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十五年(1926年)三月中的广州,岭南春季的潮湿闷热提前到来,黏稠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,压得人喘不过气。黄埔军校校园内,表面上一切如常,课堂讲授、操场操练、夜间点名,秩序井然。但一种无形的、令人心悸的紧张感,却如同地下暗流,在军官、教官和学员中间悄然蔓延。嗅觉敏锐的人,已经能闻到那股越来越浓烈的、混合着阴谋与血腥的气息。
重返黄埔担任战术教育已有一段时日,楚云飞凭借其卓越的军事见解和独特的带兵经历,很快在军校树立了威信,授课深入浅出,深受学员欢迎。然而,他内心的警惕却与日俱增。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历史的车轮正隆隆驶向那个着名的血腥拐点——“三二零”中山舰事件。时间每过去一天,那股宿命般的压迫感就逼近一分。
三月十八日,星期四,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。但楚云飞从清晨起床开始,就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神不宁。上午授课时,他注意到校本部往来的人员神色匆匆,几名高级教官在课后被紧急召去开会。午后,校园内的警卫明显加强,巡逻队的频率和人数都有所增加,气氛陡然变得肃杀。
傍晚时分,楚云飞按照惯例在校园内巡视。当他经过校本部办公楼时,恰好遇到教育长王柏龄与几名作战参谋面色凝重地快步走出,低声交谈着零碎的词语:“……戒严……调动……海军……要快……” 看到楚云飞,王柏龄只是微微点头,眼神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复杂神色,便匆匆离去。
这些蛛丝马迹,如同拼图的碎片,在楚云飞脑海中迅速组合。他知道,这不是普通的演习或常规部署。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,强烈到了极致。
当晚,楚云飞秘密召见了绝对可靠的情报队心腹队员(该队员以文书身份为掩护留在军校)。队员带来的消息证实了他的预感:广州城内外部分驻军,特别是第一军的部分嫡系部队,出现了异常调动迹象;虎门要塞和海军舰队方面也有不同寻常的联络;更重要的是,蒋介石位于长洲岛的秘密指挥所,通讯异常频繁。
“队长,风声很紧,好像有大事要发生。”队员压低声音报告,“咱们在海军的朋友隐约透露,明天(19日)凌晨可能有重要船只的特别行动,但具体目标不明。”
楚云飞的心猛地一沉。所有线索都指向了那个他已知的历史事件——针对中山舰的阴谋即将启动!这不仅仅是针对共产党和苏联顾问的挑衅,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清洗的开端。时间就在明后两天!
他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巨大的历史洪流扑面而来,个人力量何其渺小。但他不能什么都不做。直接向可能被针对的一方发出明确警告?这无异于自杀,且会立刻暴露自己,打草惊蛇,后果不堪设想。但坐视惨剧发生,又与他内心的信念和良知相悖。
必须在自保与尽责之间,找到一条极其狭窄、隐秘的路径。
他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。
第一,他铺开信纸,用左手以一种完全陌生的笔迹,蘸着特制的隐形墨水,写下了一封极其简短的匿名警告信,内容隐晦却关键:“风云将变,明日凌晨,泊舰恐生事端,慎防码头沿线。知名不具。” 这封信没有明确指向任何人或任何具体行动,但若收信人足够警觉,应能从中读出危险信号。他命令心腹队员,通过一条绝密的单线联络渠道,务必在午夜前,将这封信送到中共广东区委某个秘密联络点。他不能做得更多了,这已是冒着极大风险。
第二,他立刻以战术教研室主任的名义,起草了一份训练计划调整建议,理由是近期天气恶劣(实际上只是闷热),为锻炼学员恶劣天气下的实战能力,建议将于次日(19日)原定在校内进行的战术推演,临时改为野外拉练,地点选在广州城东数十里外的罗浮山区域,并要求下属各教官(其中包括几位他知悉思想比较进步、可能被重点关注的教官)带队参加,即刻准备,拂晓出发。这是一个合理的借口,可以将一部分可能受到冲击的人员暂时调离风暴中心。
做完这一切,已是深夜。楚云飞推开窗户,望着漆黑如墨、没有一颗星辰的夜空,潮湿的热风扑面而来,带着山雨欲来的土腥味。广州城死一般寂静,但这寂静之下,却涌动着吞噬一切的暗流。
他知道,明天太阳升起之时,广州将迎来一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惊涛骇浪。他尽力布下了两招暗棋,一为预警,一为疏离,希望能像蝴蝶翅膀的轻微振动,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一丝微澜,哪怕只能挽救极少的人,减轻些许的损失。
