暗渠的出口,隐藏在金陵城外秦淮河下游一处芦苇丛生的荒僻河湾。当辛诚终于从那条充斥着恶臭与绝望的管道中爬出,重新呼吸到冰冷但至少清新的空气时,几乎虚脱。他瘫倒在积满冰雪的泥泞河滩上,剧烈地咳嗽着,呕出几口带着污水的酸水,肩头的伤口在冰冷河水的浸泡下已经麻木,但那种深入骨髓的寒意和感染的风险,如同毒蛇般缠绕着他。
天空依旧是那片压抑的铅灰色,雪花零星飘落。城外并不比城内安全多少。远处官道上,可以看到增设的哨卡和巡逻的骑兵,通往各处的要道显然都已布下天罗地网。海捕文书的速度,比他想象得更快。
他必须立刻离开河岸,找一个地方处理伤口,恢复些许体力,然后……找到沈青棠。他们之前约定过,若在城内失散,无法使用既定据点,便前往城外西南方向七十里外,一个名叫“落霞渡”的小码头汇合。那是连接运河与一条支流的小枢纽,商旅杂沓,易于隐藏。
然而,七十里路,对于此刻重伤在身、饥寒交迫的他而言,不啻于天堑。更何况,这七十里路上,有多少双被万两白银照亮的眼睛在搜寻着他?
他挣扎着爬起身,撕下早已湿透、沾满污秽的外袍,仅着单薄的中衣,寒冷瞬间如同无数细针扎入肌肤。他辨认了一下方向,咬着牙,踉跄着钻入了河岸旁枯黄的芦苇荡,向着西南方,开始了艰难的跋涉。
他不敢走官道,甚至不敢走那些明显的乡间小路,只能在荒野、林间、冻得硬邦邦的田埂上穿行。每走一步,肩伤都牵扯着剧痛,内腑如同火烧,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,带来一阵阵刀割般的咳嗽。饥饿感如同野火般灼烧着他的胃囊。
一天一夜,他只靠着抓几把干净的积雪解渴,靠着偶尔在林中找到的、干瘪苦涩的野果勉强果腹。伤口开始发烫,他知道,这是感染发烧的迹象。意识时而清醒,时而模糊。在清醒时,他全力运转残存的“无想心域”,不是为了推演,仅仅是为了保持最基本的警惕,躲避任何可能的人迹,并修正前往落霞渡的方向。
在第二天黄昏,他路过一个位于山坳里的小村庄。村口歪歪扭扭的界石上刻着“洼里屯”三个字。炊烟袅袅,隐约传来狗吠和孩童的嬉闹声,一派宁静的乡村景象。但辛诚却嗅到了危险的气息。
他看到村口那棵光秃秃的大槐树下,张贴着崭新的海捕文书,他的画像在暮色中显得有些狰狞。几个穿着臃肿棉袄的村民正围在那里,指指点点,议论纷纷。一个看起来像是村里管事的老者,正对几个扛着锄头、猎叉的青壮吩咐着什么,神情严肃。
辛诚心中一凛,立刻伏低身形,隐入村外一片枯萎的灌木丛中。他不能进村,甚至不能靠近。万两白银的赏格,足以让最淳朴的村民变成最危险的猎手。
他绕了一个大圈,准备从村子后方的山脊翻越过去。然而,就在他艰难地爬上一处陡坡时,脚下因积雪和虚弱猛地一滑,整个人顺着陡坡滚落下去,压倒一片枯枝,发出了不小的声响。
“那边有动静!”
“快!去看看!是不是那姓辛的贼子?”
