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听到唐璂竟是郡守之子时,嬴娡心中的讶异还未完全平复,又听他后续的讲述,那份讶异便渐渐化为了了然与更深的唏嘘。
在窗边无事,为了缓解尴尬,他们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。
“……长大了,唐家才把我接回来。”唐璂的语气里听不出什么情绪,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。
嬴娡却能想象出那幅画面。一个在祖父母身边无忧无虑长大的孩子,骤然被接入高门深宅,面对的是陌生的父亲、心怀芥蒂的继母,以及一个备受宠爱的、名正言顺的嫡出弟弟。他从一个被祖辈疼爱的孙儿,变成了府中一个格格不入的“外人”,一个提醒着父亲过往并不光彩的“存在”。
“小时候在老家,虽比不上郡守府富贵,但祖父会带我去田间看庄稼,祖母会给我做糖糕。”唐璂的目光似乎透过窗棂,看到了很远的地方,声音里难得地有了一丝几不可察的温度,但那温度转瞬即逝,又恢复了平日的清冷,“接回来之后,规矩多了,话却少了。”
寥寥数语,已勾勒出他性情转变的轨迹。童年的自由与温情,与回到父亲家后的拘谨、压抑和排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这也解释了为何他身上既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持重(像是在复杂环境中早早学会了观察和隐忍),又保留着一丝与郡守公子身份不符的、近乎笨拙的执拗和纯粹(源自祖辈相对单纯的教养环境)。
他之所以能毫不犹豫地照顾嬴娡,或许是因为在祖父母身边,学到了最质朴的知恩图报;而他此刻不愿回那个冰冷的“家”,也完全在情理之中。
嬴娡看着他低垂的眉眼,心中暗叹。原来,他们都有着与“家”相关的伤痛。她与赵乾的家,因隔阂、离别而支离破碎;而唐璂的那个“家”,从未给过他真正的温暖与归属。
“那……你日后有何打算?”嬴娡轻声问。郡守府是回不去了,至少眼下他定然是不愿回去的。
唐璂抬起头,看向嬴娡,那双沉寂的眸子里有什么东西闪烁了一下,他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反问道:“你希望我离开吗?”
他的问题很简单,却让嬴娡一时语塞。希望他离开吗?这个沉默寡言却用行动守护着她的少年,在她最黑暗的时日里给予了难得的支撑。他的存在,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她的伤痛,也奇异地分担了她的孤寂。
她沉默了片刻,终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,只是微微偏过头,轻声道:“……随你吧。”
这三个字,等同于默许。默许了他继续留在她视线所及的范围内,默许了这段由意外开始、因共患难而变得复杂难言的关系,暂时延续下去。
唐璂得到了答案,便不再追问,重新低下头,专注地雕刻他手中的木头小鸟,只是那紧绷的嘴角,似乎微不可察地松动了一丝。
时光在汤药的气味和窗外的蝉鸣中悄然流淌。嬴娡的身体在缓慢恢复,心上的伤口虽未愈合,但那蚀骨的剧痛已渐渐转为一种沉甸甸的、无法忽视的钝痛。而唐璂,依旧是那个沉默的守护者,只是他的存在,不再仅仅是因为愧疚和责任。
随着相处日久,两人之间的了解也愈发深入。嬴娡发现,唐璂并非真的天性冷漠。当他沉浸于雕刻时,眉宇间会流露出一种纯粹的专注和温柔;当他读到某些有趣的诗文时,嘴角也会微微上扬;他甚至会因为她多吃了几口饭菜,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欣慰。他只是习惯了用沉默和疏离来保护自己,如同蚌用坚硬的外壳守护内里的柔软。