“大势不可逆,但求问心无愧。”楚云飞喃喃自语,关上了窗户。他吹熄油灯,和衣躺在床上,却毫无睡意,耳朵敏锐地捕捉着窗外任何一丝异常的声响。这一夜,注定漫长而无眠。“三二零”的前夜,空气中弥漫着阴谋与血腥的味道,而楚云飞,这个知晓未来的孤独者,正以自己的方式,悄然迎接着这场注定要来的风暴。
重返黄埔担任战术教育已有一段时日,楚云飞凭借其卓越的军事见解和独特的带兵经历,很快在军校树立了威信,授课深入浅出,深受学员欢迎。然而,他内心的警惕却与日俱增。他比任何人都清楚,历史的车轮正隆隆驶向那个着名的血腥拐点——“三二零”中山舰事件。时间每过去一天,那股宿命般的压迫感就逼近一分。
三月十八日,星期四,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。但楚云飞从清晨起床开始,就感到一种莫名的心神不宁。上午授课时,他注意到校本部往来的人员神色匆匆,几名高级教官在课后被紧急召去开会。午后,校园内的警卫明显加强,巡逻队的频率和人数都有所增加,气氛陡然变得肃杀。
傍晚时分,楚云飞按照惯例在校园内巡视。当他经过校本部办公楼时,恰好遇到教育长王柏龄与几名作战参谋面色凝重地快步走出,低声交谈着零碎的词语:“……戒严……调动……海军……要快……” 看到楚云飞,王柏龄只是微微点头,眼神闪过一丝难以捉摸的复杂神色,便匆匆离去。
这些蛛丝马迹,如同拼图的碎片,在楚云飞脑海中迅速组合。他知道,这不是普通的演习或常规部署。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,强烈到了极致。
当晚,楚云飞秘密召见了绝对可靠的情报队心腹队员(该队员以文书身份为掩护留在军校)。队员带来的消息证实了他的预感:广州城内外部分驻军,特别是第一军的部分嫡系部队,出现了异常调动迹象;虎门要塞和海军舰队方面也有不同寻常的联络;更重要的是,蒋介石位于长洲岛的秘密指挥所,通讯异常频繁。
“队长,风声很紧,好像有大事要发生。”队员压低声音报告,“咱们在海军的朋友隐约透露,明天(19日)凌晨可能有重要船只的特别行动,但具体目标不明。”
楚云飞的心猛地一沉。所有线索都指向了那个他已知的历史事件——针对中山舰的阴谋即将启动!这不仅仅是针对共产党和苏联顾问的挑衅,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权力清洗的开端。时间就在明后两天!
他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巨大的历史洪流扑面而来,个人力量何其渺小。但他不能什么都不做。直接向可能被针对的一方发出明确警告?这无异于自杀,且会立刻暴露自己,打草惊蛇,后果不堪设想。但坐视惨剧发生,又与他内心的信念和良知相悖。
必须在自保与尽责之间,找到一条极其狭窄、隐秘的路径。
他迅速做出了两个决定。
第一,他铺开信纸,用左手以一种完全陌生的笔迹,蘸着特制的隐形墨水,写下了一封极其简短的匿名警告信,内容隐晦却关键:“风云将变,明日凌晨,泊舰恐生事端,慎防码头沿线。知名不具。” 这封信没有明确指向任何人或任何具体行动,但若收信人足够警觉,应能从中读出危险信号。他命令心腹队员,通过一条绝密的单线联络渠道,务必在午夜前,将这封信送到中共广东区委某个秘密联络点。他不能做得更多了,这已是冒着极大风险。
第二,他立刻以战术教研室主任的名义,起草了一份训练计划调整建议,理由是近期天气恶劣(实际上只是闷热),为锻炼学员恶劣天气下的实战能力,建议将于次日(19日)原定在校内进行的战术推演,临时改为野外拉练,地点选在广州城东数十里外的罗浮山区域,并要求下属各教官(其中包括几位他知悉思想比较进步、可能被重点关注的教官)带队参加,即刻准备,拂晓出发。这是一个合理的借口,可以将一部分可能受到冲击的人员暂时调离风暴中心。
做完这一切,已是深夜。楚云飞推开窗户,望着漆黑如墨、没有一颗星辰的夜空,潮湿的热风扑面而来,带着山雨欲来的土腥味。广州城死一般寂静,但这寂静之下,却涌动着吞噬一切的暗流。
他知道,明天太阳升起之时,广州将迎来一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惊涛骇浪。他尽力布下了两招暗棋,一为预警,一为疏离,希望能像蝴蝶翅膀的轻微振动,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一丝微澜,哪怕只能挽救极少的人,减轻些许的损失。
“大势不可逆,但求问心无愧。”楚云飞喃喃自语,关上了窗户。他吹熄油灯,和衣躺在床上,却毫无睡意,耳朵敏锐地捕捉着窗外任何一丝异常的声响。这一夜,注定漫长而无眠。“三二零”的前夜,空气中弥漫着阴谋与血腥的味道,而楚云飞,这个知晓未来的孤独者,正以自己的方式,悄然迎接着这场注定要来的风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