村口方向立刻传来了呼喝声和杂乱的脚步声。显然,村里的青壮已经被组织起来,负责警戒周边。
辛诚心中叫苦,强忍着头晕目眩和全身散架般的疼痛,挣扎着想爬起来继续逃。但发烧和虚弱让他手脚发软,速度慢了许多。
很快,七八个手持锄头、猎叉、柴刀的青壮村民,在一个手持老旧猎弓的汉子带领下,追到了坡下,发现了正在艰难攀爬的辛诚。
“在那儿!就是他!画像上的人!”有人眼尖,立刻指着辛诚大喊。
“围住他!别让他跑了!”领头的猎户汉子张弓搭箭,虽然弓是简陋的猎弓,箭是磨钝的猎箭,但在如此距离下,依旧足以致命。
辛诚背对着他们,能感受到那锁定自己的箭矢带来的冰冷杀意。他停下脚步,缓缓转过身。面对这些被贪婪和“正义”驱动的村民,他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悲哀和无力。他们并非大奸大恶之徒,只是在这乱世之中,被一枚巨大的黄金诱饵驱使的可怜人。
“各位乡亲,”辛诚的声音因虚弱和寒冷而颤抖,却尽量保持平静,“我并非窃贼,乃是遭人陷害。请诸位高抬贵手,放我一条生路。”
“呸!海捕文书上写得明明白白!盗窃传国玉玺,十恶不赦!你还敢狡辩!”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挥舞着锄头,眼中闪烁着兴奋和贪婪的光芒,“抓住他,咱们洼里屯就发了!”
“对!抓住他!”
“别跟他废话!”
村民们群情激奋,缓缓围拢上来。那猎户的弓弦也拉得更满。
辛诚看着那一张张被冻得通红、却被欲望扭曲的脸庞,知道言语已是无用。他深吸一口气,压榨着体内最后一丝气力。他不能死在这里,更不能死在这些人手里。
就在猎户即将松弦,村民们的锄头即将落下之际——
“住手!”
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,如同暮鼓晨钟,骤然响起。
众人皆是一愣,循声望去。只见从村子方向,快步走来一位老者。他须发皆白,身形干瘦,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儒衫,在这严寒天气里显得有些单薄,但腰杆挺得笔直,眼神清澈而锐利。他手中没有兵器,只有一根充当拐杖的普通木棍。
“三叔公!”村民们见到老者,气势不由得一窒,纷纷让开一条路,脸上露出敬畏之色。连那领头的猎户,也稍稍放松了弓弦。
这位被称作“三叔公”的老者,走到人群前,先是冷冷地扫了一眼那些手持“武器”的村民,呵斥道:“拿着农具,对着一个手无寸铁、身负重伤之人,像什么样子!我洼里屯的民风,何时变得如此不堪了?”
那满脸横肉的壮汉不服气道:“三叔公,他是钦犯!值一万两银子呢!”
“混账!”三叔公手中木棍重重一顿地,积雪飞溅,“朝廷的赏银,就能让你们昧了良心,不问青红皂白了吗?我且问你们,你们谁亲眼见他盗窃玉玺了?谁又能保证,这海捕文书上写的,就一定是铁板钉钉的真相?”
他目光如电,扫过众人:“别忘了前年漕粮案!官府不也说隔壁村的王老五是主谋,结果呢?人被砍了头,家也抄了,最后真凶落网,才知是冤枉!那时候,你们谁去给王老五家那饿死的娃送过一口米汤?!”
村民们被说得面面相觑,有些人低下了头。王老五的冤案,是附近几个村子都知道的惨事。
三叔公不再理会他们,转身看向辛诚。他的目光在辛诚苍白失血的脸上、不断渗血的肩头、以及那身狼狈不堪的单薄衣物上停留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和凝重。
“这位……先生,”三叔公拱了拱手,语气平和了许多,“老朽是这洼里屯的塾师,姓陈。村民们无知莽撞,惊扰先生了。”
辛诚心中微动,强撑着回了一礼:“陈老先生明鉴,在下……确是蒙冤。”
陈三叔叹了口气,低声道:“先生不必多言。老夫虽居乡野,也读过几本书,懂得几分观人之术。先生眉宇间虽有困顿疲惫,却无奸邪之气。这天下……唉,是非曲直,有时难说得很。”
他顿了顿,从怀中取出一个粗布小包,递给辛诚:“这里有几个炊饼,还有些许伤药,虽粗陋,或可暂缓先生之急。从此处往西南,有一条猎户踩出的小径,可绕过前面几个村镇,直达落霞渡方向。先生……快走吧。”
辛诚看着那粗布小包,又看向陈三叔那清澈而坚定的眼神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在这天下皆敌的绝境中,这一点点的善意与明辨,如同暗夜中的微光,珍贵无比。
他接过小包,深深一揖:“多谢老先生活命之恩!辛某……铭感五内!”
