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份公事公办的冷静,比任何咆哮都更像淬了毒的冰锥。
村里的空气,在麦子彻底泛黄的最后几天里,凝固成一块沉甸甸的铁。
田埂上再也听不到闲聊的笑声,家家户户的婆姨们在井边洗衣,都低着头,槌衣的闷响里透着一股子压抑。
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本账,一本是自家的收成,另一本,是周德海的怒火。
暴风雨没有迟到。
在割麦的前一天,村口的大喇叭用一种毫无感情的电流音,将周德海的决定砸进了每户人家的院子。
“经村两委研究决定,为配合乡里‘村级债务清理’工作,保证国家公粮足额上缴,今年公粮征收标准,在上年基础上,上浮百分之十五。同时,对存在历史欠款的农户,将优先从其麦收总额中进行抵扣。望广大村民,积极配合……”
滋啦的电流声戛然而止,村庄陷入死寂。
陈景明的母亲正在院里磨镰刀,听到这话,手一哆嗦,磨刀石“哐当”一声掉在地上,摔成了两半。
她脸上最后一丝血色褪得干干净净,嘴唇哆嗦着,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
上浮百分之十五,优先抵扣。
这两条规矩就像两把锁,死死卡住了陈家的喉咙。
这意味着他们家辛辛苦苦一年的麦子,刚从地里打出来,甚至还没晒干,就得被拉走大半。
剩下的,别说还债,连一家人过冬的口粮都不够。
更狠的还在后头。
村里的闲汉二狗子,得了周德海几包烟的好处,成了传声筒。
他挨家挨户地串门,话里话外地敲打:“周会计说了,今年麦收是公事,谁家要是乱伸手,帮不该帮的人,那就是跟全村的规矩过不去,影响了公粮征缴,后果自负。”
往年热热闹闹、吆五喝六的互助割麦队,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散了。
那些原本答应好要来帮忙的叔伯,见到陈景明的父亲,都尴尬地低下头,绕着道走。
人心,凉得比井水还快。
夜里,陈家那盏昏黄的灯泡下,三个孩子再次聚首。
王强气得一拳砸在桌上,震得搪瓷杯里的水都晃了出来:“他娘的!这老王八蛋不让咱们活了!明儿我叫上我爹,先去把他家的麦子给点了!”
“没用的,”李娟的声音异常冷静,她指尖捏着一根麦秆,反复摩挲着,“烧了他家的麦子,你也犯了法。他现在不敢碰法律,就开始动人心。他要把你们家从村里孤立出去,用所有人的压力逼你们家低头,到时候,他再出来当‘好人’,让你们家签下更苛刻的还款条约。”
陈景明一直没说话,他看着母亲在里屋床上翻来覆去烙饼似的睡不着,心里像被塞了一团浸了水的棉花,又沉又闷。
他头顶上属于周德海的那个标签【吃人不吐骨头】,此刻正幽幽地闪着红光,像一只窥伺的眼睛。
“那怎么办?”他哑着嗓子问。
“他打‘公粮牌’,我们就打‘良心牌’。”李娟将手里的麦秆折成两段,眼神锐利如刀,“他想让全村人当他的帮凶,我们就得让全村人看清,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。”
她从书包里掏出纸笔,借着灯光,一字一句地写了起来。
那不是小学生的作文,而是一篇战斗檄文。
她写周德海如何利用会计的身份,将给五保户的补贴款项含糊处理;写他如何帮着放贷的人,用“阴阳合同”让利息翻倍;写他如何虚报村里的受灾亩产,骗取上面的救济粮,转手倒卖。
每一个字,都像一颗钉子。
文章的末尾,她用最朴素也最刺心的话收尾:“他让我们饿着肚子交公粮,自己却在镇上的新街盖了两层小楼,买了彩电。乡亲们,这公粮是交给国家的,还是交给他周家的?”
王强看得两眼放光,一把抢过:“这玩意儿得贴村口!让所有人都看看!”
“不行,”李娟拦住他,“贴在村里,不出半小时就会被撕掉,还会打草惊蛇。要贴,就贴到镇上去!”
