枪毙牛德贵、整肃县衙、收编保安团……楚云飞以雷霆手段在五原县城立威之后,并未沉浸在初战告捷的喜悦中。他深知,掌控一座县城仅仅是开始,真正要在这贫瘠混乱的晋西北扎下根来,必须全面掌握防区情况,了解这片土地的苦难与潜力,方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略。
五月下旬,天气转暖,但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依旧风沙漫天。楚云飞留下方立功坐镇五原,处理日常政务和继续整训部队,自己则带着一个精干的参谋小组和一支精悍的警卫骑兵排,开始了对五原、河曲、偏关三县防区的全面巡视。此行目的,并非耀武扬威,而是深入基层,摸清底数,体察民情,寻找症结。
巡行的路线,楚云飞刻意避开了相对好走的官道,而是选择深入乡间土路,走访那些地图上不起眼的村落和堡寨。所见景象,触目惊心,远比他预想的更为严峻。
土地的哀鸣,广袤的黄土塬上,沟壑纵横,植被稀疏。大部分土地贫瘠,只能种植耐旱的莜麦、土豆,产量极低。许多坡地水土流失严重,仿佛大地裸露的伤疤。水利设施几乎为零,完全靠天吃饭,一场春旱或夏雹,就能让全年收成化为乌有。
村落的破败, 沿途村庄,大多残破不堪。百姓居住在半地下的窑洞或低矮的土坯房里,人畜杂居,卫生条件极差。许多人衣不蔽体,面黄肌瘦,眼神麻木。孩童大多赤脚,在黄土中玩耍,看不到学堂的影子。
匪患的创伤,几乎每个村子都能看到被土匪劫掠焚烧过的痕迹,断壁残垣随处可见。村民们谈起土匪,无不色变,言语中充满了恐惧和仇恨。许多人家中壮丁被土匪绑票杀害,或被迫加入土匪团伙,家破人亡的悲剧比比皆是。
官府的盘剥, 通过与老农、村中长者的攀谈,楚云飞了解到,以往的官府(包括被处置的牛德贵之流)和土豪劣绅,对百姓的压榨比土匪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苛捐杂税多如牛毛,摊派徭役无休无止,百姓辛苦一年,所得大半被盘剥而去,生活陷入绝望的循环。
在一处名为“苦水堡”的村子,楚云飞看到村民们正在从一口浑浊不堪的泥窖中取水,水里漂浮着草屑和虫尸。村长颤巍巍地告诉他,这是全村唯一的水源,每年旱季,为争这点泥水,经常发生械斗。楚云飞蹲下身,掬起一捧浑水,感受着那刺鼻的土腥味,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。
然而,在这片被苦难浸透的土地上,楚云飞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潜藏的力量和希望的火花。
晋西北的百姓,虽然贫困,但骨子里透着一种被恶劣环境磨砺出的坚韧和彪悍。他们能吃苦,耐饥寒,为了生存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。这种特质,稍加组织和引导,便是最好的兵源和建设力量。
几乎所有的百姓,在得知楚云飞是来剿匪安民的新任司令后,眼神中都流露出殷切的期盼。他们不奢求富贵,只求能安安稳稳种地,吃饱肚子,不再受土匪和贪官污吏的欺压。这种对秩序和安宁的渴望,是楚云飞在此地立足最深厚的民意基础。
巡行中,楚云飞也注意到一些潜在资源。部分地区有储量不大的煤炭露头,适合小规模开采;一些山谷背风处,土壤相对肥沃,若有水利,可成良田;广袤的荒山,若能植树造林,既可保持水土,亦可发展畜牧。这些,都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。
夜晚,楚云飞借宿在河曲县一个偏僻乡公所的土炕上,就着一盏昏暗的油灯,在笔记本上飞速地记录着白天的见闻和思考。窗外,是晋西北浩瀚的星空和呼啸的风声。
参谋送来一份刚统计出的粗略数据:三县总人口不足十五万,壮丁约四万,可垦熟地稀少,粮食年产量仅够勉强维持数月,财政几乎为零,民间藏枪(土枪、猎枪)估计不下千支,多为自卫或亦民亦匪……
看着这些冰冷的数据,回想白日的所见所闻,楚云飞的心情无比沉重,但眼神却愈发锐利和坚定。
他合上笔记本,对身边的参谋沉声道:“我们都看到了,这里的老百姓,苦啊!苦到了骨头里!土匪横行,官府腐败,天灾不断,是他们头顶上的三座大山!我们来了,不是来做官老爷的,是要来搬掉这三座山的!”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漆黑的夜空,仿佛在对着这片土地宣誓:
“第一,剿匪必须彻底!不仅要打掉大股土匪,更要肃清那些与土匪勾结的豪强地痞,还老百姓一个朗朗乾坤!这是当务之急,是立足之本!”
