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从上一次有人照顾发烧的嬴娡一整夜以后,她就一连好几天都没在平民小馆里见到赵乾的身影了。
起初,嬴娡并没功夫多想。小馆里人来人往,柴米油盐、洒扫应对已占去了她大半心神,加之还要抽空照看一家老小,她忙得脚不沾地。那天晚上她喝得迷迷糊糊,醉意朦胧中混沌的记忆如同蒙上一层薄雾,她只依稀记得有人递水换巾,细节和那人的面容却模糊不清,下意识便以为是邻家婶子或是馆里帮工的姐妹搭了把手,也没有去细想。
直到这天下午,她提着刚买的米粮从市集往回走,拐过街角,一眼便瞧见了那个站在兵器铺前的熟悉身影。
是赵乾。
他正低头与铺子老板说着什么,侧脸线条在春日暖阳下显得清晰。他今日未着戎装,只穿了一身靛蓝色的常服,少了几分平日的锐气,却依旧挺拔。
嬴娡脚步微顿,正犹豫着是否要上前打个招呼,赵乾却似有所感,恰好回过头来。
四目相对,他明显愣了一下。
嬴娡走上前,露出一个惯常的、带着几分客气的笑容:“赵大哥,好些天没见您来小馆了。”
赵乾看着她,眼神有些复杂,像是审视,又像是松了口气,他顿了顿,才声音平稳地回道:“近日小营中事务繁杂。” 他的目光掠过她提着的米袋,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,“你……身体可大好了?”
“劳将军挂心,早已无碍了。”嬴娡笑着点头,随即像是想起什么,自然地补充道,“还要多谢那日不知是哪位邻居或是姐妹照顾了我一夜,改日得空,得好好谢谢人家。”
她话音落下,明显感觉到周遭的空气凝滞了一瞬。
赵乾定定地看着她,那双总是沉静如水的眸子里,极快地闪过一丝错愕,随即像是被什么情绪覆盖,唇线微微抿紧。他沉默了片刻,才移开视线,语气变得有些淡,甚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生硬:
“原来如此。看来嬴姑娘确实不记得了。”
嬴娡一怔,还没来得及细品他话中的意味,以及他那略显反常的语气,赵乾已对她微微颔首:
“小营中还有事,先行一步。”
说完,他不等她回应,便转身大步离去,那背影在熙攘的人群中,竟透出几分难以言说的落寞与疏离。
嬴娡站在原地,看着他消失在街角,那句“看来嬴姑娘确实不记得了”在耳边反复回响。一个模糊的、被她忽略的念头骤然清晰起来——醉意朦胧中那双为她换下额上帕子、稳定而温暖的手,那个守在床前模糊却令人安心的轮廓……
难道,那天晚上的人,是他?
米袋的重量沉甸甸地坠在手上,嬴娡望着空荡荡的街口,心里第一次因为这个问题,泛起了一圈圈复杂的涟漪。
初雪悄然而至,细碎的雪花落在嬴娡提着的食盒上,很快融化成晶莹的水珠。
她站在覃家那扇熟悉的木门前,深吸了一口气,才抬手叩响门环。开门的覃母见到她,浑浊的眼睛里顿时有了光彩:“娡儿,这么大的雪,你怎么又来了?”
“给您炖了汤,趁热喝才好。”嬴娡笑着踏进院子,动作熟练地将食盒放在院中的石桌上。
屋里还是老样子,只是比上次来时更乱了些。覃松的旧箭囊随意丢在墙角,蒙了一层薄灰。嬴娡挽起袖子,开始收拾散落的衣物,擦拭积灰的家具。覃母坐在炕沿,絮絮叨叨地说着近来村里的事,却绝口不提覃松。
“他呀,就是头倔驴。”老人最终还是没有忍住,叹了口气,“你别跟他一般见识。”
嬴娡擦拭窗棂的手顿了顿,窗纸上映出她平静的侧影:“大娘,我明白。”
她确实明白。现在的覃松已经跟从前的覃松不一样了,说到底他已经非嬴娡不可。听说他在军中表现优异,现如今已经一个从七品的小军官,也算是这小小嬴水镇的头一遭。
只是从军的,大多都只是小士兵,还没混上军官就已经战死。
本来他对嬴娡如此,嬴娡完全可以不管他家了,毕竟覃母现在已经有钱吃饭,不需要她一日三餐,精心伺候。
可嬴娡还是来了。一次,两次,三次。风雪无阻。
她告诉自己,这是因为覃母年事已高,独自一人生活不易;告诉自己,覃松在前线保家卫国,照顾他的家人是她分内之事;告诉自己,这是身为大秦子民应尽的责任——前线将士的家属,理应得到妥善照料。
可当她收拾到覃松的书案时,目光却不自觉地停留在那个半旧的木雕上。那是以前他爱摆弄的小玩意,那是他亲手为她刻的小兔子。后来不知怎的,又被他要了回去,说雕得不好,要重新修整。这一修,就再没有还给她。
嬴娡伸出手,轻轻拂过木兔光滑的脊背。
“他前阵子回来过。”覃母不知何时站在门边,声音很轻,“坐了不到一刻钟就走了,连口水都没喝。”
嬴娡的手指微微一顿,随即继续擦拭的动作,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。
“这汤,真好喝。”覃母在她身后慢慢地说,“松儿小时候,最喜欢我炖的汤了。每次从学堂回来,隔着老远就喊饿。”
嬴娡转过身,看见老人眼里闪烁的水光。她走过去,轻轻握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:“那下次,伯母教我炖这个汤,可好?”
