飞在廖案风波中恪尽职守又保持距离的表现,似乎得到了上峰的“认可”,但也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置身漩涡中心的窒息。他清楚地知道,自己这个手握兵权、又并非任何一方嫡系(尽管表面属于蒋系)的年轻将领,在这种敏感时刻,必然成为各方重点关注和争取的对象。
果然,暴风雨前的平静极为短暂。廖案善后事宜尚未完全落定,一份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接签发的、措辞严肃的调令,便送到了楚云飞的案头。
调令内容简洁而有力:
“兹任命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代理团长楚云飞,为黄埔军校入伍生部副总队长(兼战术主任教育),即日交接部队防务,赴黄埔本校履职。此令。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中正”
看着这纸调令,楚云飞坐在办公桌前,久久沉默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窗外,天色阴沉,乌云低垂,一场夏日的雷暴雨似乎随时可能倾盆而下。
这份调令,看似平调,甚至可视为“重用”——黄埔军校是革命摇篮,入伍生部副总队长位高权重,负责训练未来军官,地位清贵。但楚云飞一眼就看穿了背后的深意。
明升暗降,调虎离山。 此时将他从带兵的前线实职,调回相对后方的军校,表面上是发挥其“教育特长”,实则是将他调离一手培养、根基渐深的战斗部队,削弱其直接兵权,置于更容易掌控的范围内。这是权势巩固者对待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常见手段。
置于漩涡中心,考验与拉拢。 黄埔军校本身就是各派势力争夺未来军官、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。将他调回军校,既是放在眼皮底下便于观察和控制,也是将他更直接地推入上层斗争的漩涡,迫使他做出更明确的站队。同时,以“教育重任”相托,也未尝不是一种隐含的安抚和继续拉拢的姿态。
风暴将至的明确信号。 蒋介石在此敏感时刻进行如此关键的人事调整,意味着更高层面的权力布局已接近完成,下一步必然有更大的动作。这纸调令,就是风暴来临前最清晰的预警。
“报告!” 孙大勇的声音在门外响起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。他显然也听到了风声。
“进来。”
孙大勇推门而入,脸上写满了担忧:“团长,调令……是真的?”
楚云飞将调令推过去,没有说话。
孙大勇快速扫了一眼,脸色一变:“这……这是要把您架起来啊!团里的弟兄们怎么办?部队刚有点起色……”
“服从命令。”楚云飞打断他,语气平静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,“军人以服从为天职。总部如此安排,自有道理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阴沉的天色,缓缓道:“大勇,我走之后,部队由你暂时代理团长。记住我平时跟你们说的,带兵要严,待兵要诚,练兵要实。无论外面风雨多大,这支队伍,枪口要永远对准该对准的敌人,心里要装着该守护的百姓。其他的……暂且不论。”
孙大勇眼眶微红,挺直胸膛:“是!团长!只要我孙大勇在,一定带好队伍,等您回来!”
楚云飞拍了拍他的肩膀,没有再多说。他知道,此一去,再回来时,恐怕已是物是人非。
傍晚,李云龙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,扯着嗓子喊道:“老楚!听说你要回军校当官了?是不是那群王八蛋看你立了大功,眼红了,故意把你调开?”
楚云飞看着他愤愤不平的样子,心里一暖,却只是淡淡一笑:“云龙,军校也是重要岗位。正好静下心来,多读点书,总结总结打仗的经验。”
“读个鸟书!”李云龙梗着脖子,“打仗就得在战场上!我看这事有蹊跷!要不我找几个弟兄……”
“胡闹!”楚云飞脸色一肃,“记住你的身份!服从命令!把你的一营带好,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!”
李云龙见楚云飞态度坚决,悻悻地闭上嘴,但眼神里全是不服和担忧。
深夜,楚云飞独自一人在营区散步,最后一次巡视这片熟悉的营房、训练场。一草一木,都凝聚着他的心血。他回想起从山西到广州,从黄埔学员到一战成名,再到此刻……过往历历在目。
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怀表,里面夹着一张与方梦雄最新的密信译文,只有寥寥数字:“星火已觅,静待风起。” 北方基地的筹建,正在秘密进行,这或许是他未来最重要的退路和底牌。
回到办公室,他铺开信纸,开始写两封信。一封是给蒋介石的,语气恭谨,表示坚决服从调令,感谢栽培,定当为党国尽力,培养更多军事人才。另一封,则是通过秘密渠道写给周树的,内容极其简练,只汇报了调令事宜,并附上一句:“形势逼人,前途莫测,各方珍重,以待时机。”
写完信,封好。楚云飞长吁一口气。他知道,从接到调令的这一刻起,他已经无可避免地站在了时代风暴的入口。回到黄埔,既是回到了起点,也是踏入了更广阔的、也更危险的棋局。他不再是那个只需考虑战术胜负的连长、营长、团长,而是必须直面政治博弈、路线抉择的棋手。
他收拾好简单的行装,将那只装有“星火”密信的怀表贴身收好。窗外,一道惨白的闪电划破夜空,紧接着是滚雷炸响,酝酿已久的大雨,终于倾盆而下。
楚云飞整了整军装,戴上军帽,目光沉静地望向黄埔方向,迈步走进了茫茫雨幕之中。