她压低声音,快速布置:“供销社门口人最多,信用社都是去存钱取钱的,还有乡中学的公告栏,那些中学生识字,嘴巴也快。你明天一早就去,贴了就跑。”
王强嘿嘿一笑,拍着胸脯领了命。
他又想到了什么,眼睛一转:“光有纸还不够,得有活的!”
第二天,王强果然没让人失望。
他不仅把那些《致全体村民书》贴遍了镇子的每个角落,还领着村西头的二愣子,在供销社门口上演了一出“活体控诉”。
二愣子家去年就是被周德海哄着画押,借了高利贷,最后把家里的耕牛都卖了。
王强教了他几句颠三倒四的话,让他逢人就哭诉:“周会计……灌我酒……让我画圈圈……我的牛没了……”
二愣子虽然话说不清楚,但那份真实的悲愤和绝望,配上他涕泪横流的样子,比任何檄文都更具冲击力。
围观的人群里,很快就有人窃窃私语:“哎,他这么一说,我想起来了,去年我家领化肥补贴,周会计也说让我画个圈就行,账目根本不给看。”“可不是嘛,他家的账,就没清楚过!”
怒火像干燥的麦秆,一点就着。
到了第三天傍晚,当陈景明正帮着父亲做最后的准备时,院门被敲响了。
门外站着五个皮肤黝黑的汉子,都是平日里闷头种地不爱说话的人。
为首的那个,是三年前因为还不上高利贷,被迫把水田卖给周德海小舅子的大壮叔。
他搓着手,看着陈景明,瓮声瓮气地说:“娃,我们都听说了……也看到镇上贴的纸了。你说,我们该咋办,我们听你的。”
陈景明的心猛地一跳。
他看到这五个汉子身后,更多的村民正探头探脑地望着这边,他们的眼神里,不再是躲闪和冷漠,而是犹豫、期待,和一丝被点燃的希望。
割麦当天,天刚蒙蒙亮。
陈家三口人扛着镰刀,沉默地走向自家的麦田。
那片金色的麦浪在晨风中翻滚,美得像一幅画,却也沉重得像一片海。
陈母站在田埂上,瘦弱的身影在广阔的田野里显得如此单薄。
她举起镰刀,手腕却在不受控制地颤抖。
第一刀下去,只割断了寥寥几根麦秆。
她闭上眼,一滴泪水顺着眼角滑落。
就在这时,田埂的另一头传来了清晰的脚步声。
“老陈嫂子,起这么早啊。”
是李娟的父亲,他肩上扛着两把磨得锃亮的镰刀,身后跟着同样拿着小镰刀的李娟。
“我家地少,割完了。顺路过来,帮你搭把手。”他话说得云淡风轻,仿佛只是路过。
陈母还没来得及道谢,另一头又传来王强咋咋乎乎的喊声:“都开工啦!不等我们老王家啊!”王强的父亲、母亲,甚至他那个刚会走路的妹妹,都全家出动了。
紧接着,一个,两个,七八个……越来越多手持镰刀的汉子,从不同的田埂小路默默地走进了陈家的麦田。
他们没有多余的话,只是走到陈父身边,点点头,然后弯下腰,挥动起手中的镰刀。
一时间,只有“沙沙”的、镰刀划过麦秆的声音,在寂静的晨光里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乐。
周德海闻讯赶来时,陈家的麦子已经被割下了一大半。
他气得脸色发紫,站在田埂上,指着田里的人,声嘶力竭地吼道:“反了!都反了!你们这是违规互助!聚众闹事!影响国家公粮征收,谁担得起这个责任!”
人群的动作慢了下来,所有人都望向他。
周德海以为镇住了场面,正要继续发作,李娟却从人群里站了出来。
她小小的身躯挺得笔直,手里举着一张纸,那是她托进城卖菜的亲戚,从县纪委门口抄回来的公告复印件。
“周会计,”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,传遍了整个麦田,“根据县纪委的公告,您本人因涉嫌多项经济违纪问题,正在接受组织调查。在调查结束前,您无权代表村委会执行任何‘上浮’或‘优先’的村规民约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扫过所有村民的脸,最后再次定格在周德海铁青的脸上。
“而且,根据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》第十九条,村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。周会计,我们割的是自家的麦子,是自己的命,不是你的权!”
