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十六年(1927年)四月初,南昌城虽已攻克,但城内外的气氛却比攻城时更加诡谲、压抑。北伐军总司令部及各路大军云集于此,本应是一派胜利会师的欢腾景象,然而,空气中弥漫的却是猜忌、紧张和一种山雨欲来前的死寂。左右两派的斗争已从暗流汹涌变为半公开的对抗,街头标语攻讦不断,军中不同派系人员相遇时眼神冰冷,甚至时有小规模摩擦发生。蒋介石及其核心圈的活动愈发隐秘,调兵遣将的指令也带着不同寻常的急迫和针对性。
楚云飞身处这风暴眼的中心,每日如履薄冰。他发出的那份“无声的警告”如同石沉大海,不知是否起到了作用,这让他心中备受煎熬。更让他警觉的是,来自总司令部和一些右翼同僚的审视目光越来越直接,甚至带有几分试探的意味。几次高级军事会议上,有人看似无意地提及“部队纯洁性”、“清除内部隐患”等话题,目光却不时扫过他。他知道,自己这个战功赫赫却并非铁杆嫡系、且与左派人员有过接触的将领,在即将到来的清洗中,处境极为危险。留在南昌,留在主力部队中,无异于砧板上的鱼肉,随时可能被卷入漩涡,成为牺牲品。
必须离开!必须在风暴全面爆发前,脱离这个是非之地!但如何离开,需要一个绝对合理、不引起任何怀疑的理由。
机会终于来了。四月初的一天,在一次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军事会议结束后,蒋介石特意留下了楚云飞。会议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,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而凝重。
“云飞啊,”蒋介石脸上带着惯有的、看似温和却难掩威严的笑容,“汀泗桥、贺胜桥,乃至武昌、南昌,你部屡立奇功,堪称我军楷模。如今北伐形势一片大好,正是用人之际。接下来进军沪宁,扫荡孙传芳,还需你这样的虎将多多出力啊。”
楚云飞心中凛然,知道这是试探,也是最后的“争取”。他立刻起身,恭敬答道:“校长过奖!云飞能有寸功,全赖校长栽培和将士用命。为国效力,扫除军阀,云飞万死不辞!”
蒋介石满意地点点头,话锋却悄然一转:“嗯,忠心可嘉。不过,近来军中有些风言风语,说什么左右之争,影响团结。云飞,你是我黄埔的优秀学生,要时刻牢记,军人以服从为天职,一切行动听指挥,切不可受外界纷扰影响,更要远离那些……思想不纯、别有用心之人。明白吗?”
这番话,已是近乎赤裸的警告和拉拢。楚云飞背后渗出冷汗,但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疲惫和一丝忧虑,他微微躬身,声音带着些许沙哑:“校长的教诲,云飞铭记于心。只是……近日来连续征战,精神高度紧张,加之南昌湿气重,旧伤(指棉湖战役的肩伤)时有复发,夜不能寐,深感精力不济,恐有负校长重托。” 他适时地轻轻咳嗽了两声,脸色在灯光下确实显得有些苍白。
蒋介石仔细打量着他,目光锐利如鹰,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伪。楚云飞坦然迎接着这目光,眼神中带着武将的耿直和一丝难以掩饰的憔悴。他这番说辞半真半假,连月征战确实疲惫,旧伤在潮湿天气下也偶有不适,但远未到影响履职的程度。此刻,却成了最好的“护身符”。
沉默了几秒钟,蒋介石缓缓开口,语气听不出喜怒: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确实不能大意。既然不适,就当好好休养。这样吧,庐山林泉清幽,气候宜人,是个静养的好去处。我给你批个条子,你去庐山暂住些时日,待身体康复,再回来效力不迟。”
这正是楚云飞想要的结果!他心中一块巨石落地,但脸上却露出犹豫和不甘:“校长!北伐正值关键,云飞岂能因小恙而临阵退缩?这……”
“诶!”蒋介石摆摆手,语气不容置疑,“这是命令!养好身体,才能为党国做更大贡献。去吧,手续我会让人办好。”
“是……谢校长体恤!云飞遵命!”楚云飞立正敬礼,脸上写满了“不得已”的感激和遗憾。
退出会议室,楚云飞回到驻地,立刻召来方立功,低声吩咐:“立刻准备,对外宣称我旧伤复发,引发高烧,需紧急静养。你带少数绝对可靠的弟兄随行,其余部队交由副团长暂管,严守驻地,没有我的手令,不得妄动!”
