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章 法庭外的麦穗-《麦浪翻滚三十年》

  她需要一个更强大的支点,去撬动这座看不见的冰山。

  第二天清晨,深圳的天空被暴雨洗刷得一尘不染,阳光刺眼。

  李娟没有回家,直接带着一份整理出的初步材料,走进了市妇联的大厅。

  她以为,那些触目惊心的“精英育种计划”构想和涉嫌胁迫的协议模板,足以引起官方的警觉。

  然而,现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
  接待她的工作人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姐,她耐心听完李娟的陈述,仔细翻阅了那些打印出来的材料,最后无奈地摊开手。

  “李律师,我们很同情你的遭遇,也理解你的愤怒。但从法律程序上讲,这很难立案。”

  “为什么?”李娟的声音因一夜未眠而嘶哑。

  “你看,协议上写的是‘自愿参与’,而且附带了高额的健康福利和职业发展激励。他们没有强迫你签字,更没有用暴力手段,我们怎么界定这是侵权呢?法律讲的是直接证据链。”工作人员指着协议复印件上的条款,叹了口气,“说白了,他们没逼你,也没打你,只是给了你一个‘为你好’的选择。”

  “为你好”……这三个字像一根针,扎进了李娟的耳膜。

  她失魂落魄地走出庄严的大厅,阳光照在身上,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。

  就在大楼门口的台阶下,一群穿着橙色马甲的环卫女工正蹲在路边吃午饭。

  她们的盒饭很简单,白米饭上铺着一层炒青菜。

  有人一边大口扒着饭,一边用手捶着酸胀的腰。

  她们的围裙上沾着泥点和油污,脸上是与这座光鲜都市格格不入的疲惫。

  李娟的脚步猛地顿住了。

  她忽然意识到,真正的压迫,从来不只写在那些冠冕堂皇的文件上。

  它隐藏在每一个“为你好”的建议里,隐藏在每一次“你本可以更好”的规劝里,隐藏在所有人习以为常、甚至主动维护的规则里。

  从老家催生二胎的七大姑八大姨,到深圳写字楼里劝你冻卵的hR总监,她们说着不同的话,用的却是同一套逻辑。

  这一刻,环卫女工疲惫的侧影,与苏敏那布满针孔的小臂,在她脑海中诡异地重叠了。

  她们一个在城市的地面,一个在云端,却都被同一张无形的网所束缚。

  她深吸一口气,转身走进旁边一家咖啡馆,打开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。

  她没有再纠结于法律条文,而是新建了一个文档,敲下了第一行标题:

  《我们不是资源,是人——关于“隐性生育契约”的社会调查报告(草稿)》。

  与此同时,远在上海的陈景明,收到了李娟通过加密渠道共享的这个空白文档。

  就在李娟敲下标题的那一刻,他眼前的标签系统再次发生了剧烈的异动。

  不再是简单的词条,而是当李娟在报告中写下她从记忆里搜刮出的第一个案例时——“某互联网大厂,劝退一名哺乳期女员工,理由是‘精力无法跟上高强度迭代’”,陈景明眼前的屏幕上,一个模糊的女性人形投影一闪而过,人形上方,一行冰冷的标签浮现:【效率污染源】。

  李娟又写下一句:“某金融公司,拒绝冻卵的女分析师被调离核心岗位”,另一个投影出现,标签是:【职业生涯不稳定因子】。

  这些不再是对现实的描摹,而是对未来的“审判”。

  这套系统,正在将那些未说出口的偏见、那些隐藏在绩效考核背后的逻辑,赤裸裸地数据化。

  他试着在自己的搜索框里,轻声念出:“苏敏。”

  屏幕上瞬间跳出了苏敏的实时心理注解,像一行行流动的代码:【抗拒指令,恐惧失业,试管费用缺口3.8万,最后机会……】

  陈景明的心沉了下去。

  他终于明白,这套“人生剧本”系统,在李娟决绝的反抗下,已经进化成了一种更可怕的东西——一个集体创伤的共振网络。

  它能捕捉到每一个被这套规则碾压的灵魂,在沉默中发出的悲鸣。

  李娟的策略变了。

  她不再寻求一击致命,而是选择重新潜回深渊。

  周一,她面色平静地回到律所,主动向苏敏提交了一份申请,表示经过“慎重考虑”,愿意参加公司的“人才可持续发展项目”深度培训,希望能更好地理解公司文化。

  苏敏看着她,眼神复杂,最终还是批准了。

  这给了李娟一个绝佳的借口。

  她以“学习前辈经验”为由,接触到了更多实习生和初级律师的档案。

  她发现,在过去两年里,共有十二名女性员工签署过类似的“健康与发展”协议,其中最年轻的一位,刚刚过完二十四岁生日。

  一天下午,她在茶水间偶遇了那个编号为A07的实习生小雅。

  女孩正在为自己打翻了咖啡而手足无措。

  李娟走过去,递上一张纸巾,又为她重新冲了一杯热咖啡。

  “谢谢李姐。”小雅怯生生地说。

  李娟看着她年轻而迷茫的脸,像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。

  她压低声音,轻声问道:“你知道……档案编号里的A07,是什么意思吗?”