短暂的沉默后,人群中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。
紧接着,掌声雷动,淹没了周德海所有的威风。
他嘴唇哆嗦,一句“你……你们……”还没说完,王强已经牵着自家的大黄狗,笑嘻嘻地堵住了他的退路:“周会计,别急着走啊!上次跳粪坑的味儿还没洗干净吧?要不要再重温一下?”
“哈哈哈!”人群爆发出哄堂大笑。
周德海一张脸涨成了猪肝色,在刺耳的笑声中,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逃走了。
夕阳西下,最后一捆麦子被结结实实地捆好,码放在田埂上。
金色的麦垛像一座座小山,散发着丰收的香气。
陈景明坐在一个麦垛上,望着满仓的金黄,听着母亲在不远处压抑不住的低声啜泣。
他缓缓闭上眼睛。
那一刻,他胸口再次感到一阵温热。
一行柔和的金边文字,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:【正在改写的剧本】。
这一次,它没有闪烁,没有摇晃,而是稳稳地悬在那里,像一枚刚刚颁发的、沉甸甸的徽章。
远处,王强正拿着一根麦秆去挠李娟的痒痒,李娟笑着追打他,两个人的笑声穿过晚风,清亮得像是没有一丝杂质。
陈景明知道,这片麦田,连同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,或许并不会永远属于他们。
但今天,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镰刀,割下的不仅仅是麦子,更是从命运那双看不见的大手里,一寸一寸夺回来的尊严。
胜利的滋味是甜的,混着汗水的咸味和夏夜泥土的芬芳。
然而,当最后一丝晚霞隐入地平线,整个田野陷入一种比黎明时分更深沉的寂静时,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陈景明的心头。
这不是结束。
他望着村口那条通往外界的、尘土飞扬的土路,仿佛能看到路的尽头,那条在夜色中蜿蜒的铁轨。
三天。他心里无端地冒出这个念头。
三天之后,一场更大的风暴,会顺着那条铁轨而来。
它不会像周德海那样虚张声势,而是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,将一张崭新的、完全陌生的“剧本”,递到他们面前。
村里的空气,在麦子彻底泛黄的最后几天里,凝固成一块沉甸甸的铁。
田埂上再也听不到闲聊的笑声,家家户户的婆姨们在井边洗衣,都低着头,槌衣的闷响里透着一股子压抑。
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本账,一本是自家的收成,另一本,是周德海的怒火。
暴风雨没有迟到。
在割麦的前一天,村口的大喇叭用一种毫无感情的电流音,将周德海的决定砸进了每户人家的院子。
“经村两委研究决定,为配合乡里‘村级债务清理’工作,保证国家公粮足额上缴,今年公粮征收标准,在上年基础上,上浮百分之十五。同时,对存在历史欠款的农户,将优先从其麦收总额中进行抵扣。望广大村民,积极配合……”
滋啦的电流声戛然而止,村庄陷入死寂。
陈景明的母亲正在院里磨镰刀,听到这话,手一哆嗦,磨刀石“哐当”一声掉在地上,摔成了两半。
她脸上最后一丝血色褪得干干净净,嘴唇哆嗦着,一个字也说不出来。
上浮百分之十五,优先抵扣。
这两条规矩就像两把锁,死死卡住了陈家的喉咙。
这意味着他们家辛辛苦苦一年的麦子,刚从地里打出来,甚至还没晒干,就得被拉走大半。
剩下的,别说还债,连一家人过冬的口粮都不够。
更狠的还在后头。
村里的闲汉二狗子,得了周德海几包烟的好处,成了传声筒。
他挨家挨户地串门,话里话外地敲打:“周会计说了,今年麦收是公事,谁家要是乱伸手,帮不该帮的人,那就是跟全村的规矩过不去,影响了公粮征缴,后果自负。”
往年热热闹闹、吆五喝六的互助割麦队,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散了。
那些原本答应好要来帮忙的叔伯,见到陈景明的父亲,都尴尬地低下头,绕着道走。
人心,凉得比井水还快。
夜里,陈家那盏昏黄的灯泡下,三个孩子再次聚首。
王强气得一拳砸在桌上,震得搪瓷杯里的水都晃了出来:“他娘的!这老王八蛋不让咱们活了!明儿我叫上我爹,先去把他家的麦子给点了!”