方立功心领神会,重重地点了点头。
次日,楚云飞“突发恶疾,需赴庐山疗养”的消息便在北伐军中传开。几位同僚前来探视,只见他卧于榻上,脸色蜡黄,气息微弱,由军医在一旁诊治,俨然病重之态。众人不疑有他,纷纷安慰几句便告辞了。蒋介石也派侍从送来了慰问品和一张前往庐山的特别通行证。
几天后,一辆挂着总司令部特别牌照的汽车,载着“病重”的楚云飞和寥寥数名随从,悄然离开了硝烟尚未散尽的南昌城,驶向云雾缭绕的庐山。车窗外,是即将迎来血雨腥风的城市;车窗内,楚云飞闭目养神,脸色依旧苍白,但那双悄然睁开的眼睛里,却是一片冰冷的清明和决绝。
他成功地“病”了,在风暴降临的前夜,以一种无可指摘的方式,脱离了最危险的权力中心。此行庐山,名为休养,实为避险,更是为了赢得宝贵的时间,冷静观察局势,为下一步的惊险棋局,寻找落子之处。
楚云飞身处这风暴眼的中心,每日如履薄冰。他发出的那份“无声的警告”如同石沉大海,不知是否起到了作用,这让他心中备受煎熬。更让他警觉的是,来自总司令部和一些右翼同僚的审视目光越来越直接,甚至带有几分试探的意味。几次高级军事会议上,有人看似无意地提及“部队纯洁性”、“清除内部隐患”等话题,目光却不时扫过他。他知道,自己这个战功赫赫却并非铁杆嫡系、且与左派人员有过接触的将领,在即将到来的清洗中,处境极为危险。留在南昌,留在主力部队中,无异于砧板上的鱼肉,随时可能被卷入漩涡,成为牺牲品。
必须离开!必须在风暴全面爆发前,脱离这个是非之地!但如何离开,需要一个绝对合理、不引起任何怀疑的理由。
机会终于来了。四月初的一天,在一次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军事会议结束后,蒋介石特意留下了楚云飞。会议室里只剩下他们两人,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而凝重。
“云飞啊,”蒋介石脸上带着惯有的、看似温和却难掩威严的笑容,“汀泗桥、贺胜桥,乃至武昌、南昌,你部屡立奇功,堪称我军楷模。如今北伐形势一片大好,正是用人之际。接下来进军沪宁,扫荡孙传芳,还需你这样的虎将多多出力啊。”
楚云飞心中凛然,知道这是试探,也是最后的“争取”。他立刻起身,恭敬答道:“校长过奖!云飞能有寸功,全赖校长栽培和将士用命。为国效力,扫除军阀,云飞万死不辞!”
蒋介石满意地点点头,话锋却悄然一转:“嗯,忠心可嘉。不过,近来军中有些风言风语,说什么左右之争,影响团结。云飞,你是我黄埔的优秀学生,要时刻牢记,军人以服从为天职,一切行动听指挥,切不可受外界纷扰影响,更要远离那些……思想不纯、别有用心之人。明白吗?”
这番话,已是近乎赤裸的警告和拉拢。楚云飞背后渗出冷汗,但脸上却露出恰到好处的疲惫和一丝忧虑,他微微躬身,声音带着些许沙哑:“校长的教诲,云飞铭记于心。只是……近日来连续征战,精神高度紧张,加之南昌湿气重,旧伤(指棉湖战役的肩伤)时有复发,夜不能寐,深感精力不济,恐有负校长重托。” 他适时地轻轻咳嗽了两声,脸色在灯光下确实显得有些苍白。
蒋介石仔细打量着他,目光锐利如鹰,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伪。楚云飞坦然迎接着这目光,眼神中带着武将的耿直和一丝难以掩饰的憔悴。他这番说辞半真半假,连月征战确实疲惫,旧伤在潮湿天气下也偶有不适,但远未到影响履职的程度。此刻,却成了最好的“护身符”。
沉默了几秒钟,蒋介石缓缓开口,语气听不出喜怒: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确实不能大意。既然不适,就当好好休养。这样吧,庐山林泉清幽,气候宜人,是个静养的好去处。我给你批个条子,你去庐山暂住些时日,待身体康复,再回来效力不迟。”
这正是楚云飞想要的结果!他心中一块巨石落地,但脸上却露出犹豫和不甘:“校长!北伐正值关键,云飞岂能因小恙而临阵退缩?这……”
“诶!”蒋介石摆摆手,语气不容置疑,“这是命令!养好身体,才能为党国做更大贡献。去吧,手续我会让人办好。”
“是……谢校长体恤!云飞遵命!”楚云飞立正敬礼,脸上写满了“不得已”的感激和遗憾。
退出会议室,楚云飞回到驻地,立刻召来方立功,低声吩咐:“立刻准备,对外宣称我旧伤复发,引发高烧,需紧急静养。你带少数绝对可靠的弟兄随行,其余部队交由副团长暂管,严守驻地,没有我的手令,不得妄动!”
方立功心领神会,重重地点了点头。
次日,楚云飞“突发恶疾,需赴庐山疗养”的消息便在北伐军中传开。几位同僚前来探视,只见他卧于榻上,脸色蜡黄,气息微弱,由军医在一旁诊治,俨然病重之态。众人不疑有他,纷纷安慰几句便告辞了。蒋介石也派侍从送来了慰问品和一张前往庐山的特别通行证。
几天后,一辆挂着总司令部特别牌照的汽车,载着“病重”的楚云飞和寥寥数名随从,悄然离开了硝烟尚未散尽的南昌城,驶向云雾缭绕的庐山。车窗外,是即将迎来血雨腥风的城市;车窗内,楚云飞闭目养神,脸色依旧苍白,但那双悄然睁开的眼睛里,却是一片冰冷的清明和决绝。
他成功地“病”了,在风暴降临的前夜,以一种无可指摘的方式,脱离了最危险的权力中心。此行庐山,名为休养,实为避险,更是为了赢得宝贵的时间,冷静观察局势,为下一步的惊险棋局,寻找落子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