“快走吧。”陈三叔挥了挥手,转身对着那些还在发呆的村民,厉声道:“都散了!今日之事,谁也不许对外提及!若有人问起,便说什么都没看见!谁若贪图赏银,坏了我们洼里屯的名声,休怪老夫开祠堂,将他逐出宗族!”
村民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塾师显然极为信服,虽有不甘,但也只能讪讪地散去,那猎户也收起了弓箭。
辛诚不敢再耽搁,对着陈三叔的背影再次一揖,然后转身,沿着老者指示的方向,踉跄着消失在暮色渐浓的山林之中。
陈三叔站在原地,望着辛诚消失的方向,久久不语。寒风吹动他花白的须发,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色。
“三叔公,您……您真的放他走了?那可是一万两啊……”一个与三叔公关系亲近的后生,忍不住低声问道。
陈三叔收回目光,看了那后生一眼,淡淡道:“有些银子,烫手,沾了血,花了也不安生。更何况……此人,非池中之物啊。这天下,怕是要乱了……”
他摇了摇头,拄着拐杖,缓缓向村中走去,佝偻的背影在风雪中,却透着一股读书人的风骨与坚守。
而辛诚,怀揣着那救命的炊饼和伤药,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感激,再次踏上了亡命之途。前路依旧漫漫,杀机四伏,但陈三叔那番话,如同在他冰冷的心中点燃了一簇不灭的火苗。
信念之诚,或许并非孤军奋战。在这无间地狱般的旅途中,总会有不经意的微光,照亮前路,让他坚信,自己所坚守的,值得。
天空依旧是那片压抑的铅灰色,雪花零星飘落。城外并不比城内安全多少。远处官道上,可以看到增设的哨卡和巡逻的骑兵,通往各处的要道显然都已布下天罗地网。海捕文书的速度,比他想象得更快。
他必须立刻离开河岸,找一个地方处理伤口,恢复些许体力,然后……找到沈青棠。他们之前约定过,若在城内失散,无法使用既定据点,便前往城外西南方向七十里外,一个名叫“落霞渡”的小码头汇合。那是连接运河与一条支流的小枢纽,商旅杂沓,易于隐藏。
然而,七十里路,对于此刻重伤在身、饥寒交迫的他而言,不啻于天堑。更何况,这七十里路上,有多少双被万两白银照亮的眼睛在搜寻着他?