“没用的,”李娟的声音异常冷静,她指尖捏着一根麦秆,反复摩挲着,“烧了他家的麦子,你也犯了法。他现在不敢碰法律,就开始动人心。他要把你们家从村里孤立出去,用所有人的压力逼你们家低头,到时候,他再出来当‘好人’,让你们家签下更苛刻的还款条约。”
陈景明一直没说话,他看着母亲在里屋床上翻来覆去烙饼似的睡不着,心里像被塞了一团浸了水的棉花,又沉又闷。
他头顶上属于周德海的那个标签【吃人不吐骨头】,此刻正幽幽地闪着红光,像一只窥伺的眼睛。
“那怎么办?”他哑着嗓子问。
“他打‘公粮牌’,我们就打‘良心牌’。”李娟将手里的麦秆折成两段,眼神锐利如刀,“他想让全村人当他的帮凶,我们就得让全村人看清,他到底是个什么东西。”
她从书包里掏出纸笔,借着灯光,一字一句地写了起来。
那不是小学生的作文,而是一篇战斗檄文。
她写周德海如何利用会计的身份,将给五保户的补贴款项含糊处理;写他如何帮着放贷的人,用“阴阳合同”让利息翻倍;写他如何虚报村里的受灾亩产,骗取上面的救济粮,转手倒卖。
每一个字,都像一颗钉子。
文章的末尾,她用最朴素也最刺心的话收尾:“他让我们饿着肚子交公粮,自己却在镇上的新街盖了两层小楼,买了彩电。乡亲们,这公粮是交给国家的,还是交给他周家的?”
王强看得两眼放光,一把抢过:“这玩意儿得贴村口!让所有人都看看!”
“不行,”李娟拦住他,“贴在村里,不出半小时就会被撕掉,还会打草惊蛇。要贴,就贴到镇上去!”
她压低声音,快速布置:“供销社门口人最多,信用社都是去存钱取钱的,还有乡中学的公告栏,那些中学生识字,嘴巴也快。你明天一早就去,贴了就跑。”
王强嘿嘿一笑,拍着胸脯领了命。
他又想到了什么,眼睛一转:“光有纸还不够,得有活的!”
第二天,王强果然没让人失望。
他不仅把那些《致全体村民书》贴遍了镇子的每个角落,还领着村西头的二愣子,在供销社门口上演了一出“活体控诉”。
二愣子家去年就是被周德海哄着画押,借了高利贷,最后把家里的耕牛都卖了。
王强教了他几句颠三倒四的话,让他逢人就哭诉:“周会计……灌我酒……让我画圈圈……我的牛没了……”
二愣子虽然话说不清楚,但那份真实的悲愤和绝望,配上他涕泪横流的样子,比任何檄文都更具冲击力。
围观的人群里,很快就有人窃窃私语:“哎,他这么一说,我想起来了,去年我家领化肥补贴,周会计也说让我画个圈就行,账目根本不给看。”“可不是嘛,他家的账,就没清楚过!”
