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8章 北方的消息-《穿越系列之楚云飞》

  岭南的雨季,潮湿闷热,营房的墙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。楚云飞刚结束一场关于步炮协同的战术推演课,正与陈赓、李云龙等人在营房外的芭蕉树下擦拭着额头的汗水,讨论着刚才推演中的得失。这时,一名通讯兵冒着细雨跑了过来,将一封厚实的信函交到楚云飞手中。

  “楚队长,您的信,北方来的,军邮转递,耽搁了些时日。”

  北方来的信?楚云飞心中一动,接过信。信封已经有些磨损,字迹是熟悉的方梦雄的笔迹。他道了声谢,走到一旁廊檐下,避开水汽,小心地拆开封口。

  陈赓和李云龙见状,知道是私信,便识趣地继续讨论战术,但目光仍不时关切地瞟向楚云飞。

  信纸厚厚一沓,方梦雄的字迹略显潦草,似乎是在匆忙或激动中写就。楚云飞逐字逐句地读下去,眉头渐渐锁紧,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。

  信中,方梦雄详细描述了楚云飞南下后,山西军政府内部发生的急剧变化。

  首先是他留下的“模范队”的命运。正如楚云飞所料,在他离开后不久,军政府内部以“统一编制、充实主力”为名,强行将模范队拆散,骨干人员被分插到各主力团中,孙大勇、赵铁柱等人虽竭力维持,却终究无法抗衡上层的压力。方梦雄写道:“……大勇、铁柱等兄弟,被分至不同连队,虽职衔略有提升,但处处受旧派军官掣肘,空有抱负,难以施展。您所倡导之新式训练法,多被斥为‘标新立异’,遭弃用。弟兄们心中憋闷,时常念及队长您在时之气象……”

  接着,信中最核心的内容,是关于晋军高层愈演愈烈的权力倾轧。副都督温寿泉等较为激进的革命党人,与以旧军官集团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矛盾公开化,围绕着军队整编、地方施政、乃至对南北革命形势的态度等问题,争吵不休。阎锡山则依旧态度暧昧,周旋于各方之间,但其重心明显偏向于巩固个人权位和地盘,对真正的军事改革和革命推进,态度日趋消极保守。

  方梦雄在信中痛心疾首地写道:“……自云飞兄南行后,军中气象日颓。昔日光复太原之锐气,渐被争权夺利、因循守旧之风取代。温公(温寿泉)等欲行新政,屡受掣肘;阎督(阎锡山)则但求稳守三晋,无意进取。甚至有人暗中与北洋势力勾连,以求自保。军纪渐弛,扰民之事时有发生,百姓怨声载道。弟身处其间,深感无力,每念及兄当日决然南下之远见,钦佩不已!若兄仍留在此,恐亦难逃排挤,抱负成空……”

  信的末尾,方梦雄表达了对楚云飞的思念和祝愿,并隐晦地询问南方革命形势及黄埔军校情况,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状的失望和对未来的迷茫。

  楚云飞缓缓合上信纸,久久沉默。雨水顺着屋檐滴落,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水花。信中的内容,虽在意料之中,但如此真切地呈现在眼前,仍让他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。有对孙大勇、赵铁柱等老部下的牵挂,有对山西革命局势沦入旧窠臼的惋惜,但更多的,是一种沉重的、被验证了的预感——他当初选择离开,是何等正确!

  “老楚,怎么了?家里出事了?”陈赓见他神色不对,走过来关切地问道。李云龙也凑了过来,一脸担忧。

  楚云飞将信递给陈赓,沉声道:“不是家事,是山西的旧部来信。”

  陈赓快速浏览了一遍,脸色也严肃起来,将信递给好奇的李云龙(李云龙识字不多,陈赓简单解释了几句)。李云龙一听,顿时瞪圆了眼睛:“啥?那帮龟孙子把咱们的模范队给拆了?还排挤方大哥他们?他娘的!早知道当初就该……”

  “云龙!”楚云飞低声喝止了他,目光扫过周围,确认无人注意,才缓缓道,“此事在意料之中。山西格局已定,非我等所能改变。”

  他望向北方灰蒙蒙的天空,语气带着一丝沧桑,却又异常坚定:“梦雄的信,印证了我当初的判断。旧军队的积弊,非一朝一夕可除;盘根错节的势力,非单纯军事胜利可撼动。阎百川(阎锡山)其人,守成有余,进取不足,终非可依仗之主。留在那里,最多成为一个高级点的打手,于救国救民之大业,无甚裨益。”

  他转过身,看着陈赓和李云龙,眼神重新变得锐利:“此地黄埔,虽初创艰难,然气象一新!有孙先生之旗帜,有众多志同道合之同志,更有学习新知、锤炼本领之机会。唯有在此等新天地中,方能真正探索强军报国之路!北方之消息,非是坏消息,恰是警钟!它提醒我们,革命之路,道阻且长,决不可对旧势力抱有幻想!”

  陈赓深以为然地点点头:“云飞兄所言极是!看来,我们选择的这条路,是对的!”

  李云龙虽然对信中描述的勾心斗角听得半懂不懂,但见楚云飞和陈赓都神色坚定,便也挥着拳头道:“对!老楚!咱们就在这儿好好干!练好本事,将来打回去,让那帮瞧不起人的家伙看看!”

  楚云飞拍了拍李云龙的肩膀,心中感慨。北方的消息,如同一盆冷水,浇醒了他心中可能残存的些许犹豫和乡情。它清晰地告诉他,回头路已断,唯有向前!这更坚定了他扎根黄埔、投身于南方这场更具彻底性的革命洪流之中的决心。

  他将信仔细收好,抬头望向军校主楼的方向,那里,旗帜在雨中飘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