他挣扎着爬起身,撕下早已湿透、沾满污秽的外袍,仅着单薄的中衣,寒冷瞬间如同无数细针扎入肌肤。他辨认了一下方向,咬着牙,踉跄着钻入了河岸旁枯黄的芦苇荡,向着西南方,开始了艰难的跋涉。
他不敢走官道,甚至不敢走那些明显的乡间小路,只能在荒野、林间、冻得硬邦邦的田埂上穿行。每走一步,肩伤都牵扯着剧痛,内腑如同火烧,冰冷的空气吸入肺中,带来一阵阵刀割般的咳嗽。饥饿感如同野火般灼烧着他的胃囊。
一天一夜,他只靠着抓几把干净的积雪解渴,靠着偶尔在林中找到的、干瘪苦涩的野果勉强果腹。伤口开始发烫,他知道,这是感染发烧的迹象。意识时而清醒,时而模糊。在清醒时,他全力运转残存的“无想心域”,不是为了推演,仅仅是为了保持最基本的警惕,躲避任何可能的人迹,并修正前往落霞渡的方向。
在第二天黄昏,他路过一个位于山坳里的小村庄。村口歪歪扭扭的界石上刻着“洼里屯”三个字。炊烟袅袅,隐约传来狗吠和孩童的嬉闹声,一派宁静的乡村景象。但辛诚却嗅到了危险的气息。
他看到村口那棵光秃秃的大槐树下,张贴着崭新的海捕文书,他的画像在暮色中显得有些狰狞。几个穿着臃肿棉袄的村民正围在那里,指指点点,议论纷纷。一个看起来像是村里管事的老者,正对几个扛着锄头、猎叉的青壮吩咐着什么,神情严肃。
辛诚心中一凛,立刻伏低身形,隐入村外一片枯萎的灌木丛中。他不能进村,甚至不能靠近。万两白银的赏格,足以让最淳朴的村民变成最危险的猎手。
他绕了一个大圈,准备从村子后方的山脊翻越过去。然而,就在他艰难地爬上一处陡坡时,脚下因积雪和虚弱猛地一滑,整个人顺着陡坡滚落下去,压倒一片枯枝,发出了不小的声响。
“那边有动静!”
“快!去看看!是不是那姓辛的贼子?”
村口方向立刻传来了呼喝声和杂乱的脚步声。显然,村里的青壮已经被组织起来,负责警戒周边。
辛诚心中叫苦,强忍着头晕目眩和全身散架般的疼痛,挣扎着想爬起来继续逃。但发烧和虚弱让他手脚发软,速度慢了许多。
很快,七八个手持锄头、猎叉、柴刀的青壮村民,在一个手持老旧猎弓的汉子带领下,追到了坡下,发现了正在艰难攀爬的辛诚。
“在那儿!就是他!画像上的人!”有人眼尖,立刻指着辛诚大喊。
“围住他!别让他跑了!”领头的猎户汉子张弓搭箭,虽然弓是简陋的猎弓,箭是磨钝的猎箭,但在如此距离下,依旧足以致命。
辛诚背对着他们,能感受到那锁定自己的箭矢带来的冰冷杀意。他停下脚步,缓缓转过身。面对这些被贪婪和“正义”驱动的村民,他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悲哀和无力。他们并非大奸大恶之徒,只是在这乱世之中,被一枚巨大的黄金诱饵驱使的可怜人。
“各位乡亲,”辛诚的声音因虚弱和寒冷而颤抖,却尽量保持平静,“我并非窃贼,乃是遭人陷害。请诸位高抬贵手,放我一条生路。”
“呸!海捕文书上写得明明白白!盗窃传国玉玺,十恶不赦!你还敢狡辩!”一个满脸横肉的壮汉挥舞着锄头,眼中闪烁着兴奋和贪婪的光芒,“抓住他,咱们洼里屯就发了!”
“对!抓住他!”
“别跟他废话!”
村民们群情激奋,缓缓围拢上来。那猎户的弓弦也拉得更满。
辛诚看着那一张张被冻得通红、却被欲望扭曲的脸庞,知道言语已是无用。他深吸一口气,压榨着体内最后一丝气力。他不能死在这里,更不能死在这些人手里。
就在猎户即将松弦,村民们的锄头即将落下之际——
“住手!”
一个苍老却中气十足的声音,如同暮鼓晨钟,骤然响起。
众人皆是一愣,循声望去。只见从村子方向,快步走来一位老者。他须发皆白,身形干瘦,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儒衫,在这严寒天气里显得有些单薄,但腰杆挺得笔直,眼神清澈而锐利。他手中没有兵器,只有一根充当拐杖的普通木棍。
“三叔公!”村民们见到老者,气势不由得一窒,纷纷让开一条路,脸上露出敬畏之色。连那领头的猎户,也稍稍放松了弓弦。
这位被称作“三叔公”的老者,走到人群前,先是冷冷地扫了一眼那些手持“武器”的村民,呵斥道:“拿着农具,对着一个手无寸铁、身负重伤之人,像什么样子!我洼里屯的民风,何时变得如此不堪了?”