而唐璂也渐渐窥见,嬴娡并非只是那个高高在上、需要他赎罪的贵夫人。她会因为姒儿一封稚嫩的家书而展露笑颜,转瞬又因思念和愧疚而黯然神伤;她处理家务时干练果决,私下里却也会对着一朵将谢的花流露出脆弱;她坚强地承受着失子之痛,但偶尔在深夜梦回,他仍能听到她压抑的、小兽般的呜咽。
他们开始聊一些更深的话题。嬴娡会问起他老家的风土人情,听他描述田野间的夕阳和祖母做的糖糕滋味,仿佛能从他平淡的叙述中,汲取到一丝远离高门倾轧的宁静。唐璂则会在她对着账本蹙眉时,适时地提出一两个精准的见解,展现出不俗的学识和敏锐,让她刮目相看。
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,在无声中滋生。
他不再需要她开口,便能领会她一个眼神的含义,是渴了,还是需要静一静。她也不再对他客套,有时甚至会因为他的固执而流露出几分真实的嗔怪,如同对待一个亲近的、可以信赖的弟弟,却又似乎……不止于此。
他们之间的关系,发生了一种心照不宣的、微妙的偏移。
他看她时,目光里除了最初的愧疚与感激,渐渐多了一些别的东西——是欣赏,是怜惜,是一种想要抚平她眉间哀愁的冲动,那目光不再仅仅是清澈的沉静,而是带上了温度的专注。
她感受到他目光的变化,心中并非毫无波澜。那目光像冬日里一缕难得的暖阳,照进她冰冷孤寂的心房,带来一丝不该有的贪恋和慌乱。她知道自己不该,不能,无论是身份、年龄,还是此刻的处境,都让她必须扼杀这份悄然滋生的异常情愫。可人心,又岂是能完全被理会。
他们依旧恪守着礼数,保持着适当的距离。但空气中,仿佛有无形的丝线在悄然缠绕,每一次不经意的对视,每一次指尖偶然的触碰,都仿佛带着微弱的电流,在两人心湖投下涟漪。
这变化细微如尘,却无法忽视。它让养病的日子不再仅仅是苦闷的煎熬,也掺杂了一丝隐秘的、带着负罪感的悸动,以及一种对未来的、更加复杂难言的迷茫。他们都知道,有些东西,已经不一样了。
在窗边无事,为了缓解尴尬,他们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。
“……长大了,唐家才把我接回来。”唐璂的语气里听不出什么情绪,仿佛在说一件与己无关的事。
嬴娡却能想象出那幅画面。一个在祖父母身边无忧无虑长大的孩子,骤然被接入高门深宅,面对的是陌生的父亲、心怀芥蒂的继母,以及一个备受宠爱的、名正言顺的嫡出弟弟。他从一个被祖辈疼爱的孙儿,变成了府中一个格格不入的“外人”,一个提醒着父亲过往并不光彩的“存在”。
“小时候在老家,虽比不上郡守府富贵,但祖父会带我去田间看庄稼,祖母会给我做糖糕。”唐璂的目光似乎透过窗棂,看到了很远的地方,声音里难得地有了一丝几不可察的温度,但那温度转瞬即逝,又恢复了平日的清冷,“接回来之后,规矩多了,话却少了。”
寥寥数语,已勾勒出他性情转变的轨迹。童年的自由与温情,与回到父亲家后的拘谨、压抑和排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这也解释了为何他身上既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持重(像是在复杂环境中早早学会了观察和隐忍),又保留着一丝与郡守公子身份不符的、近乎笨拙的执拗和纯粹(源自祖辈相对单纯的教养环境)。
他之所以能毫不犹豫地照顾嬴娡,或许是因为在祖父母身边,学到了最质朴的知恩图报;而他此刻不愿回那个冰冷的“家”,也完全在情理之中。
嬴娡看着他低垂的眉眼,心中暗叹。原来,他们都有着与“家”相关的伤痛。她与赵乾的家,因隔阂、离别而支离破碎;而唐璂的那个“家”,从未给过他真正的温暖与归属。
“那……你日后有何打算?”嬴娡轻声问。郡守府是回不去了,至少眼下他定然是不愿回去的。
唐璂抬起头,看向嬴娡,那双沉寂的眸子里有什么东西闪烁了一下,他没有直接回答,只是反问道:“你希望我离开吗?”
