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二十二年(1933年)初春,凛冽的寒风依旧在华北平原上空呼啸,但比寒风更刺骨的,是来自长城之外的血腥战报。日军在侵占东北后,野心膨胀,悍然进犯热河,兵锋直指长城各关口——山海关、冷口、喜峰口、古北口……古老的万里长城,这道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,瞬间成为了血肉横飞的第一线。国民革命军(包括东北军、西北军、中央军等部)沿长城布防,浴血奋战,战况极其惨烈。
消息通过无线电波和秘密渠道,不断传回远在晋西北的五原司令部。每一份战报,都让楚云飞的心情愈发沉重。他看着地图上那条蜿蜒的防线,仿佛能听到震天的杀声和将士们殉国的悲鸣。热河抗战的失利,长城各口的危急,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。他的部队经过两年多的厉兵秣马,装备、训练、士气都有了长足进步,但至今尚未与真正的日军交手过。训练场上的模拟终究是纸上谈兵,不经历真正的血火考验,不亲身感受日军的战术、火力和战斗意志,这支军队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精锐,更无法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生存下来。
“必须让部队见见血,尝尝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滋味!”楚云飞在作战室内,对着方立功、赵铁柱等核心军官,斩钉截铁地说道。但他也深知,此刻以晋西北防区的名义直接派兵参加长城抗战,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,会立刻暴露实力,引来阎锡山和蒋介石的猜忌甚至打压。
一个大胆而隐秘的计划在楚云飞脑中形成。他决定,不以成建制部队参战,而是组建一支精干的小分队,化装成溃散的东北军或义勇军,秘密潜入长城前线,“志愿”加入某支正在苦战的部队,以实战来检验战术、磨练部队、搜集第一手日军情报。
“这支小队,人数不宜多,但要绝对精锐。成员必须满足几个条件:第一,忠诚可靠,守口如瓶;第二,军事技术过硬,尤其擅长近战、夜战和侦察;第三,心理素质稳定,能独立应对复杂局面;第四,最好有东北或河北籍贯,熟悉当地情况。”楚云飞下达了指令。
方立功和赵铁柱立即从直属侦察连和特务连中挑选人手。最终,一支由12人组成的特别小队成立,代号“利刃”。队长由侦察连副连长、实战经验丰富的孙德胜担任,队员包括狙击手、爆破手、机枪手、卫生员等,装备精良,配备了晋造步枪、冲锋枪、手枪、手榴弹以及少量刚刚试制成功的“晋西北一式”手榴弹和炸药块。他们对外身份是“从热河溃散,欲投军抗日的东北军散兵”。
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“利刃”小队携带电台和必要给养,从防区最东端的秘密通道出发,穿越荒芜的山丘和敌我控制交错的区域,历经艰险,最终成功抵达古北口附近的中国守军阵地。他们谎称是汤玉麟部溃兵,顺利加入了正在此浴血奋战的一支西北军部队(该部因伤亡惨重,急需兵员补充,并未严格核查)。
真正的战斗,立刻让这些训练有素的精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。日军的进攻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国内军阀混战。进攻前,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准备,山炮、野炮、迫击炮的炮弹如同犁地一般,将守军阵地反复耕耘,土木工事被轻易摧毁,伤亡惨重。炮火延伸后,日军的步兵在坦克(虽数量不多,但冲击力强)和装甲车掩护下,以小队为单位,交替掩护,冲锋极其凶狠,枪法精准,尤其擅长掷弹筒打击机枪火力点。白刃战中,日军士兵体格强壮,刺杀技术娴熟,且往往死战不退,战斗力远超国内任何一支军阀部队。
“利刃”小队凭借超群的单兵素质和小组配合,很快在战斗中崭露头角。队长孙德胜冷静指挥,利用地形巧妙布置交叉火力,狙击手精准狙杀日军军官和机枪手,爆破手冒着枪林弹雨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一辆日军坦克,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。他们带来的“晋西北一式”手榴弹,威力巨大,破片均匀,在近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但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,短短数日战斗,小队就有两人阵亡,三人负伤,其中一人重伤。血淋淋的现实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,平时严酷的训练是多么必要,也让他们对日军的战斗力有了最直观、最清醒的认识。