覃母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,滴在两人交握的手上,温热一片。
收拾完屋子,嬴娡告辞离开。雪已经停了,夕阳的余晖照在雪地上,折射出细碎的金光。她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,却不自觉地停下脚步。
这里能望见通往覃家的那条小路。从前覃松每次下学回家,都会在这里和她分开,不是一步三回头,总有话跟她讲。而上学时她常常坐在这槐树下等他,看他从晨光中走来,身影被拉得很长。
如今槐树依旧,路上却空无一人。
嬴娡站了许久,直到暮色四合,才转身离开。雪地上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,深深浅浅,一直延伸到远方。
她知道自己还没有完全放下。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,不是轻易就能抹去的。可她更知道,有些事,不是因为放下了才去做,而是因为应该去做。
就像这冬日里的炉火,不是因为期待回报才燃烧,而是因为它本就该温暖需要温暖的人。
远处传来马蹄声,嬴娡没有回头。她知道那不是覃松,他此刻应该还在数千里外的军营里,或许正在巡视岗哨,或许在擦拭兵器,又或许,只是站在营帐外,望着这个方向。
无论他在哪里,在做什么,她都还会继续照顾他的母亲。不为别的,只因为她还是那个嬴娡,而他,还是那个值得被支持的将士。
雪又下了起来,细细密密,覆盖了她来时的脚印,也覆盖了这片土地上无数个相似的故事。
起初,嬴娡并没功夫多想。小馆里人来人往,柴米油盐、洒扫应对已占去了她大半心神,加之还要抽空照看一家老小,她忙得脚不沾地。那天晚上她喝得迷迷糊糊,醉意朦胧中混沌的记忆如同蒙上一层薄雾,她只依稀记得有人递水换巾,细节和那人的面容却模糊不清,下意识便以为是邻家婶子或是馆里帮工的姐妹搭了把手,也没有去细想。
直到这天下午,她提着刚买的米粮从市集往回走,拐过街角,一眼便瞧见了那个站在兵器铺前的熟悉身影。
是赵乾。
他正低头与铺子老板说着什么,侧脸线条在春日暖阳下显得清晰。他今日未着戎装,只穿了一身靛蓝色的常服,少了几分平日的锐气,却依旧挺拔。
嬴娡脚步微顿,正犹豫着是否要上前打个招呼,赵乾却似有所感,恰好回过头来。
四目相对,他明显愣了一下。
嬴娡走上前,露出一个惯常的、带着几分客气的笑容:“赵大哥,好些天没见您来小馆了。”
赵乾看着她,眼神有些复杂,像是审视,又像是松了口气,他顿了顿,才声音平稳地回道:“近日小营中事务繁杂。” 他的目光掠过她提着的米袋,眉头几不可察地蹙了一下,“你……身体可大好了?”
“劳将军挂心,早已无碍了。”嬴娡笑着点头,随即像是想起什么,自然地补充道,“还要多谢那日不知是哪位邻居或是姐妹照顾了我一夜,改日得空,得好好谢谢人家。”
她话音落下,明显感觉到周遭的空气凝滞了一瞬。
赵乾定定地看着她,那双总是沉静如水的眸子里,极快地闪过一丝错愕,随即像是被什么情绪覆盖,唇线微微抿紧。他沉默了片刻,才移开视线,语气变得有些淡,甚至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生硬:
“原来如此。看来嬴姑娘确实不记得了。”
嬴娡一怔,还没来得及细品他话中的意味,以及他那略显反常的语气,赵乾已对她微微颔首:
“小营中还有事,先行一步。”
说完,他不等她回应,便转身大步离去,那背影在熙攘的人群中,竟透出几分难以言说的落寞与疏离。
嬴娡站在原地,看着他消失在街角,那句“看来嬴姑娘确实不记得了”在耳边反复回响。一个模糊的、被她忽略的念头骤然清晰起来——醉意朦胧中那双为她换下额上帕子、稳定而温暖的手,那个守在床前模糊却令人安心的轮廓……
难道,那天晚上的人,是他?