他的问题很简单,却让嬴娡一时语塞。希望他离开吗?这个沉默寡言却用行动守护着她的少年,在她最黑暗的时日里给予了难得的支撑。他的存在,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她的伤痛,也奇异地分担了她的孤寂。
她沉默了片刻,终究没有回答他的问题,只是微微偏过头,轻声道:“……随你吧。”
这三个字,等同于默许。默许了他继续留在她视线所及的范围内,默许了这段由意外开始、因共患难而变得复杂难言的关系,暂时延续下去。
唐璂得到了答案,便不再追问,重新低下头,专注地雕刻他手中的木头小鸟,只是那紧绷的嘴角,似乎微不可察地松动了一丝。
时光在汤药的气味和窗外的蝉鸣中悄然流淌。嬴娡的身体在缓慢恢复,心上的伤口虽未愈合,但那蚀骨的剧痛已渐渐转为一种沉甸甸的、无法忽视的钝痛。而唐璂,依旧是那个沉默的守护者,只是他的存在,不再仅仅是因为愧疚和责任。
随着相处日久,两人之间的了解也愈发深入。嬴娡发现,唐璂并非真的天性冷漠。当他沉浸于雕刻时,眉宇间会流露出一种纯粹的专注和温柔;当他读到某些有趣的诗文时,嘴角也会微微上扬;他甚至会因为她多吃了几口饭菜,眼中闪过不易察觉的欣慰。他只是习惯了用沉默和疏离来保护自己,如同蚌用坚硬的外壳守护内里的柔软。
而唐璂也渐渐窥见,嬴娡并非只是那个高高在上、需要他赎罪的贵夫人。她会因为姒儿一封稚嫩的家书而展露笑颜,转瞬又因思念和愧疚而黯然神伤;她处理家务时干练果决,私下里却也会对着一朵将谢的花流露出脆弱;她坚强地承受着失子之痛,但偶尔在深夜梦回,他仍能听到她压抑的、小兽般的呜咽。
他们开始聊一些更深的话题。嬴娡会问起他老家的风土人情,听他描述田野间的夕阳和祖母做的糖糕滋味,仿佛能从他平淡的叙述中,汲取到一丝远离高门倾轧的宁静。唐璂则会在她对着账本蹙眉时,适时地提出一两个精准的见解,展现出不俗的学识和敏锐,让她刮目相看。
一种难以言喻的默契,在无声中滋生。
他不再需要她开口,便能领会她一个眼神的含义,是渴了,还是需要静一静。她也不再对他客套,有时甚至会因为他的固执而流露出几分真实的嗔怪,如同对待一个亲近的、可以信赖的弟弟,却又似乎……不止于此。
他们之间的关系,发生了一种心照不宣的、微妙的偏移。
他看她时,目光里除了最初的愧疚与感激,渐渐多了一些别的东西——是欣赏,是怜惜,是一种想要抚平她眉间哀愁的冲动,那目光不再仅仅是清澈的沉静,而是带上了温度的专注。
她感受到他目光的变化,心中并非毫无波澜。那目光像冬日里一缕难得的暖阳,照进她冰冷孤寂的心房,带来一丝不该有的贪恋和慌乱。她知道自己不该,不能,无论是身份、年龄,还是此刻的处境,都让她必须扼杀这份悄然滋生的异常情愫。可人心,又岂是能完全被理会。
他们依旧恪守着礼数,保持着适当的距离。但空气中,仿佛有无形的丝线在悄然缠绕,每一次不经意的对视,每一次指尖偶然的触碰,都仿佛带着微弱的电流,在两人心湖投下涟漪。
这变化细微如尘,却无法忽视。它让养病的日子不再仅仅是苦闷的煎熬,也掺杂了一丝隐秘的、带着负罪感的悸动,以及一种对未来的、更加复杂难言的迷茫。他们都知道,有些东西,已经不一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