战斗间隙,孙德胜通过秘密携带的电台,用事先约定的密语,将前线观察到的日军战术特点、装备性能、后勤补给情况、以及中国军队防守的优缺点,源源不断地发回五原。
日军战术, 步炮协同紧密,进攻层次分明,侧翼迂回意识强,士兵单兵素养高,作战意志顽强。
日军装备, 火炮优势明显,轻重机枪火力猛烈,掷弹筒威胁大,坦克虽少但防护和火力对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守军是噩梦。
我方不足, 炮兵火力弱,反坦克能力几乎为零,工事不够坚固,部队配合生疏,部分军官指挥呆板。
宝贵经验,夜袭和近战能有效削弱日军炮火优势;手榴弹和炸药包是对付日军步兵和简易工事的利器;精准的狙击对打击日军士气效果显着。
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情报,被楚云飞视为无价之宝。他立即组织参谋部人员连夜分析研究,并据此迅速调整部队的训练大纲:加大土工作业和防炮击训练强度;强化班排小组突击和手榴弹投掷训练;开始针对性研究打坦克、防步兵冲锋的战术;甚至开始秘密试验用迫击炮抛射炸药包的攻击方式。
长城抗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惨烈牺牲和战略上的失利告终,各关口相继失守。“利刃”小队在完成预定任务后,趁部队撤退的混乱之际,携带伤员,悄然脱离战场,历经周折,于一个月后返回晋西北。去时12条好汉,归来时9人,其中两人永远长眠在了长城脚下,一人重伤致残。
楚云飞亲自迎接了归来的勇士,为阵亡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,厚恤家属。幸存队员虽然身心俱疲,伤痕累累,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历经战火淬炼的沉稳和杀气。他们带回来的,不仅是珍贵的实战经验和情报,更是一种用鲜血凝聚的、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和必胜信念。
楚云飞看着这些脱胎换骨的骨干,对方立功沉声道:“立功兄,这趟长城,没有白去!虽然付出了代价,但值得!现在我们才知道,真正的敌人有多凶残,我们未来的仗该怎么打!这些经验,比一万次演习都宝贵!立即以他们为教官,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军推广!我们要用日本人的血,来祭奠死难的弟兄,来浇铸我们胜利的基石!”
长城抗战的烽火,虽然暂时熄灭了,但成功地让他的部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前,提前认识了现代战争的残酷,认清了敌人的实力,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努力方向。
消息通过无线电波和秘密渠道,不断传回远在晋西北的五原司令部。每一份战报,都让楚云飞的心情愈发沉重。他看着地图上那条蜿蜒的防线,仿佛能听到震天的杀声和将士们殉国的悲鸣。热河抗战的失利,长城各口的危急,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的心。他的部队经过两年多的厉兵秣马,装备、训练、士气都有了长足进步,但至今尚未与真正的日军交手过。训练场上的模拟终究是纸上谈兵,不经历真正的血火考验,不亲身感受日军的战术、火力和战斗意志,这支军队永远无法成为真正的精锐,更无法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生存下来。
“必须让部队见见血,尝尝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滋味!”楚云飞在作战室内,对着方立功、赵铁柱等核心军官,斩钉截铁地说道。但他也深知,此刻以晋西北防区的名义直接派兵参加长城抗战,政治上是极其危险的,会立刻暴露实力,引来阎锡山和蒋介石的猜忌甚至打压。
一个大胆而隐秘的计划在楚云飞脑中形成。他决定,不以成建制部队参战,而是组建一支精干的小分队,化装成溃散的东北军或义勇军,秘密潜入长城前线,“志愿”加入某支正在苦战的部队,以实战来检验战术、磨练部队、搜集第一手日军情报。
“这支小队,人数不宜多,但要绝对精锐。成员必须满足几个条件:第一,忠诚可靠,守口如瓶;第二,军事技术过硬,尤其擅长近战、夜战和侦察;第三,心理素质稳定,能独立应对复杂局面;第四,最好有东北或河北籍贯,熟悉当地情况。”楚云飞下达了指令。