楚云飞在廖案风波中恪尽职守又保持距离的表现,似乎得到了上峰的“认可”,但也让他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置身漩涡中心的窒息。他清楚地知道,自己这个手握兵权、又并非任何一方嫡系(尽管表面属于蒋系)的年轻将领,在这种敏感时刻,必然成为各方重点关注和争取的对象。
果然,暴风雨前的平静极为短暂。廖案善后事宜尚未完全落定,一份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接签发的、措辞严肃的调令,便送到了楚云飞的案头。
调令内容简洁而有力:
“兹任命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代理团长楚云飞,为黄埔军校入伍生部副总队长(兼战术主任教育),即日交接部队防务,赴黄埔本校履职。此令。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蒋中正”
看着这纸调令,楚云飞坐在办公桌前,久久沉默,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窗外,天色阴沉,乌云低垂,一场夏日的雷暴雨似乎随时可能倾盆而下。
这份调令,看似平调,甚至可视为“重用”——黄埔军校是革命摇篮,入伍生部副总队长位高权重,负责训练未来军官,地位清贵。但楚云飞一眼就看穿了背后的深意。
明升暗降,调虎离山。 此时将他从带兵的前线实职,调回相对后方的军校,表面上是发挥其“教育特长”,实则是将他调离一手培养、根基渐深的战斗部队,削弱其直接兵权,置于更容易掌控的范围内。这是权势巩固者对待潜在不稳定因素的常见手段。
置于漩涡中心,考验与拉拢。 黄埔军校本身就是各派势力争夺未来军官、意识形态交锋的最前沿。将他调回军校,既是放在眼皮底下便于观察和控制,也是将他更直接地推入上层斗争的漩涡,迫使他做出更明确的站队。同时,以“教育重任”相托,也未尝不是一种隐含的安抚和继续拉拢的姿态。
风暴将至的明确信号。 蒋介石在此敏感时刻进行如此关键的人事调整,意味着更高层面的权力布局已接近完成,下一步必然有更大的动作。这纸调令,就是风暴来临前最清晰的预警。
“报告!” 孙大勇的声音在门外响起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。他显然也听到了风声。
“进来。”
孙大勇推门而入,脸上写满了担忧:“团长,调令……是真的?”
楚云飞将调令推过去,没有说话。
孙大勇快速扫了一眼,脸色一变:“这……这是要把您架起来啊!团里的弟兄们怎么办?部队刚有点起色……”
“服从命令。”楚云飞打断他,语气平静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,“军人以服从为天职。总部如此安排,自有道理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阴沉的天色,缓缓道:“大勇,我走之后,部队由你暂时代理团长。记住我平时跟你们说的,带兵要严,待兵要诚,练兵要实。无论外面风雨多大,这支队伍,枪口要永远对准该对准的敌人,心里要装着该守护的百姓。其他的……暂且不论。”
孙大勇眼眶微红,挺直胸膛:“是!团长!只要我孙大勇在,一定带好队伍,等您回来!”
楚云飞拍了拍他的肩膀,没有再多说。他知道,此一去,再回来时,恐怕已是物是人非。
傍晚,李云龙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,扯着嗓子喊道:“老楚!听说你要回军校当官了?是不是那群王八蛋看你立了大功,眼红了,故意把你调开?”
楚云飞看着他愤愤不平的样子,心里一暖,却只是淡淡一笑:“云龙,军校也是重要岗位。正好静下心来,多读点书,总结总结打仗的经验。”
“读个鸟书!”李云龙梗着脖子,“打仗就得在战场上!我看这事有蹊跷!要不我找几个弟兄……”
“胡闹!”楚云飞脸色一肃,“记住你的身份!服从命令!把你的一营带好,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!”
李云龙见楚云飞态度坚决,悻悻地闭上嘴,但眼神里全是不服和担忧。
深夜,楚云飞独自一人在营区散步,最后一次巡视这片熟悉的营房、训练场。一草一木,都凝聚着他的心血。他回想起从山西到广州,从黄埔学员到一战成名,再到此刻……过往历历在目。
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的怀表,里面夹着一张与方梦雄最新的密信译文,只有寥寥数字:“星火已觅,静待风起。” 北方基地的筹建,正在秘密进行,这或许是他未来最重要的退路和底牌。
回到办公室,他铺开信纸,开始写两封信。一封是给蒋介石的,语气恭谨,表示坚决服从调令,感谢栽培,定当为党国尽力,培养更多军事人才。另一封,则是通过秘密渠道写给周树的,内容极其简练,只汇报了调令事宜,并附上一句:“形势逼人,前途莫测,各方珍重,以待时机。”
写完信,封好。楚云飞长吁一口气。他知道,从接到调令的这一刻起,他已经无可避免地站在了时代风暴的入口。回到黄埔,既是回到了起点,也是踏入了更广阔的、也更危险的棋局。他不再是那个只需考虑战术胜负的连长、营长、团长,而是必须直面政治博弈、路线抉择的棋手。
他收拾好简单的行装,将那只装有“星火”密信的怀表贴身收好。窗外,一道惨白的闪电划破夜空,紧接着是滚雷炸响,酝酿已久的大雨,终于倾盆而下。
楚云飞整了整军装,戴上军帽,目光沉静地望向黄埔方向,迈步走进了茫茫雨幕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