怒火像干燥的麦秆,一点就着。
到了第三天傍晚,当陈景明正帮着父亲做最后的准备时,院门被敲响了。
门外站着五个皮肤黝黑的汉子,都是平日里闷头种地不爱说话的人。
为首的那个,是三年前因为还不上高利贷,被迫把水田卖给周德海小舅子的大壮叔。
他搓着手,看着陈景明,瓮声瓮气地说:“娃,我们都听说了……也看到镇上贴的纸了。你说,我们该咋办,我们听你的。”
陈景明的心猛地一跳。
他看到这五个汉子身后,更多的村民正探头探脑地望着这边,他们的眼神里,不再是躲闪和冷漠,而是犹豫、期待,和一丝被点燃的希望。
割麦当天,天刚蒙蒙亮。
陈家三口人扛着镰刀,沉默地走向自家的麦田。
那片金色的麦浪在晨风中翻滚,美得像一幅画,却也沉重得像一片海。
陈母站在田埂上,瘦弱的身影在广阔的田野里显得如此单薄。
她举起镰刀,手腕却在不受控制地颤抖。
第一刀下去,只割断了寥寥几根麦秆。
她闭上眼,一滴泪水顺着眼角滑落。
就在这时,田埂的另一头传来了清晰的脚步声。
“老陈嫂子,起这么早啊。”
是李娟的父亲,他肩上扛着两把磨得锃亮的镰刀,身后跟着同样拿着小镰刀的李娟。
“我家地少,割完了。顺路过来,帮你搭把手。”他话说得云淡风轻,仿佛只是路过。
陈母还没来得及道谢,另一头又传来王强咋咋乎乎的喊声:“都开工啦!不等我们老王家啊!”王强的父亲、母亲,甚至他那个刚会走路的妹妹,都全家出动了。
紧接着,一个,两个,七八个……越来越多手持镰刀的汉子,从不同的田埂小路默默地走进了陈家的麦田。
他们没有多余的话,只是走到陈父身边,点点头,然后弯下腰,挥动起手中的镰刀。
一时间,只有“沙沙”的、镰刀划过麦秆的声音,在寂静的晨光里汇成了一首雄壮的交响乐。
周德海闻讯赶来时,陈家的麦子已经被割下了一大半。
他气得脸色发紫,站在田埂上,指着田里的人,声嘶力竭地吼道:“反了!都反了!你们这是违规互助!聚众闹事!影响国家公粮征收,谁担得起这个责任!”
人群的动作慢了下来,所有人都望向他。
周德海以为镇住了场面,正要继续发作,李娟却从人群里站了出来。
她小小的身躯挺得笔直,手里举着一张纸,那是她托进城卖菜的亲戚,从县纪委门口抄回来的公告复印件。
“周会计,”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,传遍了整个麦田,“根据县纪委的公告,您本人因涉嫌多项经济违纪问题,正在接受组织调查。在调查结束前,您无权代表村委会执行任何‘上浮’或‘优先’的村规民约。”
她顿了顿,目光扫过所有村民的脸,最后再次定格在周德海铁青的脸上。
“而且,根据《村民委员会组织法》第十九条,村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,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涉。周会计,我们割的是自家的麦子,是自己的命,不是你的权!”
短暂的沉默后,人群中不知是谁先鼓起了掌。
紧接着,掌声雷动,淹没了周德海所有的威风。
他嘴唇哆嗦,一句“你……你们……”还没说完,王强已经牵着自家的大黄狗,笑嘻嘻地堵住了他的退路:“周会计,别急着走啊!上次跳粪坑的味儿还没洗干净吧?要不要再重温一下?”
“哈哈哈!”人群爆发出哄堂大笑。
周德海一张脸涨成了猪肝色,在刺耳的笑声中,几乎是连滚带爬地逃走了。
夕阳西下,最后一捆麦子被结结实实地捆好,码放在田埂上。
金色的麦垛像一座座小山,散发着丰收的香气。
陈景明坐在一个麦垛上,望着满仓的金黄,听着母亲在不远处压抑不住的低声啜泣。
他缓缓闭上眼睛。
那一刻,他胸口再次感到一阵温热。
一行柔和的金边文字,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中:【正在改写的剧本】。
这一次,它没有闪烁,没有摇晃,而是稳稳地悬在那里,像一枚刚刚颁发的、沉甸甸的徽章。
远处,王强正拿着一根麦秆去挠李娟的痒痒,李娟笑着追打他,两个人的笑声穿过晚风,清亮得像是没有一丝杂质。
陈景明知道,这片麦田,连同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,或许并不会永远属于他们。
但今天,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镰刀,割下的不仅仅是麦子,更是从命运那双看不见的大手里,一寸一寸夺回来的尊严。
胜利的滋味是甜的,混着汗水的咸味和夏夜泥土的芬芳。
然而,当最后一丝晚霞隐入地平线,整个田野陷入一种比黎明时分更深沉的寂静时,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陈景明的心头。
这不是结束。
他望着村口那条通往外界的、尘土飞扬的土路,仿佛能看到路的尽头,那条在夜色中蜿蜒的铁轨。
三天。他心里无端地冒出这个念头。
三天之后,一场更大的风暴,会顺着那条铁轨而来。
它不会像周德海那样虚张声势,而是会用一种不容置疑的方式,将一张崭新的、完全陌生的“剧本”,递到他们面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