米袋的重量沉甸甸地坠在手上,嬴娡望着空荡荡的街口,心里第一次因为这个问题,泛起了一圈圈复杂的涟漪。
初雪悄然而至,细碎的雪花落在嬴娡提着的食盒上,很快融化成晶莹的水珠。
她站在覃家那扇熟悉的木门前,深吸了一口气,才抬手叩响门环。开门的覃母见到她,浑浊的眼睛里顿时有了光彩:“娡儿,这么大的雪,你怎么又来了?”
“给您炖了汤,趁热喝才好。”嬴娡笑着踏进院子,动作熟练地将食盒放在院中的石桌上。
屋里还是老样子,只是比上次来时更乱了些。覃松的旧箭囊随意丢在墙角,蒙了一层薄灰。嬴娡挽起袖子,开始收拾散落的衣物,擦拭积灰的家具。覃母坐在炕沿,絮絮叨叨地说着近来村里的事,却绝口不提覃松。
“他呀,就是头倔驴。”老人最终还是没有忍住,叹了口气,“你别跟他一般见识。”
嬴娡擦拭窗棂的手顿了顿,窗纸上映出她平静的侧影:“大娘,我明白。”
她确实明白。现在的覃松已经跟从前的覃松不一样了,说到底他已经非嬴娡不可。听说他在军中表现优异,现如今已经一个从七品的小军官,也算是这小小嬴水镇的头一遭。
只是从军的,大多都只是小士兵,还没混上军官就已经战死。
本来他对嬴娡如此,嬴娡完全可以不管他家了,毕竟覃母现在已经有钱吃饭,不需要她一日三餐,精心伺候。
可嬴娡还是来了。一次,两次,三次。风雪无阻。
她告诉自己,这是因为覃母年事已高,独自一人生活不易;告诉自己,覃松在前线保家卫国,照顾他的家人是她分内之事;告诉自己,这是身为大秦子民应尽的责任——前线将士的家属,理应得到妥善照料。
可当她收拾到覃松的书案时,目光却不自觉地停留在那个半旧的木雕上。那是以前他爱摆弄的小玩意,那是他亲手为她刻的小兔子。后来不知怎的,又被他要了回去,说雕得不好,要重新修整。这一修,就再没有还给她。
嬴娡伸出手,轻轻拂过木兔光滑的脊背。
“他前阵子回来过。”覃母不知何时站在门边,声音很轻,“坐了不到一刻钟就走了,连口水都没喝。”
嬴娡的手指微微一顿,随即继续擦拭的动作,仿佛什么都没有听见。
“这汤,真好喝。”覃母在她身后慢慢地说,“松儿小时候,最喜欢我炖的汤了。每次从学堂回来,隔着老远就喊饿。”
嬴娡转过身,看见老人眼里闪烁的水光。她走过去,轻轻握住那双布满老茧的手:“那下次,伯母教我炖这个汤,可好?”
覃母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,滴在两人交握的手上,温热一片。
收拾完屋子,嬴娡告辞离开。雪已经停了,夕阳的余晖照在雪地上,折射出细碎的金光。她走到村口的老槐树下,却不自觉地停下脚步。
这里能望见通往覃家的那条小路。从前覃松每次下学回家,都会在这里和她分开,不是一步三回头,总有话跟她讲。而上学时她常常坐在这槐树下等他,看他从晨光中走来,身影被拉得很长。
如今槐树依旧,路上却空无一人。
嬴娡站了许久,直到暮色四合,才转身离开。雪地上留下一串清晰的脚印,深深浅浅,一直延伸到远方。
她知道自己还没有完全放下。那些刻骨铭心的过往,不是轻易就能抹去的。可她更知道,有些事,不是因为放下了才去做,而是因为应该去做。
就像这冬日里的炉火,不是因为期待回报才燃烧,而是因为它本就该温暖需要温暖的人。
远处传来马蹄声,嬴娡没有回头。她知道那不是覃松,他此刻应该还在数千里外的军营里,或许正在巡视岗哨,或许在擦拭兵器,又或许,只是站在营帐外,望着这个方向。
无论他在哪里,在做什么,她都还会继续照顾他的母亲。不为别的,只因为她还是那个嬴娡,而他,还是那个值得被支持的将士。
雪又下了起来,细细密密,覆盖了她来时的脚印,也覆盖了这片土地上无数个相似的故事。