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6章 贺胜桥的阴影-《穿越系列之楚云飞》

  民国十五年(1926年)八月中旬,北伐军的兵锋已如出鞘的利剑,直指下一个战略要冲——贺胜桥。此地乃通往武昌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,吴佩孚集结重兵,倚仗坚固工事,企图在此与北伐军决一死战。楚云飞部作为先锋,率先进抵贺胜桥以南地区,展开敌前侦查和攻击准备。

  与攻克汀泗桥时的锐气勃发不同,此刻的楚云飞,眉宇间却锁着一丝难以化开的凝重。他站在刚刚设立的前沿观察所内,举着望远镜,仔细审视着对岸敌军层层叠叠的防御工事,但心思却似乎飘向了更远、更深处。贺胜桥的阴影,不仅来自对岸的敌军堡垒,更来自一种无形无质、却愈发清晰的寒意。

  贺胜桥的地形比汀泗桥更为复杂。敌军不仅加强了正面防御,更在侧翼高地构筑了强大的支援阵地,形成了完整的交叉火力网。吴佩孚显然吸取了汀泗桥的教训,加强了对侧后方向的警戒。楚云飞意识到,之前那套“奇兵迂回、中心开花”的战术,在此地实施的难度和风险将成倍增加。强攻,必然是一场硬仗、血仗,部队要付出惨重代价。这让他对即将到来的战斗,充满了审慎,甚至是一丝不忍。

  然而,更让楚云飞忧心忡忡的,是来自北伐军内部日益明显的裂痕。自从汀泗桥战役后,他在军内声誉鹊起,但随之而来的,并非仅仅是赞誉,还有各种微妙的目光和复杂的声音。

  来自“自己人”的疏离: 一些原本关系尚可的黄埔同期或友军将领,在祝贺之余,言语间多了几分客气和距离,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。有人半开玩笑地称他“楚天才”,语气中却透着酸意;有人则私下议论他“用兵过于弄险,非为将之道”。楚云飞敏锐地感觉到,自己的崛起,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和自尊,在蒋介石的嫡系圈内,他并非如鱼得水。

  来自“对立面”的拉拢与警惕。 与此同时,随着北伐的推进,国民党内部左右两派的斗争日益公开化。一些左派军官和政工人员,对楚云飞在汀泗桥战役中表现出的灵活务实(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正面硬拼的惨重伤亡)表示欣赏,言语中透露出拉近关系的意味。而一些右派军官,则对他与苏联顾问就战术问题交流频繁、以及部队中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(源自他带兵的理念)表示不满,甚至有人向上面打小报告,暗示其“思想倾向有待观察”。

  最高层的微妙态度。蒋介石虽然多次嘉奖楚云飞,但最近的嘉奖令中,除了肯定战功,更强调“服从指挥,恪守本分”。总司令部在分配作战任务、补充兵员弹药时,也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“平衡”举措,似乎有意在制衡楚云飞部的实力过快膨胀。这种“用你,但防你”的姿态,让楚云飞心生警惕。

  是夜,参谋长方立功(方梦雄)拿着一份刚收到的司令部通报走进指挥部,脸色凝重。通报内容是关于“整顿部队,纯洁思想,严防异党分子渗透”的指令,措辞严厉。

  “团长,你看这个。”方立功将通报递给楚云飞,低声道,“风声越来越紧了。上面有人开始在部队里排查‘不可靠’分子,特别是和工农运动、共产党有联系的。”

  楚云飞快速浏览了一遍,将通报轻轻放在桌上,目光投向窗外漆黑的夜色,良久,才缓缓说道:“立功兄,你看这贺胜桥,敌军阵地铁网密布,堡垒森严,攻克它,固然要费一番力气,但终究是明枪易躲。”

  他转过头,眼神锐利地看着方立功:“可怕的是,我们身后的某些东西。仗还没打完,有些人就已经在想着清理内部,争权夺利了。这比贺胜桥的机枪大炮,更凶险万分。”

  方立功深有同感地点头:“是啊,团长。汀泗桥之后,我明显感觉气氛不对了。有些人看我们的眼神,都不一样了。我担心,再打几个胜仗,功劳越大,恐怕……”

  “恐怕越是众矢之的。”楚云飞接过话,语气冰冷,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古人之言,并非虚妄。我们现在是北伐的尖刀,可一旦北方平定,这把刀太锋利了,握刀的人,会不会觉得扎手?”

  两人陷入沉默。指挥部里只有电台的滴答声和窗外隐约的虫鸣。贺胜桥的敌军阵地近在咫尺,但一种来自后方、源于阵营内部裂痕的巨大阴影,却如同更浓重的黑暗,笼罩在楚云飞心头。他意识到,北伐的军事胜利越是辉煌,内部的政治清算可能就来得越猛烈、越残酷。

  “先打好眼前这一仗吧。”楚云飞最终打破了沉默,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冷静,“贺胜桥必须要过,武昌必须要打。但之后的路……我们要早做打算了。”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地图,但这一次,看的不仅仅是贺胜桥,更是贺胜桥之后,那迷雾重重、杀机四伏的政治前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