“第二,民生必须改善!要兴修水利,推广良种,减免苛捐杂税,让百姓能喘口气,看到活下去的希望!要办识字班,教孩子们认字,开启民智!”
“第三,根基必须打牢!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民兵组织,寓兵于农,既能自卫,也能为我们提供后备兵源。要秘密筹建小型兵工作坊,维修枪械,甚至尝试制造弹药,不能总指望阎锡山的拨付!”
“最后,”他转过身,目光灼灼,“要找到那块‘星火’之地!在防区内寻找一处地形隐蔽、易守难攻、且有水源土地的地方,作为我们最核心的基地和最后的退路,加紧建设,囤积物资,训练精锐!”
参谋们屏息静听,眼中闪烁着兴奋和使命感。他们知道,团长心中已然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蓝图。
防区巡礼,如同一场淬火之旅。亲眼所见的苦难,深深刺痛了楚云飞,也彻底点燃了他心中那簇不仅要生存、更要真正做出一番事业的火焰。他知道,前路漫漫,困难重重,但脚下这片贫瘠而坚韧的土地,和那些渴望改变的百姓,就是他最大的底气。
“就在这里,”楚云飞低声自语,拳头微微握紧。
五月下旬,天气转暖,但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依旧风沙漫天。楚云飞留下方立功坐镇五原,处理日常政务和继续整训部队,自己则带着一个精干的参谋小组和一支精悍的警卫骑兵排,开始了对五原、河曲、偏关三县防区的全面巡视。此行目的,并非耀武扬威,而是深入基层,摸清底数,体察民情,寻找症结。
巡行的路线,楚云飞刻意避开了相对好走的官道,而是选择深入乡间土路,走访那些地图上不起眼的村落和堡寨。所见景象,触目惊心,远比他预想的更为严峻。
土地的哀鸣,广袤的黄土塬上,沟壑纵横,植被稀疏。大部分土地贫瘠,只能种植耐旱的莜麦、土豆,产量极低。许多坡地水土流失严重,仿佛大地裸露的伤疤。水利设施几乎为零,完全靠天吃饭,一场春旱或夏雹,就能让全年收成化为乌有。
村落的破败, 沿途村庄,大多残破不堪。百姓居住在半地下的窑洞或低矮的土坯房里,人畜杂居,卫生条件极差。许多人衣不蔽体,面黄肌瘦,眼神麻木。孩童大多赤脚,在黄土中玩耍,看不到学堂的影子。
匪患的创伤,几乎每个村子都能看到被土匪劫掠焚烧过的痕迹,断壁残垣随处可见。村民们谈起土匪,无不色变,言语中充满了恐惧和仇恨。许多人家中壮丁被土匪绑票杀害,或被迫加入土匪团伙,家破人亡的悲剧比比皆是。
官府的盘剥, 通过与老农、村中长者的攀谈,楚云飞了解到,以往的官府(包括被处置的牛德贵之流)和土豪劣绅,对百姓的压榨比土匪有过之而无不及。苛捐杂税多如牛毛,摊派徭役无休无止,百姓辛苦一年,所得大半被盘剥而去,生活陷入绝望的循环。
在一处名为“苦水堡”的村子,楚云飞看到村民们正在从一口浑浊不堪的泥窖中取水,水里漂浮着草屑和虫尸。村长颤巍巍地告诉他,这是全村唯一的水源,每年旱季,为争这点泥水,经常发生械斗。楚云飞蹲下身,掬起一捧浑水,感受着那刺鼻的土腥味,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。