那满脸横肉的壮汉不服气道:“三叔公,他是钦犯!值一万两银子呢!”
“混账!”三叔公手中木棍重重一顿地,积雪飞溅,“朝廷的赏银,就能让你们昧了良心,不问青红皂白了吗?我且问你们,你们谁亲眼见他盗窃玉玺了?谁又能保证,这海捕文书上写的,就一定是铁板钉钉的真相?”
他目光如电,扫过众人:“别忘了前年漕粮案!官府不也说隔壁村的王老五是主谋,结果呢?人被砍了头,家也抄了,最后真凶落网,才知是冤枉!那时候,你们谁去给王老五家那饿死的娃送过一口米汤?!”
村民们被说得面面相觑,有些人低下了头。王老五的冤案,是附近几个村子都知道的惨事。
三叔公不再理会他们,转身看向辛诚。他的目光在辛诚苍白失血的脸上、不断渗血的肩头、以及那身狼狈不堪的单薄衣物上停留片刻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怜悯和凝重。
“这位……先生,”三叔公拱了拱手,语气平和了许多,“老朽是这洼里屯的塾师,姓陈。村民们无知莽撞,惊扰先生了。”
辛诚心中微动,强撑着回了一礼:“陈老先生明鉴,在下……确是蒙冤。”
陈三叔叹了口气,低声道:“先生不必多言。老夫虽居乡野,也读过几本书,懂得几分观人之术。先生眉宇间虽有困顿疲惫,却无奸邪之气。这天下……唉,是非曲直,有时难说得很。”
他顿了顿,从怀中取出一个粗布小包,递给辛诚:“这里有几个炊饼,还有些许伤药,虽粗陋,或可暂缓先生之急。从此处往西南,有一条猎户踩出的小径,可绕过前面几个村镇,直达落霞渡方向。先生……快走吧。”
辛诚看着那粗布小包,又看向陈三叔那清澈而坚定的眼神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在这天下皆敌的绝境中,这一点点的善意与明辨,如同暗夜中的微光,珍贵无比。
他接过小包,深深一揖:“多谢老先生活命之恩!辛某……铭感五内!”
“快走吧。”陈三叔挥了挥手,转身对着那些还在发呆的村民,厉声道:“都散了!今日之事,谁也不许对外提及!若有人问起,便说什么都没看见!谁若贪图赏银,坏了我们洼里屯的名声,休怪老夫开祠堂,将他逐出宗族!”
村民们对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塾师显然极为信服,虽有不甘,但也只能讪讪地散去,那猎户也收起了弓箭。
辛诚不敢再耽搁,对着陈三叔的背影再次一揖,然后转身,沿着老者指示的方向,踉跄着消失在暮色渐浓的山林之中。
陈三叔站在原地,望着辛诚消失的方向,久久不语。寒风吹动他花白的须发,他的脸上带着一丝忧色。
“三叔公,您……您真的放他走了?那可是一万两啊……”一个与三叔公关系亲近的后生,忍不住低声问道。
陈三叔收回目光,看了那后生一眼,淡淡道:“有些银子,烫手,沾了血,花了也不安生。更何况……此人,非池中之物啊。这天下,怕是要乱了……”
他摇了摇头,拄着拐杖,缓缓向村中走去,佝偻的背影在风雪中,却透着一股读书人的风骨与坚守。
而辛诚,怀揣着那救命的炊饼和伤药,带着一份沉甸甸的感激,再次踏上了亡命之途。前路依旧漫漫,杀机四伏,但陈三叔那番话,如同在他冰冷的心中点燃了一簇不灭的火苗。
信念之诚,或许并非孤军奋战。在这无间地狱般的旅途中,总会有不经意的微光,照亮前路,让他坚信,自己所坚守的,值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