  小雅摇了摇头。

  “是‘优质卵子储备库,一级候选人’。”

  女孩端着咖啡杯的手猛地一抖,滚烫的液体洒在手背上,她却仿佛感觉不到痛,脸色在瞬间变得惨白如纸。

  那天深夜,李娟收到了小雅发来的一张手机偷拍照片。

  那是一封内部邮件的截图,顶头上司郑建国的批示龙飞凤舞,却字字诛心:

  “确保核心序列女性员工五年内无怀孕计划。特殊人才,引导签署长期协议。无法配合者,视为自动退出合伙人晋升序列。”

  风暴的另一极,苏敏的日子也走到了悬崖边。

  郑建国把她叫到办公室,先是和颜悦色地表扬她“管理有方,妥善处理了李娟的情绪波动”,随即话锋一转,将一份体检报告推到她面前。

  那竟是她上周去私立医院做最后一次试管前的身体评估报告。

  “苏敏啊,你为公司付出很多,也要注意身体。”郑建国的语气充满了“关怀”,“报告我看了,卵巢反应低下。医生也建议,这个年纪,或许可以考虑一下领养,或者……申请内部退休,调整一下生活节奏。”

  那一瞬间,苏敏感觉全身的血液都凝固了。

  她所有的挣扎、痛苦和最后的希望,在这个男人面前,被轻飘飘地简化成了一份“反应低下”的报告,和一个“退休调整”的建议。

  她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,机械地道谢,转身离开。

  走进洗手间的隔间,她将那份报告撕得粉碎,和着压抑的呜咽声冲入下水道。

  第二天清晨,李娟的办公桌上,多了一个没有任何标识的黑色U盘。

  U盘下压着一张便签纸,上面是苏敏的字迹:“近三年所有女性员工的婚育情况评估原始记录。这些是没人敢看的东西。”

  李娟拿起U盘时,苏敏正从她身后走过,两人没有对视。

  只在擦肩而过的一刹那,李娟听到她用几不可闻的声音说:

  “别让我女儿长大了,也被这样评分。”

  数据流再次汇集到陈景明手中。

  这一次,是来自律所内部的惊雷。

  他知道,简单的云端备份已经不够安全。

  他联系了那个被“女儿照片”绑架的cto林总监,利用对方悄悄提供的内部测试权限,在公司一台即将废弃的边缘服务器上,搭建了一个临时的信息中转站。

  他为这些敏感文件设计了一套“文档呼吸算法”。

  所有证据被拆解、加密,伪装成系统日志、日常备份等无害的流量,以极低的速率,每隔数小时与外部匿名节点同步一次。

  它就像一个沉睡的人,每一次呼吸都吐出一点点信息,微弱到无法触发任何警报。

  同时,他引导李娟将最关键的邮件截图、评估记录,拆分成诗歌、会议纪要、客户合同等日常文本格式,嵌入到律所公开的内部协作知识库里。

  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单独看毫无意义,但只要拥有特定的密钥,就能瞬间拼凑出完整的证据链。

  一条“看不见的传播链”就此形成。

  周五下午,律所季度例会。

  郑建国站在台上,意气风发地宣布,为响应集团“人才基因优化”战略,下个季度将正式启动“生命方舟激励基金”,对所有自愿签署长期冻卵协议的高绩效女性员工,给予一次性三十万的现金奖励和优先晋升权。

  台下掌声稀稀拉拉,许多女员工的脸上,交织着屈辱、向往和挣扎。

  郑建国很满意这种效果,他要的就是这种“感恩戴德”的服从。

  他正要继续阐述细节,会议室巨大的投影屏幕,也就是他ppt的背景板,突然闪烁了一下。

  ppt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简洁的弹窗,黑底白字,字体是系统默认的宋体,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:

  【温馨提示:您正在阅读或讨论的内容,可能涉及基于性别的歧视性条款。

  请参考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》第四十二条及《妇女权益保障法》相关规定,确保企业行为的合规性。】

  全场死寂,随即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哗然。

  “怎么回事?技术部!”郑建国铁青着脸,低声怒吼。

  技术部的员工们手忙脚乱地冲向后台,却发现根本不是外部攻击。

  初步排查显示,是内部知识库里某篇关于“企业文化建设”的文档被悄然植入了一个AI伦理监督的提醒插件,而这个插件,不知为何被赋予了最高级别的触发权限。

  摄像头的镜头下意识地扫过台下的人群。

  大部分人都在惊愕地交头接耳,只有李娟,静静地坐在角落里,低头,用嘴唇轻轻抿了一下纸杯的边缘,像是在品尝一杯等待了很久的茶。

  千里之外,上海。

  陈景明的工位上,他默默地在命令行界面敲下了最后一个指令,关闭了远程触发的开关。

  窗外,一片金黄的梧桐叶打着旋儿,悠悠飘落,越过车水马龙的街道,最终,轻轻贴在了不远处区法院门前湿漉漉的石阶上。

  那叶片的形状,像极了三十年前,故乡晒谷场上随风飘落的一片麦穗。

  风暴只是刚刚开始聚集,而反击的第一颗种子,已经落在了最坚硬的土地上。

  李娟抬起头,目光越过人群,望向窗外那栋象征着法律与公正的大楼,眼神平静而坚定。

  在她身旁,两位同样在律所工作多年、曾被迫签署过类似协议的女律师,不约而同地向她投来了询问与决心的目光。

  她们无声的对视,仿佛在酝酿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合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