方立功和赵铁柱立即从直属侦察连和特务连中挑选人手。最终,一支由12人组成的特别小队成立,代号“利刃”。队长由侦察连副连长、实战经验丰富的孙德胜担任,队员包括狙击手、爆破手、机枪手、卫生员等,装备精良,配备了晋造步枪、冲锋枪、手枪、手榴弹以及少量刚刚试制成功的“晋西北一式”手榴弹和炸药块。他们对外身份是“从热河溃散,欲投军抗日的东北军散兵”。
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,“利刃”小队携带电台和必要给养,从防区最东端的秘密通道出发,穿越荒芜的山丘和敌我控制交错的区域,历经艰险,最终成功抵达古北口附近的中国守军阵地。他们谎称是汤玉麟部溃兵,顺利加入了正在此浴血奋战的一支西北军部队(该部因伤亡惨重,急需兵员补充,并未严格核查)。
真正的战斗,立刻让这些训练有素的精英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。日军的进攻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国内军阀混战。进攻前,是铺天盖地的炮火准备,山炮、野炮、迫击炮的炮弹如同犁地一般,将守军阵地反复耕耘,土木工事被轻易摧毁,伤亡惨重。炮火延伸后,日军的步兵在坦克(虽数量不多,但冲击力强)和装甲车掩护下,以小队为单位,交替掩护,冲锋极其凶狠,枪法精准,尤其擅长掷弹筒打击机枪火力点。白刃战中,日军士兵体格强壮,刺杀技术娴熟,且往往死战不退,战斗力远超国内任何一支军阀部队。
“利刃”小队凭借超群的单兵素质和小组配合,很快在战斗中崭露头角。队长孙德胜冷静指挥,利用地形巧妙布置交叉火力,狙击手精准狙杀日军军官和机枪手,爆破手冒着枪林弹雨用集束手榴弹炸毁了一辆日军坦克,极大地鼓舞了守军士气。他们带来的“晋西北一式”手榴弹,威力巨大,破片均匀,在近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。但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,短短数日战斗,小队就有两人阵亡,三人负伤,其中一人重伤。血淋淋的现实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,平时严酷的训练是多么必要,也让他们对日军的战斗力有了最直观、最清醒的认识。
战斗间隙,孙德胜通过秘密携带的电台,用事先约定的密语,将前线观察到的日军战术特点、装备性能、后勤补给情况、以及中国军队防守的优缺点,源源不断地发回五原。
日军战术, 步炮协同紧密,进攻层次分明,侧翼迂回意识强,士兵单兵素养高,作战意志顽强。
日军装备, 火炮优势明显,轻重机枪火力猛烈,掷弹筒威胁大,坦克虽少但防护和火力对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守军是噩梦。
我方不足, 炮兵火力弱,反坦克能力几乎为零,工事不够坚固,部队配合生疏,部分军官指挥呆板。
宝贵经验,夜袭和近战能有效削弱日军炮火优势;手榴弹和炸药包是对付日军步兵和简易工事的利器;精准的狙击对打击日军士气效果显着。
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情报,被楚云飞视为无价之宝。他立即组织参谋部人员连夜分析研究,并据此迅速调整部队的训练大纲:加大土工作业和防炮击训练强度;强化班排小组突击和手榴弹投掷训练;开始针对性研究打坦克、防步兵冲锋的战术;甚至开始秘密试验用迫击炮抛射炸药包的攻击方式。
长城抗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惨烈牺牲和战略上的失利告终,各关口相继失守。“利刃”小队在完成预定任务后,趁部队撤退的混乱之际,携带伤员,悄然脱离战场,历经周折,于一个月后返回晋西北。去时12条好汉,归来时9人,其中两人永远长眠在了长城脚下,一人重伤致残。
楚云飞亲自迎接了归来的勇士,为阵亡者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,厚恤家属。幸存队员虽然身心俱疲,伤痕累累,但眼神中却多了一份历经战火淬炼的沉稳和杀气。他们带回来的,不仅是珍贵的实战经验和情报,更是一种用鲜血凝聚的、对日寇的刻骨仇恨和必胜信念。
楚云飞看着这些脱胎换骨的骨干,对方立功沉声道:“立功兄,这趟长城,没有白去!虽然付出了代价,但值得!现在我们才知道,真正的敌人有多凶残,我们未来的仗该怎么打!这些经验,比一万次演习都宝贵!立即以他们为教官,将他们的经验在全军推广!我们要用日本人的血,来祭奠死难的弟兄,来浇铸我们胜利的基石!”
长城抗战的烽火,虽然暂时熄灭了,但成功地让他的部队在全面抗战爆发前,提前认识了现代战争的残酷,认清了敌人的实力,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努力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