然而,在这片被苦难浸透的土地上,楚云飞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些潜藏的力量和希望的火花。
晋西北的百姓,虽然贫困,但骨子里透着一种被恶劣环境磨砺出的坚韧和彪悍。他们能吃苦,耐饥寒,为了生存能迸发出惊人的力量。这种特质,稍加组织和引导,便是最好的兵源和建设力量。
几乎所有的百姓,在得知楚云飞是来剿匪安民的新任司令后,眼神中都流露出殷切的期盼。他们不奢求富贵,只求能安安稳稳种地,吃饱肚子,不再受土匪和贪官污吏的欺压。这种对秩序和安宁的渴望,是楚云飞在此地立足最深厚的民意基础。
巡行中,楚云飞也注意到一些潜在资源。部分地区有储量不大的煤炭露头,适合小规模开采;一些山谷背风处,土壤相对肥沃,若有水利,可成良田;广袤的荒山,若能植树造林,既可保持水土,亦可发展畜牧。这些,都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。
夜晚,楚云飞借宿在河曲县一个偏僻乡公所的土炕上,就着一盏昏暗的油灯,在笔记本上飞速地记录着白天的见闻和思考。窗外,是晋西北浩瀚的星空和呼啸的风声。
参谋送来一份刚统计出的粗略数据:三县总人口不足十五万,壮丁约四万,可垦熟地稀少,粮食年产量仅够勉强维持数月,财政几乎为零,民间藏枪(土枪、猎枪)估计不下千支,多为自卫或亦民亦匪……
看着这些冰冷的数据,回想白日的所见所闻,楚云飞的心情无比沉重,但眼神却愈发锐利和坚定。
他合上笔记本,对身边的参谋沉声道:“我们都看到了,这里的老百姓,苦啊!苦到了骨头里!土匪横行,官府腐败,天灾不断,是他们头顶上的三座大山!我们来了,不是来做官老爷的,是要来搬掉这三座山的!”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漆黑的夜空,仿佛在对着这片土地宣誓:
“第一,剿匪必须彻底!不仅要打掉大股土匪,更要肃清那些与土匪勾结的豪强地痞,还老百姓一个朗朗乾坤!这是当务之急,是立足之本!”
“第二,民生必须改善!要兴修水利,推广良种,减免苛捐杂税,让百姓能喘口气,看到活下去的希望!要办识字班,教孩子们认字,开启民智!”
“第三,根基必须打牢!要建立我们自己的民兵组织,寓兵于农,既能自卫,也能为我们提供后备兵源。要秘密筹建小型兵工作坊,维修枪械,甚至尝试制造弹药,不能总指望阎锡山的拨付!”
“最后,”他转过身,目光灼灼,“要找到那块‘星火’之地!在防区内寻找一处地形隐蔽、易守难攻、且有水源土地的地方,作为我们最核心的基地和最后的退路,加紧建设,囤积物资,训练精锐!”
参谋们屏息静听,眼中闪烁着兴奋和使命感。他们知道,团长心中已然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蓝图。
防区巡礼,如同一场淬火之旅。亲眼所见的苦难,深深刺痛了楚云飞,也彻底点燃了他心中那簇不仅要生存、更要真正做出一番事业的火焰。他知道,前路漫漫,困难重重,但脚下这片贫瘠而坚韧的土地,和那些渴望改变的百姓,就是他最大的底气。
“就在这里,”楚云飞低声自语,拳头微微握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